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837)
- 2023(8640)
- 2022(7252)
- 2021(6460)
- 2020(5214)
- 2019(11475)
- 2018(11557)
- 2017(21236)
- 2016(11150)
- 2015(12069)
- 2014(11908)
- 2013(11471)
- 2012(10510)
- 2011(9598)
- 2010(9987)
- 2009(9781)
- 2008(9157)
- 2007(7860)
- 2006(7591)
- 2005(7070)
- 学科
- 济(66637)
- 经济(66582)
- 管理(28283)
- 业(21878)
- 地方(17870)
- 企(17817)
- 企业(17817)
- 方法(17317)
- 中国(15327)
- 数学(15169)
- 数学方法(15042)
- 业经(12913)
- 地方经济(12740)
- 农(12225)
- 制(12157)
- 学(10950)
- 财(10400)
- 体(10060)
- 融(9684)
- 金融(9682)
- 银(8735)
- 银行(8733)
- 贸(8703)
- 环境(8702)
- 贸易(8696)
- 行(8503)
- 易(8362)
- 农业(8099)
- 发(7892)
- 理论(7583)
- 机构
- 学院(155303)
- 大学(153974)
- 济(77147)
- 经济(75729)
- 研究(60407)
- 管理(53543)
- 中国(45826)
- 理学(44586)
- 理学院(44041)
- 管理学(43319)
- 管理学院(42997)
- 财(34701)
- 京(31933)
- 科学(31868)
- 所(29953)
- 研究所(26509)
- 财经(26181)
- 中心(25845)
- 经济学(25464)
- 江(24662)
- 经(23653)
- 范(22724)
- 师范(22561)
- 经济学院(22408)
- 院(21678)
- 北京(20567)
- 农(19485)
- 州(19199)
- 财经大学(19063)
- 师范大学(18080)
- 基金
- 项目(93845)
- 科学(74169)
- 研究(73966)
- 基金(66997)
- 家(57122)
- 国家(56653)
- 社会(49564)
- 科学基金(48370)
- 社会科(47026)
- 社会科学(47016)
- 省(36361)
- 教育(33838)
- 基金项目(33710)
- 编号(30350)
- 划(29734)
- 资助(26944)
- 自然(26745)
- 自然科(26098)
- 自然科学(26092)
- 成果(25609)
- 自然科学基金(25589)
- 发(22623)
- 重点(21752)
- 课题(21685)
- 国家社会(21353)
- 部(20722)
- 发展(19335)
- 创(19296)
- 展(19072)
- 性(19027)
共检索到2618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李伯重
范·赞登(Jan Luiten van Zanden)教授是国际著名的经济史学家。他1981年毕业于荷兰自由大学(the Free University,Amsterdam),1985在瓦格宁根农业大学(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Wageningen)获得博士学位。此后先在伊拉斯姆斯大学(Erasmus University,Rotterdam)和自由大学任教,1992年移帐乌德勒支大学(University of Utrecht),直至今日。他自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经济史研究,至今已有30余年,在欧洲经济史研究方面成果斐然,先后出版了The Stricture...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奥利维尔·布兰查德 刘丰
本文在比较欧美之间相关经济指标的基础上指出,欧洲的经济发展状况比通常认为的要好得多。在过去30年间,欧洲生产率的增长大大快于美国,如今欧洲的生产率水平则与美国相当。欧洲放松产品和金融市场管制的改革推动了其生产率的提高,并对劳动力市场改革产生了压力。从改革的情况看,欧洲正在走向一种独特的欧洲模式,而不是对美国模式的模仿和照搬。
关键词:
生产率 经济改革 放宽管制 欧洲模式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东有
西欧的“价格革命”东有进入十六世纪(1500~1600年),物价稳定了数百年的西欧各国都出现了商品价格迅速而又持续的上涨现象.到1600年,全西欧总价格水平比1500年高出200~300%,其中西班牙上涨幅度最高,平均为3.5倍,某些地区达到4倍多。...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徐明棋
论文探讨了全球金融危机对欧洲的冲击与影响,认为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欧洲经济带来的衰退比美国更甚。论文从欧洲经济长期存在的矛盾在危机中集中爆发以及欧盟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缺乏远见卓识两大方面分析了其中的原因。论文还对欧盟经济的复苏前景及未来经济增长的出路作了分析预测,认为如果欧盟不能在创新以及以更开放的心态来对待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上作出努力和调整,欧盟中长期经济发展的前景不容乐观。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延斯·魏德曼 杨盼盼
欧洲经济需要再平衡,因为触发此次欧债危机的两个原因都与此相关:第一,经常账户失衡在近些年来越来越严重;第二,政府和私人部门债务在欧元区某些国家大幅上升。因此,平衡欧洲经济才是危机的最终解决之道,而仅仅通过大量投入资金进行救助,无疑就像"通天塔"一样,建得再高,也无法到达天堂,反而会使得欧元区国家陷入经济和政治双重不利的局面。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王鹤
随着二次大战后西欧经济一体化的进展,欧洲共同体与欧洲自由贸易联盟之间的经济合作逐步加深,彼此早已成为对方的最大贸易伙伴。如果组成新的欧洲经济区,这一拥有19个国家、3.8亿人口的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无疑会对世界经济的贸易结构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即使从最狭隘的经济意义上讲,欧洲经济区也必然会大大地提高西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基恩斯·魏德曼 何乐
尽管货币政策可以通过确保币值稳定的手段来对需求产生短期影响,但它不能彻底解决欧元区在暗淡的经济前景方面遭遇的艰巨挑战威尔·罗杰斯曾于1920年(即美联储诞生后的第七年)大胆断言,人类有史以来的三项最伟大发明不外乎火、轮子和中央银行。这句格言至今仍在向人们传递这样一个信息——中央银行掌握着经济复苏的神秘金钥匙。在金融主权债务危机、经济失衡仍严重困扰世界的当下,中央银行被视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马里奥·德拉吉 司马亚玺
各国政策制定者越来越多地使其目标定位于维持经济福祉而无重大失衡,并在竞争环境中创造可持续的增长中央银行对金融危机的反应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各国中央银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简而言之,我认为各国中央银行应对金融危机的行动大胆、有远见,但也应适当吸取了20世纪金融危机的历史教训。在金融危机期间,各中央银行密切合作:2008年10月联手降息,提供货币互换额度,持续交流信息,总体行动协调一致。特别是
[期刊] 清华金融评论
[作者]
闫斐
短期内,欧洲经济面临复苏的可持续性、逆一体化倾向挑战欧盟稳定性并加剧国家间政策协调难度两大风险;中长期,欧洲经济将重新回到应对长久以来所面临的包括人口老龄化、技术进步缓慢、部分国家财政赤字恶化与公共债务高企并存、欧盟与欧元区内部货币和财政政策协调机制的改革与完善等挑战的努力上来。为此,国内企业在欧洲寻找投资机会时,应对欧洲整体宏观经济、各国资源禀赋与产业基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梅兰德
2012年2月27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举办第32期经济每月谈,主题为"欧洲债务危机前景与解决方案"。欧盟驻华代表团经济参赞梅兰德女士发表演讲时认为,欧债危机的发生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关系密切;欧洲经济和金融市场已经开始走向稳定,但依然非常脆弱;欧盟国家采取多项举措应对债务危机,取得一定成绩;世界各国应通过自身努力,促进本国和世界经济长期稳定增长。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裘元伦
动力与阻力 欧洲经济改革一直是在动力与阻力的交互作用中进行的,其改革效应正在逐渐地显现出来。 动力 目前欧洲的这一轮经济改革,来自多种动力。首先,自1974年至1975年世界性经济危机以来,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卫飒英
中国与欧洲共同体建交整整十周年了。十年来,中国与欧洲共同体国家在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友好合作有了重大发展。双方在能源、交通、材料、农业、医药卫生、生物工程、航天、遥感、通信、信息技术等方面进行了近百个项目的合作。为纪念中国和欧洲共同体建交十周年,国家科委与欧洲共同体委员会于1985年10月4日——7日在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了“中国——欧洲共同体新技术革命讨论会”。讨论会的中心议题是:新技术革命的特点、影响及双方应采取的对策。主要包括:新技术与传统工业的关系;科技政策和技术变革的管理;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王家庭 孙哲
以新能源技术为主导、以信息技术为枢纽和以数字化制造为形式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在技术上的典型表现,由此带来的新兴产业发展对中国经济转型提出了新要求。文章首先分析了第三次工业革命背景下经济转型的新内涵:低碳概念驱动产业创新、需求因素引导新兴产业、"再工业化"支撑产业体系和扁平化组织形成产业网络。然后对工业革命进程中教育与经济转型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并借鉴发达国家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教育战略,从教育的内部作用和外溢作用两方面提出了教育促进我国经济转型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第三次工业革命 教育 经济转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