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544)
2023(8018)
2022(6683)
2021(5892)
2020(4606)
2019(10296)
2018(10181)
2017(19057)
2016(10075)
2015(11319)
2014(11528)
2013(11713)
2012(11661)
2011(11155)
2010(11885)
2009(11484)
2008(10369)
2007(9216)
2006(8760)
2005(8425)
作者
(31769)
(26456)
(26446)
(25221)
(17105)
(12618)
(11894)
(10232)
(10134)
(9555)
(9317)
(8778)
(8763)
(8696)
(8459)
(8231)
(7777)
(7655)
(7649)
(7255)
(7178)
(6566)
(6423)
(6289)
(6043)
(5983)
(5876)
(5767)
(5501)
(5246)
学科
(70097)
经济(70051)
管理(24402)
地方(23376)
(22624)
中国(19873)
方法(16625)
(15924)
企业(15924)
地方经济(15186)
(14516)
(14166)
数学(14081)
业经(14027)
数学方法(14005)
(11745)
金融(11745)
(10993)
农业(10447)
(10236)
银行(10224)
(10105)
(9405)
环境(9341)
(8675)
贸易(8663)
(8267)
(8208)
发展(8055)
(8025)
机构
学院(159269)
大学(158177)
(76683)
经济(75190)
研究(65537)
管理(53666)
中国(49452)
理学(43703)
理学院(43109)
管理学(42522)
管理学院(42210)
科学(37333)
(34954)
(34310)
(33015)
研究所(30588)
中心(27805)
(25975)
(25211)
财经(25093)
经济学(24766)
(24234)
师范(24033)
北京(23229)
(22870)
(22553)
经济学院(21812)
(20976)
科学院(20044)
(19583)
基金
项目(92918)
科学(72547)
研究(71196)
基金(64810)
(55669)
国家(55135)
社会(46722)
科学基金(46060)
社会科(44306)
社会科学(44299)
(37177)
基金项目(32981)
教育(31812)
(30514)
编号(28457)
(27650)
资助(26767)
自然(25882)
自然科(25191)
自然科学(25185)
自然科学基金(24714)
成果(24638)
发展(22993)
(22614)
重点(21570)
课题(21527)
(20187)
国家社会(19522)
(18639)
(17877)
期刊
(102696)
经济(102696)
研究(58620)
中国(38528)
(25151)
(23628)
管理(23169)
学报(22525)
科学(21636)
教育(20277)
(19706)
金融(19706)
农业(17383)
经济研究(17376)
大学(17275)
学学(15990)
业经(15578)
技术(15068)
财经(13592)
问题(12895)
(11974)
世界(10074)
(9797)
技术经济(9503)
国际(9400)
(8691)
经济问题(8442)
商业(8355)
图书(7999)
经济管理(7999)
共检索到2739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杨智勇  
西方主流经济学自斯密之后就陷入一种道德贫困,将"理性经济人"假设发挥到了极致,而现实经济生活的发展与变革,尤其是历次经济危机的全面爆发,尽管促进了西方经济学的范式转换和方法创新,但由于理性人的偏爱与自信,以及对道德人的漠视和摒弃,导致它无法完全摆脱经济学的范式危机和价值危机。正是这种致命的缺陷和危机呼吁经济学的人学范式转向,而建构人的发展经济学,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纳入经济学的范式与话语体系中,正是经济学范式革命和价值重建的重要内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应该只是哲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而且应该是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赵磊  
当下学界流行的方法论分类尚不足以把握主流经济学方法论的本质。从"唯心"和"唯物"的分类标准来看,用"心理"来解释"心理"是"经济人假设"内在的硬伤。20世纪中期以来,长期支配西方经济学方法论的"唯心教条"遇到了来自社会学界、心理学界以及经济学界的挑战。如果说以往的挑战还缺乏实证分析的支撑,那么基于实证分析的"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的挑战就不能再被视为无稽之谈了。于是我们看到,在放宽"假定"的不断退让中,西方主流经济学方法论中的"唯心"根基正在逐渐遭到侵蚀。承认这种"侵蚀",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危机,而且也有助于我们洞察西方主流经济学方法论的演变趋势。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张谊浩  
长期以来倡导并践行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美国发生了金融危机并影响着全球经济,更加凸显对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范式及其危机予以剖析的重要性。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范式危机体现于"现象经济学"倾向、方法论的形式化、环境假定的绝对化、"价值中立"的先天不足,以及均衡分析和静态分析的有限性等方面。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范式危机,预示着其进一步演化的转换方向。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陈华  高艳兰  
西方主流经济学在金融危机中的表现使之备受质疑,其所主张的相关政策在这场危机中惨遭失败。主流经济学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基本假设的先天缺陷;原子个体主义方法论的缺陷;对金融复杂性认识不足;崇尚自由市场,忽略收入差距。主流经济学应与非主流经济学和谐发展,注意对发展中国家经验汲取,从资本主义制度寻找解决之道。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张晓晶  
主流经济学长期以来居于统治地位,但本轮国际金融危机则令主流经济学的话语权遭受严峻挑战。正是这样的大背景,为逐步增强中国经济学的话语权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未来中国经济学话语体系的构建将基于:(1)主流经济学主要依赖的是西方经验,摆脱西方中心论成为构建中国经济学话语体系的前提;(2)中国经济学最终是要解决中国问题,不应盲目跟踪西方学术前沿;(3)古典经济学的中国渊源表明中国经验的价值早在历史上就有呈现;(4)中国发展经验构成中国经济学话语体系的基本内核。构建中国经济学的话语体系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会伴随着中国经济由崛起走向繁盛的整个历程。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关柏春  
古典经济学家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并认为劳动是商品,他们的认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实际,推动了历史的进步。但是,在"资本集中和土地私有"以后他们的认识就与现实相矛盾了,主流经济学家们因为没能解决当时提出的问题而陷入了危机。马克思证明了劳动二重性理论,发展了劳动价值论,他提出了劳动力商品范畴,证明了剩余价值理论,引发了经济学的革命,从而解决了那个时代提出的问题,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主流经济学家因为无法说明劳动者的工资和利息收入问题而再次陷入了危机,这可能预示了经济学革命的再次来临。作者认为,只有通过理论革命,证明劳动本身具有价值,证明资本收入具有劳动收入的性质才能解决现实社会提出的问...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赵磊  
用"唯心"和"唯物"来为经济学的方法论分类,这在当今似乎是有些不合时宜。因为目前有关经济学方法论的分类,显然早就突破了"唯心"和"唯物"的理论框架。然而,尽管经济学界已经提出了林林总总的分类——诸如实证主义、证伪主义、历史主义、个人主义、整体主义等等,而且这些分类也有助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李黎力   任维伟  
经济思想史上就“银行和金融危机”主题存在两大对立的研究传统。主流的金融中介观和“金融加速器”理论引入信息不对称,以被动且外生的方式解释银行和金融危机。该分析范式得到了202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认可。然而,2008年次贷危机之后,主流经济学却一反常态地采用非正统的明斯基范式来修缮其叙事框架。明斯基以根本的不确定性为基点,从银行信贷创造观出发,提出内生经济周期的“金融不稳定性假说”。比较研究表明,尽管两大传统在银行行为理论、金融危机和经济周期理论,以及更深层次的货币本质观上存在实质性分歧,但以信息不对称为情境预设的主流范式与以根本的不确定性为情境预设的明斯基范式并不构成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一方面,主流的信息进路为有关银行和金融危机的研究做出了深刻贡献;另一方面,应适当借鉴明斯基的洞见,以补充和改进主流的研究进路,甚至对二者进行必要的综合。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李黎力   任维伟  
经济思想史上就“银行和金融危机”主题存在两大对立的研究传统。主流的金融中介观和“金融加速器”理论引入信息不对称,以被动且外生的方式解释银行和金融危机。该分析范式得到了202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认可。然而,2008年次贷危机之后,主流经济学却一反常态地采用非正统的明斯基范式来修缮其叙事框架。明斯基以根本的不确定性为基点,从银行信贷创造观出发,提出内生经济周期的“金融不稳定性假说”。比较研究表明,尽管两大传统在银行行为理论、金融危机和经济周期理论,以及更深层次的货币本质观上存在实质性分歧,但以信息不对称为情境预设的主流范式与以根本的不确定性为情境预设的明斯基范式并不构成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一方面,主流的信息进路为有关银行和金融危机的研究做出了深刻贡献;另一方面,应适当借鉴明斯基的洞见,以补充和改进主流的研究进路,甚至对二者进行必要的综合。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孙早  
尽管发展经济学的演进趋势得到多数发展经济学家的肯定,但理论演进的内在逻辑却从未得到认真梳理。在承认早期坚持西方中心主义假设的发展经济学表现欠佳的同时,发展经济学却又不得不继续借助于坚持同样逻辑假设的新制度经济学、新经济史学的相关理论来重构自己的理论框架。概念范畴上的混乱,致使发展经济学家的行为追随了主流经济学的发展。发展经济学家的主流化努力,不仅无助于发展经济学走出目前的困境,反而从根本上进一步动摇了其独立的学科地位。所谓发展经济学复兴论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导致发展经济学陷入危机的因素依然存在。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李晓  
东亚经济的崛起对当今的社会科学理论提出了挑战,对经济学理论尤其是发展经济学理论来说更是如此。目前,西方发展经济学的各个流派都试图对“东亚模式”进行理论总结和概括,但由于其自身存在着种种缺陷,它们的分析或失之偏颇,或苍白无力,自70年代以来居主流地位的新古典主义理论尤为如此。因此,对“东亚模式”的新的理论探索,将在很大程度上为发展经济学摆脱目前的危机和困境,寻找到途径或出路。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盖凯程  李俊丽  
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主流经济学两大范式一经形成,再没有随时代变化而进行过整体理论范式的变迁,两大范式均受到了理论与现实的冲击。在两大经济理论体系对立的背后,其逻辑前提、基本假定、核心概念以及研究方法等基本构成要素均存在着相通之处,进而存在着范式耦合的可能。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朱成全  
西方主流经济学基础是经验主义哲学。经验主义哲学最早的表现是英国古典经验主义 ,1 9世纪中叶以后表现为科学哲学。本文首先考察了在经济学史中大多数有成就的经济学家对哲学的十分熟悉 ,甚至有的就是经验主义哲学家。其次考察了自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一些科学哲学家全面主动地介入经济学家关于经济学基础的哲学反思 ,即考察了经济学哲学的争论及其成果。最后 ,深入地考察了经验主义哲学内在的认识论特质和西方主流经济学、科学哲学和经济学哲学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盖凯程  
:国际金融危机折射出了西方"主流"经济学的逻辑困惑和现实悖论,危机使其核心理论要素广遭质疑和批评。"主流"经济学的范式危机在于其致力于形式逻辑的日益精致化,却无法满足于理论与经验事实的一致性检验,深层原因在于其先天哲学基础导向的"现象经济学"倾向、单纬度的科学实证主义标准以及数学演绎方法的形而上学。范式危机,预示着"主流"经济学进一步演化的转换方向,走出困境的根本出路在于按照现实世界的本来面目来理解、分析和描述世界。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杜恂诚  
由于西方主流经济学"一般性理论"的研究对象是西方社会,而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非经济因素不同于西方社会,假设条件不符,因此不能简单、直接地照搬这些理论来分析近代中国,必须先进行适用性检验,如果可能的话,需要进行假设条件的创造性转化。中国的经济史学的一般目标,是在研究近当代中国经济史时,对经济学理论进行限制、校正和还原,研究被一般性理论所抽象掉的非经济因素,即历史文化特征、制度约束条件等。本文反对把经济理论看成是无条件的、不变的和绝对的,认为中国的经济学研究者不应满足于用中国的历史数据来证明某个西方经济学模型的正确性和普遍适用性,或者模仿西方学者发表过的某篇论文的样式,来一个"拷贝不走样"的"中国版",并认为不宜用现代经济理论去分析经济发展基础和约束条件完全不同的古代社会。中国的经济史学的最高目标是理论、历史、统计三者高度融合,参与开创适用于近代中国和当代中国的经济学理论和中国学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