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721)
- 2023(9772)
- 2022(8124)
- 2021(7523)
- 2020(5819)
- 2019(13334)
- 2018(12879)
- 2017(24522)
- 2016(13369)
- 2015(14923)
- 2014(15185)
- 2013(14923)
- 2012(14345)
- 2011(13021)
- 2010(13709)
- 2009(12731)
- 2008(13005)
- 2007(11777)
- 2006(10808)
- 2005(10116)
- 学科
- 济(60291)
- 经济(60227)
- 管理(42939)
- 业(40053)
- 企(31980)
- 企业(31980)
- 财(26598)
- 中国(22174)
- 地方(20288)
- 农(18952)
- 方法(17153)
- 业经(15075)
- 制(13957)
- 数学(13723)
- 数学方法(13519)
- 财政(13358)
- 农业(12594)
- 银(12526)
- 银行(12518)
- 行(12062)
- 务(12032)
- 财务(12007)
- 财务管理(11961)
- 融(11779)
- 金融(11779)
- 策(11438)
- 企业财务(11432)
- 学(11377)
- 政(10948)
- 发(10804)
- 机构
- 学院(193325)
- 大学(189464)
- 济(83486)
- 经济(81582)
- 管理(70972)
- 研究(70649)
- 理学(58940)
- 理学院(58263)
- 管理学(57464)
- 管理学院(57079)
- 中国(56275)
- 财(48310)
- 京(41359)
- 科学(39949)
- 所(35924)
- 财经(33265)
- 江(32347)
- 中心(31620)
- 研究所(31475)
- 经(29888)
- 农(28626)
- 范(27556)
- 师范(27358)
- 北京(27170)
- 州(25785)
- 院(25393)
- 经济学(25390)
- 财经大学(23914)
- 省(23123)
- 业大(23014)
- 基金
- 项目(113486)
- 研究(89939)
- 科学(89644)
- 基金(79549)
- 家(67014)
- 国家(66325)
- 科学基金(57052)
- 社会(56753)
- 社会科(53730)
- 社会科学(53722)
- 省(45508)
- 教育(41015)
- 基金项目(40278)
- 编号(38126)
- 划(37427)
- 自然(33401)
- 成果(33273)
- 资助(33074)
- 自然科(32576)
- 自然科学(32569)
- 自然科学基金(31958)
- 发(30288)
- 课题(27896)
- 重点(25799)
- 发展(25256)
- 部(25059)
- 展(24801)
- 性(24056)
- 创(23644)
- 年(23041)
共检索到3268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陈定华
财政是国家得以存在并发挥其职能的物质基础,而一切财政活动又都是在一定的财政政策指导下进行的,因而,财政政策实践起源于国家的产生。但是,财政政策理论却直到十七世纪下半叶,随着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诞生才开始出现。西方财政政策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薛涧坡 张网
自提出之日起,"积极财政政策"就一直是我国财政学界热议的话题之一。本文从财政政策工具选择、政策搭配组合、预期管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等方面回顾我国两次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具体措施,通过总结梳理有关积极财政政策理论的发展脉络和研究成果,归纳论证积极财政政策在实现"抗冲击、促增长、可持续、有协调、守规则、能转换"等政策目标方面的基本经验,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政府宏观经济调控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财政政策 国债 赤字 货币政策 预期管理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欧阳煌
一、财政政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一)二者具有目标一致性和融合性。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是衡量一国经济进步两个最重要的指标,其中经济发展是指伴随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以及政治结构变革的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目标主要包括:(1)经济增长。(2)资源合理配置。(3)反经济周期波动。(4)收入公平分配。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戴天柱
发展财政投融资完善财政政策功能戴天柱在中国,加大对财政投融资的推进力度,既是经济发展与经济体制改革的迫切要求,同时又是充分发挥财政政策作用的重要前提。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现实,迫切要求我们从重塑财政的发展新格局出发,建立和健全财政投融资体系。一、财政投...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杨照南 孙钢 江晓薇
支持企业集团发展的财政政策杨照南孙钢江晓薇大型企业集团是调整经济结构的主导力量。将国有企业的组织结构从工厂制转变到联合公司制,尽快地建立起一批以国有企业为核心的大型企业集团,形成一批对外有竞争能力、对内有组织影响能力的龙头企业,对于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导...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曹文 陈建成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既体现了林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态文明社会,又承载着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及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居于十分重要地位。分类经营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国家应当制定以公共财政为主全社会多渠道投入支持林业建设的财政政策。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赖素娟
当今世界,高科技产业化俨然成为了将人类推上时代变革最重要的方式。每次技术革命带来的财富快速累积,无不伴随着金融制度的创新,有效率经济组织的发展正是西方大国崛起的原因所在。产业基金作为金融创新工具,正是高效嫁接科技资源和金融资本,推动经济转型和产业不断升级的利器。而在经济建设领域,财政政策扶持是国家实施产业政策、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企业竞争力,乃至推动经济稳定快速发展的必要工具。
关键词:
产业发展基金 财政政策 产业升级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胡德期
广西康养服务产业处于历史发展机遇期,具有优越的发展基础,发展潜力巨大。但是,体制机制以及康养服务产业自身的原因,制约了广西康养服务产业的发展,其中,从财政政策来看,财政投入效率不高,财政补贴对象不明晰,康养服务政府购买问题较多,税收优惠的激励性较弱。鉴于此,应充分发挥财政引领作用,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加强财政政策与其他政策配合,提高支持合力;适当加大康养服务产业资金直接支持,拓宽支持范围;创新财政支持方式,多手段协同支持;完善对配套建设的财政补助政策,全方位支持康养服务产业发展。
关键词:
康养服务产业 财政政策 广西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林业在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十一五"时期,中央财政对林业生态的投入达到3227亿元,为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有力保障。(一)支持林业重点工程,着力保护森林资源。一是支持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2000—2010年,中央财政累计拨付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资金1119亿元,有效保护天然林资源16.19亿亩,工程区森林蓄积量净增7.25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增加3.7个百分点。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李新
微型金融是为中低收入群体提供的小额金融服务,以帮助其摆脱贫困。近年来,世界各地的微型金融取得了长足发展。我国微型金融的实践尚处于探索阶段,供需失衡、服务覆盖面低、发展不全面等问题制约着微型金融的进一步发展。因而,有必要加大财政政策扶持力度,推动我国微型金融的深化发展。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杨嵘
"十一五"时期,甘肃省财政部门积极支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发展,优化支出结构,创新投入方式,加大投入力度,推动了文化体制改革,促进了文化大发展。"十一五"期间,全省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累计达到104.9亿元,年均增长16.2%。2007至2010年,全省文化产业实现的增加值分别为36.13亿元、40.56亿元、45.51亿元、52.08亿元,平均增速在14%以上,拉动社会投资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马骁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韩霞
大飞机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至关重要,是推动国家综合国力提升以及国家竞争优势形成的重要力量。大飞机产业的特殊性和战略性使得市场机制在产业发展中难以充分发挥效应。而政府的公共政策支持成为推动产业快速发展和竞争力不断提升的重要基石。政府通过财政补贴、税收政策、政府采购等方式来支持大飞机产业发展,并推动产业发展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
大飞机产业 财政补贴 税收优惠 政府采购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财政科学研究所课题组
1.支持清洁煤发展的财政政策。首先要加大投人,支持清洁煤技术的研究开发。着眼于中长期战略技术储备,加强清洁煤技术研发体系的系统化布局和创新能力建设,实现在清洁煤技术方面的突破。同时,通过财政及价格补贴、政府采购、税收优惠等多种财政政策措施促进清洁煤技术的示范、推广应用。对于关键技术引进的消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姜伟 陈云菲
文章通过构建包含家庭、“新基建”生产部门、一般生产部门和政府四个主体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探究政府“新基建”投资、财政减税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相比一单位标准差“新基建”生产部门全要素生产率冲击,政府“新基建”投资冲击的激励效果较小,在1年左右到达顶峰,调整周期约为10年。在公众预期下实行的三种“新基建”政策中,计划二,即前期以政府投资为主带动“新基建”生产部门发展,后期降低政府投资比例,以社会资本为主,“新基建”和一般生产部门产出增加,提高了社会投资和消费,调整周期大约为7年,实现相对稳定增长。此外,减税政策仅在短期内带动了经济发展,长期则不利于居民消费和投资。因此,在“新基建”计划早期政府资本应积极参与,后期需根据“新基建”生产部门发展阶段适当调整投资比例,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逐步转化为以社会资本为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