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684)
- 2023(6842)
- 2022(5697)
- 2021(5170)
- 2020(4214)
- 2019(9238)
- 2018(8787)
- 2017(16628)
- 2016(9289)
- 2015(9720)
- 2014(9677)
- 2013(9582)
- 2012(8825)
- 2011(7974)
- 2010(7778)
- 2009(6812)
- 2008(6797)
- 2007(5889)
- 2006(5003)
- 2005(4531)
- 学科
- 济(37958)
- 经济(37930)
- 管理(20113)
- 业(18932)
- 方法(14865)
- 企(14173)
- 企业(14173)
- 数学(13431)
- 数学方法(13248)
- 地方(13235)
- 学(12390)
- 中国(9195)
- 农(8819)
- 财(8183)
- 地方经济(8182)
- 业经(6668)
- 环境(6421)
- 农业(6328)
- 和(5721)
- 融(5605)
- 金融(5603)
- 制(5594)
- 银(5161)
- 银行(5135)
- 税(5048)
- 务(4975)
- 财务(4967)
- 财务管理(4960)
- 行(4942)
- 资源(4874)
- 机构
- 学院(128268)
- 大学(128166)
- 研究(51380)
- 济(46333)
- 经济(45135)
- 管理(42484)
- 科学(37505)
- 理学(37168)
- 中国(36526)
- 理学院(36491)
- 管理学(35443)
- 管理学院(35204)
- 所(28048)
- 农(27823)
- 京(27585)
- 研究所(26357)
- 中心(22712)
- 业大(22699)
- 农业(22290)
- 财(21510)
- 范(19591)
- 院(19425)
- 师范(19357)
- 江(18920)
- 财经(17432)
- 省(17265)
- 北京(16903)
- 科学院(16831)
- 室(16128)
- 师范大学(15979)
- 基金
- 项目(98004)
- 科学(77698)
- 基金(72428)
- 家(67576)
- 国家(67137)
- 研究(63644)
- 科学基金(55866)
- 社会(40338)
- 自然(39366)
- 基金项目(38979)
- 省(38689)
- 自然科(38457)
- 自然科学(38446)
- 社会科(38412)
- 社会科学(38405)
- 自然科学基金(37721)
- 划(34111)
- 资助(28614)
- 教育(27946)
- 重点(23908)
- 编号(23138)
- 发(22397)
- 计划(21299)
- 部(20586)
- 创(19751)
- 科研(19630)
- 科技(18932)
- 创新(18724)
- 成果(17970)
- 国家社会(17427)
共检索到1817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梁万栋 王小姣 高志康 喻武 周炼清 万丹
【目的】研究西藏尼洋河流域河谷地带土壤可蚀性K值的空间分布特征,为降低该区域土壤侵蚀风险提供参考。【方法】以位于藏东南尼洋河流域的冻融侵蚀区(海拔>4 200 m)、冻融水力侵蚀交错区(海拔3 800~4 200 m)和水力侵蚀区(海拔<0.01),其中与砂粒、粉粒、黏粒含量的相关系数均较高,分别为-0.98,0.99和0.62。【结论】探明了西藏尼洋河流域河谷地带土壤可蚀性K值的空间分布特征,土壤机械组成是该流域可蚀性K值的主要影响因素。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梁博 聂晓刚 杨东升 万丹 方江平 赵薇
【目的】探明西藏尼洋河流域下游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为该地区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尼洋河下游河谷地带,采集天然林地、人工林地、河滩林地、农耕地、草地5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选取每个样点015,1530cm土层样品,测定土壤体积质量,孔隙度(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含水率(饱和含水率、毛管含水率),田间持水率,渗透性(初始渗透速率、稳定渗透速率、平均渗透速率),并对各指标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体积质量、孔隙度、持水性能有明显差异,土壤体积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陈甲瑞 王小兰
为探索西藏高海拔地区高山松最优树高曲线,提高高原森林资源调查精度。以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尼洋河流域高山松天然林为对象,基于22块样地共计588株高山松实测树高—胸径数据分析高山松树高曲线变化规律。选取10个经典树高曲线模型,通过对模型参数的求解,采用决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RMSE、残差和MD对模型的精度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模型(5)Logistic方程H=a/(1+be~(-cD))拟合高山松的树高曲线效果最好(R~2=0.900 3),可作为尼洋河流域高山松的最优树高生长曲线模型。
关键词:
高山松 天然林 树高曲线 藏东南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卢俊宇 张世熔 李婷 徐小逊
土壤速效磷钾是评价土壤肥力和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根据780个表层土壤(0~30 cm)样点数据,采用常规统计、地统计学和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四川天全河流域土壤速效磷钾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该流域土壤速效磷含量达(1.40±0.52)g/kg,碱解氮含量达(125.79±56.24)mg/kg。水稻土和潮土速效磷含量高于黄壤和紫色土,土壤速效钾含量则为水稻土>黄壤>潮土>紫色土。它们的空间分布均呈由西向东逐渐减少的趋势。成土母质、地形部位、土地利用和耕地种植制度都极显著地影响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
关键词:
速效磷 速效钾 空间分布 地统计学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小兰 陈甲瑞 杨小林 张传龙
【目的】揭示藏东南尼洋河流域高山松次生林的林分特征,研究主要林分因子与林龄的相互关系。【方法】以西藏林芝尼洋河流域17块高山松次生林样地实测数据为依据,测算林分密度、林分平均胸径、林分平均高、优势木平均胸径、优势木平均高、林分胸高断面积、林分蓄积量等主要林分因子,并按照五点取样法在每个样地内设置5个2 m×2 m的小样方进行林下更新苗调查。通过钻取标准木髓芯,运用LINTABTM6年轮分析仪确定林龄,采用回归分析等方法对尼洋河流域高山松次生林主要林分因子与林龄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尼洋河流域高山松林属于优势种群,且种群稳定,各林分因子与林龄显著相关。林分的胸径分布随林龄增加呈现出中间高两边低的近似正态分布;林分密度与林龄之间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R~2=0.816);林分平均胸径、平均高、胸高断面积和蓄积量与林龄呈极显著正相关,R~2分别为0.762,0.829,0.853和0.885,其与林龄之间的回归关系用幂函数方程拟合最好;优势木的平均胸径和平均高与林龄也具有极显著相关性,R~2分别为0.790和0.914;林下幼苗更新数量变动较大(更新密度为0~9 000株/hm~2,平均为(2 912±2 986)株/hm~2),且与林龄无显著相关性。【结论】作为尼洋河流域主要建群种之一,该区域高山松次生林林分结构稳定,生长潜力大;主要林分因子与林龄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林下更新苗数量差异较大且与林龄无显著相关关系。
关键词:
高山松次生林 林分因子 林龄 尼洋河流域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玉庆 杨永红 宗永臣 李连杰
尼洋河是雅鲁藏布江左岸的一级支流,也是流经西藏林芝地区境内最完整的一条河流。为了了解尼洋河流域整个水环境变化情况,在该河流沿海七个乡镇上下游及尼洋河出口等15个断面采取水样并进行水环境质量现状分析,提出了解决尼洋河流域水环境保护的六条对策,为西藏林芝地区水环境和国家生态安全提供参考。
关键词:
尼洋河流域 水环境 现状 保护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师学萍 曹志翔
尼洋河流域属于藏东南和藏东生态安全屏障区,其农户生计包括传统生计和现代生计,在生态安全屏障建设背景下农户传统生计方式影响着生态安全。文章通过对尼洋河流域实地调查和入户访谈,分析农户生计方式特征的基础上,研究不同类型农户生计方式对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影响,并提出农户生计与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协调策略。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许文强 陈曦 罗格平 王涛 蔺卿
精确估算干旱区流域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库是进行干旱区土壤碳循环研究的重要前提。论文利用改进的土壤类型法———基于网格的土壤类型法,以干旱区典型的三工河流域为例,精确估算流域土壤碳储量,分析土壤碳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为干旱区土壤碳循环研究提供数据支撑。研究结果显示,三工河流域0~20 cm土壤有机碳储量为14.35 Tg,平均土壤有机碳密度为6.70 kgC/m2,其中山地灰褐土土壤有机碳密度最大,这主要是受中山带较低的气温和丰富的森林凋落物的影响;流域土壤有机碳密度表现出了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和水平地带性特征,即碳密度从山地区、丘陵区、绿洲区到荒漠区呈逐渐减小的趋势,且随海拔高度的降低碳密度逐渐减小...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段代祥 赵南先 吴兴
根据2003年10月和2004年5-7月的统计和调查,西藏尼洋河河漫滩共有种子植物67科188属333种(包括变种和变型)。科的分析表明,以泛热带分布科及变型科分布为主,其次为北温带及其变型分布;属的分析表明,温带分布占83.77%,热带分布占16.23%,显示出该区系具有明显的温带性质;种的分析表明,以中国-喜马拉雅分布居第1位,占32.81%,其次是中国特有分布,占31.55%。这些种的温带性成分占总种数的59.94%,而热带性分布成分仅占3.47%。通过对该区系的分析研究,旨在为该区植物及植被资源的开发利用及保护和西藏植物志的修订提供资料。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孙述海 郝杰 姚文静 岳伟佳 李岩涛 李高源 魏金钊
【目的】探究黄河流域(济南段)的土壤元素含量及分布特征,了解人类活动对土壤元素含量的影响,为土地利用和土壤改良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采集调查区土壤样品,分析29种土壤元素指标,用统计学、空间分析和变异系数等方法分析元素在不同土壤类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及不同行政区的分布特征,农作物营养元素区域差异化及影响因素。【结果】黄河流域(济南段)内元素背景值明显偏高的有Hg、As、Cd、S、Corg、Co、N、B、CaO、Se、F,大多数元素变异系数在0.25以下,部分有害元素变异系数大于0.4。不同行政区表层土壤中大多数元素的变异系数较小,即元素分布均匀,MgO变异系数达0.7以上,说明人为因素对此类元素的影响较大。不同土壤类型中的S、Corg和N等元素有明显差异,其中农村宅基地中的CaO、Zn、MgO和Na_(2)O偏高。调查区表层土壤全氮含量以中等丰度为主,占调查区面积的62.60%;全磷含量丰富,中等以上等级区面积占调查区总面积的80.69%;全钾以二级较丰富为主,面积占调查区76.87%。黄河流域(济南段)广泛分布的土壤类型为普通潮土,成土母质含丰富CaCO_(3),使pH值高于7.5。【结论】黄河流域(济南段)内大多数元素区域分布均匀,土壤污染压力较小,与直管区工业发展程度整体不高的背景相吻合。Hg元素变异系数较高(>0.4),说明人类活动对土壤质量产生了影响。大部分地区N、P、K等较富集,适合发展种植业。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雪 余辉 燕姝雯 陈雷
为把握太湖流域上游西北部河网区域水体的N、P污染特征及其空间分布,2010年8月在该区域内的武进港-直湖港水系、洮滆水系、丹扁孟河(丹金溧漕运河、扁担河及孟津河)以及宜溧河水系的河网,监测了39个河流断面的水质。研究表明,4水系TN平均浓度分别为3.88、2.83、2.91及1.93 mg/L,DTN占TN比重分别为91.80%、78.43%、70.01%及84.44%,河网氮输出均以DTN为主。在DTN中NO3--N浓度所占比重分别为67.47%、52.75%、77.48%及42.81%,NH4+-N浓度所占比重分别为16.33%、33.16%、11.27%及43.51%。TP平均浓度分别为...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蒋海兵 徐建刚
搞清流域工业点源的空间分异特征,可为水环境整治与工业规划提供参考依据。采用工业污染源普查数据建立污染源信息数据库,在GIS技术、密度分析法与ESDA方法支撑下,探析江苏淮河流域工业点源与工业污染负荷空间格局与特征。结果显示:工业点源集聚于城市、县城及专业乡镇,污染行业地域分异现象显著,其中,河流、港口及临湖地区成为高负荷工业点源集聚地区,化工、造纸、化纤与医药等行业的工业集中于临海、临河及临湖地区,饮料制造业、副食品加工业点源集中于工业化水平较低的北部流域的少数乡镇,工业氨氮多数来自化工业。在不同工业化水平下,工业污染负荷空间差异大,南部流域负荷整体水平高于北部,北部流域高负荷区分布于少数乡镇...
关键词:
淮河流域 工业点源 空间分析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俊 江琳郎 王净净 赵晨杰 谷梦媛 曹盟佳 唐文家
为了辨识流域淡水有毒鱼类区系特征,结合历史资料和流域调查数据对黄河流域有毒鱼类的区系组成、空间分布及食性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分布有毒鱼类67种,隶属10目16科41属,占鱼类总物种数的33.33%。在分类阶元上,从高阶到低阶分类单元中有毒鱼类占比逐渐降低。空间分布上,有毒鱼类物种数从源头到下游河口依次递增。黄河流域有毒鱼类中黄河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pylzovi)和极边扁咽齿鱼(Platypharodon extremus)仅分布源头和上游河段,而弓斑东方鲀(Takifugu ocellatus)、星弓东方鲀(Takifugu obscurus)、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和星点东方鲀(Takifugu niphobles)仅生活在下游河段,其余类型有毒鱼类在各河段均有分布。相似性分析表明各河段有毒鱼类区系分布相似较高,卡方检验(χ~2)表明各河段有毒鱼类分布无显著差异(P> 0.05)。黄河流域分布的67种有毒鱼类中共有6种毒素类型:胆毒25种,刺毒24种,卵毒7种,肝脏毒5种,鲀毒4种和血清毒2种。流域毒素类型以胆毒和刺毒为主体,与淡水有毒鱼类主要毒素类型吻合,且主要集中在鲤形目、鲇形目和鲈形目等3目。流域有毒鱼类食性类型共计7种,主要以肉食性和无脊椎动物食性为主,分别占有毒鱼类物种数的32.83%和28.36%。综合统计分析,黄河流域有毒鱼类分布广泛且毒素类型多样,研究结果可以为黄河流域有毒鱼类辨识和开发利用有毒鱼类资源提供科学支撑。
关键词:
黄河流域 有毒鱼类 分布格局 食性特征
[期刊]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远见 傅旭东 王光谦
对于黄河流域降雨时空分布规律的探究,有助于从细部区分不同区域和时段的降雨变化对黄河干支流产流产沙的影响,对于黄河水循环的科学研究和治黄工程措施均有重要意义。利用黄河流域内分布的67座气象站点,使用多种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过去59年(1959—2017年)的黄河流域降雨序列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探究。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具有7种典型的降雨空间分布类型;其中,源区(III区)全区域的年降雨量均有显著的增加趋势,是缓解黄河流域用水紧张的积极自然因素;多沙粗沙区(IV区)的年中大雨日数有显著的减少趋势,这可能是黄河下游近年来沙量锐减的原因之一。进一步的降雨序列频谱分析结果,一方面证实了2~4年的短周期是黄河流域多数站点降雨普遍最显著的周期,另一方面也部分佐证了分区的合理性。
关键词:
降雨 时间序列分析 空间分布 黄河流域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周凯 王义民
【目的】探究渭河流域气象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演变规律,为该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方法】以渭河流域1960-2016年20个气象站逐月降水量和月平均气温数据为基础,基于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定量描述干旱,并运用经验函数正交分析法(EOF)对渭河流域各站点组成的历史干旱指数矩阵进行分解,分离干旱场的时空分布结构;采用具有一定物理意义的互不相关的典型分布模态代替原干旱场研究流域干旱空间分布规律,采用典型分布模态对应的时间系数研究流域干旱的时间分布规律。【结果】渭河流域气象干旱场干旱指数矩阵分解得到的前5个特征值的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86.44%,但仅前2个特征值通过了North显著性检验,累积方差贡献率接近75%;模态一时间系数的线性趋势斜率小于0,且通过了0.01显著性水平检验;模态一时间系数于1984年、1986年、1989年发生3次突变,到1996年达到0.05显著性水平。【结论】渭河流域气象干旱场存在全流域一致型和东南-西北反位相型两种空间分布模态,两种空间分布模态对应全流域干旱少雨、湿润多雨、东南湿润西北干旱、东南干旱西北湿润4种干旱表现形式;模态一时间系数有显著减小趋势,反映流域干旱化趋势日益显著,而模态二时间系数无显著变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