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313)
- 2023(13538)
- 2022(11262)
- 2021(10401)
- 2020(8584)
- 2019(19807)
- 2018(19859)
- 2017(38321)
- 2016(21026)
- 2015(23724)
- 2014(23752)
- 2013(23202)
- 2012(21178)
- 2011(19026)
- 2010(18823)
- 2009(17075)
- 2008(16602)
- 2007(14493)
- 2006(12849)
- 2005(11284)
- 学科
- 济(84323)
- 经济(84222)
- 管理(61338)
- 业(57152)
- 企(47223)
- 企业(47223)
- 方法(38251)
- 数学(32711)
- 数学方法(32324)
- 农(23775)
- 中国(22975)
- 学(20355)
- 财(20277)
- 业经(19908)
- 地方(17856)
- 环境(17086)
- 农业(15879)
- 理论(14463)
- 和(14319)
- 贸(14070)
- 贸易(14064)
- 制(14025)
- 易(13593)
- 划(13522)
- 技术(13233)
- 务(12763)
- 财务(12694)
- 财务管理(12674)
- 企业财务(12059)
- 银(11802)
- 机构
- 大学(304181)
- 学院(300981)
- 管理(119810)
- 济(116078)
- 经济(113513)
- 理学(104662)
- 理学院(103477)
- 管理学(101550)
- 管理学院(101031)
- 研究(100959)
- 中国(72218)
- 科学(65232)
- 京(65032)
- 财(52041)
- 所(50884)
- 农(50026)
- 研究所(46981)
- 业大(46580)
- 中心(44632)
- 江(43404)
- 财经(42767)
- 范(41585)
- 师范(41198)
- 北京(40656)
- 农业(39145)
- 经(38944)
- 院(36708)
- 州(35255)
- 经济学(34888)
- 师范大学(33557)
- 基金
- 项目(213038)
- 科学(167524)
- 基金(154981)
- 研究(154368)
- 家(135893)
- 国家(134769)
- 科学基金(115477)
- 社会(97105)
- 社会科(91918)
- 社会科学(91893)
- 基金项目(82973)
- 省(82556)
- 自然(75841)
- 自然科(74041)
- 自然科学(74020)
- 自然科学基金(72668)
- 划(70128)
- 教育(70088)
- 资助(62912)
- 编号(62680)
- 成果(50716)
- 重点(47652)
- 部(46575)
- 发(45150)
- 创(43855)
- 课题(42830)
- 创新(40897)
- 科研(40839)
- 国家社会(39937)
- 教育部(39654)
- 期刊
- 济(124756)
- 经济(124756)
- 研究(86547)
- 中国(53092)
- 学报(51000)
- 科学(46759)
- 农(46021)
- 管理(42207)
- 大学(38053)
- 财(37392)
- 学学(35630)
- 教育(33278)
- 农业(32096)
- 技术(24558)
- 融(22421)
- 金融(22421)
- 业经(20808)
- 财经(20094)
- 经济研究(19559)
- 图书(18546)
- 经(17033)
- 问题(16930)
- 业(16081)
- 科技(15147)
- 版(14713)
- 理论(14627)
- 资源(14365)
- 技术经济(14050)
- 现代(13796)
- 实践(13524)
共检索到4259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李秋秋 王传胜
由于独特的自然环境与历史条件,西藏自治区城镇化与进程缓慢,城镇主要集中在条件相对优越的河谷地区,空间分布呈现"大分散、小集中"趋势,城镇人口的增长主要来自区外人口而本地非农化的贡献较弱,产业集聚与人口规模过小也是西藏城镇化建设的难点。在城镇发展过程中,由于能源利用结构改善与城镇环保设施建设,本区资源环境压力得以缓解,但城镇化建设也带来了一些生态环境隐患,如机动车快速增长、城市污水与垃圾处理设施不足、城镇水源地污染及其管理缺位、城市扩张侵占湿地等问题。今后,西藏应注重中心城镇与小城镇的共同发展,推动农牧民"非农化"进程与城镇自身发展,积极防治城镇环境污染,建设生态型城镇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关键词:
城镇化 可持续发展 环境效应 西藏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战金艳 江南 李仁东 鲁奇
20世纪90年代,城市用地扩展是我国区域土地利用演化的主导过程.城市土地利用所引起的地表景观格局的变化又是引起地表各种地理过程变化的主要原因。基于Landsat TM图像解译的土地利用的动态图斑,分析了20年代90年代无锡市土地利用的变化态势。研究表明,土地利用变化主要体现为耕地向林地、水域、建设用地的转移,林地向耕地、建设用地的转移,以及草地、水域向建设用地的转移: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家颁布的一系列基本农田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法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量耕地被建设占用的趋势。土地利用快速变化也导致明显环境效应。主要表现为水环境的恶化和现代“城市病”等方面。因此,加强土地规划管理...
关键词:
城镇化 土地利用变化 环境效应 无锡市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熊升银
利用1996—2016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和工业污染治理投资额的数据进行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考察了中国城镇化率与工业污染治理投资额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的城镇化率与工业污染治理投资额之间存在驱动关系;城镇化率的提高将引起工业污染治理投资额的增加,即城镇化率每提高1%会引发工业污染治理投资额提高1.35%;中国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总额的增长速度滞后于城镇化率的增长速度,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状况对城镇化进程具有约束效应。因此,在目前"美丽中国"战略背景下,应强化工业污染治理投资的顶层设计,更加注重以人为
关键词:
城镇化 工业污染 污染治理 生态环境效应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吴宏安 蒋建军 张海龙 张丽 解修平 周杰
论文以西安地区为研究区,基于1988年和2003年两期LandsatTM影像,采用监督分类法提取了该区15年间城镇扩展变化,并利用土地利用面积转移矩阵分析了城镇用地与其它土地利用类型转化的关系,此外,结合社会经济统计资料探讨了城镇扩展的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①城镇面积1988年为59711.31hm2,而到了2003年为75043.53hm2,其增幅达25.68%;②城镇的新增面积主要是由耕地、未利用地、果园和水体转化而来;③城镇扩展的生态环境效应在该地区集中表现为水资源污染、城市“热岛效应”、地面沉降以及地裂缝等环境问题。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白克拉木·孜克利亚 刘松 余波 周春山
农业现代化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进而扩大农业对城市发展的贡献,推动城市化进程。根据农业对城市化发展的贡献,本文构建农业生产力水平、农业产出水平、农业产业化水平、农业经济结构、农村社会发展水平和农业生态环境发展水平6个维度的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分析1990—2019年间西藏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城镇化发展水平,探讨农业现代化对城镇化发展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西藏农业现代化水平由1990年的1.22上升至2019年的17.65;与此同时,西藏城镇化水平从1990年的16.36提升至2019年的31.54。西藏农业现代化对城镇化发展起显著的正向作用,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提升农业贡献和改变城乡推拉力实现的;西藏农业现代化各维度对城镇化发展的作用效果不一致,该异质性根源于农业贡献对城镇化作用的社会发展阶段差异。因此,为了进一步提升西藏农业现代化水平,强化农业贡献对城镇化发展的作用,本文建议加强西藏农业现代化方面的援藏投入,深化农业机械化普及以提升西藏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业产出水平,发展西藏特色农牧产品加工业以提升西藏农业产业化水平,活跃农村商品市场、扩大农牧民增收以提升西藏农村社会发展水平。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白克拉木·孜克利亚 刘松 余波 周春山
农业现代化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进而扩大农业对城市发展的贡献,推动城市化进程。根据农业对城市化发展的贡献,本文构建农业生产力水平、农业产出水平、农业产业化水平、农业经济结构、农村社会发展水平和农业生态环境发展水平6个维度的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分析1990—2019年间西藏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城镇化发展水平,探讨农业现代化对城镇化发展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西藏农业现代化水平由1990年的1.22上升至2019年的17.65;与此同时,西藏城镇化水平从1990年的16.36提升至2019年的31.54。西藏农业现代化对城镇化发展起显著的正向作用,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提升农业贡献和改变城乡推拉力实现的;西藏农业现代化各维度对城镇化发展的作用效果不一致,该异质性根源于农业贡献对城镇化作用的社会发展阶段差异。因此,为了进一步提升西藏农业现代化水平,强化农业贡献对城镇化发展的作用,本文建议加强西藏农业现代化方面的援藏投入,深化农业机械化普及以提升西藏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业产出水平,发展西藏特色农牧产品加工业以提升西藏农业产业化水平,活跃农村商品市场、扩大农牧民增收以提升西藏农村社会发展水平。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郝文渊 关鸿 马正南 李文博 徐瑾
借鉴城镇化动力机制的四维视角分析方法,构建城镇化动力因子指标体系,通过面板数据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和空间分析方法,基于西藏2000—2015年城镇指标体系的数据,对西藏城镇化动力机制进行研究。面板分析表明:行政动力是西藏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内源动力和市场动力次之,外部动力的作用较弱,西藏城镇化发展更多地依靠中央和各省援藏资金、项目来推动。时序分析表明:1)近年来,西藏城镇化发展进程中行政动力的贡献度在逐步降低,内源动力和市场动力的贡献度处于稳步上升状态,外部动力有明显的上升。2)城镇化发展的各个动力,有时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荣天 李传武 李红波
以长三角地区作为案例地,构建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城镇化效率评价体系,运用SBM模型定量测度2000—2016年考虑环境效应的长三角城镇化效率水平,基于ESDA模型研究2000年以来长三角城镇化效率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并通过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揭示长三角城镇化效率演化驱动因素及异质性。结果表明:①研究期间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城镇化效率[0.5679,0.5913]要低于不考虑非期望产出情况[0.5849,0.6141],城镇化效率东—西方向上递减,南—北方向上呈倒"U"字型格局。②2000—2016年长三角城镇化效率全局表现空间集聚分异特征;局部上城镇化效率H-H集聚区分布在苏锡沪,并不断向杭州演化,L-L集聚区主要分布在浙江舟山、台州和安徽安庆、池州。③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科技水平及市场化程度可有效解释长三角城镇化效率格局演化,经济发展对城镇化效率影响在江苏扬泰、安徽铜池表现更为强烈,产业结构、市场化程度对沪苏杭的城镇化效率影响具有局部优势,而科技水平对浙江舟台地区存在较弱的驱动效应。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罗丽英 魏真兰
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生态环境恶化明显,自然资源被掠夺,环境污染加剧。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可以通过人口集聚、经济增长、收入增加、产业转移、技术进步和城市扩张等几种路径实现。文章通过理论分析了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路径,并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验证影响路径的效应。其中,经济增长可以改善城镇化过程中生态环境恶化的情况,人口集聚、收入增加、产业转移和城市扩张则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加剧。针对实证分析的结果,本文认为需要控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并合理规划城市布局。
关键词:
城市扩张 生态环境 人口集聚 产业转移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田一聪 田明 李鹏 吴致蕾
城镇化与生态系统服务的关系是可持续发展领域的重要议题。随着人类在高原等特殊地理条件下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加强,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交互作用关系逐渐从被动适应转变为主动协调。以城镇化为代表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以生态资产价值量衡量的生态系统服务,如何在高原地区协调互促,愈加成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核心。论文以西藏自治区为研究区,基于2000—2020年城镇化与生态系统服务的综合水平测度,采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耦合协调度模型、核密度估计等方法,探讨城镇化与生态系统服务的多尺度空间关联特征,判断两者的耦合协调类型及时空演变模式。结果表明:(1) 2000—2020年间西藏全域城镇化呈现局部集聚的空间分布特征,年际变化的总体趋势为缓慢上升;而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分布更加分散,区际差异较大,但总体水平保持稳定。(2)城镇化与生态系统服务具有显著的空间负相关关系,城镇化综合指数高的地区,其周边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水平相对偏低。(3)以2010年为拐点,西藏城镇化与生态系统服务的交互关系具有先扩张再收缩的变化特征。目前协调发展类型和基本协调类型占据主导地位,但同时也出现失调衰退的情况。(4)耦合协调关系演变在空间上体现为,以拉萨及其周边地区的单中心主导逐步转向包含其他地市区县的多中心分布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拉萨市耦合协调发展过程的空间溢出效应。论文从空间视角完善了高原城镇化与生态系统服务的耦合协调研究,可为合理引导人地关系协调健康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李泽众 沈开艳
本文从6个维度构建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体系,使用2003-2016年全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空间面板数据,基于空间回归偏微分方法的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了环境规制对新型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第一,过程型及效果型环境规制不仅可以显著提高本地区的新型城镇化水平,还可以通过溢出效应提高周围城市的新型城镇化水平;第二,不同区域间存在空间异质性,且过程型环境规制的空间异质性特征更为明显;第三,土地财政和金融发展对本地区和周围地区的新型城镇化水平均有促进作用,人力资本对本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有促进作用,对周围地区起到抑制作用,产业结构对新型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本文的启示在于,环境规制能有效提高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因此可将环境规制作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动力;政府应当提高环境规制强度,邻近地区将协同治理和因地制宜相结合,从过程和效果两方面合力促进环境质量的改善,藉此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稳步提升。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杨丽莹
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居民生活质量三维度对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主成分影响因子进行分析,并基于VAR模型对其传导效应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促进农业劳动力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是新型城镇化的原动力;(2)民众生活质量的提高是新型城镇化的重中之重;(3)转变工业化的发展模式是当前紧迫的任务。应树立集约型发展理念,打造绿色生态产业系统工程,积极培育并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做好产业承接;通过推动特色小城镇化建设,助力新型城镇化发展;打造各地区主导产业,实施"以工促农"行动计划,加快农业产业的现代化转型,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促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主成分分析 VAR传导效应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夏晖 张惠远 王波 许开鹏
我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所引发的工矿污染、生活污水和垃圾污染、资源过度消耗和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对城镇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认为其原因主要是对城镇化进程中区域环境安全维护的意识缺乏、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和环境监管能力不足。从建立健全基本制度、合理制定规划与管理措施、强化监督管理、加大污染治理投入和科技创新、加强宣传培训等方面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
城镇化 环境安全 问题 对策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通屏 程胜 倪琳 钱佳
文章以中国人口普查资料为基础,利用全国各省份城镇化和消费方面的相关数据,分析城镇化对消费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1978~2010年城镇化对最终消费率的提高影响不大。但在考虑城乡收入差距并把城乡收入差距和城镇化水平的乘积作为一个独立变量的情况下,城镇化对最终消费率的提高有一定的正向影响。而且城镇化水平和城乡差距的共同作用对消费率的影响为负。(2)城镇化与消费率反向变动的事实与钱纳里"标准模型"是一致的,在当今世界并非特例。而通过加快城镇化推动消费率提高仅仅是一种特例,只出现在特定阶段。文章认为,实施城镇化新政,必须改变传统的城镇化推进模式,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努力实现城镇化和扩大消费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
城镇化 消费率 区域差异 消费效应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玉文
城镇化通过合理利用资源、能源和空间,提高社会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发挥聚集效应,卸载生态脆弱区剩余农业人口等,可以产生生态增殖效应,但不合理的城镇化可能造成一系列生态胁迫效应。必须提高民族地区城镇化质量,使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建设相耦合,实现生态环境与城镇化发展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
城镇化 增殖效应 胁迫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