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51)
2023(452)
2022(416)
2021(439)
2020(346)
2019(676)
2018(675)
2017(870)
2016(840)
2015(918)
2014(836)
2013(950)
2012(878)
2011(865)
2010(883)
2009(773)
2008(744)
2007(678)
2006(582)
2005(523)
作者
(4832)
(4165)
(4124)
(3765)
(2750)
(2154)
(1842)
(1654)
(1595)
(1561)
(1554)
(1552)
(1404)
(1393)
(1360)
(1343)
(1272)
(1270)
(1245)
(1222)
(1206)
(1156)
(1128)
(1085)
(999)
(997)
(975)
(958)
(954)
(946)
学科
(2347)
(2306)
(2089)
虫害(1936)
病虫(1855)
病虫害(1855)
生物(1423)
(1372)
防治(1283)
(1279)
及其(1083)
病害(1001)
(995)
微生(986)
微生物(986)
生物学(896)
微生物学(768)
(721)
各种(707)
水产(672)
(562)
(557)
(542)
(530)
(523)
番茄(522)
(496)
西红柿(443)
(439)
土壤(438)
机构
学院(12809)
大学(12608)
(10460)
农业(8606)
科学(7751)
研究(7475)
业大(6418)
农业大学(5677)
(5654)
研究所(5425)
(5231)
实验(5093)
实验室(4978)
(4807)
重点(4672)
(4529)
中国(3704)
生物(3681)
技术(3603)
科学院(3386)
(2971)
中心(2937)
(2617)
(2615)
(2615)
农业科学(2382)
(2379)
(2357)
工程(2351)
植物(2299)
基金
项目(11155)
(8192)
国家(8139)
基金(7262)
科学(7073)
(5755)
科学基金(5726)
自然(5649)
自然科(5509)
自然科学(5495)
自然科学基金(5408)
科技(4977)
(4768)
计划(4529)
(3869)
基金项目(3829)
专项(3488)
研究(3251)
农业(3195)
(3173)
资助(3126)
重点(2996)
技术(2752)
科研(2557)
(2457)
(2417)
创新(2366)
教育(1628)
(1606)
产业(1584)
期刊
(10245)
学报(10206)
农业(6994)
大学(6457)
学学(6440)
科学(5988)
业大(4058)
农业大学(3802)
中国(3718)
(3377)
(2371)
自然(2328)
自然科(2291)
自然科学(2291)
中国农业(2261)
农林(1831)
(1831)
林业(1573)
农业科学(1511)
科技(1449)
西南(1446)
科技大(1400)
科技大学(1400)
农学(1387)
华北(1387)
水产(1249)
西北(1192)
(1169)
研究(1145)
(1081)
共检索到175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黄艳花  崔忠吉  欧善生  黄远光  蒙成  李杨秀  
【目的】鉴定西番莲顶枯病病原菌种类,明确其分类地位,为西番莲顶枯病的科学防控及西番莲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植物组织分离法对首次在广西南宁市发现为害西番莲的新病害——西番莲顶枯病进行病原菌分离,测定其致病性,观察其形态特征,分析其核糖体转录间隔区(ITS)、钙调蛋白(CAL)和交配型基因(ApMat)的基因序列,鉴定引起西番莲顶枯病的病原菌。【结果】从具有典型西番莲顶枯病症状植株中分离到同一形态真菌,命名为TK2A2CLA6菌株,其孢子与自然发病西番莲枝条上切片观察到的病原菌孢子形态一致,进行顶芽接种致病性测定均能发病,且发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一致,再分离得到的病原菌与原接种病原菌相同。TK2A2CLA6菌株菌落圆形或近圆形,正面产生发达且较致密的灰白色气生菌丝;菌落背面初期为浅黄色,后期中央浅墨色、周围浅黄色,在PDA培养基上培养7 d后偶有橙色孢子堆产生;菌丝平均生长速率为18.89 mm/d;分生孢子无色,近圆柱状钝圆,另一端钝圆或略细,一般具1~2个油球,大小为(13.03~17.75)μm×(3.75~5.25)μm。对TK2A2CLA6菌株的ITS V1~V4区、CAL和ApMat基因序列进行PCR扩增,将基因序列在NCBI中进行BLAST比对分析,发现其与暹罗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iamense)多个序列的同源性达100%。以ITS、CAL和ApMat基因序列进行多基因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TK2A2CLA6菌株与C. siamense LF177和C. siamense JH-Coll001以100%的自展支持率聚为独立的1支,确定引起西番莲顶枯病的致病菌为暹罗炭疽菌。【结论】使用形态学方法结合多基因系统进化树分析,明确危害广西南宁西番莲顶枯病的病原菌为暹罗炭疽菌。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谢美华  杨金奎  李雪玲  杨海艳  陈莉莉  吴帆  
【目的】对紫果西番莲叶片炭疽病病原X-03进行分离鉴定,并对其生物学特性和杀菌剂对X-03的抑制作用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形态观察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结果】X-03为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 sp.)真菌,它的最适生长温度为1520℃,最适生长p H为p H 89,当温度高于50℃时X-03菌株的孢子不能萌发。X-03生长最适培养基为PDA,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Na NO3。供试的杀菌剂中以福美双对X-03的抑制效果最好。【结论】研究可为紫果西番莲炭疽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友联  李树江  胡海雪  刘作易  
关键词: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小秋   葛礼姣   仇亮   翟彩娇   王广达   宋益民   程玉静  
从发病严重田块采集蘘荷叶枯病病叶,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获得代表性致病菌株RH–1,对RH–1进行鉴定,并测定其生物学特性。结合病原菌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构建真菌内转录间隔区(ITS)、β–微管蛋白基因(β–Tubulin)和TEF–1α系统发育树,鉴定该菌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分别在温度(5、10、15、20、25、30、35℃)、pH(4、5、6、7、8、9、10)和光照时间(连续光照、连续黑暗、12h光照/12 h黑暗、24 h光照/24 h黑暗)条件下用PDA培养基培养RH–1,结果在30℃、pH 9和连续光照下菌丝生长较快。分别用葡萄糖、α–乳糖和麦芽糖以及酵母膏、牛肉膏、(NH4)_2SO_4、NH_4Cl、蛋白胨和NH_2CH_2COOH等量替代Czapek基础培养基中的碳源和氮源,发现菌丝生长的较适碳源为葡萄糖或麦芽糖,最适氮源为牛肉膏或蛋白胨。将RH–1分别接种于红蘘荷和绿蘘荷,发现绿蘘荷的抗病性强于红蘘荷的。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许恬   黄大明   李蓉   黄怡婷   李杏蔚   张磊   覃茜  
【目的】明确造成南宁植物园青秀山苏铁园内苏铁叶片干枯的病因,研究防治手段,为有效保护苏铁种质资源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集不同发病苏铁植株上的枯萎叶片样本113个,使用平板培养及稀释分离法将病原真菌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柯赫氏法则测定分离菌株致病力,依据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等手段对所获得分离株进行物种鉴定,选取代森锰锌、啶氧菌酯、苯甲·丙环唑、苯甲·嘧菌酯、氟菌·肟菌酯、氯氟醚·吡唑酯和百菌清等7种杀菌剂对病原菌进行室内药效试验。【结果】通过对枯萎组织的微生物分离纯化,共获得72株分离菌株,经ITS序列分析发现分别来自炭疽菌属、镰刀菌属、链格孢菌属、拟盘多毛孢属、叶点霉属、黑孢霉属、枝孢菌属、球毛壳菌属、炭团菌属、炭角菌属、葡萄座腔菌属、曲霉属及小新壳梭孢属等13个不同属。对其中的真菌进行致病力测定发现,镰刀菌属的GX2210菌株经针刺接种到苏铁羽片会产生枯萎病斑;进一步采用CaM、bTUB、RPB2和TEF1a基因序列分析,确定该菌株为变红镰孢菌(Fusarium incarnatum);药效试验显示,代森锰锌是抑制该菌株的最有效药物,抑制中量(ID_(50))为0.3577 mg/L。【结论】造成南宁植物园苏铁叶枯病的病原菌为变红镰孢菌。代森锰锌对变红镰孢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可考虑用于苏铁叶枯病防治。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小慧  朱震  马雪莲  卢颖林  李奇伟  冉炜  沈其荣  
采用室内分离和盆栽致病性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别从田间大棚西瓜枯萎病病株的根部、茎部和叶片分离纯化获得34株疑似病原菌的菌株,并从中挑选出6株形态差异明显的菌株用于盆栽回接试验。结果表明:菌株LD和LB回接7 d后植株开始出现轻微萎焉症状,到第14天时发病率分别达到100%和72%,病情指数分别为2.00和1.14;菌株LA、LC和XB在回接30 d后西瓜植株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为14%和0.29;而菌株XA在回接30 d后植株未出现发病症状。对西瓜植株的生物量统计表明,在接种病原菌30 d后,接种菌株XA和XB的处理植株的株高和地上部干质量与对照差异不显著。接种菌株LA和LC的处理西瓜植株的株高...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小秋   葛礼姣   仇亮   翟彩娇   王广达   宋益民   程玉静  
从发病严重田块采集蘘荷叶枯病病叶,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获得代表性致病菌株RH–1,对RH–1进行鉴定,并测定其生物学特性。结合病原菌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构建真菌内转录间隔区(ITS)、β–微管蛋白基因(β–Tubulin)和TEF–1α系统发育树,鉴定该菌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分别在温度(5、10、15、20、25、30、35℃)、pH(4、5、6、7、8、9、10)和光照时间(连续光照、连续黑暗、12h光照/12 h黑暗、24 h光照/24 h黑暗)条件下用PDA培养基培养RH–1,结果在30℃、pH 9和连续光照下菌丝生长较快。分别用葡萄糖、α–乳糖和麦芽糖以及酵母膏、牛肉膏、(NH4)_2SO_4、NH_4Cl、蛋白胨和NH_2CH_2COOH等量替代Czapek基础培养基中的碳源和氮源,发现菌丝生长的较适碳源为葡萄糖或麦芽糖,最适氮源为牛肉膏或蛋白胨。将RH–1分别接种于红蘘荷和绿蘘荷,发现绿蘘荷的抗病性强于红蘘荷的。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崔萍  安慧  张楠  李芳慧  
应用组织分离法从发病番茄根部分离番茄枯萎病病原菌并进行致病性测定,根据菌体形态特征、ITS序列同源性分析将病原菌鉴定为镰刀菌属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探讨了发病及健康番茄根际栽培基质、大田土及山地贫瘠土壤的微生物数量,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初筛得到77个对番茄枯萎病病原菌有拮抗作用的分离物,进一步复筛得到24个拮抗性能较为稳定的分离物,其中来自山地土的真菌A6、A29、A9、A31、A44、A28拮抗作用较强。山地贫瘠土壤尽管微生物总量较少,但是分离获得的拮抗菌数量最多。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键  王娜  刘志达  包婷婷  张之为  云晓鹏  石必显  张恒  陈贵红  陈燕芳  赵君  
为了获得向日葵列当生防菌株,以田间采集的具有褐色枯斑的列当植株为样本,利用柯赫氏法则对采自内蒙古、河北和新疆共11个不同地点的29份列当枯斑病的样本进行了分离和鉴定。结果表明,新疆北屯农十师183团和188团地块及呼和浩特市武川县西海子村地块中采集的病样上分离得到尖孢镰刀菌和茄病镰刀菌;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西小召镇、五原县葵博园和临河区永利村的病样中分离得到尖孢镰刀菌和木贼镰刀菌;而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公合成村和西圪旦村及化德县105省道边地块中样本中鉴定出尖孢镰刀菌、茄病镰刀菌、木贼镰刀菌和层出镰刀菌;鄂尔多斯市东胜区采集的样本中只分离得到尖孢镰刀菌;河北张家口市康保县的样本中只分离得到轮枝镰刀菌。上述分离得到的菌株在向日葵列当上回接后都能够致病的结果预示,镰刀属的真菌是引起向日葵列当枯斑病的病原菌,但尖孢镰刀菌是引起列当枯斑病的优势致病菌。致病力分化的研究结果表明,上述分离获得的镰刀菌均能够侵染向日葵和列当,但其致病力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分离寄主上的致病力强于其他寄主的特点。基于致病力分化的结果,筛选出3株具有生防潜力的尖孢镰刀菌菌株GHC 1-2、XXZ-9和HD 1-1用于防控列当对向日葵的寄生。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琬玥  刘正坪  何祥凤  王文和  
百合枯萎病是危害百合生长的重要病害。从3种不同杂种系的4个百合品种(亚洲百合Avelino,东方百合limpopo和TopsTAn,oT系列百合BonBini)的病变鳞茎中分离纯化真菌,经柯赫氏法则证病后,对分离菌进行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双重鉴定,在4种不同品种的百合病变鳞茎中鉴定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三线镰刀菌(F.TricincTum)、串珠镰刀菌(F.moniliForme)和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4种真菌均为病原菌。对亚洲百合red yunjing和东方百合jumpy做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4种病原菌的致病程度强弱依次是尖孢镰...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岑贞陆  欧阳秋飞  谢玲  陈保善  朱方容  林强  覃丽萍  蒙姣荣  史国英  张雯龙  
近年在广西的桑园中发现一种新细菌病害—桑树细菌性枯萎病,从病桑根部和茎部组织经组织分离法获得3个细菌菌株,选择1个典型菌株GXE001进行接种桑树,接种后发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一致,并从接种病株上又重新分离到了此病原细菌,柯赫法则证明GXE001菌株为该病的致病菌。通过形态学观察、常规生理生化指标测定、16S rDNA序列测定和同源性分析,鉴定GXE001菌株为Enterobacter cloacae。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叶云峰  胡凤云  付岗  刘威  蒋妮  刘丽辉  林伟  
关键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雪玲  谢美华  杨海艳  陈华红  闫俊梅  王振吉  范树国  
从高山榕发生叶枯病的病叶上分离到一株真菌,菌株编号记为CX0021D4。利用传统的形态学观察与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并依据其形态特点与培养性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病原菌为丝孢纲(HypHomyCetes)瘤座孢目(tuberCulariales)瘤座孢科(tuberCulariaCeae)镰刀菌属(Fusarium link)层生镰孢菌。该菌对营养要求不高,碳源和氮源均能利用,最佳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牛肉膏。该菌对温度和p H值的适应范围均较广,25~28℃菌丝生长速度最快,28~30℃之间孢子萌发率最高;适宜孢子萌发的p H值为7.0~8.0,弱碱性更利于孢子萌发;有无光...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任晓凤  刘苗  周倩  杨华  
2021年春季,从湖南省怀化市中方县正清制药青风藤基地和湖南农业大学试验基地分别采集青风藤叶枯病病叶,利用组织分离法获得病原菌,并进行柯赫氏法则验证。借助形态学鉴定和分子系统学分析,明确青风藤叶枯病病原为交链隔孢(Alternaria alternata)。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5种药剂(95%苯醚甲环唑、98%咪鲜胺、96%己唑醇、96.5%丙硫菌唑、98%嘧菌酯)进行筛选,结果显示95%苯醚甲环唑抑菌效果最好,EC_(50)为0.043 6 mg/L;98%嘧菌酯抑菌效果最差,EC_(50)值为8.447 3 mg/L。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任晓凤  刘苗  周倩  杨华  
2021年春季,从湖南省怀化市中方县正清制药青风藤基地和湖南农业大学试验基地分别采集青风藤叶枯病病叶,利用组织分离法获得病原菌,并进行柯赫氏法则验证。借助形态学鉴定和分子系统学分析,明确青风藤叶枯病病原为交链隔孢(Alternaria alternata)。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5种药剂(95%苯醚甲环唑、98%咪鲜胺、96%己唑醇、96.5%丙硫菌唑、98%嘧菌酯)进行筛选,结果显示95%苯醚甲环唑抑菌效果最好,EC_(50)为0.043 6 mg/L;98%嘧菌酯抑菌效果最差,EC_(50)值为8.447 3 mg/L。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