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327)
2023(6264)
2022(5317)
2021(5042)
2020(4288)
2019(9443)
2018(9419)
2017(16992)
2016(9946)
2015(11269)
2014(11614)
2013(11100)
2012(10637)
2011(9724)
2010(10098)
2009(9568)
2008(9756)
2007(9079)
2006(8310)
2005(7412)
作者
(31813)
(26573)
(26408)
(25165)
(16916)
(12844)
(11886)
(10334)
(10148)
(9780)
(9342)
(9194)
(8946)
(8523)
(8503)
(8006)
(7998)
(7855)
(7843)
(7819)
(6991)
(6693)
(6593)
(6257)
(6074)
(6059)
(6043)
(5811)
(5718)
(5606)
学科
(36130)
经济(36072)
管理(24937)
(20865)
(16922)
企业(16922)
方法(14950)
(12138)
数学(11249)
(11239)
数学方法(10988)
中国(10458)
理论(9507)
(9068)
(8649)
业经(8228)
(7544)
地方(7474)
农业(7182)
(6599)
银行(6560)
(6456)
金融(6447)
教育(6380)
(6343)
(6097)
(5620)
贸易(5617)
(5395)
(5154)
机构
大学(148484)
学院(148378)
研究(55087)
管理(48718)
(48490)
经济(47070)
理学(40820)
中国(40648)
理学院(40129)
管理学(38911)
管理学院(38624)
科学(37937)
(33545)
(30348)
(29907)
研究所(27348)
(25233)
(24920)
(24750)
中心(24475)
师范(24411)
农业(23942)
业大(23677)
北京(21289)
(20003)
(19775)
师范大学(19598)
财经(19483)
技术(18539)
(18267)
基金
项目(95314)
科学(72997)
研究(66925)
基金(66832)
(60383)
国家(59808)
科学基金(48944)
社会(40055)
(38320)
社会科(37664)
社会科学(37653)
基金项目(35101)
自然(32596)
(32566)
教育(31859)
自然科(31817)
自然科学(31800)
自然科学基金(31204)
资助(28772)
编号(27288)
成果(24105)
重点(22066)
课题(20512)
(20464)
(20068)
计划(18523)
(18417)
科研(18110)
创新(17282)
大学(17126)
期刊
(61492)
经济(61492)
研究(41910)
中国(33591)
学报(31026)
(28619)
科学(26740)
大学(22608)
教育(21914)
学学(21143)
农业(19418)
(19395)
管理(17955)
技术(12232)
(12006)
金融(12006)
业经(10216)
(9924)
(9864)
财经(9614)
图书(9390)
业大(8640)
经济研究(8577)
(8478)
(8360)
问题(7835)
统计(7417)
农业大学(7266)
资源(7211)
书馆(7064)
共检索到2323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谢彦君  卫银栋  贾一诺  杨昆  
西藏因其独特的地球第三极地貌特征与藏传佛教以及藏族文化特色而对国内外游客展现了巨大而"神秘"的魅力,并日益激发了西藏旅游的热潮。相应地,这一旅游热潮也引发了西藏旅游研究的逐年扩容,并涌现了一批很有理论价值的学术成果。文章在充分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以认同理论作为基本框架,将西藏的宗教场所作为可以为宗教信徒和旅游者共享的朝圣旅游空间,对西藏宗教旅游中的"旅游者群体"和"朝圣者群体"因群体认同与自我认同的作用而在面临外在一致性挑战时所引发的群体分化及交往张力进行探究。通过实证与思辨的结合研究,文章将研究的焦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按宗教信仰程度的不同把上述两类群体进一步分为休闲愉悦旅游者、泛宗教信仰旅游者、权宜型朝圣者、苦行型朝圣者4个亚群体,并对各亚群体的旅行目的、体验深度、特征进行剖析。其次,通过对宗教旅游场中的"边缘人"的概念化过程,将4个亚群间的交集或过渡群体界定为"边缘人"群体,并根据其行为目标、体验特征的不同将此"边缘人"群体再划分为"类朝圣者"的旅游者群体和"类旅游者"的朝圣者群体两个亚群,同时探讨"边缘人"这一群体因其独特的行为模式而在群体互动中所发挥的导向作用。最后,根据参与式观察研究,进一步提出宗教旅游情境中的"纯宗教场""宗教旅游场""旅游宗教场"和"世俗旅游场"几个范畴,并根据旅游者与朝圣者在不同场中的主导或边缘地位的转化,构建出边缘人及边缘体验的动态演变模型。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崔庆明  徐红罡  杨杨  
西藏正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旅游目的地,然而对西藏旅游体验具体的微观研究却相对缺乏。文章通过对西藏旅游者的深度访谈,来探讨他们的旅游体验。游客往往将西藏想象成一种神圣之地,西藏的旅游体验对于游客而言也具有神圣的意义,主要体现在游客对自然、宗教和藏族人的体验上。西藏纯净的自然可以净化游客的心灵,让他们联想到远离喧嚣的生活。西藏的寺庙和朝拜的信徒营造出一种虔诚而神圣的氛围,让游客内心备受震动。看到藏民的执着和虔诚,游客心中会产生一种满足感。而藏民淳朴的为人处世的方式更让游客感到一种自己社会所缺失了的真实。西藏的神圣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于佳  谢彦君  卫银栋  
禁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对于以谋求差异性体验的旅游者而言,可能存在某个“灰色地带”,使禁忌既作为否定性的行为规范,构成游客体验的具身障碍,同时也可能促发旅游者的窥视欲,从而成为旅游体验的推力。该文以此为假设,过对西藏宗教旅游场中有关禁忌的经验资料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在旅游世界中,游客对禁忌的感知通过距离关系得以实现,突出地表现在人-地距离和人-人距离的度上。在宗教旅游场域中,游客感知到的禁忌可以统括为饮食禁忌、话语禁忌、服装禁忌、动作禁忌、路线禁忌等七类。从游客具身体验的角度看,禁忌显然是作为一种本体性和衍生性的具身障碍而存在,影响着游客体验的达成。然而,游客对禁忌的情感悦纳倾向使得禁忌有可能仅是一种形式障碍而非实质障碍。由此,该文构建了具身障碍的旅游动力转化模型。在证实禁忌能够强化窥视欲的基础上,旅游场的神秘空间对游客的洁净化体验起到了强化作用。禁忌的推力和拉力共同构成了宗教旅游体验的心理动力机制解释。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李宁琪  李树  
本文提出组织边缘人概念,分析组织边缘人产生的原因及其对员工个人和组织的危害,阐述组织边缘人的转化过程与内化策略。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玉钧  
生态旅游是一种环境友好的、负责任的旅游形式,是指人们前往相对偏远的自然区域进行游览,目的是欣赏和享受自然风景(包括野生动植物)以及当地文化,并促进自然与文化资源的保护,生态旅游具有较小的环境影响,并对当地居民的社会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近年来,生态旅游逐渐成为很多地区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1999年,国家旅游局、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林业局和中国科学院共同推出"中国,99生态环境游";国家旅游局将2009年确定为"中国生态旅游年";2011年制定的"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全面推动生态旅游"。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森  杜尚荣  
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是指游离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处于课堂教学的边缘,没有得到良好发展的学生个体或群体。这种个体或群体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边缘性、弱势性、相对性等特征。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划分为若干种类型:主动型边缘人和被动型边缘人、积极型边缘人和消极型边缘人、内源型边缘人和外源型边缘人、完全型边缘人和相对型边缘人、表象型边缘人和实质型边缘人以及安静型边缘人和躁动型边缘人。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现象影响着教育公平的实现,可以采用教师主导型、学生内省型、教学环境刺激型和教学制度规训型等策略进化转化。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韩俊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农民像棋盘上的一颗棋子 ,被剥夺了自由流动的权利。改革开放以来外出务工就业的农民已成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 ,但仍处于边缘人状态。进城务工就业的农民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就公正对待农民工、让进城农民逐步融入城市的具体政策问题进行了论述。
[期刊] 阿拉伯世界研究  [作者] 陈杰  张洁颖  
外籍劳工尤其是女性劳工、无国籍者等边缘群体问题,是在海合会国家独特的历史和经济发展进程中形成的。经济待遇差异化、社会阶层固化和主流文化语境的排斥,构成了边缘人问题产生的社会情境。边缘人问题导致海合会国家社会出现身份认同问题、社会稳定问题、就业竞争以及经济"失血"等问题,甚至可能引起外交冲突。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及扩散再次将边缘人群体置于险境,给海湾地区社会埋下了诸多隐患。为此,海合会国家已通过控制边缘人数量、推行劳动力本土化政策以及改善边缘人工作环境等举措,对相关问题进行治理。边缘人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社会及民众的多重参与,只有将边缘人问题的治理纳入科学、人性的双重轨道,才能实现海湾多元社会的健康发展。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徐新建  
旅游的含义其实是不可界定的。这不仅因为旅游意味着流动,而且无论作为产业还是文化现象,旅游本身也处在历史演变之中。随着市场经济大潮席卷下中国民众日常生活的进一步解套,加上旅游目的地由内地的华夏名胜向周边其他非汉族群的寺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窦立春  
城乡二元结构是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边缘化"及精神断裂的主要原因。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使新生代农民工平等地共享现代性成果,既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也是实现人民福祉的重要目标。本文认为身份认同通过个体对共体的承认以及共体对个体接纳的双向互动过程,为新生代农民工的经济—政治—伦理生活提供精神关照。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虞嘉琦  
凡是正见必经偏见,凡有选择必有歧视。作为一种先在的解释,无法回避的偏见与歧视是作为在世存在的人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通过它们,人高效地形成一个把握外在对象的图式,并为个体的共同体生活建基。但在多元文化社会,过度化、僵硬化了的偏见与歧视产生并强化了少数族、外部者与边缘人。他们置身于被歧视状态,被敌视、蔑视、无视,成为有别于己的"非我族类"、象征着污秽与异常的"社会禁忌"、即使发声也不被倾听的"庶民阶层"。为了有效地消解偏见与歧视带来的负面影响,建立在接触理论之上的教育既须要在知识的层面上帮助学生了解偏见形成的过程与他者生存的状态,又要通过共同参与的方式助力学生养成虚怀若谷的心态与推己及人的共感。对等地位的接触、指向共同目标的协动、制度的支援、亲密的接触,只有满足这些条件的异文化接触才能有效地减低偏见与歧视。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亓玉慧  李森  
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是在课堂教学中未被教师和其他同学接受或因自身原因(心理、性格、身体状况等)疏离于课堂教学活动之外的学生个体或群体。在他们身上表现出潜隐性与显露性共存、共同性与差异性共存、稳定性与发展性共存、特质性与情境性共存的特征。从标签理论视角出发可以发现,边缘人的形成经过了教师对学生行为的经验性感知、对学生行为的规范性标定及学生对自我边缘身份确认三个阶段。积极应对边缘人现象需要教师调整思维方式、转换教学主体、优化师生关系及改善课堂管理而实现。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魏程琳  
不同于正常人或者精英人物上访,非正常人或者边缘人上访通常更能够挑战常规体制、反映出信访制度存在的问题和漏洞。在社会转型背景下,乡村治理机制发生转型,家事纠纷溢出村落并通过信访制度的转化机制成为信访事件。信访制度将不属于信访对象的人与事吸纳进信访维稳体系,导致信访渠道壅塞,信访制度功能变异。只有划定信访制度的边界,建立健全信访的识别、信息共享、分类解决和终结机制,才能恢复信访制度的活力,发挥其正向功能。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钟士恩  张捷  张宏磊  柯立  尹力杰  李倩  
随着旅游全球化趋势的增强,边缘地区越来越被整合到整个世界旅游体系中。边缘地区的原野性和未被破坏的自然环境符合了旅游者对"基于自然的旅游"的需求。边缘地区往往想通过发展旅游,改变落后的现状,但边缘地区的若干先天不足则构成制约条件,限制其可持续发展。边缘发展旅游面临的问题是什么?会产生哪些经济、社会、环境影响?能否缩小区域差异?是否已有一些成熟的经验?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对国外边缘旅游的概念、特征、发展的主题、存在的问题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成熟经验进行了回顾,以期对我国旅游发展,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旅游的可持续发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汪宇明  
核心—边缘理论为区域旅游规划提供了建构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系统的认知模型。运用这种空间结构模型 ,在进行旅游资源的区域整合、景区土地利用功能配置与都会城市旅游圈层构造、以及促进区域旅游联动发展方面可取得满意的实践成果。核心与边缘地区应该是一种平等竞争、优势互补、合作互赢的空间关系。发展核心 ,带动边缘 ,是区域旅游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发展中地区要注意培育旅游核心区 ,形成旅游创新活动基地 ,带动边缘区域发展 ,壮大整个区域的旅游竞争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