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401)
- 2023(16656)
- 2022(14583)
- 2021(13733)
- 2020(11448)
- 2019(27049)
- 2018(26825)
- 2017(51864)
- 2016(28255)
- 2015(32105)
- 2014(32393)
- 2013(31876)
- 2012(29387)
- 2011(26519)
- 2010(26432)
- 2009(24426)
- 2008(24245)
- 2007(21439)
- 2006(18545)
- 2005(16006)
- 学科
- 济(117385)
- 经济(117177)
- 管理(80064)
- 业(75559)
- 企(63285)
- 企业(63285)
- 方法(57852)
- 数学(49464)
- 数学方法(48830)
- 中国(30732)
- 农(30657)
- 财(28917)
- 学(26995)
- 业经(25403)
- 地方(23665)
- 理论(21618)
- 贸(20463)
- 贸易(20457)
- 农业(20271)
- 易(19779)
- 和(19756)
- 制(19013)
- 务(18479)
- 财务(18396)
- 财务管理(18354)
- 环境(17838)
- 企业财务(17363)
- 技术(16722)
- 银(15511)
- 银行(15455)
- 机构
- 大学(411202)
- 学院(408221)
- 管理(161469)
- 济(160119)
- 经济(156437)
- 理学(140983)
- 理学院(139331)
- 管理学(136620)
- 管理学院(135881)
- 研究(133314)
- 中国(96438)
- 京(87167)
- 科学(85447)
- 财(72095)
- 所(66935)
- 农(65988)
- 业大(62492)
- 研究所(61403)
- 中心(60742)
- 财经(58987)
- 江(58554)
- 范(55830)
- 师范(55334)
- 北京(54731)
- 经(53521)
- 农业(51960)
- 经济学(48474)
- 院(48432)
- 州(47670)
- 师范大学(44931)
- 基金
- 项目(281689)
- 科学(220797)
- 基金(203832)
- 研究(203090)
- 家(177487)
- 国家(176020)
- 科学基金(151301)
- 社会(127840)
- 社会科(120480)
- 社会科学(120444)
- 省(110257)
- 基金项目(109057)
- 自然(99823)
- 自然科(97476)
- 自然科学(97450)
- 自然科学基金(95671)
- 教育(94217)
- 划(92894)
- 资助(83959)
- 编号(83471)
- 成果(67341)
- 重点(62759)
- 部(61780)
- 发(59043)
- 创(57525)
- 课题(57040)
- 科研(54178)
- 创新(53678)
- 教育部(52840)
- 大学(52668)
- 期刊
- 济(170338)
- 经济(170338)
- 研究(115827)
- 中国(70022)
- 学报(66655)
- 科学(60768)
- 农(58958)
- 管理(55758)
- 财(55431)
- 大学(50169)
- 学学(47175)
- 教育(44992)
- 农业(40681)
- 技术(35498)
- 融(28626)
- 金融(28626)
- 财经(28560)
- 业经(27862)
- 经济研究(26818)
- 经(24382)
- 问题(23904)
- 图书(21381)
- 业(20615)
- 版(19929)
- 技术经济(19874)
- 理论(19256)
- 科技(19022)
- 统计(18750)
- 资源(18453)
- 商业(18227)
共检索到5763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健 宁越敏
回顾了西方城市社会地理学研究发展的历程,从马克思主义学派的新马克思主义、新韦伯主义,到吉登斯结构理论、后现代主义再到女性主义理论研究,对西方城市社会地理学七十年代以来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最后就城市社会地理学在中国的研究意义进行了探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姚华松
流动人口社会空间是原有城市空间底质上经过流动人口的各种实践活动而人格化的空间,是一种再造的空间。首先将流动人口空间再造结果进行归纳,大体有实体空间、行为空间和感应空间三种,具体表现为差异化的空间、隔离的空间、福特制和"类信息社会"语境并存下的空间、压缩的空间、弹性的空间、流动的空间、犯罪的空间、压制的空间、再现的空间。其次,借鉴事件史分析法对流动人口空间建构过程开展分析,总体上流动人口社会空间表现为边缘化的空间,这既是自身种种属性特征经过社会化建构过程后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制度歧视、城市政府新自由主义倾向、对城市空间的激烈竞争、企业追逐利润、本地人排挤等共同作用结果。流动人口空间再造的过程也是原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过程。最后,面对来自各方的空间压力,流动人口不断进行空间适应性策略调整,不断发展和演化自己与城市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流动人口 社会空间 空间再造 生产关系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孙逸渊 冯健
数字技术与大数据正改变着城市社会与日常生活的诸多方面,成为人文地理学以及其他社会科学研究新的增长点。为了探讨数字数据背景下城市社会地理的最新国际热点,论文从爱尔兰梅努斯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地理学教授Rob Kitchin关于数字生活与数据驱动的智慧城市主义研究出发,梳理其主要贡献并借以西方视角为城市社会地理学寻求启示和中国化方向。首先,对社会地理学前沿代表人物Rob Kitchin的学术生命历程、研究内容及其与时代发展的关系进行路径分析和网络分析。其次,阐述他在数字生活与智慧城市上的学术观点、理论方法和实践应用。尤其是,解读慢速计算思想并探索智慧城市生活的前沿话题,包括数据认识论、工具算法的人本化以及城市技术与社会生活的互动等内容。最后,总结并批判地指出数据融合、数据共享开发、数字鸿沟与包容等亟待讨论的问题,提出人文地理学、城市社会地理学与城市规划的发展见解以及同期研究的中国路径。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惠梦蛟
城市选址历来是古代城市建设的关键问题,其中蕴含古代城市的文明成果和古人的建筑智慧,对推动当代城市发展演变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结合历史地理学研究方法和研究理论,系统研究古代城市选址和环境演变,既是传承中国优秀历史文化以及提高古城保护水平的有效路径,也是推动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必要举措。由吴宏岐编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20年5月出版的《历史城市地理与社会地理研究》一书,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杨蓉 刘晨 薛德升
全球化语境主导的城市研究中,多样和异质的宗教既是文化流动的重要构成,也是表征移民身份和理解其日常行为实践的重要维度。论文回顾了近30 a来宗教地理视角下对于西方城市空间研究的主要成果,从宗教空间和宗教信仰群体的行为实践2个方面梳理宗教嵌入城市空间的主要方式、过程及其对城市空间的影响,总结出了以下4个方面的主要研究内容:①多种宗教场所在城市中不断涌现,其空间特征发生多样化变迁;②功能多样的宗教公共服务设施在公共空间中的作用日趋重要;③宗教信仰群体的居住社区显现出明显的空间特征;④宗教信仰群体通过具体的行为表征身份和认同。此外,多元文化共存的语境下的宗教更被视为引发空间争议的新来源,成为分析城市社会关系的重要依据。学者们认为在多元文化主义的西方社会,异质宗教的本地嵌入过程使原本"隐匿的"宗教场所逐渐浮现成为城市中"可见的"空间。这种异质宗教在城市中的视觉表征不仅改变了原有的城市空间秩序,也对社会关系提出新的挑战,成为了引发广泛争议的新来源。然而,国内人文地理学研究目前对上述话题鲜有涉及,期望本文所提供的西方研究进展对社会文化视角下理解中国城市全球化进程及其中的多元文化治理有所启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孟宝 邓伟 彭立
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随着国土空间主体功能区方案的提出并成为国家基本战略之一,多尺度国土空间的格局分析及功能分区、优化成为研究的一大热点。文章在分析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国土空间的相关概念进行了梳理,阐明了国土空间形成过程、格局及功能的相关关系。指出国土空间开发失衡的根本原因包括:国土空间初始格局影响、不同限定区域主体在利益最大化追求过程中看似"理性"的资源抢占和策略选择;以美好愿望为出发点形成的国土空间规划欠完善及执行保障不到位等。围绕地理学"格局—过程"的基本研究途径和方法,提出通过对国土空间现状的准确把握、宏观目标和微观目标的梳理融合、系统和解析相结合的方法思路运用,配以规划机制的优化、法律的保障及博弈过程中的科学性趋优等使中国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从失衡到平衡,功能从失调到优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范帅邦 郭琪 贺灿飞
经济地理学的政策研究是经济地理学与公共政策学相互借鉴的产物,用于解释经济、空间和政策三类要素的互动关系。近年来,政策研究日益受到西方经济地理学者的关注,并成为西方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新方向。文章选择Web of Science(WOS)作为文献搜索引擎,选取西方最具代表性及权威性的4本经济地理学杂志作为文献来源,将1970—2013年英语文献记录作为数据源,利用动态网络分析的信息可视化技术和工具(Cite Space)对这些数据进行文献共引分析和聚类分析,绘制了经济地理政策研究前沿的知识图谱,反映出经济地理政策研究领域的重要文献和重要人物,展现了经济地理政策研究领域的知识结构关系与演进规律。研究发现:1西方经济地理政策研究经历兴起、衰落和回归,政策研究已经成为西方经济地理学难以回避的主题。2西方经济地理政策研究方法从单方面追求理论方法或定量方法,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发展。3西方经济地理政策研究模式从理论分析、政策评估发展为政策参与,关注政策实施和政策可行性。4西方经济地理政策研究前沿,衍生出9个知识聚类,包括:经济增长、创新知识网络、全球化治理、公司和产业转移、城市经济、地方化治理、空间政策、国家与移民问题和区域发展。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云刚
以《地理学报》、《地理科学》、《地理研究》自创刊至2009年底所刊载的城市地理学相关论文共523篇为数据源,对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动态进行了统计分析。从论文数量、研究类型、研究方法、研究主题、作者单位等方面归纳了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动态特征,并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估算了核心作者群及其论文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自1980年以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视角由侧重宏观逐步转变为宏微观并重,使用数量方法的研究明显增多,基于案例分析的实证研究逐渐成为主流。在研究主题上,城市化、城市体系、城市空间结构成为研究热点;在作者群变化上,核心作者人数及其论文篇数增加但比重下降,说明中国城市地理学正迎来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本文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出发,呼吁中国城市地理学注重研究规范的引导和核心作者的培育,以利于学科持久健康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小建 李二玲
文章评述了近年来西方农区地理学研究的新动向。在研究内容上,农业地理、农村社区和农户三个侧面均有一些新的特点。同时出现了社会文化视角、政治经济视角、全球化视角和农村管治等新的视角来审视农区问题。农区地理学在农业区位论、农区变化特点和行动者网络理论方面存在着较多争论。中国农区地理学应针对中国的特殊问题,在研究内容、研究视角、研究观点等方面突出创新,从而为中国实际和国际相关理论做出贡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谭一洺 柴彦威 王小梅
从回族居民群体特征出发,基于时间地理学的视角理解其时空间行为,提出少数民族行为的行为选择与制约效应框架,并以西宁市回族居民为例,从微观行为视角解读少数民族的城市时空间行为与特征。结果表明:(1)回族居民受工作活动制约相对较弱,活动时间安排上自主性更强,活动具有丰富性、细碎性的特点;(2)回族居民活动空间范围存在局限性,出行需求相对较低;(3)宗教活动对回族居民时空间行为存在制约。
关键词:
时间地理学 时空间行为 回族居民 西宁市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谭一洺 柴彦威 王小梅
从回族居民群体特征出发,基于时间地理学的视角理解其时空间行为,提出少数民族行为的行为选择与制约效应框架,并以西宁市回族居民为例,从微观行为视角解读少数民族的城市时空间行为与特征。结果表明:(1)回族居民受工作活动制约相对较弱,活动时间安排上自主性更强,活动具有丰富性、细碎性的特点;(2)回族居民活动空间范围存在局限性,出行需求相对较低;(3)宗教活动对回族居民时空间行为存在制约。
关键词:
时间地理学 时空间行为 回族居民 西宁市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维涛 张敏
随着近年地理媒介逐渐兴起,城市公共空间和私人生活空间中的生产与消费过程、技术物品与符号表征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地理学中早先存在的“虚拟/实体”二元论亟需理论革新。作为媒介研究的“空间转向”与地理学研究的“传播转向”的产物,媒介与传播地理学的发展蕴含突破二元论的张力。论文梳理了西方媒介与传播地理学的核心概念、主要议题和研究框架,以期促进国内地理学与媒介传播学者的学术对话,扩展中国人文地理学的研究领域。西方媒介与传播地理学建立在后现代和后人类思潮影响下的动态关系性媒介与空间观之上,以纹理(texture)、移动性、物质性和具身性为核心概念。既有议题主要聚焦于数字媒介与后人类媒介空间性,数字媒介表征和算法逻辑支配下的混合空间政治,以及移动媒介带来的混合空间体验。论文借用“第三空间”概念,将其作为媒介与传播地理学超越原有二元论的潜在方向,并认为物质性和具身性构成了媒介与空间的本体论联结之处,促进国内跨学科的“媒介—空间”理论建构,为媒介城市发展与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张亚斌 黄吉林 曾铮
借助于经济地理学的理论视角,通过对中心城市的出现、城市群的形成以及区域“圈层”经济形态演变的研究,本文将一国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涉及的“微观主体”、“中观层面”和“宏观整体”融入到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中。并得出如下结论:一国产业结构升级首先应在区域“圈层”经济内部实现产业企业的合理转移、分工和技术扩散来提升“圈层”经济内部产业结构,再通过产业在全国不同区域的合理布局实现不同“圈层”经济间的产业结构协同升级,并最终达到提升整个国家产业结构的目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