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629)
- 2023(12524)
- 2022(10959)
- 2021(10347)
- 2020(8783)
- 2019(20381)
- 2018(20259)
- 2017(38683)
- 2016(21544)
- 2015(23991)
- 2014(23908)
- 2013(23699)
- 2012(21631)
- 2011(19309)
- 2010(19129)
- 2009(17301)
- 2008(16713)
- 2007(14312)
- 2006(12121)
- 2005(10392)
- 学科
- 济(81614)
- 经济(81529)
- 管理(60064)
- 业(55572)
- 企(46847)
- 企业(46847)
- 方法(42458)
- 数学(37215)
- 数学方法(36612)
- 学(22531)
- 农(20339)
- 中国(19563)
- 财(19532)
- 业经(17137)
- 地方(16407)
- 环境(15977)
- 理论(14644)
- 和(14339)
- 农业(13805)
- 务(13140)
- 财务(13071)
- 技术(13069)
- 财务管理(13050)
- 贸(12976)
- 贸易(12968)
- 制(12712)
- 划(12602)
- 易(12577)
- 企业财务(12456)
- 银(11157)
- 机构
- 大学(300341)
- 学院(298571)
- 管理(117898)
- 济(109370)
- 经济(106893)
- 理学(103756)
- 理学院(102466)
- 研究(100788)
- 管理学(100100)
- 管理学院(99576)
- 中国(71605)
- 科学(69305)
- 京(63963)
- 农(54122)
- 所(52164)
- 业大(50115)
- 财(48727)
- 研究所(48493)
- 中心(44853)
- 农业(42743)
- 江(41975)
- 范(40202)
- 财经(40111)
- 北京(40038)
- 师范(39732)
- 院(37100)
- 经(36540)
- 州(34577)
- 技术(32854)
- 师范大学(32103)
- 基金
- 项目(217612)
- 科学(170311)
- 基金(158302)
- 研究(151440)
- 家(140736)
- 国家(139653)
- 科学基金(119107)
- 社会(92767)
- 社会科(87874)
- 社会科学(87850)
- 省(85960)
- 基金项目(84569)
- 自然(82121)
- 自然科(80164)
- 自然科学(80145)
- 自然科学基金(78645)
- 划(73174)
- 教育(69529)
- 资助(66079)
- 编号(60143)
- 重点(49116)
- 成果(47888)
- 部(46648)
- 发(45475)
- 创(44841)
- 科研(42704)
- 计划(42291)
- 创新(41818)
- 课题(41678)
- 大学(39649)
- 期刊
- 济(112496)
- 经济(112496)
- 研究(80384)
- 学报(56431)
- 中国(52051)
- 科学(49831)
- 农(47815)
- 管理(41220)
- 大学(40763)
- 学学(38671)
- 财(35626)
- 农业(33554)
- 教育(31500)
- 技术(24638)
- 融(20514)
- 金融(20514)
- 业经(18563)
- 财经(18454)
- 经济研究(17814)
- 业(17726)
- 图书(16586)
- 科技(16146)
- 经(15582)
- 版(15283)
- 业大(14980)
- 资源(14777)
- 问题(14509)
- 林业(14152)
- 理论(13975)
- 技术经济(13860)
共检索到4143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谢红江 李艳锋 陶炼 杨文渊 代安国 左力 宦云敏
【目的】研究西藏喜马拉雅山荆子生态地理分布及表型遗传多样性。【方法】实地调查及采样研究方法相结合。【结果】西藏喜马拉雅山荆子[Malus rockii Rehd.(M.baccata var.himalaica(Maxim.)Schneid.)]野生居群集中分布区位于北纬28°39'30°35',东经92°09'95°12,海拔28003300 m,呈带状分布于雅鲁藏布江、尼洋河及其支流的两岸冲积土形成的河床半湿地,或河岸的阔叶林缘或针阔叶混交林缘,处于原始野生状态。调查山荆子自然变异类型表明:树龄最大4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周俊杰
穿过尼泊尔山地,到达印度平原大大小小的城市,随处可见风格迥异的汽车和多如蚂蚁的三轮机动车,这就是当地民众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虽然国际上对于这两类交通工具褒贬不一,甚至当地政府也曾因为城市规划而对这些关乎国计民生的交通工具大动干戈,但终究它们留存下来,成为当地运输业的主力军。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陈露 马飞 覃建雄 阚瑷珂
基于Google Earth卫星地图,采集中喜马拉雅4条典型高山峡谷带遥感影像,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按山地垂直带的5级海拔指标和青藏高原土地种的4级坡度指标,分析研究区耕地和草地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海拔2200m以下无耕地,坡度影响强烈,海拔2500~3800m的宜农坡度带(<5°、5~15°),是耕地利用方式、程度和潜力的核心区域;②草地优势海拔为3800~4800m,坡度影响较弱,4个谷地在宜牧坡度带(<5°、5~15°、15~35°)的草地数量差异性小;③横向比较发现,吉隆谷地可利用土地最多,其次为朋曲谷地、波曲谷地、绒辖谷地,但受海拔和坡度限制,不宜农、牧坡度带也有...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田炳辉 王金牛 汪沐阳 石凝 罗栋梁 张林 吴宁 朱牛 张宁 盖艾鸿
藏原羚(Procapra picticaudata)作为青藏高原特有的有蹄类动物,明确其栖息地的潜在分布和影响因子有利于其种群的保护,进而缓解野生动物与人类活动的利益冲突,以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本研究在青藏高原、横断山区及东、中、西喜马拉雅等藏原羚分布整体范围内开展研究,通过查阅文献和野外科考共收集藏原羚物种分布数据150个,利用MaxEnt模型和ArcGIS软件模拟预测藏原羚潜在栖息地,结合Linkage Mapper以生态源地计算潜在生态廊道。结果表明:(1)当前气候情景下,藏原羚的适宜生境总面积为88.05×10~(4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23%。青藏高原适宜生境面积最大、横断山区次之,其余依次是西喜马拉雅、东喜马拉雅和中喜马拉雅。(2)藏原羚的适宜生境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中部、北部、南部和东北部、横断山区北部和喜马拉雅北部。三江源国家公园、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色林错自然保护区是适宜生境最大保护区,其中有47.71%的适宜区位于保护区外。影响藏原羚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是年平均温度(Bio1)、坡度和海拔。(3)识别出重要生态源地46个、共构建108条潜在生态廊道,平均长度为163.6 km。本研究从宏观尺度分析了藏原羚栖息地现状和生态廊道,有助于优化栖息地格局,促进种群迁徙扩散,对藏原羚种群长期监测、管理和保护区规划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廖淑芬 王欣 谢自楚 刘时银 林剑 蒋宗立
基于1970年代、1990、2000、2010年4个时相的冰湖编目数据,分析近40 a来中国喜马拉雅山区不同时段、不同流域和不同海拔冰湖的变化特征。近40 a来中国喜马拉雅山区冰湖变化总体呈现"数量弱减少、面积持续显著增大"的趋势,平均数量减少0.3%,面积增加53.1%±11.5%,但冰湖变化年代际差异明显。西部流域冰湖面积增速明显快于东部流域,由西至东,平均以线性递减率为2.4%/(°)的趋势减少。不同海拔高度的冰湖面积呈扩张态势,76.7%的流域冰湖面积年净增率在不同高度带上呈现出"单峰型"增长模式,其他流域呈"双峰型"甚至"多峰型"扩张模式,体现不同高程上冰湖扩张的复杂性与气候变化的垂...
关键词:
中国喜马拉雅山区 冰湖 遥感 四级流域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高源 王大江 王昆 丛佩华 张彩霞 李连文 朴继成
【目的】山荆子是中国原产苹果属植物中分布最广泛的种,母系遗传的叶绿体基因组的非编码区适用于较低的分类阶元(如科、属)的系统研究。对野外考察新收集的山荆子种质的叶绿体DNA(cpDNA)非编码区进行测序,解析其序列遗传变异,从母系遗传基因的角度探究山荆子不同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和系统演化关系,为我国山荆子种质资源的起源演化以及收集和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4对叶绿体DNA引物扩增新收集的215份山荆子种质资源的4个非编码区trnH-psb A、trnS-trnG spacer+intron、trnT-5’trnL和5’trnL-trnF,对每个基因间区正反向测序获得的序列进行人工校对后,使用MEGA 7.0进行序列拼接和比对,并构建山荆子不同居群间基于遗传距离的Neighbour-Joining系统发育树;使用DnaSP ver5.10.01计算叶绿体DNA的遗传多样性参数,计算不同居群间的基因流和基因分化;利用Arlequin v3.5分析标准分子变异(AMOVA);运用NetWork ver4.6.1.2构建种内居群间的叶绿体DNA单倍型邻接网络关联图。【结果】4个叶绿体DNA非编码区经测序、拼接、比对和合并之后的片段长度为3 777 bp,共有171个多态性变异位点,其中包含150个插入-缺失位点、20个简约信息位点和1个单一突变位点。在215份山荆子种质中,trnH-psb A、trnS-trnG spacer+intron、trnT-5’trnL和5’trnL-trnF区域的变异位点数量分别为26、32、103和10个,单倍型数量分别为8、8、6和4个,合并之后的叶绿体DNA片段的单倍型为24个。核苷酸多样性最高的区域为trnT-5’trnL(Pi=0.01174),单倍型(基因)多样性最高的为trnS-trnG spacer+intron(Hd=0.599),最低的为5’trnL-trnF(Hd=0.228)。215份山荆子种质叶绿体DNA多样性较高(Hd=0.727,Pi=0.00577)。Tajima’s D检验中,4个cpDNA区域在各检验水平上均不显著,检测的4个cpDNA区域在进化上遵循中性模型。AMOVA分析表明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群体内部。【结论】供试4个叶绿体DNA非编码区适合苹果属山荆子种质遗传多样性和系统演化分析。在叶绿体DNA水平导致山荆子群体进化的原因不是自然选择,而是突变压力和遗传漂变。群体间遗传分化与其地理距离不完全相关。山荆子可能为多点起源,推测黑龙江和吉林,内蒙古,甘肃和山西为3个可能的起源地区。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高源 王昆 王大江 赵继荣 张彩霞 丛佩华 刘立军 李连文 朴继成
【目的】利用荧光SSR分子标记,对新收集的7个来源地区的山荆子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分析,明确群体内和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和结构,为苹果属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种的遗传进化研究提供依据。【方法】筛选19对多态性好的SSR引物检测7个来源地区山荆子的多态性,利用GenAlEx 6.501计算遗传多样性指标、分析群体间的分子变异(AMOVA),利用GenepopV4和Fstat293分析群体间的遗传分化,基于Nei遗传距离DA,利用POPULATION 1.2构建269份材料的Neighbour-Joining(NJ)进化树,使用STRUCTURE2.3.4进行贝叶斯聚类并分析群体的遗传结构。【结果】19对SSR引物共检测出392个多态性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20.6,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9.070,观察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的平均值分别为0.628和0.855,香农多样性指数为2.392。按照来源地区划分群体,以黑龙江群体的观测等位基因数最多为15.684,俄罗斯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最低,河北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最高。两两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019—0.111,河北与多个地域的群体基因交流频繁,甘肃群体是7个群体中最为稳定的,群体间的遗传分化和基因交流与地理位置远近不完全相关。基于Nei遗传距离的聚类分析在遗传距离0.7444处将269份材料可以分成7个类群,多数类群与地理位置不相关。其中类群Ⅰ和Ⅱ与其他类群遗传距离较远,类群Ⅱ和Ⅲ的聚类比较混杂,类群Ⅵ的材料来源最为复杂,类群Ⅳ和Ⅴ相对比较单纯,类群Ⅶ中99%为黑龙江山荆子。群体结构分析将269份材料划分成了3个类群,具有3个可能的基因来源,不同来源地的材料在各群体中均有分布,与地理位置没有十分明确的相关性。只有黑龙江、山西和甘肃群体以及部分俄罗斯和河北材料的类群归属相对单一,与聚类有相似的结果。269份材料中Q≥0.6有232份,大部分山荆子的血缘相对单一。【结论】19对SSR引物具有高度的多态性,可以作为有效的标记用于山荆子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评价。7个来源地区山荆子遗传多样性均较高,以河北地区的遗传多样性最高,遗传变异和分化主要发生在群体内和个体内部;群体间有基因交流,以河北与其他地区的交流最频繁;抵制基因漂变而导致的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程度和基因交流水平与地理位置远近不完全相关。
关键词:
山荆子 荧光SSR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徐超华 陆鑫 马丽 刘新龙 刘洪博 苏火生 林秀琴 蔡青
为有效评价和利用斑茅种质资源,挖掘其优良性状,以162份斑茅种质资源(云南74份,福建15份,贵州19份,海南18份,四川14份,江西10份,广东4份,广西4份,浙江4份)为研究材料,对其表型性状及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表型性状分析结果表明:①斑茅种质资源质量性状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整体偏低,其中,福建斑茅的(0.762 4)最高,广西斑茅的(0.294 2)最低;②数量性状的遗传变异较丰富,其中,云南地区的变异系数(32.15%)最大,广西地区的(14.95%)最小;③海拔高度与锤度呈极显著负相关,纬度与株高呈极显著负相关。遗传分化系数和基因流结果显示,斑茅种质资源群体的遗...
关键词:
斑茅 表型性状 遗传多样性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永康 吴国良 赵爱玲 李登科
采用一般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对国家枣种质资源圃200份材料60个表型性状的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质量性状之间多样性差异显著,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范围在0.33~1.96之间,表现出较高遗传多样性的性状包括果形、树形、叶基形状、枣头色泽、叶尖形状、果实颜色6个;2)数量性状变异系数和多样性指数分别在2.39%~86.84%和0.99~2.10之间,表现出广泛的变异性;3)数量性状间呈极显著和显著相关性的分别有68对和27对,通过R型变量聚类分为5类,充分反映了各性状之间的亲疏关系;4)枣头长度、二次枝长度、吊果率等12个数量性状含有丰富的遗传信...
关键词:
枣 种质资源 表型性状 遗传多样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睿 鲜小林 秦帆 万斌
为加强山茶种质资源的研究利用,对保存的51份种质资源的11个质量性状与11个数量性状进行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叶长,其次是雄蕊长度、花瓣长和叶柄长度;性状变异系数最大的是花柄长度,其次是果径和叶柄长度,最小的为花瓣数量。基于各种资源形态性状的遗传差异,把51份山茶聚类并划分为3大类群。第Ⅰ类为花色艳丽、大花的亲本材料,第Ⅱ类为香花或小花型山茶的亲本材料,第Ⅲ类为黄色花或花、叶某一部分具有奇特观赏性状的亲本材料。22个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7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79.891%,第1主成分反映花的观赏性,第2主成分反映叶的观赏性,...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项伟 易自力 肖亮 黄红梅 乔匿骎 黄靖
本研究测定了采自于黄淮平原亚地区(ⅢD9a),江汉平原亚地区(ⅢD9b),赣南-湘东丘陵亚地区(ⅢD9d)和川、鄂、湘亚地区(ⅢD10c)4个植物区系32份南荻(Miscanthus lutarioriparius)种质材料的干物质产量、冠层高、花茎高、茎径、茎密度、叶长、叶宽、叶茎比、含水量9个表型性状,并采用巢式方差分析、偏相关分析和UPGMA聚类分析方法进行了数据分析。结果表明,1)干物质产量、冠层高、花茎高、茎径、茎密度和含水量6个表型性状在区系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9个表型性状在区系内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罗建勋 顾万春
综述国内外30多年主要云杉属植物的表型与同工酶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群体间(内)表型多样性丰富,群体间性状表型变异一般均呈一定的地理变异模式。同工酶主要遗传多样性参数为:多态位点百分数,平均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目,平均每个位点期望杂合度,有效的等位基因数目和基因分化系数的变幅分别为23%~84 6%,1 33~2 70,0 016~0 306,0 230~1 32和0 022~0 11。群体间的变异量只占总变异量的2%~13%,约87%~98%变异存在于群体内。从表型、同工酶和DNA水平等多层次对云杉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偶合研究,同时加强对影响遗传多样性及其结构的外因探讨,及该研...
关键词:
云杉 表型 同工酶 遗传多样性 研究进展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钟军 王坤 仇萍
本试验通过观测湖南怀化市不同地域鱼腥草居群,以揭示其变异规律和检测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状况,为其保护和利用提供依据。以湖南省怀化市的16份鱼腥草种质资源为材料,观测了其群体表型性状特征,并分析了这些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遗传参数和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鱼腥草种质资源的不同表型质量性状的频率不同,以绿色地上茎、白色地下茎和心形叶最具代表性。居群间各表型数量性状以地上茎的分枝数和鲜质量、地下茎的节间数、4-甲基-1-异丙基-3-环己烯-1-醇和2,4-甲基-3-环己烯基异丙醇变异较大,根的直径变异最小;而居群内以地上茎分枝数的变异系数最大(39.8%),甲基正壬酮含量最低(13.4%)。居群内各表型...
关键词:
鱼腥草 遗传多样性 多样性指数 分化系数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贺乔乔 周希希 王业文 李培江 王胜宝 张羽
为探究籼稻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信息,以198份籼稻种质资源为试材,进行SNP分子标记和表型性状分析,结果表明:通过2种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从198份样本中共识别91 421个SNPs,杂合位点占5.85%。基于Nei’s的遗传距离在0.014~0.596,平均遗传距离为0.284。Bayes算法把198个样本聚为3个亚类。91 421个SNPs构成的总变异中,前3个主成分可分别解释群体变异的10.98%、10.47%、4.81%。15个表型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和平均多样性指数分别为30.33%和1.95。15个表型之间的相关性系数在-0.55~0.92。15个表型性状的前3个主成分可分别解释群体变异的29.44%、16.63%、10.59%,对第一主成分贡献大的性状包括穗长、株高、穗总粒数、播始历期、穗实粒数、叶长、垩白粒率和垩白度,8个性状对第一主成分的贡献值绝对值都在0.6以上,是籼稻表型性状变异的主要因素。基于表型的前5个主成分反映总信息量的73.003%,前2个主成分将198份资源分为2个亚组。Mantel检验表明,SNPs和表型性状的遗传距离矩阵之间的r为0.041。综上,SNPs和15个表型性状的多样性分析之间相关性很低,SNPs聚类比表型性状聚类更接近系谱分析。秦巴地区198份籼稻种质资源SNPs构成的群体遗传结构相对简单。表型性状变异较丰富,多样性程度高,群体间性状差异显著。综上,穗长、株高、穗总粒数、播始历期、穗实粒数、叶长、垩白粒率和垩白度这8个性状可作为秦巴地区籼稻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的综合评定指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