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258)
2023(8954)
2022(7846)
2021(7205)
2020(6529)
2019(15165)
2018(14884)
2017(28927)
2016(16420)
2015(18517)
2014(18693)
2013(18667)
2012(17459)
2011(15846)
2010(16143)
2009(14843)
2008(14984)
2007(13440)
2006(11374)
2005(10110)
作者
(50534)
(42392)
(42376)
(40299)
(26826)
(20656)
(19435)
(16797)
(15872)
(15200)
(14302)
(14278)
(13609)
(13483)
(13447)
(13335)
(13227)
(12462)
(12333)
(12027)
(10809)
(10502)
(10296)
(9713)
(9537)
(9527)
(9443)
(9411)
(8778)
(8530)
学科
(67960)
经济(67893)
管理(44187)
(42138)
方法(37454)
(34358)
企业(34358)
数学(33943)
数学方法(33397)
(18467)
(16355)
(16274)
中国(15876)
地方(13662)
(11737)
业经(11659)
(11452)
(11426)
贸易(11422)
财务(11416)
财务管理(11385)
(11080)
企业财务(10842)
农业(10726)
理论(10449)
(10308)
(9658)
银行(9612)
(9395)
金融(9393)
机构
大学(238749)
学院(237249)
(92356)
经济(90264)
管理(87893)
研究(81852)
理学(76691)
理学院(75725)
管理学(73788)
管理学院(73352)
中国(59838)
科学(55078)
(50586)
(49217)
(43854)
(42948)
业大(41308)
研究所(40161)
农业(39461)
中心(37842)
(35401)
财经(34408)
北京(31507)
(31177)
(30602)
师范(30198)
(28948)
经济学(28624)
(28451)
经济学院(26074)
基金
项目(162576)
科学(126624)
基金(118309)
研究(110244)
(105946)
国家(105164)
科学基金(88586)
社会(68069)
社会科(64605)
社会科学(64581)
(64415)
基金项目(62382)
自然(60961)
自然科(59616)
自然科学(59597)
自然科学基金(58505)
(55382)
教育(52230)
资助(50409)
编号(43366)
重点(37483)
(35761)
成果(35536)
(34010)
(33213)
计划(32880)
科研(32348)
创新(31169)
课题(30706)
大学(29935)
期刊
(93363)
经济(93363)
研究(64093)
学报(46434)
中国(44831)
(43291)
科学(39256)
(34918)
大学(33105)
学学(31462)
管理(29814)
农业(29110)
教育(23066)
技术(20325)
(18940)
金融(18940)
财经(16936)
(16567)
经济研究(15642)
统计(14672)
(14390)
业经(14226)
(13264)
(13119)
问题(13024)
技术经济(12247)
业大(12153)
决策(11996)
科技(11264)
图书(11219)
共检索到3391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蒙祖庆  宋丰萍  
为了解西藏玉米地方品种多样性及类群特点,进一步挖掘优异基因资源,采用多年重复实验,对179份西藏玉米地方品种的36个农艺性状进行多样性鉴定,利用离差平方和方法分年进行聚类分析,分析了西藏玉米地方品种的表型特征,结果表明:西藏玉米地方品种存在较高水平的多样性,36个农艺性状中有20个性状的多样性指数达2.0以上,其中粒色的多样性指数2.27,体现西藏玉米地方品种粒色丰富的突出特点。基于36个性状的聚类分析结果将西藏玉米地方品种分为3大类群,即晚熟高秆型、高寒早熟型和干热河谷硬粒型。其中干热河谷硬粒类群是西藏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利锋  李会勇  唐保军  程泽强  王振华  铁双贵  
【目的】分析河南省玉米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为进一步改良利用提供合理方案。【方法】利用表型和SSR标记基因型,对88份有代表性的地方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这些地方品种农艺性状表现出较大差异,表型聚类将其划分为7个类群,大部分品种聚在一个类群内,但仍有部分品种独立成群。SSR分析表明,每对引物可以稳定检测到2~10个等位基因,40对SSR引物共检测到198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位点4.95个等位基因,遗传相似系数为0.63~0.89。SSR标记聚类分析同样将此材料划分为7个类群,大部分品种仍主要集中在一个主群内。Mental测验结果表明,表型同基因型距离矩阵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r=0.7...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蒙祖庆  宋丰萍  
【目的】研究西藏玉米地方品种表型特点,为西藏玉米地方品种的整理、鉴定、评价及优异种质资源的挖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4-2015年,采用大田试验,对179份西藏玉米地方品种的出苗至抽雄时间、抽雄至散粉时间、散粉至吐丝时间、吐丝至成熟时间、生育期、雄穗一级分枝数、雄穗长、茎粗、株高、穗位高、主茎叶片数、果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百粒质量、出籽率、双穗率、空秆率、雄穗护颖颜色、花药颜色、花丝颜色、穗型、粒型、籽粒颜色、籽粒形状、穗轴颜色27个表型性状进行系统鉴定,根据其地理来源,计算各性状的分布范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志斋  郭荣华  石云素  蔡一林  曹墨菊  宋燕春  王天宇  黎裕  
【目的】研究中国玉米地方品种资源在抽雄期(T)、吐丝期(S)、抽雄-散粉间隔期(TAI)以及散粉-吐丝间隔期(ASI)等4个花期相关性状上的表型多样性,为玉米地方品种资源表型多样性的整体鉴定与评价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选取中国玉米地方品种核心种质库的799份种质,采用多环境试验设计,在植株进入生殖生长期后调查抽雄期、吐丝期、抽雄-散粉间隔期以及散粉-吐丝间隔期等4个花期相关性状的表型观测值,计算其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并进行显著性检验,评价中国玉米地方品种资源在这4个花期相关性状上的整体多样性水平。【结果】方差分析表明,不同省、市、地区的玉米地方品种资源在研究的4个花期相关...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利锋  李会勇  唐保军  程泽强  王振华  铁双贵  
利用28对稳定的SSR引物分析了20份玉米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共检测到124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位点4.43个,每对引物可以稳定检测到2~9个多态性片断,遗传相似系数为0.56~0.85。聚类分析将此材料划分为3个大群,其中来自山西地方品种划分在一个类群内,而来自河南的地方种质分布在3个类群中,多样性较高。据此结果,可对这些地方品种进行针对性的保存和改良利用。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姚启伦  许江  许冬梅  陈秀娟  
利用微卫星(SSR)标记技术对分别来自四川和重庆的各15个玉米地方品种群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42对SSR引物在供试玉米品种中分别检测到多态性位点数256和248个,其位点数平均分别为6.1和5.9个,平均多态信息量分别为0.76和0.73.根据遗传相似系数矩阵作出的树状图,分别将四川和重庆的品种群体划分成4类和3类,四川品种群体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低于重庆,表明了前者较高的遗传分化程度.群体内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玉米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高于重庆;四川和重庆玉米地方品种群体的遗传结构均偏离了Hardy-Weinberg平衡;品种群体的遗传变异均以群体内遗传变异为主.SSR分子标...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志斋  宋燕春  石云素  蔡一林  程伟东  覃兰秋  黎裕  王天宇  
【目的】系统了解中国玉米地方品种多样性及所包括的种族类型,是研究作物生态分化、进一步挖掘优异基因资源、实现育种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方法】以能代表中国地方品种多样性的核心种质中所包括的730份地方品种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研究材料进行包括生育期性状在内的31个农艺性状进行了多年鉴定,基于这些表型性状的调查值,进行主成份分析以及聚类分析,依据聚类分析所揭示的表型性状计算730份玉米品种的欧式距离(Euclidean distance),进而对中国玉米地方品种进行种族划分。【结果】主成份分析结果表明,前13个主成份可以囊括所有表型的86.2%遗传信息,基于这13个主成份所揭示的11个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新芝  彭泽斌  傅骏骅  黄长玲  李连城  
以15个我国生产上常用的玉米自交系为试验材料,采用表型性状、杂种优势和RAPD分子标记三种聚类分析方法对玉米自交系的组群划分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表型聚类因以表型性状为依据,受环境影响较大,其聚类结果与实际系谱来源出入较大。与表型性状聚类相比,杂种优势聚类与已知系谱来源更接近。RAPD分子标记,具有标记性状数量较多,不受生长发育时期限制和环境影响,无功能性表型效应,无上位及多效作用等诸多优点,其聚类结果与已知系谱符合率较高,反映出的类群关系比较可靠和真实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秦倩  王楠楠  李金花  苏光灿  
[目的]利用表型性状和分子标记,对我国油橄榄品种进行鉴定和遗传多样性研究,有利于种质资源保存和利用,对了解油橄榄品种的组成结构及未来的引种和育种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甘肃省陇南市17个油橄榄品种为研究材料,利用表型上15个数量性状、18个质量性状和8个SSR荧光标记分别进行多样性和聚类分析。[结果]各性状在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数量性状和质量性状的表型多样性指数分别介于1.579 2.089和0.3621.091,8个SSR位点共检测到51个等位基因变异,平均每个位点等位基因数为6.375个,利用表型性状和SSR标记可以将17个品种完全区分开。[结论]17个油橄榄品种具有较丰富的表型和遗...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祖新  郑用琏  李建生  刘纪麟  
本文分析了三峡地区10份玉米地方品种和4份外来种质在16个同工酶标记位点上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10个地方品种和4个外来种质平均每一位点分别有1.71和1.79个等位基因,地方品种中含外来种质所没有的Got2-6基因,但缺少外来种质中所含有的Est8-4.5、Mah2-5.5和Sodl-B3个等位基因,地方品种中63.13%的检测位点为多态性,期望杂合度为0.1919,地方品种与外来种质间基于16个位点所估算的MRD值在0.148~0.391之间,地方品种间MRD值在0.110~0.444之间,说明地方品种间遗传差异较大,地方品种内遗传变异丰富。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姚启伦  陈发波  刘红芳  方平  赵彩芳  
【目的】分析B染色体形态及数量多态性,从细胞水平评价西南地区玉米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为中国玉米引进途径提供佐证。【方法】以来自西南地区四川、重庆、云南和贵州4省(市)的30个玉米地方品种群体为材料,各品种群体取50个单株,各单株统计镜检10个细胞,共统计镜检15 000(30×50×10)个细胞,在光学显微镜下进行B染色体细胞学鉴定;各品种群体取10个单株,制作10张染色体制片,采用改良的Giemsa染色法进行染色体C-带显带分析。【结果】细胞学鉴定结果表明,除10对常染色体外,西南地区玉米地方品种还存在3类形态的B染色体:中间着丝点B染色体(BM)、近端着丝点B染色体(BST)和呈点状的微...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玉玲  陶华  陈绍江  
用 7个国内不同类群自交系测定了 9个南斯拉夫玉米自交系的GCA和SCA ,分析了被测系的种质特点、在育种上的利用价值和途径以及测验种在生产上的商用价值。结果表明 :被测系可分为 5类 ,所代表的种质基础较广泛 ;980 9单株产量的GCA最高 ,980 9×S2 2 的SCA 2年都达到显著水平 ,980 9在育种上有较大的直接组配利用价值 ;980 9×S2 2 单株产量居首位 ,较对照分别增产 4 1.5 6 %和 2 4 .2 6 % ,具有较高的生产利用价值 ;其余自交系只能间接用于低优势群自交系的创新改良。本文还对各自交系适宜进一步广泛测配及重组改良的自交系类群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田曾元  王懿波  王振华  王永普  张新  陆利行  
对 31个玉米自交系进行了RAPDs分析 ,结果表明 :31个玉米自交系可分为 5大群 ,即旅群 (Ⅳ - 1组 ) ,Lan .Ⅱ群 (Ⅳ - 2A亚组 )、Reid群 (Ⅳ - 2B亚组 )、Lan .Ⅰ群 (Ⅳ - 1组 )和黄改群(Ⅳ - 5和Ⅳ - 6两组 )和 4个小群 :Ⅰ组的P138、Ⅱ组的郑 2 2、Ⅲ组的综 31和Ⅳ - 4组的郑 32和U8112。依据RAPDs的划分结果同依据系谱关系、配合力和杂种优势的划分结果基本吻合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郭景伦  赵久然  王元东  段民孝  邢锦丰  王继东  张静梅  任洁  
对52个待测玉米自交系和15个对照自交系进行DNA指纹分析,计算待测玉米自交系与各类群对照自交系之间的遗传距离,不用聚类分析方法,直接根据遗传距离进行类群划分,结果表明,与传统的聚类分析方法相比,遗传背景分析方法是十分有效的玉米自交系类群划分新方法,将52个玉米自交系主要分为5大类群,即瑞德群,黄改群,P群,旅大红骨群和兰卡斯特群,未发现新的优势类群,除了自交系黄C以外,其他所有玉米自交系的类群划分结果与系谱来源相吻合,并指出黄C属于瑞德群。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肖红星   闵嘉晨   吴学琴   黄荻   陈盛通   陈龙清   耿芳  
【目的】通过分析38个滇山茶Camellia reticulata品种的12个花表型性状在数量、大小和形状三个维度上的分布和差异,探讨滇山茶不同品种花表型变异的(横向和纵向)规律,为滇山茶新种质的选育和高效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对滇山茶的12个花表型性状进行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综合分析和聚类分析,箱线图和应用频率分布函数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滇山茶不同品种花的12个表型性状存在丰富的变异,变异系数为13.00%~67.00%,平均变异系数为27.24%;变异系数法的权重计算结果显示,雌蕊数(20.485%)的变异性影响最大,花瓣长宽比(3.99%)的变异性影响最小;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2个性状间都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花径与花瓣宽度相关性最大(r=0.822);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4个主成分提取到的特征值都均大于1.00,累计贡献率达到82.129%;通过聚类分析将其分为3大类。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大理茶’的综合得分最高(F=3.230),在38个滇山茶品种中综合特性最好。对聚类分析中的3类滇山茶进行箱形图和频率分布函数分析,其中9个性状表现出显著差异,其余3个性状无显著差异,第Ⅰ类各性状分布较向上,第Ⅱ类分布较为居中,第Ⅲ类分布较向下。而在频率分布函数分析中,各类的性状均表现出明显的偏置,变化程度依次为数量相关特征>尺寸相关特征>形状相关特征。【结论】滇山茶的12个花表型性状存在丰富的变异现象,主要以雌雄蕊群逐渐瓣化为演化方向,研究结果确定了滇山茶花表型演化的趋势,为后期滇山茶定向育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