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244)
2023(6072)
2022(5003)
2021(4490)
2020(3717)
2019(8225)
2018(7735)
2017(14459)
2016(8063)
2015(8509)
2014(8135)
2013(7924)
2012(7292)
2011(6576)
2010(6463)
2009(5941)
2008(5958)
2007(5104)
2006(4428)
2005(3744)
作者
(26352)
(22137)
(22081)
(20624)
(14102)
(10707)
(9699)
(8628)
(8413)
(7821)
(7666)
(7345)
(7210)
(6940)
(6911)
(6780)
(6733)
(6548)
(6479)
(6305)
(5828)
(5361)
(5312)
(5164)
(5047)
(4881)
(4877)
(4680)
(4541)
(4451)
学科
(30911)
经济(30868)
管理(22332)
(22089)
(17141)
企业(17141)
方法(14607)
数学(12868)
数学方法(12734)
(9187)
(8902)
(8158)
(7522)
贸易(7522)
中国(7478)
(7328)
业经(7160)
农业(6462)
环境(5583)
技术(5310)
(5100)
(5018)
财务(5015)
财务管理(5008)
地方(4926)
企业财务(4794)
(4658)
金融(4657)
(4647)
银行(4604)
机构
大学(121808)
学院(119410)
(47065)
经济(46323)
管理(44325)
研究(43146)
理学(39881)
理学院(39338)
管理学(38513)
管理学院(38322)
科学(30557)
(30105)
中国(29974)
(25056)
农业(24403)
业大(24338)
(23285)
研究所(22050)
(19671)
中心(18660)
财经(16751)
(16665)
农业大学(16625)
(15683)
(15419)
师范(15368)
(15179)
北京(14913)
经济学(14812)
科学院(13987)
基金
项目(89668)
科学(70303)
基金(67416)
(62923)
国家(62420)
研究(56568)
科学基金(51979)
社会(37815)
基金项目(36609)
自然(36506)
社会科(35900)
社会科学(35889)
自然科(35726)
自然科学(35708)
自然科学基金(35103)
(34477)
(30422)
资助(26086)
教育(25457)
重点(20750)
编号(19949)
计划(19521)
(19361)
(19096)
(18732)
科研(18075)
创新(17950)
科技(17164)
(16957)
国家社会(16456)
期刊
(45215)
经济(45215)
研究(29263)
学报(28910)
(26097)
科学(24231)
大学(20355)
学学(19735)
中国(18571)
农业(17634)
管理(13821)
(13677)
(9494)
业大(8654)
(8073)
金融(8073)
经济研究(8061)
(7970)
财经(7957)
业经(7721)
教育(7601)
农业大学(7434)
科技(6777)
(6753)
技术(6746)
问题(6448)
资源(6141)
商业(5905)
(5260)
林业(5249)
共检索到1584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阿拉伯世界研究  [作者] 田文林  
长期以来,为防止埃及在中东地区坐大,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想方设法对其进行弱化和软化,实施了漫长的"和平演变"。美国等西方国家在经济上引导埃及奉行新自由主义政策,使其日趋依附西方;在政治上诱导埃及走"民主化"道路,使其在政治上更加孱弱;在军事上加强对埃及军队的渗透和控制,从内部削弱军队力量。这种"和平演变"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埃及积贫积弱、国家凝聚力下降,最终导致了"1·25革命"爆发。需要指出的是,"1·25革命"与美国通过非政府组织进行长期渗透及在民众抗议中的积极煽动直接相关,某种意义上就是一场"颜色革命"。但"颜色革命"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政治剧变并未使埃及境遇好转,反而使其政局陷入反复动荡之中,经济更是陷入60年来最糟糕的状况。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林晓光  
一、美国政府独家经营"美国之音"(简称VOA),创建于1942年2月24日,是美国十多家对外广播电台中唯一由联邦政府经营的。二战期间由战略情报局领导,1953年8月,新闻署成立,转归该署领导,以便进行全球范围的"心理战",是美国实行"和平演变"战略的重要工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友孙  
利用宗教达到政治目的,在美国外交中经常出现。冷战期间,美国利用宗教因素影响波兰局势,以达到最终演变波兰的目的,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实例。对此进行研究,对于我们了解美国外交的策略、尤其是目前美国的宗教外交策略、手法,都有重要的意义。
[期刊] 阿拉伯世界研究  [作者] 马黛瑞   丁俊  
爱资哈尔在历史上长期居于埃及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位置,构建起伊斯兰最高权威和阿拉伯民族象征的双重身份。现代以来,爱资哈尔不断增强的国家认同决定了其以配合政治权威、服务国家利益为己任,日益趋向依附国家政权,经历了从支持阿拉伯社会主义到倾向政治伊斯兰主义,再到倡导伊斯兰中间主义的思想演变,逐渐形成了以爱资哈尔长老为核心的宗教学者参政主体,以伊斯兰教义原则为参政依据,以丰富的社会资源为参政基础,以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和引领社会主流价值观为参政目的的独特政治参与方式。爱资哈尔积极参政辅政,致力于社会变革与文化建设,在协调政教关系、推动埃及社会发展、凝聚国家认同、促进社会公平、引领社会舆论、塑造社会主流价值、参与国家治理等诸多方面,发挥了独特且重要的作用,产生了广泛影响。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季诚钧  徐少君  
埃及高等教育具有公立大学规模庞大,公立高等教育免费,中央集权管理,传统教学模式主导,国际化程度较高等特点。埃及高等教育特点的形成有其历史与现实的原因,是埃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艾晶  
近年来,埃及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经济形势持续好转。同时,吸引外国投资成为埃及经济改革计划中最重要的一个内容,政府为吸引投资创造了比较好的宏观环境。埃及的投资优惠政策一、税收优惠1从第一个财政年度起,公司享有5年基础免税期;在新城区、新工业区投资...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陈松  
埃及工程进度款中税收与费用的扣法及其依据陈松(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承包商要拓展国际市场,必须了解当地的有关法律,例如;与工程款支付有关的税法。承包商应仔细核对各项税收和费用的比例,不能盲目接受业主或监理工程师的税收和费用的扣法。发现不合理的扣款或错...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陈瑜  Ahmed A.Abdelhamid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埃及向市场经济迈进的经济改革不断深入 ,在经济转型时期 ,埃及的会计体制相应地也进行了重要的变革。本文通过对埃及会计改革的背景、动因的分析 ,阐述了埃及会计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现状 ,从中提出对我国经济转型期会计改革的启示和借鉴。
[期刊] 阿拉伯世界研究  [作者] 陈天社  胡睿智  
补贴制度在埃及不仅是个民生和经济问题,也是个敏感的政治问题。埃及的补贴制度始于1952年之前,并延续至今。埃及的补贴种类繁多,不同时期种类有所不同,食品和能源是主要补贴领域。埃及补贴制度最重要的功能是发挥了社会兜底作用,有效保障了埃及底层群体的基本生存需求,维持了社会稳定,但也积弊重生,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财政赤字不断攀升,二是价格倒挂,三是损耗与浪费严重,四是加剧社会不公和滋生腐败。自1977年起,萨达特政府、穆巴拉克政府、过渡政府以及塞西当局对补贴制度进行了多次改革,改革的关键内容是提价与削减补贴支出,但总体效果不佳,陷入不得不改革、又难以彻底改革的两难境地。埃及补贴制度改革困境的形成,主要原因有三:一是贫困阶层依赖补贴维持生计,二是埃及粮食问题严峻,三是获益者反对。补贴制度是埃及政治与社会稳定之需,补贴制度改革的困境反映了埃及现代化进程的困境,其根本解决依赖于经济发展,要加强顶层设计。
[期刊] 阿拉伯世界研究  [作者] 戴晓琦  
近代以来,埃及出现过三次工业化浪潮,有力地推动了本国的现代化进程。在穆巴拉克执政后期,埃及经济遭遇了地租经济和实体经济双重衰落的危机。2011年中东剧变爆发后,埃及经济发展凋敝,社会矛盾突出。塞西在稳定政局后开始进行经济改革,主要内容包括金融改革、财政改革以及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改革措施包括放开汇率与提高利率;财政改革措施包括提高税收、推行销售税改增值税以及削减物价补贴;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推出了多个大型建设项目。塞西推行改革可利用的资源有限,改革时间还不长,"救火"特点明显,尚未触及埃及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即如
[期刊] 阿拉伯世界研究  [作者] 李典典  孙德刚  
现有联盟理论研究主要探讨联盟形成的动因,即国家“为什么选择结盟”,忽视了联盟形成过程中结盟对象的选择偏好,即国家“选择与谁结盟”。本文考察当代埃及在不结盟总原则下的“隐性联盟”战略,认为国家战略任务的变化、历史经验的习得和政治领导人的个性特征三个因素共同影响了结盟对象的选择。基于历史分析法,文章梳理了冷战时期以及中东变局以来埃及隐性联盟的四次转型:第一次从与共和制阿拉伯国家结盟转向与苏联结盟(1961~1962年);第二次从与苏联结盟转向与美国结盟(1973~1974年);第三次从与美国结盟转向与政治伊斯兰势力结盟(2012~2013年);第四次从与政治伊斯兰势力结盟转向“多向结盟”(2013~2014年)。研究发现,埃及调整结盟对象受各种内外部、主客观、历史记忆与现实利益、体系和单元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国家战略任务的变化和历史经验的习得是埃及隐性联盟战略调整的主要影响因素,领导人的个性特征是次要影响因素。
[期刊] 阿拉伯世界研究  [作者] 孔妍  郭庆坤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埃及近年来年平均气温居高不下,海平面不断上升,尼罗河三角洲备受威胁,干旱程度加重,水资源短缺加剧,多种疾病的患病率增高,危害公众健康。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埃及成立环境部门与气候机构,制定相应的气候政策,出台相关法律法规,非政府组织及其社会各界付出了一定程度的努力,埃及与国际组织和世界各国也不断加强气候治理合作。埃及应对气候变化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治理效果却十分有限。埃及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的困境包括:气候问题长期处于政府决策的边缘地位,且财政支持不足;气候立法缓慢;人口众多,国民环保意识普遍薄弱;全球气候治理的不公平现象对埃及气候治理产生了负面影响等。从长远来看,埃及因受限于各种条件,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仍将面临严峻挑战。
[期刊] 阿拉伯世界研究  [作者] 段九州  
埃及境内的伊斯兰极端主义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在20世纪90年代和2011年"一·二五革命"后,埃及还经历了伊斯兰极端组织的大规模叛乱。埃及国内的社会经济困境和国际与地区形势的动荡构成了极端主义抬头的"推动"和"拉动"因素。在穆巴拉克和塞西总统执政时期,埃及政府先后推出过打击和预防极端主义的政策,并且从通过社会力量规劝极端组织放弃暴力行为和意识形态,转向由国家机构主导对宗教意识形态进行修正。从政策效果来看,埃及政府去极端化政策的实践产生了积极效果,但去极端化政策的效果也取决于政府能否有效解决社会和经济问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