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34)
2023(1935)
2022(1646)
2021(1629)
2020(1354)
2019(2913)
2018(2983)
2017(5156)
2016(3077)
2015(3227)
2014(3131)
2013(3133)
2012(2898)
2011(2632)
2010(2763)
2009(2472)
2008(2399)
2007(2119)
2006(1936)
2005(1614)
作者
(11418)
(9520)
(9388)
(9061)
(5973)
(4837)
(4203)
(3651)
(3593)
(3474)
(3433)
(3214)
(3211)
(3124)
(3005)
(2930)
(2927)
(2869)
(2832)
(2744)
(2654)
(2482)
(2460)
(2161)
(2146)
(2143)
(2122)
(2075)
(2075)
(1974)
学科
(8180)
经济(8177)
环境(7412)
管理(7331)
(6574)
生态(5730)
(4008)
资源(3514)
(3245)
方法(3189)
(3084)
(3027)
数学(2724)
(2679)
企业(2679)
数学方法(2672)
规划(2659)
环境规划(2623)
地方(2415)
农业(2247)
(2217)
(2150)
区域(2148)
区域环境(1974)
生态学(1943)
中国(1868)
(1787)
贸易(1787)
(1760)
业经(1719)
机构
学院(42324)
大学(41574)
研究(20408)
科学(17992)
中国(14360)
(13688)
(12598)
研究所(12087)
管理(11948)
(11466)
经济(11172)
业大(11085)
农业(10658)
(10484)
理学(10282)
理学院(10039)
管理学(9579)
管理学院(9527)
(8764)
(8569)
实验(8499)
中心(8339)
实验室(8141)
(8006)
重点(7686)
科学院(7394)
资源(7197)
环境(7191)
(7007)
研究院(6963)
基金
项目(34539)
科学(25609)
(24389)
国家(24246)
基金(24092)
研究(19761)
科学基金(18774)
自然(14826)
自然科(14297)
自然科学(14293)
(14203)
自然科学基金(13995)
基金项目(13247)
(12836)
社会(10499)
社会科(9852)
社会科学(9850)
资助(9610)
科技(9507)
计划(9289)
重点(9217)
(7965)
教育(7818)
科研(7416)
专项(7329)
(6842)
编号(6747)
创新(6542)
(6171)
(5987)
期刊
学报(14430)
(13573)
经济(13573)
科学(12255)
(11270)
大学(9390)
学学(9241)
研究(8861)
中国(8090)
农业(7658)
林业(6936)
资源(5829)
(4813)
业大(4182)
科技(3584)
(3435)
(3426)
自然(3360)
生态(3356)
管理(3179)
教育(2839)
农业大学(2696)
科技大(2646)
科技大学(2646)
业经(2613)
(2562)
中国农业(2422)
环境(2259)
(2137)
自然科(2011)
共检索到602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栗忠飞  刘文胜  张彬  郑征  
在西双版纳选取热带山地雨林和热带季节雨林中4种优势种幼树,测定了幼树叶中C、N、P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目的在于揭示雨林树种对环境变化的生态适应策略。结果表明:(1)山地雨林幼树叶中碳含量平均值为478.67 mg·g-1,高于季节雨林的463.33 mg·g-1;(2)幼树叶中P含量季节雨林显著高于山地雨林,平均值分别为1.92 mg·g-1和0.93 mg·g-1;(3)幼树叶中C︰N季节雨林和山地雨林的平均值基本相当,分别为27和27.4,但树种间差异较大;(4)叶中C︰P和N︰P均表现出季节雨林显著低于山地雨林的特征,2种雨林的平均值分别为254.2、606.9和9.7、21.4。4种雨...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赵庭周  杨大荣  许继宏  
对榕树在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的地位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并对聚果榕、鸡嗉果榕的成熟果实进行了成分分析。结果表明 :除糖、脂肪、蛋白质等营养成分外 ,聚果榕、鸡嗉果榕的榕果均含有丰富的矿质元素和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 ,维生素 C的含量特别丰富 ,分别为 0 .68mg· g-1和 0 .2 8mg· g-1。矿质元素中 ,以钾、钙、镁的含量最为丰富。榕果能为食果动物提供全面而均衡的营养成分 ,榕果具有数量多、产量高、一年四季均挂果的特点 ,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重要组成部分。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杨大荣  王瑞武  宋启示  张光明  赵庭周  
聚果榕是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的一个优势树种。聚果榕和它的传粉媒介昆虫聚果榕小蜂是一对高度协同进化、互相依赖才能繁殖各自后代、互惠共生的生物。聚果榕必须依靠聚果榕小蜂的传粉才能获得有性繁殖 ;而聚果榕小蜂又必须依赖聚果榕的短柱头雌花作为繁殖后代的场所 ,才能获得种群的繁衍。研究结果表明 :聚果榕小蜂的种群随季节变化而变化 ,雨季种群数量高 ,干季种群数量低 ;但进入同一榕果内繁殖产卵的雌蜂数量则相反 ,雨季数量低 ,干季数量高。聚果榕小蜂的繁殖雌蜂进入每一隐头花序的数量多少 ,对聚果榕的授粉和发育种子成熟率、聚果榕小蜂在果内的产卵繁殖率有着密切的关系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阚望  许姗姗  杨太源  刘悦  王连春  李红祥  谭元花  吴德喜  孔宝华  李成云  
【目的】了解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植物叶际细菌群落结构。【方法】应用高通量测序分析方法,对随机7个调查采样点采集的39个无细菌症状的植物样品测序。【结果】草本样本细菌与木本植物细菌相比,共有的OTUs数量相似,木本植物细菌间差异的OTUs数量相对小于草本植物间的。在门(phylum)水平上主要检测注释到Cyanobacteria、Proteobacteria、Bacteroidetes,及未归类细菌门。在纲(class)水平上主要检测注释到Alphaproteobacteria、Bacteroidia、与Bacilli、Clostridia及未归类细菌纲。在属种水平上,Methylobacterium、Acinetobacte分布最广,Pseudomonas、Sphingomonas次之。Geobacter、Exiguobacterium、Nocardioides、Hymenobacter、Escherichia-Shigella、Pseudarthrobacter、Comamonas、Vogesella、Massilia与Aeromonas等细菌寄主范围窄,但是分布普遍。【结论】研究检测注释到植物病原细菌、益生细菌、其他细菌及未归类细菌。弄清了西双版纳叶围细菌群落结构,为开发利用潜在生物防治、医疗有益细菌,了解潜在植物致病细菌,认识细菌对热带雨林生态稳定性的角色与机制奠定了基础。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栗忠飞  郑征  
【目的】揭示热带季节雨林中幼树个体的生物学特性及林下更新的适应机制,为全球气候变化下山地森林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中生长于林下的网脉核实幼树,分别在雾凉季(1月)、干热季(4月)和雨季(7月),利用Li-6400光合作用测定仪,测定其光合光响应特征及光合速率日变化的季节动态特征。【结果】林下网脉核实幼树叶片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为雨季>干热季>雾凉季,分别为4.105,3.021和2.125μmol/(m2.s),季节间存在显著差异;在人工光源下,雨季的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均相对更高,最大值分别达到0.149...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文杰  张克映  张光明  李红梅  段文平  
测定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林冠干季对雾露水的截留量及林冠层雾露形成的小气候特征 ,结果表明 ,雾露首先形成于最上林冠层 ,林下雾是由上层雾加浓下沉而来。雾露的形成不仅凝结了水汽进入森林 ,同时也对森林起到了一定的保温作用。夜间 ,各林冠层截留的雾露水总量可达 1 36mm ,其中最上层林冠截留 0 97mm(吸附水 0 4 5mm ,流落水 0 2 2mm) ,中间层林冠截留 0 4 0mm (吸附水 0 2 9mm ,流落水0 1 1mm) ,下层林冠截留 0 2 8mm ,(吸附水 0 2 3mm ,流落水 0 0 6mm)。林冠截留雾露水量的多少与最上层林冠处的风速、降温强...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陈燕旋   黄小波   郎学东   唐荣   张锐   李聪   李俊松   李有寿   王校海   苏建荣   李帅锋  
[目的]通过分析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不同生长型木本植物功能性状的差异,揭示热带雨林不同生长型木本植物功能多样性的变化规律以及影响因素。[方法]本文基于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仑、补蚌和尚勇等片区3块1 hm~2动态监测样地的调查数据和木本植物功能性状数据,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冗余分析以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不同生长型木本植物功能多样性的差异,阐明热带雨林木本植物群落的功能特征及主要影响因子。[结果](1)乔木的叶面积、叶碳含量、叶干物质含量的群落加权平均值均显著高于灌木和藤本,而藤本叶氮含量和比叶面积的群落加权平均值显著高于乔木和灌木。(2)乔木功能丰富度和功能离散度高于灌木和藤本,而灌木功能均匀度和功能分异度均高于乔木和藤本。(3)乔木和藤本功能丰富度以及藤本功能离散度随物种丰富度、多度和系统发育多样性的增加而显著增大;乔木功能均匀度和功能分异度随土壤肥力的增大而显著增大,而灌木功能离散度随物种丰富度的增加而增大。(4)植物多度是影响乔木和灌木功能性状群落加权平均值的主要因素,而系统发育多样性、物种丰富度和土壤肥力是影响藤本功能性状群落加权平均值的主要因素。[结论]表明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不同生长型木本植物群落在功能性状和功能多样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性,且植物多度和土壤肥力在热带雨林植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维持机制中起到重要作用。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杨效东  刘宏茂  沙丽清  冯志立  
分析了西双版纳山地雨林和季节雨林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组成、分布特征及多样性状况。 2块样地 2次取样 ,共获取大、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 6 6 0 6个 ,分属 2 3目。蜱螨目、鞘翅目、弹尾目、膜翅目仍是 2林地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共有的优势类群 ,但它们在不同样地生境中构成的数量比例不同 ,而常见和稀有类群组成较为复杂且样地间的差异更为突出 ,总体表现出季节雨林具有更多的热带成分 ,山地雨林则界于热带和亚热带之间。土壤节肢动物类群总数、个体总数及重要生物类群 (个体数量在 10 0 0个·m- 2 以上 )的分布 ,表现为山地雨林 (2 2类 ,4 974个 )多于季节雨林 (19类 ,16 ...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原雅楠  李正才  王斌  张雨洁  黄盛怡  
[目的]探讨品种、雌雄异株对榧树化学计量的影响,为榧树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浙江省诸暨市香榧国家森林公园树龄300 a左右的不同品种雌榧树(实生雌榧树圆榧、嫁接良种香榧)和实生雄榧树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集不同品种榧树植物样品和土壤样品,分析不同品种榧树不同器官C、N、P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变化。[结果]研究表明:(1)实生雌雄榧树C、N、P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无显著差异,雌雄异株对榧树化学计量特征无显著影响;(2)圆榧和雄榧树与香榧C、N、P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存在差异,其中,香榧叶C含量(533.0 g·kg~(-1))显著高于圆榧(502.8 g·kg~(-1))和雄榧树(502.7 g·kg~(-1)),香榧根P含量(1.5 g·kg~(-1))显著高于圆榧(0.9 g·kg~(-1))和雄榧树(0.9 g·kg~(-1))。整体上香榧C∶N比高于圆榧和雄榧树,而C∶P和N∶P比低于二者;(3)榧树不同器官C、N、P含量有一致的变化趋势,C、P含量表现为叶>枝>根,叶N含量显著高于根和枝。圆榧和雄榧树不同器官C∶N和C∶P比表现为根>枝>叶,N∶P比表现为根>叶>枝;而香榧C∶N比表现为枝>根>叶,C∶P比表现为根>枝>叶,N∶P比表现为叶>根>枝。[结论]雌雄异株对实生榧树化学计量特征无显著影响,对实生榧树管理时可以不考虑雌雄差异,人为经营显著影响榧树化学计量特征。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王思瑶   王玉娟   邱开阳   李小聪   邱爱珍   朱亚超   张硕   司浩宇   张焱清   冯家琳   冯占荣   冯绍蕾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作为土壤中活的有机质部分,是评价土壤有机养分循环通量和周期的重要生态指标。探究干旱半干旱山地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垂直分异规律及其关键影响因素,可为了解干旱半干旱山地生态系统土壤C、N、P循环过程及调控机制提供参考。本研究以宁夏贺兰山不同海拔6个典型地带性植被类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微生物生物量磷(MBP)含量和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含量,并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冗余分析、方差分解分析等分析方法,解析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垂直分异特征与气候因子和土壤理化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P含量沿海拔变化差异显著(P <0.05),MBC、MBP含量随海拔升高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MBN随海拔升高呈上升趋势,三者均于亚高山灌丛处含量最高,含量分别为1 502.08、35.42和127.55 mg·kg-1;2) MBC:MBP、MBN:MBP、MBC:MBN均随海拔升高呈现波动变化趋势,MBC:MBP、MBN:MBP在浅山灌丛处有最大值;3)冗余分析与方差分解分析显示,TN、年均温度(MAT)、pH、TN:TP是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因子(P <0.05),土壤理化因子较海拔、气候因子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更大。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理化因子的变化能够引起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显著变化。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一平  窦军霞  于贵瑞  赵双菊  宋清海  孙晓敏  
为探讨热带季节雨林太阳辐射特征,利用西双版纳2003年热带季节雨林太阳辐射整年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热带季节雨林冠层太阳辐射能量平衡各分量的年、季节和日变化特征.得出热带季节雨林林冠太阳辐射年日总辐射为13.75MJm2,各辐射分量占年总辐射的百分率为净辐射59.98%、有效辐射28.68%、反射辐射11.34%、透射辐射7.13%.因季节间气候特征的差异,使得雾凉季林冠上的太阳辐射时间变率较小,而雨季的较大;干热季则受林冠集中换叶的影响,太阳辐射各分量的变化较为特殊.在热带季节雨林,透射辐射具有不可忽视的强度,特别是干热季时数值较高;一天中,透射辐射数值在中午较高,并且干热季时存在“突跃现象...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李栎  王光军  周国新  赵月  张艺成  
以会同桢楠人工幼林地为研究对象,对土壤有机C、全N、全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时空动态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坡位和季节的土壤养分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均有明显不同。表层土壤养分含量显著高于底层土壤,同一土层之间有机C含量变异性较大,全N和全P变异性较小。不同坡位之间土壤养分含量呈现:下坡>中坡>上坡。土壤养分含量受季节的影响,表现为:冬季>秋季>夏季>春季;不同季节土壤的C:N、C:P、N:P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全N与N:P成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N:P主要受全N含量控制,土壤N:P的平均值为1.59,低于其他研究所得的N:P,表明了该实验地桢楠幼林土壤的N缺乏。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家顶   刘丰瑜   韩雪梅   林肖月   张苗苗   聂鑫  
【目的】探究热带森林不同海拔下土壤细菌群落特征的分布模式及其环境驱动因素,为微生物生物地理学的理论研究提供数据支撑。【方法】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吊罗山片区为研究区域,通过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多样性及其功能沿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并基于相关性分析来探究其环境驱动因素。【结果】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随海拔升高而单调下降。α-变形菌纲、γ-变形菌纲和放线菌纲以及黄色杆菌科是优势细菌类群,其相对丰度随海拔升高分别呈单调上升、先上升后下降、先下降后上升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细菌群落组成与土壤pH、有机质、全钾、铵态氮、有效磷和有效钾存在显著相关性。PICRUSt功能预测表明,氨基酸运输和代谢、能源生产和转换、翻译/核糖体结构、生物转化以及细胞壁/膜/包膜生物合成等四大类COG功能以及glnA/ GLUL,gltD,cynT/can,gltB,ncd2/npd五种氮循环基因占据优势。nirK、arcC、cah、norB、nirS和nrfH 6种氮循环基因在中海拔的相对丰度显著较高,而GLU/gltS和nrtD/cynD在低海拔的相对丰度较高。【结论】土壤pH和全钾是驱动细菌群落特征沿海拔分布的关键因子,这为热带森林土壤微生物资源的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窦军霞  张一平  赵双菊  宋清海  
于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观测了林内不同高度和全光照条件下不同波长太阳辐射.通过比较分析,探讨了热带季节雨林垂直方向上不同波长辐射的时空分布特征.雾凉季时昼间各辐射要素值均随高度的下降而递减,而干热季和雨季时,受光斑的影响,个别时刻出现了较低观测点的辐射值高于较高观测点的现象;各季节不同高度各测点的总辐射、红外辐射和可见光日总量值及其与全光照条件下的比值均随高度的降低而减小,且各测点比值均呈现红外辐射>总辐射>可见光的趋势;各测点的辐射值、辐射日总量值、日总量与全光照条件下的比值,以及红外辐射和可见光在总辐射中所占份额均随季节的变化而不同,且这些值在各季节间的大小顺序随测点高度的不同而变化.受林冠...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一平  赵双菊  窦军霞  刘玉洪  
该文利用西双版纳雾凉季和干热季的气温和树表温观测资料 ,通过实测、对比方法 ,探讨了热带季雨林平均气温及其树表温的时空分布特征 .通过对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的分析、研究 ,发现由于热带季节雨林受地方气候和森林结构影响 ,不同区域、不同时间受到太阳辐射影响的差异 ,导致气温和树表温均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 ,在林冠附近 ,树冠表温和气温及温度日较差均呈现最大值 ,显示了林冠面具有较强的热力效应 ,且其效应在干热季显著 .在 12 :0 0— 16 :0 0 ,树冠附近空气与树冠表层间的热力传输 ,雾凉季树冠附近气温低于林冠表温 ,热量从树冠传向空气 ;而干热季则反之 ,树冠附近气温高于林冠表温 ,林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