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986)
- 2023(8708)
- 2022(6980)
- 2021(6228)
- 2020(4964)
- 2019(11300)
- 2018(10889)
- 2017(21360)
- 2016(11266)
- 2015(12489)
- 2014(12542)
- 2013(12045)
- 2012(11768)
- 2011(10764)
- 2010(11419)
- 2009(10771)
- 2008(10509)
- 2007(9640)
- 2006(9155)
- 2005(8572)
- 学科
- 济(70413)
- 经济(70358)
- 管理(32219)
- 业(28769)
- 企(22537)
- 企业(22537)
- 方法(19083)
- 地方(18619)
- 数学(16876)
- 数学方法(16710)
- 中国(16582)
- 农(14937)
- 业经(13571)
- 地方经济(13056)
- 学(11697)
- 财(11510)
- 制(10671)
- 策(10372)
- 贸(10142)
- 贸易(10136)
- 易(9804)
- 农业(9803)
- 环境(9542)
- 融(9476)
- 金融(9476)
- 银(9201)
- 银行(9196)
- 行(8943)
- 及其(8317)
- 产业(8157)
- 机构
- 学院(169137)
- 大学(167527)
- 济(87036)
- 经济(85443)
- 研究(65128)
- 管理(62344)
- 理学(52187)
- 理学院(51620)
- 管理学(50954)
- 管理学院(50612)
- 中国(49425)
- 财(38690)
- 京(34773)
- 科学(34339)
- 所(32266)
- 财经(29781)
- 研究所(28729)
- 经济学(28409)
- 中心(28402)
- 经(26978)
- 江(26891)
- 经济学院(25187)
- 院(23224)
- 范(22691)
- 北京(22626)
- 师范(22585)
- 农(22507)
- 财经大学(21714)
- 州(20765)
- 业大(19178)
- 基金
- 项目(102305)
- 科学(82056)
- 研究(79492)
- 基金(74912)
- 家(64480)
- 国家(63498)
- 科学基金(54231)
- 社会(54006)
- 社会科(51179)
- 社会科学(51165)
- 省(38707)
- 基金项目(37521)
- 教育(35259)
- 划(32148)
- 编号(31291)
- 自然(31257)
- 资助(31146)
- 自然科(30485)
- 自然科学(30477)
- 自然科学基金(29932)
- 成果(26698)
- 发(24614)
- 部(23302)
- 重点(23105)
- 国家社会(22932)
- 课题(22661)
- 发展(21210)
- 展(20902)
- 性(20740)
- 创(20715)
- 期刊
- 济(109628)
- 经济(109628)
- 研究(61117)
- 中国(34281)
- 财(28199)
- 管理(26588)
- 农(21355)
- 科学(20823)
- 融(20055)
- 金融(20055)
- 学报(19593)
- 经济研究(18835)
- 教育(16886)
- 财经(16019)
- 大学(15930)
- 业经(15382)
- 技术(15296)
- 学学(15077)
- 农业(14282)
- 经(14138)
- 问题(13558)
- 贸(11893)
- 国际(10893)
- 世界(10771)
- 技术经济(10520)
- 统计(8919)
- 经济问题(8677)
- 经济管理(8604)
- 现代(8494)
- 改革(8071)
共检索到2788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刘骏民
当代世界正在发生着两个重要的经济体制转型,一个是西方主要工业国家的经济转型,它主要体现在宏观经济政策上;另一个是包括我国在内的计划经济体制向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体制的转型。这两个转型不但相互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也影响到几乎世界上的所有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对亚洲和其他第三世界国家,并对整个世界在下一个世纪的经济格局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陈秀英
西方工业国家的经济形势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对上一年增长%)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增长率(对上一年增长%)贸易差额单位:10亿美元经常项目差额单位:10亿美元①为预计数。失业率%说明:OECD即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上述各表中的①为预计数。资料来源...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何帆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三位经济学家布兰查德(Olivier Blanchard),阿里恰(Giovanni Dell'Ariccia)和摩罗(Paolo Mauro)发表了一份《反思宏观经济政策》的报告(SPN/10/03),在学术界和宏观决策部门引起了极大反响。这篇报告首先回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张荣景
理性预期的假说有两个基本假设。其一是理性预期,即假定经济主体(这里指微观层面,下文也是指同一层面的)对未来作出的预测是理性的。其二是持续的“市场出清”,也就是假定,无论产品市场和劳动市场,产品价格和货币工资将适应供求状况迅速调整,使市场供给和需求平衡。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陈国进 陈凌凌 金昊 赵向琴
如何用好宏观经济政策进行气候治理并化解经济绿色转型带来的金融风险是平稳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政策议题。本文构建了包含企业碳排放环境外部性和金融部门摩擦的新凯恩斯环境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NK-E-DSGE),评估了碳税和绿色再贷款政策对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进一步分析了对棕色和绿色资产的差异化宏观审慎监管在缓解气候转型风险中的作用。研究发现:(1)碳税政策有助于减少排放,推动产业低碳转型,但在短期可能引发“滞胀”,同时会大幅冲击棕色资产价格,威胁金融稳定,存在一定的转型风险;(2)绿色再贷款政策的减排效果弱于碳税,但有助于引导产业结构转型,刺激产出和投资,改善银行资产负债表,不易引发显著的转型风险;(3)碳税政策配合“棕色惩罚”和“绿色支持”的宏观审慎监管能够降低银行的气候风险敞口,有效缓解碳税引发的转型风险;(4)金融摩擦以及名义价格粘性是气候政策影响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的关键机制,金融摩擦越大、价格粘性越小,气候政策导致的宏观经济波动和转型风险越大;(5)碳税和绿色再贷款协调使用的效果优于单一政策,而宏观审慎监管能够进一步提高社会福利。
关键词:
气候转型风险 碳税 绿色再贷款 宏观审慎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陈亚雯
本文论述了西方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类型(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实施工具、相机抉择和两种政策的协调使用;并介绍了我国宏观经济的基本现状,阐述了我国政府如何使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陈炳才
当前,我国经济持续波动性、曲折式增长,以及出现的产业结构服务业化、城镇化步伐减慢、人口趋向下降现象,表明我国经济发展可能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其特征是:经济增长走向现代化增长、增长的结构性特征更突出、难以出现轮动式结构性增长、财政货币政策的作用趋向弱化等。为保持我国经济未来适度增长,需要进行若干方面的政策创新。一是创新全球化发展的新路径,推动全球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等。二是创新财政政策,推动土地出租和入股,将住房租赁化,将税收减免和财政补贴等基金化、股权化等。三是创新货币、金融监管政策,保持汇率稳定和升值,提升人民币信用,倡导主权货币跨境履行货币职能,对金融风险实时监管等。四是推动科技创新,利用组织优势,进行分工和专业化协作、系统集成;走科学化、数字化制造之路;拆分行为动作、思维步骤,走向智能化制造。
关键词:
后工业化时代 增长特征 宏观政策 创新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周天勇
前几年实行的财政政策中 ,企业税费负担增长过快抑制投资需求与增发国债扩大投资需求相互抵消 ;发行国债的增速在下降 ,还本付息比例在上升 ,国债发行扩大投资的边际效用在递减 ;国债主要投资于短期增加就业和拉动增长的基础项目上 ,其增长和就业连续性较弱。而货币政策方面 ,降低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等总量性的政策 ,对扩大贷款 ,特别是对推动增长和增加就业最有用的中小企业的放款 ,几乎没有作用。贷存比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持续下降和相对减少。因此 ,需要从行政取向国债为主的财政政策和总量性的货币政策 ,转向市场取向刺激社会投资的财政政策和体制及结构性的货币政策。减少税费负担 ,实行投资税...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玛丽·舍利 约翰·奈利斯 李小平
在发展中国家和世界其他各个地方建立国有企业的依据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市场的运作失灵,那也就是在某些情况下市场无法提供最佳的结果,比如某产品产量不足,或社会贫富悬殊。例如像电力、通讯、供水和港口那些通常被称为“自然垄断”的行业往往被认为是市场失灵的典型例子,政府对这些部门的运作进行干预。在发展中国家,由于某些政治上的考虑也建立了很庞大的国有企业部门,例如避免外国势力主宰某些行业。政府希望国有企业可以有助于发展“战略”部门,由国有企业来填补市场的空白,提供就业机会,从而提高储蓄和投资水平。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张占斌
本文分析了2015年前三季度的中国宏观经济形势,认为,中国前三季度经济在波动中实现平稳增长,继续处于合理区间;正确认识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短期困难,经济的长期基本面依然向好;经济增长动力正在加速积聚,完成全年经济目标有坚实基础。文章提出,要继续保持和增强战略定力,以改革创新落实好稳增长的各项政策措施:一是创新调控方式,增强宏观政策的效力;二是促进有效投资,挖掘扩大内需的潜力;三是优化产业结构,培育经济增长的动力;四是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五是提升开放层次,打造合作竞争的助力。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张连城 郎丽华
本文采用历史分析和逻辑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认为中国经济的运行规律是决定中国未来宏观经济走势的基础,而世界经济运行规律和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选择也影响着宏观经济的走势。无论从中国经济自身的运动规律还是从世界经济的运行规律来看,未来几年中国经济增长总体上都将呈现向好的趋势。因此,2012年及其未来一段时间,保持经济适度增长,促进结构调整,抑制通货膨胀,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和政策选择的目标。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马勇
在一系列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和世界经济全面复苏的良好外部条件的共同作用下, 2000年越南经济增长出现了明显的回升,但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
关键词:
越南 经济走势 宏观经济政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