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016)
- 2023(4313)
- 2022(3611)
- 2021(3273)
- 2020(2534)
- 2019(5898)
- 2018(5680)
- 2017(11119)
- 2016(5472)
- 2015(6202)
- 2014(6480)
- 2013(6479)
- 2012(6233)
- 2011(5871)
- 2010(5956)
- 2009(5505)
- 2008(5693)
- 2007(5050)
- 2006(4413)
- 2005(4153)
- 学科
- 济(32640)
- 经济(32618)
- 贸(16522)
- 贸易(16515)
- 易(15970)
- 业(15511)
- 管理(14731)
- 企(14157)
- 企业(14157)
- 方法(12325)
- 产业(8937)
- 数学(8914)
- 数学方法(8842)
- 业经(8633)
- 地方(7749)
- 理论(7004)
- 中国(6715)
- 农(6617)
- 学(6310)
- 出(6081)
- 关系(5768)
- 口(5318)
- 出口(5317)
- 出口贸易(5317)
- 结构(5290)
- 技术(5140)
- 财(5123)
- 和(4642)
- 地方经济(4509)
- 制(4103)
- 机构
- 学院(91524)
- 大学(91492)
- 济(47227)
- 经济(46570)
- 管理(34744)
- 研究(30634)
- 理学(30311)
- 理学院(30028)
- 管理学(29702)
- 管理学院(29551)
- 中国(21389)
- 财(18815)
- 京(18648)
- 经济学(15586)
- 科学(15518)
- 财经(15391)
- 所(14471)
- 经济学院(14154)
- 经(13862)
- 研究所(12960)
- 江(12734)
- 贸(12547)
- 中心(12401)
- 范(12057)
- 师范(12014)
- 北京(11774)
- 财经大学(11321)
- 院(11105)
- 商学(10541)
- 商学院(10437)
- 基金
- 项目(55077)
- 科学(44008)
- 研究(43591)
- 基金(40262)
- 家(33471)
- 国家(33233)
- 社会(29463)
- 科学基金(28717)
- 社会科(28185)
- 社会科学(28182)
- 基金项目(21025)
- 省(20959)
- 教育(18865)
- 编号(17638)
- 划(16852)
- 自然(16099)
- 资助(16058)
- 自然科(15680)
- 自然科学(15678)
- 自然科学基金(15424)
- 成果(14257)
- 发(13627)
- 部(12761)
- 重点(12410)
- 国家社会(12349)
- 创(12247)
- 发展(11947)
- 展(11802)
- 人文(11757)
- 课题(11695)
共检索到1372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苑涛
产业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在出口的同时又进口某种同类产品 ,它分为水平性产业内贸易和垂直性产业内贸易两种。根据不同的模型 ,水平性产业内贸易可以由规模经济、消费者的多样化偏好、相互倾销等原因引起 ;垂直性产业内贸易可以由要素禀赋差异等原因引起。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可以减少一国贸易自由化时的经济调整成本 ;产业内贸易既显示了一国各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也与经济发展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如果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在从产业间贸易发展到垂直性产业内贸易之后 ,可以进一步发展到水平性产业内贸易为主 ,这将是我国经济赶超发达国家在对外贸易领域的反映。我们应当促进我国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最终达到促进经济发展的...
关键词:
产业内贸易 理论 水平性 垂直性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张建民
产业内贸易理论是70年代末期兴起的一种新的国际贸易理论分支,主要是研究与揭示用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不能解释的,在生产要素禀赋和生产技术水平相近国家之间发生的同一产业部门内某一种产品双方向流动的原因、性质、效果以及利益。学习与借鉴西方产业内贸易理论,对于制订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改善产业结构,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有着重要意义。一、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三种模型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黄卫平 韩燕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产业内贸易(IIT)指标从标准G-L指数不断发展为新的分类指标、动态指标和一些扩展指标。这些指标使我们对IIT的经验研究不再局限于简单的系数估计,而是可以依据研究目标来检验IIT理论的适用性,预测具体的IIT模式,以及估计贸易扩张的动态调整效果等。本文尝试将这些IIT指标及其适用范围进行综述,以期对人们进行有关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
产业内贸易 指标 扩展指标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张建民
产业内贸易理论是70年代末期兴起的一种新的国际贸易理论分支,主要是研究与揭示用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不能解释的在生产要素禀赋和生产技术水平相近国家之间发生的同一产业部门内某一种产品双向流动的原因、性质、效果以及利益。学习与借鉴西方产业内贸易理论,对于制定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改善产业结构,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有着重要意义。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薄晓东 张希栋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产业内贸易的迅速发展,以产业内贸易为主导的国际贸易格局已然形成,产业内贸易也成为诸多学者关注并研究的热点。以产业内贸易理论为代表的新贸易理论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前沿,并涌现出大量的理论和实证文献。本文在对这些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代表性的产业内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指数以及实证检验方法的文献进行了述评。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王勤淮
严格来说,服务贸易并未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现有的服务贸易理论只是借助传统贸易理论来解释服务贸易问题。由于服务贸易的日趋扩展,西方对服务贸易理论的讨论日渐深入。 一、服务贸易与比较利益论 尽管比较利益论的产生已有百余年,但是仍是当代学者研究国际贸易理论的逻辑起点。作为国际贸易研究的一部分,服务贸易的研究也是从比较论讨论开始的。由于比较利益论本身的理论争议,把它应用于研究服务贸易时,自然也成为争论最热烈的问题之一。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王小军
一、新贸易理论的特点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是古典经济学的产物,其理论的假设前提很多,最主要有以下几点:(1)规模收益是不变的;(2)各国的需求偏好相似且不变;(3)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4)两个国家、两种要素、两种商品,即通常所称的2×2×2模型。这些假设前提与自由市场经济学的前提是一致的,在当时也是符合社会经济生活主流的。然而,时过境迁,面对客观现实,新贸易理论者意识到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已与当今社会经济生活相去甚远。他们认为: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王军
现代西方产业组织理论述评王军半个多世纪以来,在许多经济学家的共同努力下,产业组织理论已经发展成为现代经济学最活跃的分支,为政府制定市场竞争与组织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改革措施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本文对现代西方产业组织理论及其最新进展进行了评述。王军,196...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章丽群
本文结合产业内贸易的实践与内涵,对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本文认为,传统的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是基于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要素比较优势所生产的最终产品。而随着20世纪90年代国际直接投资的深入发展,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深化为中间产品,跨国公司实现了其主导下的全球资源在各生产阶段或生产工序中的最优配置,其中中国以加工贸易的模式参与了全球竞争,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获利发生了根本变化。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孔欣 宋桂琴
国际贸易理论先后经历了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和新新贸易理论四个发展阶段。以Melitz的异质性企业模型和Antras的企业内生边界模型为代表的新新贸易理论,从企业异质性研究入手,分析了单个企业的国际化路径和全球生产组织模式选择,从微观层面来剖析国际贸易产生、贸易利得与分配、资源配置等问题,使国际贸易理论研究具有了坚实的微观基础。虽然新新贸易理论对国际贸易理论研究做出了突破性贡献,但仍有一些方面需要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王炳才
产业间贸易理论是指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等强调国家的优势差异原因的贸易理论,而产业内贸易理论是指垄断竞争贸易模型等强调规模经济等原因的所谓新理论。两者构成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完整体系,均可以解释一定的经济贸易现实,并可以指导各类国家的贸易实践和政策制定,但两者在理论特点和政策建议等许多方面又有较大不同。加强对两类贸易理论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认识当代国际贸易格局,把握国际贸易及其政策走势,指导中国对外经贸实践。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陈迅 李维
产业内贸易是同一产业内产品同时进口和出口的贸易活动。对产业内贸易计量方法的研究一直是产业内贸易理论研究的重点之一。文章在回顾了传统计量方法的基础上 ,概括和推导出新的计量方法 ,并加以论证 ,进而归纳出当前最优的产业内贸易计量方法。最后 ,结合我国情况予以实证检验 ,并分析我国产业内贸易的实际水平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
产业内贸易 计量方法 贸易平衡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王小军
一、主流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国际贸易理论作为现代经济理论的专门分支始于亚当·斯密。他在其《国富论》中提出了绝对成本的概念,后经李嘉图修正,形成了比较成本理论。比较成本理论提示了互利贸易的基础以及贸易利益的来源。继而俄林在其《区域间贸易与国际贸易》一书中对此作出了解释,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即H—O模型)。这一理论指出:比较成本差异的原因在于各国资源禀赋的不同,并且对国际贸易的商品和要素模式作了确定性的结论。至此,奠定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两个层次的核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