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981)
- 2023(7404)
- 2022(6441)
- 2021(6106)
- 2020(5091)
- 2019(12128)
- 2018(12097)
- 2017(24221)
- 2016(13218)
- 2015(14851)
- 2014(15043)
- 2013(14569)
- 2012(13392)
- 2011(12287)
- 2010(12952)
- 2009(11955)
- 2008(11729)
- 2007(10288)
- 2006(9362)
- 2005(8403)
- 学科
- 济(55597)
- 经济(55547)
- 管理(38481)
- 业(35480)
- 企(29380)
- 企业(29380)
- 方法(24466)
- 数学(21734)
- 数学方法(21188)
- 中国(17407)
- 农(14367)
- 财(12384)
- 地方(12142)
- 业经(10747)
- 理论(10690)
- 策(10602)
- 学(9915)
- 贸(9651)
- 制(9648)
- 贸易(9646)
- 易(9352)
- 农业(9101)
- 银(8223)
- 银行(8221)
- 环境(8141)
- 行(7902)
- 融(7676)
- 金融(7676)
- 和(7585)
- 技术(7453)
- 机构
- 学院(187599)
- 大学(185585)
- 济(77722)
- 经济(75858)
- 管理(75083)
- 理学(64675)
- 理学院(63973)
- 研究(62625)
- 管理学(62577)
- 管理学院(62233)
- 中国(47103)
- 京(39391)
- 科学(37010)
- 财(36098)
- 所(30783)
- 江(28631)
- 中心(28430)
- 财经(28061)
- 研究所(27662)
- 农(26013)
- 经(25439)
- 范(25371)
- 师范(25199)
- 北京(25044)
- 业大(24903)
- 经济学(23012)
- 州(22993)
- 院(22992)
- 财经大学(20697)
- 经济学院(20534)
- 基金
- 项目(122016)
- 科学(97471)
- 研究(90468)
- 基金(88388)
- 家(75826)
- 国家(75198)
- 科学基金(65938)
- 社会(56706)
- 社会科(53809)
- 社会科学(53795)
- 省(47713)
- 基金项目(45940)
- 自然(43522)
- 教育(43176)
- 自然科(42599)
- 自然科学(42594)
- 自然科学基金(41789)
- 划(40494)
- 编号(37804)
- 资助(37750)
- 成果(31092)
- 重点(27219)
- 部(26987)
- 课题(26717)
- 发(26179)
- 创(25230)
- 教育部(23569)
- 创新(23406)
- 人文(22936)
- 大学(22781)
共检索到2804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文忠,刘旺
城市居民居住区位选择行为影响着居住空间结构,城市社会分异、种族隔离、人口迁居和住宅郊区化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居民住宅区位再选择行为作用的结果,因此,研究居住区位对探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分析了西方城市居民居住区位再选择行为模型构建的基础和研究视角,并且重点介绍和评述了西方居住区位决策与再选择的主要模型。
关键词:
居住区位 选择行为 模型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郑思齐,符育明,刘洪玉
本文将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和重庆五城市的居住区位调查数据,利用排序多元Logit模型研究城市居民对居住区位的选择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影响区位选择的因素可归纳为家庭层面和城市层面两部分,前者包括收入、工作地点、对环境的偏好等,后者则包括住房价格、城市扩张程度、郊区市政设施便利程度等,实证结果表明这些因素的影响都是显著的,且符合理论预期。收入较高的群体仍喜好选择距离城市中心偏近的居住区位,郊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不完善是制约其向郊区转移的主要因素。这些实证结论能够对城市发展布局和居住用地的规划开发起到决策支持作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武永祥 黄丽平 张园
基于交通资源、商服资源、小区品质、自然环境等四个维度的宜居型特征构建区位选择集,从居住基本需求和居住实现能力两个维度个体自身属性特征阐述区位选择驱动因素,提出假设,建立了居住区位选择结构方程模型。最后结合哈尔滨实例,进一步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找出居民不同区位选择的主要驱动因素,并对哈尔滨市的城市规划和住宅开发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居住区位选择 宜居性特征 结构方程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郑思齐,符育明,刘洪玉
利用翔实的社会调查数据,本文考察了我国城市居民对居住区位的偏好和支付意愿,以及影响支付意愿相对水平的各项因素。首先,本文对影响居民对居住区位支付意愿高低(即支付意愿梯度)的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将其分为两组,一组是家庭个体特征,一组是城市形态特征,同时分析了支付意愿梯度与这些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在初步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建立了支付意愿梯度模型,利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和重庆五城市的调研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了估计。模型估计结果显示,高收人群体仍倾向于居住在距离市中心偏近的位置。另外,工作地点、对环境的偏好、城市规模和郊区基础设施完善程度都会从各方面影响支付意愿的梯度值。
关键词:
居住区位 支付意愿 支付意愿梯度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郑思齐,符育明,刘洪玉
利用详实的社会调查数据,考察了我国城市居民对居住区位的偏好和支付意愿,以及居民实际的区位选择。首先对影响居民对居住区位支付意愿高低(即支付意愿梯度)的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分析了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并探讨了研究支付意愿与区位选择差异性的方法。在理论分析基础上,建立了支付意愿梯度模型和区位选择模型,利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和重庆五城市的调研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了估计。结果显示,高收入群体仍倾向于居住在距离市中心偏近的位置,工作地点、对环境的偏好、城市规模和郊区基础设施完善程度都会从各种方面影响支付意愿的梯度值。市场力量已经在居住区位资源的配置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存量住房流动性低和一部分居民的融资能力不足仍阻碍了其自由的区位选择。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铮 翟石艳
本文探讨了正在发展中的计算机实验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建构,并提出将其作为地理学的一种方法论进行发展。首先对实验人文地理学的概念范畴、实验原则、技术路线进行界定,其中实验原则包括价值诱导原则、响应博弈原则、实验可控原则、结论统计原则、地理逼近原则、实验封装原则等。然后基于实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框架,以城市居民居住区位选择为例,展开实证研究,其初步结论为:①在居住区位选择过程中,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差异并未对被试者的选择产生显著影响;②在两种典型城市空间结构下,被试者均表现出对居住区周边交通和学校因素最为关注;③房价因素对被试者居住区位选择的影响并不明显,并没有引发被试者向某一特定区域集聚的现象。案例研究证实了在GIS和计算机技术构建的地理结构环境中,以实验内容为前制度框架,通过可控制的实验环境,可以有效地模拟人类决策行为,进而研究人地关系。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陈眉舞
城市居住区更新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 ,亦与广大城市居民的切身利益相关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 ,对我国城市旧居住区更新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探求解决的途径与策略 ,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
城市居住区更新 策略 中国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旺 张文忠
随着我国城市住房分配制度的变革,居民由被动的接受住房转变为根据自己的偏好进行主动的选择,消费者在住房市场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文章以“万科青青家园”为例,采用比奇的分异度指数和GIS分析方法,对购房者的社会属性特征、工作地、原居住地等微观因素与居住地选择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微观居住区位的选择上,具有相同社会经济属性的群体趋向于选择相同的居住区位,社会经济属性的作用和居住分异现象在居住区位选择中开始凸显;受房价和经济实力的约束,年轻型家庭居住区位的选择方向已向郊区外移;对于有子女的家庭来说,教育资源的丰富与否则是居住区位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现工作地和居住地之间的通勤时间对居住区位的选择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家庭生命周期、原居住地、消费观念和信息搜寻等对微观居住区位的选择具有一定影响。
关键词:
居住区位 选择行为 微观机制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李君 陈长瑶
农户是农村居民点中重要的经济活动主体。对农户居住空间系统演变内在机制的研究,需从微观角度对农户居住区位选择演变以及相关居住活动行为进行分析。本文从自然、经济、社会文化、制度政策的外部区域发展环境和农户的生存、生产、发展、生活需求的内部居住行为响应两个方面,分析了影响农户居住区位选择的因素;从居住空间偏好、建筑和迁移成本、政策引导方面,探讨了农户居住区位选择决策的驱动因素。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李君
农户居住区位选择在非均质、非静态的空间范围内进行。农村外部环境的逐步完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不断影响着村域的"居住场势"。村域"居住场势"的变化始终和内部农户居住空间需求的不断改变紧密联系在一起。基于"居住场势"效应,农户居住区位调控应遵循整体农村居住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和经济性,实现村庄空间区位功能最大效用的发挥,最大限度的提高整体农户的居住福利水平。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盛元
城市是人口聚居的地方。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居民的择居行为和居住区位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本文拟通过对重庆市居住区位变化的分析,对我国现阶段大城市居住区位的演变趋势和基本规律作初步探讨。
关键词:
大城市,居住区位,演变,重庆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李强 刘安国 朱华晟
本文在介绍西方城市蔓延现状的基础上,归纳了西方学者有关城市蔓延的界定、测度,以及城市蔓延机理的研究,并提出了西方城市蔓延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期为我国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城市蔓延 土地利用规制 精明增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励雅 王振波
建成环境与出行行为关系迄今仍缺乏一致性研究结论。本文基于“不同目的的出行行为与建成环境的关系亦不相同”这一假设展开研究。借助北京市第四次居民出行调查,提取“出行链”作为分析单元,通过“主要中途活动地点”识别出“生计”、“生活”、“娱乐”三类出行链;以出行总距离和出行方式为因变量,居住区建成环境和个人经济社会属性为自变量,构建分层线性模型,刻画空间自变量与个体自变量对不同目的出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居住区建成环境与出行行为关系受出行目的的影响显著。建成环境对生计出行链的影响最大,对生活出行链的影响次之,对娱乐出行链的影响不显著。(2)对生计出行链影响最大的空间变量是“距中心区距离”和“公交线网密度”,对生活出行链影响最大的空间变量是“土地混合利用指数”。相比现有建成环境与出行行为关系研究,本文的主要创新在于:细分出行目的;以出行链(而非单次出行)为分析单元;选择分层线性模型处理嵌套数据结构。研究结论对城市规划与交通管理具有明显的政策启示。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方远平 闫小培
通过梳理国外公共服务设施区位理论的发展以及近年来研究的新动向,提出了对我国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区位研究的展望。
关键词: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 区位研究 西方国家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孙丽
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是跨国公司管理决策的关键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投资的成败,现有理论在解决了众多为何要对外投资的问题,但在向何处投资的问题上却没有理论和模型可以全面解释。本文建立了新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决策二级系统模型,将影响因素按影响效果和属性分类,利用模糊优选方法解决了非量化因素的量化可比性问题。并将本国与外国因素融入同一模型,同时解决了是否要进行对外投资和向何处投资两个问题。
关键词:
对外直接投资 区位选择 决策模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