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062)
2023(4433)
2022(3690)
2021(3437)
2020(2978)
2019(6579)
2018(6514)
2017(12447)
2016(7019)
2015(8149)
2014(8595)
2013(8031)
2012(7730)
2011(6971)
2010(6941)
2009(6509)
2008(6643)
2007(6209)
2006(5616)
2005(5343)
作者
(21716)
(17872)
(17700)
(17146)
(11491)
(8457)
(8382)
(7077)
(6921)
(6557)
(6204)
(6200)
(5974)
(5953)
(5915)
(5536)
(5312)
(5309)
(5191)
(5030)
(4733)
(4596)
(4323)
(4173)
(4158)
(4047)
(4012)
(3941)
(3790)
(3754)
学科
(22575)
经济(22533)
(17033)
银行(16888)
管理(16070)
(15695)
(15263)
(14060)
(11732)
企业(11732)
(10204)
金融(10197)
(9740)
制度(9737)
业务(9287)
方法(8852)
银行制(8010)
(7836)
中国(7748)
数学(7314)
数学方法(7216)
(7102)
(6709)
(5915)
体制(5544)
理论(5539)
地方(4528)
业经(4516)
教育(4333)
(4205)
机构
大学(97462)
学院(95214)
(37264)
研究(37243)
经济(36238)
中国(35505)
管理(32210)
理学(26093)
理学院(25755)
管理学(25232)
管理学院(25045)
科学(22309)
(22115)
(21559)
(20412)
(20037)
(19645)
银行(18853)
研究所(18186)
中心(17983)
(17498)
农业(17287)
(16489)
财经(15333)
业大(14719)
北京(14293)
(13927)
(13550)
(13409)
(12692)
基金
项目(59824)
科学(45419)
研究(43500)
基金(41852)
(37489)
国家(37176)
科学基金(30228)
社会(25743)
社会科(24305)
社会科学(24299)
(23141)
基金项目(21145)
教育(20430)
(20087)
自然(19353)
自然科(18923)
自然科学(18913)
自然科学基金(18547)
资助(18329)
编号(17736)
成果(15899)
重点(13842)
(13394)
课题(13343)
(12597)
(12083)
(11635)
科研(11427)
创新(11379)
计划(11317)
期刊
(42620)
经济(42620)
研究(34411)
(26442)
金融(26442)
中国(23914)
(19467)
学报(18612)
(16088)
科学(14889)
大学(13679)
教育(13632)
学学(12876)
管理(12364)
农业(11280)
财经(8103)
技术(7514)
(6892)
经济研究(6827)
(6115)
国际(5977)
业经(5945)
理论(5726)
问题(5529)
(5388)
论坛(5388)
实践(5236)
(5236)
农村(5152)
(5152)
共检索到1666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冯飞宇  何望  
西方七国银行体系稳定性之比较冯飞宇,何望随着银行业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商业银行在业务经营过程中难免发生风险,出现破产倒闭的情景。了解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方法,借鉴他们先进的管理经验,为帮助我们现在的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转化是很有指导意义的。西...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庄起善  窦菲菲  
衡量一国金融体制改革成效,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看其银行体系稳定与否。用CAMEL指标对中东欧五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状况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经过 10多年金融体制的改革,五国银行部门基本稳定,银行体系稳定性微观审慎指标趋好。同时也说明了: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对于银行业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外资银行的进入对银行部门的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良好的监管体系是银行体系稳定性的重要保证。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李春红  徐奎  
本文选取1987-2012年的年度数据,从信贷需求的角度估测我国影子银行的规模;以银行危机先行指标为基础,构建银行稳定性指标BSSI来监控中国银行体系的抗冲击能力和稳定程度;模拟数据构造模型实证研究二者关系,得出影子银行发展对银行体系稳定性双重影响的结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桂霞  许长新  
本文通过模型对有无存款保险的银行获得相同收益的风险进行了分析,得出在有相关法律约束的条件下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有助于中小银行经营风险的减小,从而有助于银行体系的稳定。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稳定性的一些措施。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凌亢  赵旭  
我国金融改革的实践表明 ,银行体系的稳定是以牺牲银行效率为代价的。本文在分析 Gorton &Winton理论模型的基础上 ,探讨了我国银行体系效率与稳定性的关系 ,认为银行倒闭是不可避免的 ,虽会带来银行体系的不稳定 ,但银行体系效率提高而增加的福利远大于因银行倒闭而损失的福利。现阶段应把银行体系的效率放在首位 ,建立多种所有制、竞争性的商业银行体系、促使银行并购、构建存款保险制度、加强国际金融合作是提高银行效率的关键。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邓超  唐莹  杨文静  
笔者基于国内影子银行现状,结合最新数据分析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对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以及金融监管体系的稳定性产生的影响。笔者认为,应根据影子银行体系对金融体系不同组成部分稳定性产生的不同影响,正确把握金融创新与监管的关系,为金融自由化创造良好环境,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稳定健康成长和经济发展。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邹薇  
随着中国银行业的全面开放,中国银行体系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能否有效抵御冲击、维护稳定成为一个必须正视的问题。以银行危机先行指标为基础构建的银行体系稳定性指标——BSSI能更好地监控中国银行体系的抗冲击能力和稳定程度,防范银行体系的不稳定演变成银行危机,确保在金融安全的前提下提高中国银行体系的竞争力和效率。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蓉  
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自由化、国际化与一体化风靡新兴市场国家,大量资金实力雄厚的外资银行的进入,使得这些国家的银行和金融市场面临一个更加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本文即针对外资银行进入与东道国银行体系的稳定性问题展开理论与实证的分析。最终得出结论:外资银行的竞争对本国银行体系稳定性增强的正面效应是受到一系列约束条件限制的。本国的政府监管水平、监管质量、公共治理能力等,将是维持本国银行体系稳定的重要保障。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邱立成  王凤丽  
银行体系是一个国家经济结构中最敏感、最复杂的部分,它的运行状况、发展趋势受多种因素影响。外资银行的进入必将从多个方面对东道国银行体系稳定性产生影响。本文采取多国面板数据分析的研究方法,选择研究变量和建立实证模型,从不同角度对研究假设进行实证检验来研究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并对结论进行相应的分析,以期对我国银行业开放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毛泽盛  万亚兰  
2007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暴露了影子银行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巨大破坏力。本文采用1992-2010年的年度数据对中国影子银行规模和银行体系稳定性进行测度,并在数据模拟的基础上建立相应模型实证研究两者关系。结果发现,影子银行规模与银行体系稳定性之间存在阈值效应,当影子银行规模低于阈值时,影子银行的发展有利于提高银行体系的稳定性,相反则降低银行体系的稳定性。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何德旭  郑联盛  
本世纪以来,影子银行体系经历了爆炸式的发展,美国和国际金融市场经历了极度的繁荣。但是,在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过程中,美国和全球金融体系的金融结构、市场结构和制度规范等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影子银行的杠杆操作、业务界限突破、过度金融创新、信息披露不完整以及规避金融监管等特性给金融体系带了新的风险,甚至是系统性风险,对金融体系的稳定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叶欣  冯宗宪  
本文主要从竞争视角出发 ,研究外资银行进入、市场结构与银行体系稳定性之间存在的关系。通过运用 Logist经济计量模型对 5 0个国家 (其中包括 30个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 1 988- 1 997年的数据进行分析 ,得到外资银行进入数量的增加将显著减少银行危机发生可能性的结论 ;同时发现 ,在外资银行进入条件下 ,市场结构并不是影响体系稳定的关键因素。上述结论支持了外资银行通过潜在进入的竞争压力提高东道国银行市场的可竞争程度、而不是改变市场结构来增强银行体系稳定性的观点。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进一步研究还发现 ,目前外资银行竞争对体系稳定的正面效应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许长新  张桂霞  
国际资本流动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给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一些不稳定因素。本文通过构建IBSS体系对银行体系稳定性进行测度后,采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分析了国际资本结构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分析得出我国的国际资本流动结构未对银行体系稳定性产生明显的影响,加强银行体系的稳定性还需要从稳定宏观经济发展和完善银行体系自身入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肖华东  
在自由放任的银行体系中,储户与银行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决定了银行具有采取道德风险行为的内在冲动,银行倾向于采用高风险的经营策略,众多银行对投资项目的竞争必然产生资产泡沫,一旦泡沫破灭,泡沫资产便会形成不良资产累积在银行体系中,使得银行的流动性下降,当此消息为储户所知,便会造成储户对银行的挤兑。由于在金融市场中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储户对个别银行的挤兑会通过资产负债表进行传染,并且银行挤兑的传染会自我实现,这就导致了整个银行体系的不稳定。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陈柱  衣述冰  
使用中国36家上市银行的面板数据和北京大学数字研究中心构建的省级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研究了金融科技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以及影响机制。研究发现:金融科技的发展和应用会对我国银行体系的稳定性产生影响,但存在异质性,其中处于发展前期的中小型及"规模扩张瓶颈期"的商业银行受到金融科技的冲击影响较大;扩大银行体系规模有利于提升银行体系的稳定性;信息效应在金融科技影响银行体系稳定性中存在中介作用。为有效控制金融科技带来的风险,银行应努力提高风险防控意识,加强信息安全管理,有效防范信息的负面效应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