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419)
2023(3680)
2022(3223)
2021(3188)
2020(2517)
2019(5860)
2018(5855)
2017(10833)
2016(6309)
2015(7124)
2014(6997)
2013(6624)
2012(6448)
2011(6039)
2010(6410)
2009(5793)
2008(5927)
2007(5509)
2006(5002)
2005(4610)
作者
(18878)
(15787)
(15654)
(14781)
(10313)
(7571)
(7017)
(5977)
(5974)
(5856)
(5494)
(5340)
(5337)
(5205)
(5030)
(4780)
(4680)
(4633)
(4619)
(4512)
(4063)
(4044)
(3863)
(3802)
(3718)
(3600)
(3539)
(3455)
(3241)
(3194)
学科
(22036)
经济(22003)
(16805)
管理(15764)
(14686)
企业(14686)
(7424)
方法(7003)
中国(6450)
(6409)
业经(5799)
教育(5261)
理论(5123)
数学(4963)
数学方法(4811)
(4764)
地方(4757)
(4712)
(4550)
农业(4460)
(4436)
(4282)
(4253)
贸易(4250)
(4127)
(4093)
银行(4073)
(3988)
金融(3984)
(3947)
机构
大学(93843)
学院(92325)
研究(35532)
(33267)
经济(32426)
管理(31036)
理学(26442)
理学院(25962)
中国(25900)
管理学(25348)
管理学院(25142)
科学(23444)
(20754)
(19343)
研究所(17816)
(17104)
(15630)
(15615)
师范(15460)
(15119)
中心(14531)
农业(13665)
业大(13205)
北京(13129)
(12652)
师范大学(12574)
财经(12420)
(11861)
(11202)
科学院(10902)
基金
项目(57312)
科学(44670)
研究(41483)
基金(41001)
(36546)
国家(36227)
科学基金(29627)
社会(24852)
社会科(23305)
社会科学(23297)
(21927)
基金项目(21114)
教育(20015)
自然(19699)
(19592)
自然科(19248)
自然科学(19240)
自然科学基金(18916)
编号(17252)
资助(16540)
成果(15985)
重点(13494)
课题(12843)
(12628)
(12616)
(11813)
创新(11017)
(10975)
科研(10807)
计划(10701)
期刊
(41686)
经济(41686)
研究(27844)
中国(19857)
学报(17115)
(16495)
科学(16183)
教育(15174)
管理(13306)
大学(12436)
学学(11436)
(11385)
农业(11280)
(8011)
金融(8011)
技术(6799)
(6399)
财经(6269)
业经(6264)
经济研究(5823)
图书(5707)
(5517)
(5416)
世界(5289)
(5142)
(5013)
论坛(5013)
问题(5001)
国际(4898)
现代(4586)
共检索到1445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蔡运龙  
西方地理学思想经历了启蒙主义时代、实证主义时代、马克思主义和人本主义时代,目前又进入后现代主义时代。地理学思想的每一次转变都反映了环境和社会的格局和过程变化,应社会之需而生,并受当时整体学术思潮的影响。先后出现的各种地理学思想并非简单地后者否定前者,地理学思想的多样性正如地理本身的多样性一样,既是合理的,也是有益的。对西方地理学思想的借鉴是现代中国地理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源泉,但要运用之、发展之,则必须理解之,且结合中国的国情消化之。这就需要对各种地理学思想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需要了解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知识环境。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孙俊  汤茂林  潘玉君  武友德  
论文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3个层面讨论了女性主义地理学观的建构,并说明了女性主义地理学对更新地理学观的意义,以及对当代主流人文地理学思潮的潜在影响。在本体论层面上,女性主义地理学一直直面西方传统社会文化思想中的等级制性别化二元论,建构了主张女性和男性在建构社会及社会空间中具有交互性关系的本体论。在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上,女性主义地理学证明了女性及其空间在西方社会中处于弱势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根源,动摇了实证主义地理学认识论和方法论中永恒性、普遍性、客观性的预设,阐释了地理学认知过程中情感等主观因素的可靠性,并建构了"去中心化"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框架。无论在本体论还是在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上,当前的女性主义地理学主流思潮都有一定的中和性色彩,这一倾向使女性主义地理学在地理学观演进,以及以人文地理学思想为代表的地理学思想演进中,都具有重要的位置。西方女性主义地理学的兴盛,与其直面西方的社会文化思想根源问题不无关联。在中国女性主义地理学开始发展的当下,注重分析中国女性及其空间问题产生的社会文化思想根源,将有助于中国女性主义地理学的发展,并提升其潜在的价值。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孙俊  潘玉君  武友德  孟雪梅  
基于编史学方法论对地理学史进行考察,在回顾地理学史研究进展,尤其是方法论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实证主义和思想史两类编史方法论的文本,力图阐明:①实证主义地理学史侧重于以实证主义方法论为叙事模式,具有普遍主义、进步主义、辉格主义、欧洲中心论的色彩,所涉及的社会文化因素并未对地理学知识内容及其性质产生实质影响,地理学是"百川归海"式的发展,空间性并不重要,是一元传统的理性主义进路;②思想史方法论立足于地理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性,按公平性、对称性的原则进行叙事,揭示了古代地理学阶段地理知识的文化特征,以及社会文化的差异性对地理学知识内容和性质的影响,时间性和空间性均是重要的,从而形成了多元比较史的、实践史的进路。在后历史的层面上,实证主义编史方法论的强纲领叙事模式值得商榷,其主要贡献是建构了基于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地理学进化史,其不足方面是弱化了社会文化多样性对地理学发展的影响及其对应的不同时空中地理知识的内容和性质特征。因此,基于地理学编史学视角得出以下结论:①地理学史是一项建构性的事业,具有明显的相对性;②地理学史编史应注意将地理学置于语境中以获得解释;③地理学史的建构应坚持非强纲领原则。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武巍,刘卫东,刘毅  
金融地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已受到越来越多地理学者的重视。本文试图总结国外学者在金融地理学领域的研究进展,阐述其当前主要研究议题,提出对我国金融地理研究的启示。国外金融地理学的研究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地理学家开始关注金融机构在引导特定地区资本流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80年代,学者们转向研究金融在西方社会中的角色、特定金融制度的空间组织与运作、金融中心的发展、金融流动与产业发展的关系等;90年代以来,金融地理研究中出现了三个贯穿、且相互增强的研究对象,即解除管制、技术创新及全球化,相关研究中出现了文化制度转向。当前主要研究议题包括:金融中心的形成、发展及萎缩;金融排除及其带来的地方货币系统的研究;货币地理学研究等。根据国外的研究进展及经验,我国可以在金融服务网络的空间格局、货币流地域差异、金融排除及其相关的社会问题等方面展开研究。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黄逸恒  朱竑  尹铎  
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政治生态学以关注造成环境问题的政治因素为研究内核,成为不同学科共同探索的研究领域。地理学以人地关系为立足点,深化政治生态学研究的空间性和政治性。论文首先通过对西方政治生态学理论脉络进行梳理,发现政治生态学根源于早期环境批判思想、西方马克思主义、后结构主义以及后人类主义理论,并与地理学的发展相辅相成。其次,对近30年西方地理学与政治生态学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发现,现有的研究议题主要聚焦于生态经济与绿色发展、生态治理与环境保育、生态身份与微观政治及生态客体与能动性4个方面。在此基础上,论文总结了相关研究对中国地理学进行政治生态学研究的借鉴意义,并进一步提出立足中国本土进行政治生态学研究未来需要关注的方向。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黄耿志  张虹鸥  王洋  金利霞  陈昆仑  
与新古典工业区位论和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地理学论将工人视为一种生产要素和抽象劳动力不同,劳工地理学将工人视为具有能动性的社会主体,研究工人如何按照自身的意愿创造有助于自身生存和再生产的空间。这种劳工认识论的转变在国际经济地理学界产生了极大和持续的反响,促使劳工地理学发展成为具有独特概念体系的经济地理子学科。本文梳理了近20年西方劳工地理学的研究进展,围绕工人能动性的概念、表现形式、形成机制以及它与空间、尺度、地方、全球生产网络之间的关系展开分析。最后基于劳工地理学前沿问题的分析,认为中国劳工地理研究应重点关注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常恩予  张敏  
随着现代社会空间和个人流动性水平的持续提升以及流动模式的日益复杂化,社会科学与空间科学领域对流动性的关注也持续升温。“流动转向”以来,西方流动性研究和交通地理学研究经历了激烈的碰撞,逐步展开了广泛深入的对话,推进了双方的互动发展和研究创新。而现有国内交通地理学对流动性的研究相对滞后,且跨学科的互利对话尚未有效开展。因而论文重点关注西方新流动性研究与交通地理学的对话交流与研究进展,通过梳理二者在流动性实践和意义、流动性不平等、信息通信技术与流动性3个共同议题下的探索,总结对国内交通地理学流动性研究的启示,并结合中国地理学相关研究现状以及社会发展与技术革新带来的流动性加剧状况,提出面向日常流动性的研究展望。中国流动性研究应进一步拓展流动性的多元内涵,丰富研究主体和尺度,辩证思考流动性价值,嵌入社会技术情境,并探索多元研究方法创新。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汤茂林  
文章从文化景观、景观概念、景观解释、景观与文化、景观政治学等方面阐述了欧美景观地理学的新进展。目前,欧美文化地理学正在重新整合,文化景观研究是其核心。针对景观的不同用法(艺术上的,社会科学上的),提出了4种专业化的景观解释模型。景观政治学是新文化地理学的关键建设领域,甚至有人把它当作景观解释的中心。地理学者对文学的兴趣日益增加,并将不同的文学形式看作是研究景观意义的途径。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П.Н.斯捷潘諾夫  吟如  
列宁和斯大林曾多次指出,在研讨苏维埃建设的经济问题时,有研究高等技术的必要。1931年,斯大林在其"论经济工作人员底任务"一文中写道:"已经是,而且早已经是面向技术的时候了。已经是抛弃那种过时的不干预技术的旧口号,而要自己成为专门家,成为谙通事情者,成为完全內行的时候了。"苏维埃经济地理学家完全有责任来研究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方面。全俄电气化计划和历届斯大林五年计划,就是经济与技术以及与地理概念有机结合的鲜明例证——例如,对苏维埃经济发展基础的经济——技术与经济——地理的按区分析。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潘峰华  徐晓红  夏亚博  赖志勇  
在过去的30多年间,随着经济金融化和金融全球化的逐渐扩展和深化,国外金融地理学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2007年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是国外金融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转折点,金融地理学由此开始进入繁荣发展阶段。本文全面搜集了1980-2013年5月发表于13种国际权威地理学期刊的金融地理文献,共计245篇。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和分析,将国外金融地理学研究的主要议题总结为:金融中心的区位及影响因素、银行的空间分布及区域影响、金融排除、证券市场的空间变化、养老金的区域差异、风险投资的空间集聚及投资空间邻近性、金融化和金融危机等方面,重点阐述这些议题的研究进展,并总结了国外金融地理学研究的特征。在此基础上,从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独特国情、国际资本市场的复杂性等方面展望了中国金融地理学研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陈祁琪   冯健  
数字时代背景下,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为儿童提供了新的成长空间。研究通过WoS(Web of Science)SSCI合集、Google Scholar等学术检索平台收集ICT与儿童地理学相关英文文献共89篇,并对ICT的研究内涵进行梳理总结。从技术层面,归纳了ICT在儿童日常生活中的技术变迁及在儿童地理学中的研究应用。同时通过构建宏观的“全球化—地方化”、中观的“家空间—学习空间—公共空间”、微观的“个人身份构建”的综述主体框架,以地理视角解读ICT与儿童群体的相关研究。最后打破以往儿童研究中物理性的独立、封闭的二元代际分界,介绍“真实—虚拟”、“私人—公共”的新争论,以新视角拓宽研究思路。指出如何引导未成年人群体在日常生活中充分地融入数字化背景,富有创造力地使用数字化工具,健康地看待自身与技术的关系,将成为中国语境下新的儿童研究重点,并呼吁学界和社会各方应对于数字时代的儿童发展予以关注。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封丹  李鹏  朱竑  
"家"是西方地理学近年研究一个丰富且重要的新话题。国外对"家"的地理学研究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现已成为文化地理学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首先厘清了"家"的概念和内涵,发现人文地理学者对"家"的理解经历了由积极意义到批判的过程,本文据此阐述了国外"家"的地理学研究进展,主要从身份与"家"的内在关系展开,并梳理了当前研究的两大热点话题——跨国移民和无家可归者。"家"是理解社会和空间的关键场所,而当前国内仍缺乏相应的研究成果,本文以期对中国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有所裨益。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健  宁越敏  
回顾了西方城市社会地理学研究发展的历程,从马克思主义学派的新马克思主义、新韦伯主义,到吉登斯结构理论、后现代主义再到女性主义理论研究,对西方城市社会地理学七十年代以来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最后就城市社会地理学在中国的研究意义进行了探讨。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布鲁恩·斯坦利  刘爱利  
尽管空间、地方、区域、环境是所谓"永恒的地理命题",但大部分的人文、环境地理学研究中的"时间"主题都聚焦在研究地方、景观和区域的当前或过去,却少有研究者对其未来产生兴趣。研究的缺乏可能要归因于对此前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地理学者所做的相关研究不熟悉,或者对这些研究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估计不足。本文希望通过梳理在不同年代地理学界对未来地理学的研究做过哪些工作,以及未来还可以在哪些方面做出贡献,来弥补这一缺陷。20世纪70年代早期,地理学者开始关注当时正在显现的后工业经济、社会的不同特征,信息和通讯技术的革新,城市未来,变化中的社会秩序,区域和全球尺度上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改造等一系列问题。部分未来地理学者从"带有地理色彩"的科幻作家们以及其他各学科的学者那里借鉴了许多观点和概念。这些学者们的代表作品,在文中列出的书目以及两本主要的跨学科杂志The Futurist(由世界未来学会出版)以及Future Studies中可以看到。未来学家们所使用的预测方法和模型多种多样,如趋势外推、交叉影响分析、模型模拟、情景假设、德尔菲法等,这些方法各有其优势和劣势。当前,对未来的研究已经引起了企业界、教育界、政策研究界等的重视,这一点可以从学术性刊物、奖项,以及对2050年及其以后的世界规划中,对未来研究的兴趣日益增长得到证明。对未来的研究聚焦于世界南方(发展中国家)、北方(发达国家)、区域经济与人口,以及全球环境的未来,不仅需要考虑"确定性"(期待中的世界),也同样要考虑"不确定性"以及"不愿意看到却又可能出现"的一面。本文给出了当前至2050年时段地理学者可能需要考虑的29个重点研究主题,涉及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及环境地理领域。同时,本文还讨论了6个针对中国经济、文化、政治、环境领域未来发展的研究主题,包括中国的"绿色化",作为崛起的世界性强国的中国,中国消费者及其伦理观,作为全球创新领袖的中国,人口问题和数字鸿沟,以及未来的宗教/信仰问题。为便于对未来研究的讨论和分析,文中给出了7幅富有新意的专题图,分别描绘了欧洲世界的亚洲化趋势,未来的城市系统,重大洲际交通工程,不同区域的时间文化,自治区域和新的国家,以及环境地带迁移等。最后,本文建议中国地理学界运用德尔菲法,对中国的未来从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进行审视。其结果对于区域和国家层面规划制订将是非常具有价值的,也将使地理学者在推动建设社会、环境美好未来的过程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同时,地理学者也需要与其他学科的学者们紧密合作,共同研究与国家、区域乃至全球未来相关的"时间"主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