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876)
2023(7110)
2022(6326)
2021(5866)
2020(5442)
2019(12934)
2018(12756)
2017(24650)
2016(13954)
2015(15991)
2014(16479)
2013(16357)
2012(15314)
2011(14103)
2010(14288)
2009(13538)
2008(13630)
2007(12418)
2006(10602)
2005(9587)
作者
(42736)
(36210)
(35915)
(34198)
(22539)
(17327)
(16450)
(14270)
(13361)
(12829)
(12241)
(12113)
(11461)
(11410)
(11276)
(11257)
(11206)
(10618)
(10483)
(10293)
(9040)
(8977)
(8851)
(8257)
(8095)
(8079)
(8046)
(7950)
(7393)
(7259)
学科
(61292)
经济(61213)
管理(38680)
(36843)
方法(33680)
数学(30716)
数学方法(30262)
(29844)
企业(29844)
(15725)
(15036)
中国(13961)
(13300)
(12118)
地方(10994)
(10584)
贸易(10581)
业经(10569)
(10265)
农业(9979)
(9262)
(9021)
财务(8985)
财务管理(8959)
理论(8931)
(8820)
银行(8790)
(8575)
金融(8573)
企业财务(8467)
机构
大学(209550)
学院(207232)
(83472)
经济(81669)
管理(78781)
研究(69457)
理学(68305)
理学院(67531)
管理学(65932)
管理学院(65549)
中国(51793)
科学(44985)
(43991)
(40479)
(38347)
(36949)
业大(34582)
研究所(33731)
中心(32630)
农业(32329)
(31107)
财经(30547)
北京(27704)
(27533)
(26563)
师范(26274)
经济学(26005)
(24991)
(24017)
经济学院(23634)
基金
项目(138088)
科学(106962)
基金(99612)
研究(96197)
(88010)
国家(87324)
科学基金(73444)
社会(59558)
社会科(56323)
社会科学(56302)
(54420)
基金项目(52459)
自然(49200)
自然科(48073)
自然科学(48056)
自然科学基金(47183)
(46593)
教育(45403)
资助(42454)
编号(39098)
成果(32327)
重点(31493)
(30878)
(28803)
(27936)
科研(27336)
课题(27099)
计划(26864)
创新(26179)
教育部(25917)
期刊
(87827)
经济(87827)
研究(56279)
中国(38853)
学报(37065)
(36184)
科学(31903)
(30370)
大学(26968)
管理(26406)
学学(25455)
农业(24044)
教育(19707)
技术(18330)
(17167)
金融(17167)
财经(15255)
经济研究(13914)
业经(13900)
(13326)
统计(13171)
(12973)
问题(12294)
(11745)
技术经济(11244)
(10930)
决策(10881)
理论(9902)
图书(9858)
资源(9302)
共检索到2986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蒙祖庆  宋丰萍  郭占全  刘晨亮  郑维列  刘翠花  
[目的]研究种植密度对不同熟期西藏甘蓝型春油菜的生育期性状、生长动态和成熟期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明确西藏高原农区甘蓝型春油菜的品系配置与高效增产效应。[方法]2019—2020年,选用早熟NY16、中熟NY28和晚熟NY52 3个不同熟期的甘蓝型春油菜品系,设置1.5×10~5 (D1)、3.0×10~5 (D2)、4.5×10~5 (D3)、6.0×10~5(D4)和7.5×10~5株/hm~2(D5) 5种不同种植密度,共计15个处理,每处理重复3次。测定3个油菜品系在不同密度处理下的生育期性状、动态生长指标和成熟期产量及农艺性状,比较不同密度和品系的温度与光能利用效率,通过籽粒产量和光温利用效率确定合理的品系和密度配置。[结果](1)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参试油菜品系营养生长阶段缩短,所需积温降低,从而导致整个生育期历时和所需积温减少;与早熟品系相比,中、晚熟品系的苗期和花期较长。(2)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参试品系的单株有效角果数和单株粒质量均有所降低,合理密植可弥补单株生产力降低造成的产量损失;早熟品系在不同密度下的平均籽粒产量为1 634.96~2 456.23 kg/hm~2,并在7.5×10~5株/hm~2(D5)种植密度达最大值;中、晚熟品系平均产量为1 734.61~2 809.74和1942.03~3 108.22 kg/hm~2,并在4.5×10~5株/hm~2(D3)种植密度达最大值;(3)密度增加可加快甘蓝型春油菜生育前期茎秆的伸长,抽薹后,随着密度的增加株高和茎粗均降低,7.5×10~5株/hm~2(D5)种植密度下油菜茎秆明显纤细。与早、中熟品系相比,晚熟品系对密度响应更明显。(4)合理密植可优化油菜的光温利用效率,其中早熟品系的光能和温度利用效率在7.5×10~5株/hm~2(D5)种植密度下达最大值,分别为0.148 g/MJ,1.537 kg/(hm~2·℃);中、晚熟品系光能和温度利用效率均在4.5×10~5株/hm~2(D3)密度下达最大值,分别为0.156 g/MJ,1.578 kg/(hm~2·℃)和0.163 g/MJ,1.638 kg/(hm~2·℃)。[结论]春油菜早熟品系密度为7.5×10~5株/hm~2,中、晚熟品系密度为4.5×10~5株/hm~2时,其产量及光温利用效率达最大值。相同种植密度下,中、晚熟品系的光温利用占优势,在一定无霜期范围内,应充分协调生态条件与密度的关系,建议西藏地区应注重甘蓝型春油菜中晚熟品系的选育与利用。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马朝芝  刘后利  
以双低、低硫、低芥3种类型的优质甘蓝型油菜品系为亲本,配置了双低×低芥、低硫×双低和低芥×低硫3套不完全双列杂交系统.通过配合力分析,选出了各自的优良亲本和优良组合;重复亲本在各系统中显著性状的一般配合力表现为:效应值方向一致,大小上略有差异,相对位置稳定;当选的优良组合亲本至少有一为优良的,亲本一般配合力效应值与相应组合特殊配合力效应值一致.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俎峰  赵凯琴  张云云  原小燕  田正书  贺斌  奚俊玉  束正齐  符明联  
【目的】在云南生境下挖掘甘蓝型油菜含油量QTL位点,为高含油量性状遗传机制研究和分子标记辅助高含油量育种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高含油量材料G28为母本,低含油量材料H008为父本,通过小孢子培养技术创建包含175份株系的F_1 DH群体,利用60K SNP芯片构建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结合2016-2017年丽江与临沧点DH群体含油量数据采用完备区间作图法,以LOD=2.5为阈值扫描含油量性状QTL。【结果】DH群体含油量性状呈现正态分布,表现出单向超亲分离。2个环境下共检测到6个含油量QTL,分别可解释6.29%~10.36%的表型变异。通过Blast分析将这6个QTL分别映射到参考基因组-Darmor-bzh ChrA01,ChrA10,ChrC05与ChrC08染色体物理图谱上。与前人研究比较分析推测位于C05染色体上的qOCc05.1与qOCc05.2为新的含油量性状相关的QTL。【结论】在云南生境下检测到6个含油量性状QTL并明确了其在染色体的物理区间,定位结果可用于下一步主效QTL的精细定位和分子标记辅助高含油量油菜育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宋丰萍  蒙祖庆  
关键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严红梅  段秋宇  李虹桥  郭世星  吴永成  
探讨矮秆油菜干物质与氮素积累分配对种植密度的响应及其与高秆品种的差异,以期为矮秆油菜合理密植提供参考依据。盆栽条件下,选用矮秆油菜MJ01(V1)和高秆油菜川油36(V2),设置2种密度(2,4株/盆)处理,研究密度对矮秆油菜干物质及氮素积累分配的影响及其与高秆油菜的差异。结果显示:加大种植密度,提高了矮秆油菜地上部植株干物质和氮素积累,增加了干物质、氮素在茎秆中的分配比例,降低了干物质、氮素在角果壳和籽粒中的分配比例。与高秆油菜相比,矮秆油菜地上部植株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较低,干物质和氮素在籽粒中的分配比例相对较高。矮秆油菜与高秆油菜之间的籽粒产量并无显著差异。增加种植密度,矮秆油菜氮收获指数略有升高,经济系数和氮生理利用效率则呈下降趋势。相同密度下,矮秆油菜的经济系数、氮收获指数和氮生理利用效率均大于高秆油菜,但差异均不显著。与高秆油菜相比,矮秆油菜的地上部植株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较低,经济系数、氮收获指数和氮生理利用效率较高,并且在适宜种植密度下矮秆油菜也可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龙飞  张胜  张润生  张志栋  
旨在阐明硼对甘蓝型双低春油菜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机理,明确甘蓝型双低春油菜产量和品质形成与施硼量的关系。试验以甘蓝型双低春油菜"青油14"为供试材料,采用单因素五水平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不同施硼量对甘蓝型双低春油菜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蓝型双低春油菜单株角果数与施硼量之间呈显著线性关系,而每角果粒数则与施硼量呈二次曲线关系,适量施硼可以协调每株角果数与每角果粒数的关系,有利于提高产量。籽粒产量与每角果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性(r=0.982 8**),与单株一次有效分枝数和千粒重也呈一定的正相关性,而与单株角果数则呈一定的负相关性。适量施用硼肥,可明显提高甘蓝型双低春油菜的籽粒产量和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书芬  傅廷栋  李媛媛  朱家成  王建平  马朝芝  
采用SRAP标记对甘蓝型油菜品种1141B、垦C1、32B和32C的多态性进行了分析。每对引物组合产生13~36对比较清晰的扩增带,20对引物组合共产生419条扩增带,平均每对引物组合产生20.95条。20对引物组合共产生多态性带116条,每对引物组合产生3~10条,平均5.8条。每对引物组合产生的多态性带的比例为18.75%~38.89%,平均为28.23%。用24对引物组合对组合1141B×垦C1构建的F2群体各单株多态性进行了分析,F2群体多态性标记75条,平均为3.12条。用卡平方测验检测F2群体各单株标记基因型频率是否偏离了期望比例1∶2∶1(共显性标记)和3∶1(显性标记)的分离规...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书芬  傅廷栋  朱家成  王建平  文雁成  马朝芝  
【目的】芥酸含量是油菜非常重要的品质性状,研究芥酸含量的遗传模式为低芥酸和高芥酸育种提供指导。【方法】应用多世代联合分析数量性状主基因和多基因混合遗传的统计方法,分析了甘蓝型油菜组合1141B×垦C1的5个世代——亲本P1,P2,F1,F2和F2﹕3家系材料芥酸含量的遗传效应。【结果】分离世代F2及F2﹕3家系芥酸含量次数分布均呈混合的正态分布,符合主基因+多基因的遗传特征;E-1模型为芥酸含量的最适合性模型,即芥酸含量遗传是由2对加-显-上位性主基因+加-显多基因控制的。2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值da、db分别为-16.26和-2.83,表明亲本1141B中主基因位点上的等位基因降低芥酸含量,而亲...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文静  杨小川  丁永强  尹国英  马浩然  张洁  石小于  张鼎宇  李加纳  张洪博  
【目的】研究甘蓝型油菜中茉莉素受体复合体核心成员CORONATINE INSENSITIVE 1(COI1)蛋白的基因表达特性及生理调控功能。【方法】利用基因组数据分析甘蓝型油菜及其亲本种白菜和甘蓝基因组的COI1构成情况;使用定量和半定量RT-PCR扩增方法检测油菜COI1的组织特异性表达;克隆油菜COI1保守区片段,构建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virus-induced gene silencing,VIGS)载体,以农杆菌侵染方法培育VIGS诱导COI1沉默的油菜植株,然后,用鉴定出的COI1沉默植株研究油菜COI1在育性调控及虫害抗性等方面的调控功能。【结果】基因组数据分析表明,甘蓝型油菜...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列钊  李加纳  
【目的】菜籽油包括多种脂肪酸组分,提高油酸(C18:1)含量,降低亚麻酸(C18:2)和芥酸(C22:1)含量是油菜育种改良和遗传研究的重要目标。本研究利用刚开发的油菜60K芯片构建的高世代重组自交系群体遗传连锁图谱,对3个不同环境中影响甘蓝型油菜品质的油酸、亚麻酸及芥酸含量进行QTL定位分析,研究结果可对脂肪酸组分QTL位点在不同的群体之间准确比较分析。【方法】以高芥酸亲本GH06为母本和低芥酸亲本P174为父本构建高世代重组自交系,分别于2008年在德国吉森、德国霍亨里特及2009年德国吉森3个不同的环境中设置田间试验,收获自交种子,采用近红外分析方法 3次重复对种子的脂肪酸组分进行分析。...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金梦阳  李加纳  付福友  张正圣  张学昆  刘列钊  
【目的】通过构建甘蓝型油菜遗传连锁图谱,对含油量及皮壳率进行QTL分析。【方法】以黄籽亲本GH06和黑籽亲本P174杂交得到的F2:6家系的188个株系为作图群体,利用SRAP、SSR、AFLP及TRAP四种标记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在此基础上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CIM)对含油量及皮壳率两个性状进行QTL分析。【结果】图谱包含19个连锁群、300个标记位点,总长为1248.5cM。共得到7个与含油量相关的QTL,单位点遗传贡献率在3.73%~10.46%之间;4个与皮壳率相关的QTL,单位点遗传贡献率在4.89%~6.84%之间。【结论】黄籽油菜具有高含油量的优势;皮壳率对含油量有显著影响;SRA...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丁厚栋  张尧锋  余华胜  林宝刚  张冬青  
利用系统聚类法,对84份国内甘蓝型油菜种质资源的10个农艺性状进行聚类分析,研究其遗传亲缘关系,合理利用品种资源,结果表明:84份材料分为4个类群,其中,第Ⅱ类群有75个品种(系),又可分为2个亚群,第Ⅱ-1、2亚群可再分为3个和4个品种(系)组。4个类群的农艺性状有较大差异,第Ⅱ-2亚类群生育期较短,但单株产量最高。从中发现了长荚、大粒、早熟和角密等特异材料。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贺慧  虢慧  官春云  
ACP5基因是参与植物体中脂肪酸代谢的重要基因之一,在甘蓝型油菜中该基因还未被深入研究。为了弄清楚BnACP5基因在甘蓝型油菜中的螺旋结构及功能,以湘油15为试材,采用同源克隆法得到一个与脂肪酸合成相关的基因BnACP5。BnACP5基因CDs序列长417 bp,共编码138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分析表明,BnACP5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15.25 ku,理论等电点(p I)为5.94,其不稳定参数为43.03,属于不稳定蛋白;其总疏水平均系数(GRAVY)为-0.148,是一种亲水性蛋白;不含跨膜结构,也不含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高浩然   滕守连   罗玉秀  
[目的]鉴别不同花色甘蓝型油菜花瓣花青素合成相关差异表达基因(DEGs),为油菜花色形成机理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以甘蓝型红花油菜与黄花油菜杂交和回交获得的B_1C_1群体为材料,分别用Na(NO_2)_2-Al(NO_3)_3-NaOH显色法和pH示差法测定红花和黄花总黄酮和总花青素含量。取7月份油菜初花期花瓣,分别构建黄花和红花cDNA文库,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获得其转录组数据,筛选DEGs,随后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DEGs进行GO和KEGG分析;用MapMan注释和鉴别出花瓣花青素合成相关基因;并用qRT-PCR技术进行验证。[结果]甘蓝型黄花油菜花瓣中的总黄酮和总花青素含量明显低于红花油菜。经转录组分析,从黄花油菜和红花油菜初花期花瓣中共获得2 824个DEGs,其中红花油菜花瓣中多数基因负调控表达。KEGG富集分析显示,2 368个DEGs显著富集到124个KEGG代谢通路,其中代谢途径的差异基因最多(461个),次生代谢的生物合成差异基因次之(266个);GO富集分析显示,2 824个DEGs注释到分子功能、细胞组分和生物过程3种功能类型,其中生物过程中的细胞过程、代谢过程、刺激反应和生物调节的DEGs分别有1 546,1 198,983和704个基因。MapMan分析结果显示,花青素生物合成途径差异表达的结构基因有34个,其中7个上调表达,27个下调表达,表达倍数均达极显著水平。相关转录因子鉴定结果显示,参与花青素合成的转录因子有56个,其中MYB家族转录因子34个,bHLH家族转录因子22个,未找到WD40。对鉴定出的花青素合成相关的5个基因(3个结构基因和2个转录因子)进行qRT-PCR验证,结果与转录组分析结果一致。[结论]甘蓝型油菜花瓣的黄色与红色是由其内总黄酮和总花青素含量不同所致;甘蓝型油菜黄色花瓣和红色花瓣中鉴别出的差异表达结构基因和转录因子是导致不同花色花瓣总黄酮和总花青素含量差异的关键基因;甘蓝型红花油菜的花青素合成途径中仅有MYB和bHLH转录因子发挥作用。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关志林   靳丰蔚   刘婷婷   王毅   谭莹莹   杨春慧   李蕊彤   王博   刘克德   董云  
【目的】表皮蜡质是覆盖植物叶片和茎秆等部位的疏水层,在植物抵御逆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会影响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甘蓝型油菜作为世界上主要的油料作物之一,研究表皮蜡质突变体的遗传机制,为实现油菜高产稳产提供参考。【方法】对油菜光叶突变体M8和普通蜡质叶中双11(ZS11)和C20的叶片表征进行记载,使用便携式植物光合作用测量系统测定叶片光合速率;利用M8和ZS11、C20分别杂交获得2个F_1、自交构建2个F_2分离群体,用于分析油菜光叶性状的遗传规律;选取M8和ZS11杂交的F_2群体中光叶和蜡质叶表型单株分别进行混池,通过集团分离分析法结合靶向测序技术进行基因克隆,结合比较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进行候选基因预测,并通过RT-PCR验证候选基因。【结果】甘蓝型油菜光叶表型叶片气孔导度更大、光合效率更高;遗传分析表明M8光叶性状受1对基因控制,光叶相对蜡质叶为隐性。图位克隆将光叶控制基因定位至A08染色体0.134—0.699 Mb物理区间内。进一步分析发现,相比于ZS11,光叶突变体M8中A08染色体0.22—0.58 Mb区间存在大片段缺失,ZS11在该区段中的Bna A08G0006900ZS(Bna A08.SAGL1)可能为光叶的候选基因,该基因编码一个Kelch-F-box蛋白,在ZS11叶片中表达量高而M8中未检测到,该基因缺失可能导致了M8光叶表型。【结论】甘蓝型油菜光叶新突变体M8相比野生型蜡质叶片光合速率更高,该光叶表型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图位克隆鉴定到光叶性状调控基因为Bna A08.SAGL1,基因缺失产生了光叶表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