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809)
2023(9907)
2022(8495)
2021(8047)
2020(6878)
2019(15713)
2018(15175)
2017(29465)
2016(15907)
2015(17737)
2014(17472)
2013(16975)
2012(15690)
2011(13775)
2010(13358)
2009(11832)
2008(11389)
2007(9452)
2006(7853)
2005(6558)
作者
(44857)
(37956)
(37756)
(35799)
(24418)
(18372)
(17093)
(14740)
(14655)
(13282)
(13247)
(13078)
(12189)
(12012)
(11724)
(11690)
(11228)
(11145)
(11095)
(10950)
(9284)
(9212)
(9068)
(8837)
(8527)
(8482)
(8419)
(7926)
(7648)
(7620)
学科
(65885)
经济(65810)
管理(40832)
(39328)
方法(33503)
(30858)
企业(30858)
数学(30153)
数学方法(29691)
(17382)
(15839)
地方(15783)
(15014)
中国(14651)
业经(12669)
农业(12117)
(11231)
贸易(11226)
(10832)
环境(10395)
(9402)
(9356)
财务(9323)
财务管理(9299)
(9263)
技术(9016)
理论(8909)
企业财务(8855)
(8453)
金融(8447)
机构
大学(221131)
学院(219193)
(87672)
经济(86032)
管理(85779)
理学(75562)
理学院(74593)
研究(74168)
管理学(73015)
管理学院(72609)
中国(52535)
科学(48852)
(46333)
(39063)
(38361)
(36903)
业大(36109)
中心(35047)
研究所(34445)
财经(32091)
(31592)
农业(30862)
(30129)
师范(29775)
(29420)
北京(28054)
(27942)
经济学(27853)
经济学院(25443)
(24986)
基金
项目(165072)
科学(131233)
基金(122959)
研究(114143)
(109606)
国家(108815)
科学基金(93741)
社会(74087)
社会科(70347)
社会科学(70328)
基金项目(66333)
自然(63591)
(62860)
自然科(62129)
自然科学(62107)
自然科学基金(60942)
(54736)
教育(52408)
资助(50065)
编号(43481)
重点(37590)
(36669)
(35162)
(34389)
成果(33033)
科研(32829)
创新(32386)
国家社会(31693)
计划(31654)
教育部(31097)
期刊
(86058)
经济(86058)
研究(57360)
学报(38295)
科学(35734)
中国(35089)
(32990)
大学(29035)
管理(28515)
(28475)
学学(27820)
农业(22852)
技术(18125)
教育(17609)
(14939)
金融(14939)
财经(14882)
经济研究(13664)
业经(13645)
(12805)
(12375)
资源(12235)
问题(12219)
(11374)
统计(11082)
科技(10405)
业大(10217)
(9839)
技术经济(9824)
理论(9603)
共检索到2984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陈琼  魏晓燕  刘峰贵  黄芸玛  毛旭锋  
为掌握单位居住区职住关系,采用问卷调查法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对西宁市的4个单位居住区的510户居民进行基本通勤特征的问卷调查,分析就职单位空间密度分布,揭示西宁市不同单位类型居民的就职空间演变。结果表明:传统的、重组的、破产的和易地搬迁等多种类型的单位居住区共存,西宁市单位居住区就职空间发生了显著的空间分化,单位居住区就业空间演变受到居住区聚集度增加、居住区功能独立化、居民来源多样化、离城市商服中心的距离和单位运营结构稳定性等因素的影响,居住空间趋向于规模化和聚集化,就业空间由高聚集的单中心向多中心演变,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陈琼  魏晓燕  刘峰贵  黄芸玛  毛旭锋  
为掌握单位居住区职住关系,采用问卷调查法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对西宁市的4个单位居住区的510户居民进行基本通勤特征的问卷调查,分析就职单位空间密度分布,揭示西宁市不同单位类型居民的就职空间演变。结果表明:传统的、重组的、破产的和易地搬迁等多种类型的单位居住区共存,西宁市单位居住区就职空间发生了显著的空间分化,单位居住区就业空间演变受到居住区聚集度增加、居住区功能独立化、居民来源多样化、离城市商服中心的距离和单位运营结构稳定性等因素的影响,居住空间趋向于规模化和聚集化,就业空间由高聚集的单中心向多中心演变,职住分离显著。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伯初  柴彦威  谭一洺  
采用2013年西宁市城市居民周日和周一连续两天的活动日志调查数据,利用趋势面和路径缓冲区方法表征和测度西宁市城区单位、郊区单位、城区商品房、郊区商品房、城区混合5类居住区居民的活动空间,并进行比较研究,在行为层面上对西宁城市居民日常活动空间特征及成因进行解读,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活动空间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单位居住区居民形成了职住接近主导的近家工作活动空间,商品房和混合居住区居民形成了较为扩展的工作活动空间;(2)各类型居住区居民工作日非工作活动近家集聚;(3)休息日单位居住区居民活动空间较工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伯初  柴彦威  谭一洺  
采用2013年西宁市城市居民周日和周一连续两天的活动日志调查数据,利用趋势面和路径缓冲区方法表征和测度西宁市城区单位、郊区单位、城区商品房、郊区商品房、城区混合5类居住区居民的活动空间,并进行比较研究,在行为层面上对西宁城市居民日常活动空间特征及成因进行解读,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活动空间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单位居住区居民形成了职住接近主导的近家工作活动空间,商品房和混合居住区居民形成了较为扩展的工作活动空间;(2)各类型居住区居民工作日非工作活动近家集聚;(3)休息日单位居住区居民活动空间较工作日扩展,郊区商品房居住区居民活动空间较工作日收缩,城区商品房与混合居住区与工作日几无差异;(4)郊区居民活动空间范围显著大于城区居民,居住区距离市中心的距离对西宁城市居民日常活动空间范围具有正向影响;(5)住房属性是影响居民日常活动空间的重要变量,工作日商品房居住区居民活动空间显著大于单位居住区居民,而休息日各类型居住区居民活动空间范围的差异缩小。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王琳   李才能  
居住区配套设施是居民生活服务的重要载体,直接影响住宅价格、租金。以合肥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域,分析住宅价格、租金以及配套设施的现状情况,通过最小二乘法与地理加权回归法计算居住区配套设施对住宅价格、租金的影响,讨论不同类型配套设施对两者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1)相较于住宅价格,住宅租金能更好地反映居住区配套设施的状况。(2)各类配套设施对住宅价格、租金的影响趋势基本一致。(3)不同类型配套设施对住宅价格、租金的影响差异可聚类为高、中、低三类,其中相似的中类、对价格影响低的低类居多。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郭璇  朱济友  徐程扬  李夏榕  韦柳端  
【目的】居住区宅旁绿色空间是最接近居民生活并为居民所使用的绿色空间,既有生态美学价值和保健功能,又能对住宅的低层住户空间起到遮蔽作用,具有一定的安全性。本研究通过构建城市居住区宅旁绿色空间质量评价指标,分析建成年代和空间类型对宅旁绿色空间质量的影响,旨在为未来科学建设居住区宅旁绿色空间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北京市不同建成年代的居住区宅旁绿色空间为研究对象,从宅旁绿化空间树种组成、空间结构、美学特性、保健功能4方面,构建居住区宅旁绿色空间质量评价指标。通过简相关分析,从15个指标中筛选出9个用于质量评价的主要指标,并通过主成分分析降维构建3个质量评价指数,并确定各指数和指标的权重,进一步通过指数综合得分与所筛选指标间的关系对不同建成年代的居住区宅旁绿色空间质量进行分析。【结果】(1)居住区宅旁绿色空间质量受结构、树种组成、美学效果3个主成分影响,各成分对其空间质量的影响程度依次为30.34%、24.27%、22.26%。(2)中间型居住区的绿色空间综合得分分别高于新建型居住区和老旧型居住区1.60%和8.34%,但建设时间对居住区宅旁绿色空间质量的影响在统计学上未达显著水平。(3)绿色空间类型对宅旁绿色空间质量有极显著的影响,综合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宅间组合式、自然群落式、规则成林式、宅旁紧贴式。(4)空间尺度及植物配置方式的不同是造成绿色空间类型间质量差异的主要原因。【结论】类型和结构对居住区宅旁绿色空间质量有显著影响,居住区建成年代对其质量无显著影响。宅旁绿色空间质量主要取决于绿色空间结构、空间协调度和视觉质量。植物视线遮蔽度、相对空间垂直绿量对绿色空间结构质量的贡献较大;色彩丰富度、树种多样性对宅旁绿色空间质量有正向促进作用;植被与建筑空间协调度在一定范围内对绿色空间质量有积极影响。在设计与建设居住区宅旁绿色空间时,应重点考虑宅间组合式、自然群落式、规则成林式的空间类型,少用或不用宅旁紧贴式。在住宅建筑高度一定的情况下,适当扩大宅旁绿色空间的宽度,保证空间协调度处于较好水平,并采用乔-灌-草近自然复层种植结构,合理分配乔木、灌木数量比例,在满足空间结构、功能的基础上,兼具视觉美感与景观效应。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谭一洺  柴彦威  关美宝  
在面向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时空间行为研究中,居住地作为最重要的锚点之一,一直是关注的焦点和最为常用的地理背景范围。但是综合考虑到居民的整日活动安排与地理背景的动态性,居住地以外的地理背景同样对居民活动存在相当程度的影响。基于西宁市的实证研究,结合城市中不同区位地理背景影响差异性,对西宁市城市空间居民的活动空间、地理背景分异进行讨论,以验证各区位采取不同地理背景范围时其中的建成环境对居民活动的解释力,总结行为分析时适宜的地理背景范围。研究认为中心城区居民受强制性工作活动影响,仅以居住地为地理背景范围时,建成环境对活动空间没有显著影响,扩展到活动地的地理背景范围时可以对居民活动空间进行解释;近郊区以居住地和活动地作为地理背景均可以在一定程度对空间行为进行解释,活动空间模型更优;远郊区考虑活动空间地理背景时可以对空间行为影响因素进行讨论。研究结果一方面对地理背景不确定性问题补充了实证说明;另一方面对理解居民生活方式与对城市空间的利用具有现实意义。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谭一洺  柴彦威  关美宝  
在面向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时空间行为研究中,居住地作为最重要的锚点之一,一直是关注的焦点和最为常用的地理背景范围。但是综合考虑到居民的整日活动安排与地理背景的动态性,居住地以外的地理背景同样对居民活动存在相当程度的影响。基于西宁市的实证研究,结合城市中不同区位地理背景影响差异性,对西宁市城市空间居民的活动空间、地理背景分异进行讨论,以验证各区位采取不同地理背景范围时其中的建成环境对居民活动的解释力,总结行为分析时适宜的地理背景范围。研究认为中心城区居民受强制性工作活动影响,仅以居住地为地理背景范围时,建成环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任瑜艳  程财  陈琼  刘峰贵  周强  张海峰  
基于西宁市7个社区居民购物行为问卷调查数据,探讨西宁市不同区位社区居民不同类型商品购物行为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区位社区居民购物频率、出行时段和出行距离存在差异,受营业时间和气温的影响居民购物活动以白天为主,夜间较少;市中心和郊区社区较多居民步行购买低等级商品,市中心外围较多居民购买低等级商品以公共汽车为主;西宁市市中心和郊区居民购物出行符合不同等级的商品购物空间的等级圈层结构,可分为3个圈层,而市中心外围居民的不同等级商品购物圈差别不明显。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胡甜  周伟  
分析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特点并对其布局进行调整是土地整治的基础性工作,对提高村庄用地集约程度和保护耕地有重要作用。利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运用GIS的空间分析技术和Fragstats的景观指数计算功能,以西宁市为例,在市域尺度上探讨道路、河流、坡度、坡向、耕地等环境因素与农村居民点布局的相关关系,并对西宁市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进行优化。西宁市农村居民点有较大的布局潜力,而且受耕地、坡度、道路、河流、坡向等环境因子的影响,可划分为优先发展区、重点发展区、保留发展区、搬迁区。市域尺度上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县级、村级等小尺度斑块的破碎化,强化了相邻斑块的差异性。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任瑜艳  程财  陈琼  刘峰贵  周强  张海峰  
基于西宁市7个社区居民购物行为问卷调查数据,探讨西宁市不同区位社区居民不同类型商品购物行为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区位社区居民购物频率、出行时段和出行距离存在差异,受营业时间和气温的影响居民购物活动以白天为主,夜间较少;市中心和郊区社区较多居民步行购买低等级商品,市中心外围较多居民购买低等级商品以公共汽车为主;西宁市市中心和郊区居民购物出行符合不同等级的商品购物空间的等级圈层结构,可分为3个圈层,而市中心外围居民的不同等级商品购物圈差别不明显。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黄志宏  
城市居住区的分化与隔离,是人与人、社会群体与社会群体关系在地理空间上的客观反映。在不同的城市发展阶段,城市居住区空间结构具有不同的模式起源期城市属于“混合”型居住空间结构;前工业城市居住区空间属于“舒伯格”传统同心圆结构,在这基础上又叠加上“行会”与“家庭”两大特殊因素的作用;成熟期工业城市居住区空间演变成“伯吉斯”现代同心圆结构,呈现沿公共交通干道向外辐射的“星状”大都市居住空间特点;郊区化时期形成以郊区为主体的圈层状弥漫大都市居住空间结构;“后工业”时期“边缘”城市与“无边缘”城市开始产生,形成多中心的“星系状”大都市居住区空间结构。中国必须防止美国式的“弥漫状”郊区化居住空间模式。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妙  龙岳林  姚季伦  于朋钊  奉艳平  
选用湖南居住区水体应用较多的4种观赏性水生植物千屈菜、石菖蒲、水芋、睡莲进行水体净化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千屈菜、石菖蒲、水芋、睡莲对总磷(TP)、总氮(TN)的吸收效果都非常明显;4种植物对化学需氧量(COD)的去除率按大小排序依次为:石菖蒲>睡莲>水芋>千屈菜;对生化需氧量(BOD5)的去除率为石菖蒲>睡莲>水芋>千屈菜;水中溶解氧(DO)的含量为睡莲>千屈菜>石菖蒲>水芋,4种植物均能将水体pH值维持在6.5~8.5,符合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柴宏博  冯健  
郊区大型居住区是我国郊区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新型居住形态,为缓解城市内部人口和功能压力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其由于过快开发、缺乏规划等原因出现的问题众多。以北京典型郊区居住区回龙观为例,从迁居行为角度探讨大型居住区的社会空间形成,以折射我国郊区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郊区大型居住区的形成是政府、单位、开发商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社会转型期影响居民迁居的主要推力和限制因素是家庭纽带、政府政策与经济能力;快速郊区化过程中建立的这类社区内部居民成分复杂、流动性强、社区意识较为薄弱,居民生活与城市中心及近郊内沿的联系紧密,地区吸引力有待增强。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建军  陈清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