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039)
2023(4701)
2022(3776)
2021(3758)
2020(3028)
2019(6993)
2018(7265)
2017(13625)
2016(7131)
2015(8099)
2014(7592)
2013(7379)
2012(6648)
2011(5768)
2010(5801)
2009(5056)
2008(4696)
2007(3976)
2006(3447)
2005(2879)
作者
(17700)
(14708)
(14500)
(13912)
(9260)
(7207)
(6653)
(5624)
(5598)
(5311)
(5155)
(4919)
(4827)
(4495)
(4484)
(4469)
(4332)
(4332)
(4291)
(4243)
(3581)
(3507)
(3461)
(3454)
(3425)
(3245)
(3212)
(3206)
(3096)
(2953)
学科
(21372)
经济(21348)
管理(16526)
(15414)
(11773)
企业(11773)
(9215)
地方(7592)
中国(6467)
业经(6417)
农业(6162)
方法(5793)
理论(5359)
教学(5323)
(4624)
贸易(4618)
数学(4574)
(4567)
数学方法(4478)
(4417)
(4336)
(4334)
(3994)
技术(3913)
环境(3790)
教育(3605)
学法(3478)
教学法(3478)
地方经济(3145)
(3088)
机构
学院(87819)
大学(83957)
管理(31752)
(28182)
研究(27417)
经济(27267)
理学(26994)
理学院(26619)
管理学(26068)
管理学院(25904)
中国(21234)
(18504)
科学(17754)
(14124)
(14046)
师范(13908)
中心(13545)
(13236)
(13108)
(12943)
业大(12690)
技术(11815)
研究所(11725)
(11641)
北京(11445)
师范大学(11048)
职业(10663)
(10663)
农业(10322)
财经(10088)
基金
项目(59551)
研究(47447)
科学(45719)
基金(39241)
(33710)
国家(33350)
科学基金(28512)
社会(26931)
(25582)
社会科(25259)
社会科学(25249)
教育(22215)
编号(22072)
基金项目(21782)
(20971)
自然(18249)
自然科(17758)
自然科学(17755)
成果(17420)
自然科学基金(17392)
课题(15336)
资助(14837)
(13914)
(13670)
重点(13324)
(13036)
项目编号(12721)
创新(12045)
规划(11807)
(11801)
期刊
(36091)
经济(36091)
研究(25029)
中国(19855)
教育(15733)
(12865)
科学(11340)
学报(11130)
管理(11117)
(10802)
技术(9245)
农业(9156)
大学(8672)
业经(7894)
学学(7736)
(6570)
金融(6570)
图书(6022)
职业(5544)
资源(5470)
(5229)
(5201)
经济研究(5189)
(4499)
论坛(4499)
问题(4459)
现代(4328)
(4282)
科技(4220)
书馆(4191)
共检索到1315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飒飒  卢中阳  
西双版纳傣族祭祀勐神是人类原始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至今日,当地仍然保留着祭勐神的习俗。对景真勐神召真罕以及解放前和现今的祭祀仪式的历时性分析表明:西双版纳傣族祭祀勐神具有原始性、排他性、固定性和封闭性的突出特点。虽然历经时代的变迁,傣族在社会组织、生产、生活、心理等方面都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但是从总体上来说,对传统仪式的继承和保留依然是主要的。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欧群慧  
经济文化类型理论应成为民族地区校本课程资源选择的指导思想之一。我国民族地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应该而且必须包括对生计教育、环境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开发;校本课程开发应重视不可见文化在课程资源选择中的作用;应增强局内人在民族地区校本课程资源选择中的自主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黄万鹏  
傣族干栏式建筑的保护对弘扬傣民族文化、发展民族地区旅游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西双版纳傣族园为案例,通过实地调查,指出西双版纳傣族干栏式建筑保护的难点,并从各个不同方面对传统竹楼与新式现代“洋房”的优势与劣势进行了全面的对比和分析,最后提出其保护的五点建议。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石人炳  
50年代以前,西双版纳疟疾十分流行,是有名的“瘴疠之区”。疟疾流行最直接的人口学后果是导致人口的高死亡率,从而导致了与高死亡率相对应的高出生率,人口再生产类型呈“高—高—低”特点。50年代以后,西双版纳的疟疾逐步得以控制,人口死亡率迅速下降。文章认为,疟疾发病率的大幅度降低是西双版纳人口转变重要原因之一。
[期刊] 求索  [作者] 龙晓燕  高景  
已有国内城市史研究以历史上中东部地区的重要城市为主要对象,在形成一系列丰富成果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其他区域多样城市形态及其意义。作为对已有城市史研究的反思和补充,西双版纳地区的城市具有典型的分析意义。历史上西双版纳贵族与平民的等级划分,圈分出城子居民与村社居民两类人群。二者在婚姻与家庭结构方面构成明显分野,以保证相互间的隔绝。为维护这一分野,居住在城子中的贵族在宣慰司衙署的职位分配中也划分出与平民的鸿沟。占据了宣慰司衙署高级职位的贵族,通过授田制获得丰厚的薪酬。在平民所提供各项劳役的支持下,贵族过着一种超越平民的生活。南传佛教传入以后,与以城子为核心的政治体系相配合,建立等级化寺院管理体系。而以民兵为主的军制和以野战为主的战争方式,降低了城子在军事冲突中的攻坚角色。历史上西双版纳地区环环相扣的社会与政治、经济、宗教、军事体系中,城子作为核心与枢纽,既与各因素相关,又是诸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赵梦思  付晨  祝遵凌  
南勐河是穿越双江县城的主要河流。结合场地特性、周边用地、交通、文化以及自然植被情况,对南勐河滨河空间进行规划,从而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完善功能需求。以"民族的项链城市的脉搏"为理念,以"双江特色现代滨河风光带、城市生态双廊道"为目标,以少数民族文化为主题,分别对各景观元素进行规划,构建"点-线-点"循环结构、"两带五段"的景观格局。重点将"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四个民族的优秀文化融入到景观设计中,塑造富有双江特色的滨水景观。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田兆元  刘慧  
高校联盟进行清明节日文化祭祀,使清明节日文化与其他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社区文化、高校文化形成多方位互动,同时也实现了节日文化与节气文化的融合。这是对中国清明节日文化的一次整体性传承与传播,重新建构了当下清明节日文化谱系。清明节日文化的高校联盟重构实践及谱系建构,促使高校主体实现了自我身份的认同性建构,并自觉、积极挖掘高校空间的文化传统,对高校整体人文环境的塑造及相关学科的发展与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赵北扬  
肃南二中和勐罕镇中学两所学校,以人类学的经济文化类型为理论依托开发出来的校本课程,在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学校与社区间的联结,解决教师职业倦怠,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信息、技术、文化资源匮乏等给校本课程的深入开发带来困难。民族地区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要依赖于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学校给予资金、技术支持,在教师培训中使用教育人类学的理论方法,积极整合社区文化资源。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黄亮  陆林  丁雨莲  
本文选择西双版纳傣族园为案例地,在简要介绍傣族园基本概况的基础上,分析傣族园发展旅游的资源优势,指出傣族园的旅游发展先后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重点阐述了傣族园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主要涵盖可持续、和谐、辩证的发展理念,村寨、文化、旅游、经济四大发展要素以及“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针对该旅游发展模式提出实施整体开发战略、以人为本战略、文化制胜战略和科学管理战略,以供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参考。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郑毅  熊文钊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上对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信仰,使他们独特的佛寺教育与义务教育之间产生了矛盾。"佛寺教育问题"的解决可以上升为宗教信仰自由与受教育权两项基本权利在同一主体产生的张力如何化解的层面。该问题为当前的基本权利冲突研究所忽略。只有在公民基本权利的辐辏结构的基础上的"存异"进路,才能通过构建宗教信仰自由与受教育权的矛盾的最佳均衡,从根本上解决"佛寺教育问题"。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欣  
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国家垦边项目是核心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模式向边远地区的"扩散型国家发展模式"。特别是西双版纳国营农场的建立对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起到了巨大作用。这种国家化的项目之所以能成功,主要原因在于尊重地方性知识和文化传统,与地方社会制度相契合。这种国家发展模式下的共融的族群关系,是作为行动主体的国家与地方少数民族共同选择的结果。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周灵颖  
空间的概念既包括了有关位置、方向和关系一系列观念的发明、想象与认同,也是由人在空间中的活动实践所定义的,是物质性文化与非物质性文化的建构与实践。我们对空间的研究既要以人类对空间的建造和空间意义的建构为重点,又不能忽视空间作为物质存在的物理性特征,综合其自主性与内在逻辑的双重性质,探索空间系统如何提供我们了解及掌握社会意象和关键性概念的意义。同时,文化空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基本类型,透过对文化空间的剖析,引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过程中有关文化主体、空间建构与文化自身逻辑等问题的思考。
[期刊] 求索  [作者] 伍彦谚  
仪式舞蹈承载着一个族群的信仰理念、情感认知和情绪表达,梅山教《跄太公》仪式舞蹈,特别是其中的手诀舞、罡步舞、法器舞,打上了鲜明的地域文化印记,呈现出深厚的文化记忆,蕴含着民族信仰、民族风骨、民族融合的文化遗存。探究梅山教《跄太公》仪式舞蹈,以此解密梅山祭祖仪式舞蹈中蕴含的民间文化内涵,可为现代舞蹈艺术创作提供独具民族特色的舞蹈元素和丰厚的文化创作素材,进一步提升人类文化艺术的质量和品位。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冼军李  陈涛  张弛  周蕾  
随着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GMS)的深入推进,我国区域内边境城市经济发展获得了巨大的机遇,其经济发展模式受到多种影响因素的共同作用,产生出独特的发展特征。本文以区域内边境城市——西双版纳景洪市进行个案分析,得到了以下结论:景洪市经济发展动力机制的内在逻辑呈现内生和外生动力机制彼此促进,交叉融合,相互影响的特征。其中,内生动力机制为核心要素,外生动力机制为重要引导要素,两者共同作用,推动城市发展"量"的增加与"质"的提升,进而形成一种城市发展效益反作用于动力机制的循环动态网络体系。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许斌  周智生  
山地多民族地区农业文化景观的演变与当地地理空间的复杂性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特征密切相关。运用遥感、GIS技术,并结合田野调查,点面结合,分析了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橡胶文化景观的空间格局及其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研究表明:受全球化的影响,西双版纳地区传统稻作文化正逐渐式微,因经济利益驱使导致橡胶种植面积急剧扩大,土地利用方式改变,这是橡胶文化景观兴起的主要空间演化机制。橡胶文化在给当地少数民族带来丰厚经济收入和促进现代化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生态多样性的破坏,民族特色经济、文化的损害,民族发展互补性的减少以及民族经济共生关系的打破。民族感情和民族认同让位于经济利益,民族乡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民族共生关系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