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501)
2023(5962)
2022(4844)
2021(4744)
2020(3736)
2019(8350)
2018(8308)
2017(13554)
2016(8322)
2015(9244)
2014(8762)
2013(7558)
2012(7095)
2011(6527)
2010(7084)
2009(6453)
2008(6406)
2007(6232)
2006(5664)
2005(5214)
作者
(19965)
(16474)
(16470)
(15437)
(10631)
(8038)
(7479)
(6460)
(6148)
(5995)
(5732)
(5558)
(5461)
(5295)
(5124)
(5088)
(4866)
(4838)
(4835)
(4805)
(4396)
(4005)
(3951)
(3868)
(3855)
(3747)
(3705)
(3628)
(3361)
(3269)
学科
管理(22247)
(22148)
(22043)
经济(22012)
(19954)
企业(19954)
教育(19735)
中国(14651)
技术(12565)
理论(9788)
技术管理(8763)
(7883)
教学(6720)
(6596)
方法(6318)
业经(6230)
(6100)
(5603)
(5522)
(5156)
银行(5150)
(5137)
金融(5136)
(4988)
发展(4832)
(4709)
研究(4488)
数学(4169)
(4135)
农业(4126)
机构
大学(112999)
学院(106437)
研究(40358)
(37260)
经济(36309)
管理(34105)
教育(28895)
理学(28380)
理学院(27926)
管理学(27414)
管理学院(27145)
(26180)
师范(26112)
(25410)
中国(23856)
科学(21950)
师范大学(21607)
(19386)
(19183)
(18384)
研究所(17429)
北京(17112)
中心(16561)
财经(14732)
(14558)
技术(14531)
(14224)
职业(13929)
(13299)
经济学(11810)
基金
项目(63431)
研究(56877)
科学(52524)
基金(42578)
(36542)
国家(35614)
社会(34992)
教育(33911)
社会科(32822)
社会科学(32810)
科学基金(29836)
(26288)
编号(24938)
成果(24156)
(23872)
基金项目(21089)
课题(21080)
(17915)
(16715)
规划(16320)
重点(15767)
(15706)
资助(15502)
(15470)
项目编号(15458)
创新(15419)
自然(15418)
(15242)
自然科(15093)
自然科学(15088)
期刊
教育(49744)
研究(47173)
(45492)
经济(45492)
中国(33251)
(15511)
管理(14997)
学报(13987)
技术(13436)
科学(13187)
大学(12367)
职业(11759)
(10058)
学学(9615)
财经(8767)
(8376)
论坛(8376)
(8115)
金融(8115)
(7739)
技术教育(7611)
职业技术(7611)
职业技术教育(7611)
图书(7012)
经济研究(6757)
农业(6696)
业经(6355)
科技(6110)
高等(6075)
(5713)
共检索到1811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丁钢  
从西方学者对中国传统儒家教育研究的总体上看,由于侧重于对封建后期社会及其与东亚近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的分析,新儒家的教育思想与实践无疑是他们研究的重点。其中,在对宋以来新儒家学说正统与非正统的划分中,朱熹的教育理想与实践受到特别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胜良  
朱熹之学的主旨是修身成己,完善自己的品德。朱熹认为,对禽兽、昆虫、草木等其他生命的道德关怀事关"防养善端、培植治本",关系到人美德的保存与养成。朱熹改造了儒家"成己""成物"思想,认为儒者的修养方法-"格物致知"是格物之"所当然",这是从自家性理出发,因"物之理"而行,合内外之理,"仲夏斩阳木,仲冬斩阴木","非其时不伐一木,不杀一兽",实行"时禁",遵循儒家环境行为规范。朱熹认为,圣贤帮助、促成天"生物""成物"职能的实现,裁成外物是圣人的美德。朱熹从修身成己的角度,对儒家传统环境政治、道德思想进行改造、整合,构成了较完整的儒家环境美德轮思想。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胜良  
朱熹之学的主旨是修身成己,完善自己的品德。朱熹认为,对禽兽、昆虫、草木等其他生命的道德关怀事关"防养善端、培植治本",关系到人美德的保存与养成。朱熹改造了儒家"成己""成物"思想,认为儒者的修养方法-"格物致知"是格物之"所当然",这是从自家性理出发,因"物之理"而行,合内外之理,"仲夏斩阳木,仲冬斩阴木","非其时不伐一木,不杀一兽",实行"时禁",遵循儒家环境行为规范。朱熹认为,圣贤帮助、促成天"生物""成物"职能的实现,裁成外物是圣人的美德。朱熹从修身成己的角度,对儒家传统环境政治、道德思想进行改造、整合,构成了较完整的儒家环境美德轮思想。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于述胜  向辉  
能够全面展现儒家教育思想要义的,不是《学记》,而是《大学》与《中庸》。以《学记》为中国第一本教育专著,来自于中国现代教育学的"知识—技术"视野。儒家教育哲学之根本在于教化。"意义"与"感通",是构成这一教化哲学的两个基本方面。"意义"为其学术宗旨,"感应"为其意义生成机制,"感通"乃"感应"之充分而顺畅实现。"意义"与"感通"会归于内尽其性、外与物谐的中和之境。在字面上,"感(应)通"虽可理解为互动互通、相互作用乃至于"刺激—反应"等,但后者并不足以尽其神韵。"感通"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以"气"(从而也是以"情")为根基的一体联动。它体现了儒学的独特教化精神:讲究情理,强调从情感的投入入手,让...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杨桂霞  
从我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到现代社会的高考,再到当前的素质教育,教育理念、教育方法都发生着深刻的改变,但是归根溯源都能找到儒家思想的痕迹。本文阐述了儒家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从多个角度,全方面分析了儒家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俞启定  
中国古代教育的主体就是儒学教育,儒家思想与古代教育实施应是相辅相成、协调一致,然而在教育目的、内容和方式方法等各个主要方面,儒家的主张与古代传统教育制度又多有碰撞而难以充分贯彻。儒家教育理念与封建教育制度存在矛盾的原因,体现在人才标准、用人取向、选才的目的和方式以及对教学的导向等方面。儒家推崇道德至上、修身为本的教育理念与古代教育服务于选士(即选拔官员后备队伍)及士人学而优则仕的学习动因之间所导致的矛盾,一是表现在处理学与仕、修己与治人的关系上,二是表现在处理德与才、学问与举业的取向上,三是表现在因材施教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玲  
在我国综合素质人才培养中,美育是不可缺少的内容,音乐教育是学校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音乐教育在高等院校艺术教育中的重要性,以西方审美教育理论为根据,从古希腊音乐审美观及德国古典哲学中的美学,并结合中国儒家音乐教育思想对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进行初步讨论。阐述中西方先进的审美观及音乐教育思想对当前我国审美教育所产生的影响与启示,并提出完善、深化美育观念,重视美育净化心灵作用的建议,从而达到培养大学生具有全面发展的人格的目的。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张银平  
本文试图对儒家心性学与西方情商教育的历史沿革、基本思想进行比较研究,找出东西方文化的认同和差异,让东方原有的人格心理学、人性理论与实践同西方现代的情商教育相结合,以此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我国的新课改及特殊教育,以期对其有所助益。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于建福  
中国儒家文化教育传统对“儒家文化圈”內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垂壅庑┯跋?可以得到如下启示:“儒家文化圈”内各国文化教育的影响是相互的,多样性的文化教育在冲突与融合中推动着各国文化教育整体发展;中国文化教育传统尤其是儒家伦理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影响力,经合理取舍,会成为促进现代化建设的有利因素;创新是每个民族文化教育进步的灵魂,某种文化教育的接受不是简单的移植,而是需要作出理性的选择和创造性的转换,赋予合乎时代与国情的內涵;必须坚持民族文化教育本位的基本立场,善于保留本民族文化教育传统之特色。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继民  
宋明理学即新儒家的哲学理念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思想。周敦颐以太极之"道"贯通天地,其"太极说"表明人与万物乃先天性的本源存在,因此现实的人与万物应保持"诚"的关系,体现出周子敬畏生命的宇宙情怀;张载以"德"贯通万物,提出"民胞物与"的光辉思想,并以此反对人对自然的"对立";程朱以"理"贯通生命,并对"理"层层推进,为万物提供了存在的理由;陆王以心"统"万物,将主体之人与自然万物打成一片,尤其彰显出其对自然万物的"同源性"关照。某种程度上,新儒家的"天人贯通"思想可谓中国哲学史上最为系统的生态本体论。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孙德玉  许露  
儒家的"比德"是艺术性地师法自然,它以具体事物的某些特点描绘人类抽象的精神品格,使人从天地万物中获得启迪、受到熏陶,其实质就是寄情万物,皆以养德,发现人生的意义。先秦儒家"比德"思想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教育意涵相当深远:既奠定了先秦儒家厚德的文化基础,又增加了对自然的审美情趣,更凸显了全面完善的君子人格之美。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支少华  严娇娇  
本文简要探讨了传统儒家思想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作用。它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尊师重道、敬老爱幼和爱国主义等方面。这无疑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课题。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于述胜  
"学—教"反义共字和以学论教,为中国古代、特别是儒家教育观之重要特点。此种现象,很可能与先圣先哲以"感应(通)"言世界变化的根本机制有关。从中国文字诠释学角度观之,"学—教"之字无论在构型还是意义赋予上,皆与《易》学所呈现的思想世界有直接而紧密的联系。以"学—教"为"爻",乃取六爻交错之象,而寓人与天地精神交感互通之意,进而引申为人与人之间精神上之交感互通。以"学—教"为"效",意味着"学"对于"教"之感应,乃下之于上、后之于先的回应与顺成。"觉—效"互训,则意味着所谓"法效",并非要使"学"者成为对象化的"教"者,而是要使"学"者在对于"教"的积极回应中成其所是,进入自己的生命、生活节奏。"...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颜莉  李永山  
认知思想方面,王充一方面反对孔子"学而知之"说,认为圣人不能先知,一方面又肯定了孔子认识论中的学与思、知与行。王充对孟子"耳目之官"与"心之官"也有详细的解读,认为在认知的过程中"耳目之官"与"心之官"是不可分离的统一体。王充的认知思想同荀子的认知思想具有高度一致性,认为荀子不仅谈及知与行的问题,还以"符验"作为检验认识对与错的标准。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静彦  
李俊民的儒家思想主要源于金章宗时对汉族文化的高度重视,其儒家思想体现在对于儒家学问的坚持与肯定上,以及金、元易代之际所表现的黍离之悲和家国之痛,而其作品中对于民生的关怀,更体现了儒家最为根本的仁义思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