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916)
- 2023(12709)
- 2022(10847)
- 2021(9857)
- 2020(8617)
- 2019(19495)
- 2018(19763)
- 2017(37261)
- 2016(20792)
- 2015(23800)
- 2014(24306)
- 2013(23712)
- 2012(22195)
- 2011(20315)
- 2010(20694)
- 2009(19704)
- 2008(19777)
- 2007(18380)
- 2006(16283)
- 2005(15134)
- 学科
- 济(80868)
- 经济(80739)
- 管理(66832)
- 业(58467)
- 企(48948)
- 企业(48948)
- 方法(34369)
- 数学(29083)
- 数学方法(28725)
- 财(25422)
- 农(24110)
- 中国(22105)
- 制(22029)
- 学(20433)
- 业经(19719)
- 地方(16505)
- 环境(15858)
- 务(15794)
- 财务(15739)
- 财务管理(15695)
- 农业(15345)
- 体(15214)
- 理论(15201)
- 银(15200)
- 银行(15161)
- 企业财务(14869)
- 贸(14608)
- 贸易(14603)
- 行(14415)
- 和(14341)
- 机构
- 大学(306999)
- 学院(304572)
- 济(118324)
- 经济(115416)
- 管理(114095)
- 研究(102719)
- 理学(96259)
- 理学院(95170)
- 管理学(93445)
- 管理学院(92872)
- 中国(79449)
- 京(65764)
- 科学(64064)
- 财(60692)
- 农(53563)
- 所(52939)
- 江(50174)
- 中心(49438)
- 研究所(47578)
- 财经(46641)
- 业大(45539)
- 农业(41982)
- 经(41792)
- 北京(41565)
- 范(41505)
- 师范(41026)
- 州(39546)
- 院(36672)
- 经济学(35890)
- 省(34273)
- 基金
- 项目(196203)
- 科学(152969)
- 研究(144698)
- 基金(140274)
- 家(122366)
- 国家(121358)
- 科学基金(102918)
- 社会(90133)
- 社会科(85094)
- 社会科学(85070)
- 省(77328)
- 基金项目(73873)
- 教育(67403)
- 自然(65654)
- 划(65094)
- 自然科(64017)
- 自然科学(63997)
- 自然科学基金(62886)
- 编号(60820)
- 资助(57181)
- 成果(52372)
- 重点(44524)
- 部(43385)
- 课题(41989)
- 发(41498)
- 创(40038)
- 制(38884)
- 创新(37526)
- 项目编号(37473)
- 科研(37327)
- 期刊
- 济(137746)
- 经济(137746)
- 研究(90113)
- 中国(66913)
- 学报(51304)
- 财(50504)
- 农(48749)
- 科学(43871)
- 管理(41199)
- 教育(38170)
- 大学(37892)
- 学学(35129)
- 农业(31962)
- 融(29567)
- 金融(29567)
- 技术(26614)
- 财经(23614)
- 业经(22696)
- 图书(20623)
- 经济研究(20534)
- 经(20216)
- 问题(18130)
- 业(16840)
- 版(16175)
- 理论(15833)
- 书馆(14529)
- 图书馆(14529)
- 实践(14461)
- 践(14461)
- 技术经济(14366)
共检索到4715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黄鸿业
我国西南边境地区少数民族具有群体跨境流动、相对贫困落后、民族成分复杂、宗教信仰多样等特征,该地区“三股势力”依然活跃,并渗入各类网络社群,煽动不良情绪。从维护边境安全稳定与中华民族完整统一的国家战略来看,亟须统筹合力,优化网络社群生态,使其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对西南边境部分村落、乡镇进行调研,借鉴信息生态理论,将少数民族网络社群视作信息生态环境的重要有机体,发现其遵循以下信息生态机制:公共议题讨论,基于情感需求的“线上—线下”交互的运行机制;基层治理信息交互,社会信息交流共同体的信息交互机制;基于锚定的强集聚效应,信息中心节点聚合效应显著但不稳定性客观存在的动员机制。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英杰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的精神之一,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引领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促进民族团结,是贯彻这一精神的重要方面。从中国传统看,中华文化的大一统观念吸纳多样性的少数民族文化,内卷民族团结,凝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多一辩证"的学理上看,多民族国家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关键不是消除差异而是要尊重多样,进而形成稳定的文化生态和持久的文化张力,以聚力民族团结,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建构路径看,可以通过改善民生、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创建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社会环境等三方面促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许锋华 闫领楠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纲”,是青少年拥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的精神力量之源。建构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协同机制,需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讲话为统领,厘清“四个共同”“五个认同”、马克思主义“五观”之于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要义。在此基础上,遵循“知—情—意—行”的心理逻辑,坚持“家—校—社”的多元协同,确保“党—团—队”的一体联动,进而建构全方位、立体化的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协同机制。要实现这一机制,需建立大中小一体化的育人体系,助推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常态化发展;创设家校社协同育人空间,促进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互嵌式发展;完善党团队一体化育人链条,实现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贯通式发展。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宣辰 程倩
互联网的发展引发传播语境的变迁,也带来了文化空间的延伸和社会互动的变革。其中,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思想、非理性网络民族主义及西方敌对势力的渗透、煽动与破坏,会诱发中华民族共同体集体记忆的断裂、混乱和隐退,打破中华民族共同体情感联结的紧密性和稳定性。由此,借助互动仪式链理论确证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转向”具有现实意义。通过中华文化符号互动、中华民族共同体集体记忆建构和价值情境的展演,回应个体情感、刻写群体情感、强化共同体情感,实现民族情感从体验感知到认同领悟的演进,发挥“情感”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功能。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常安 毛荣
法学教育应当坚决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也可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践路径。新时代法学教育需要服务于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大局,引导法科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在法治实践中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奠定法治人才基础。法治国家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价值层面存在高度契合,这为法学教育具有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提供了宏观可能。在法学教育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的具体操作层面,可以以课程思政为载体,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到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重点从把握好课程思政参与主体的二元性、在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中充分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在实践教学中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个方面着力。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常安 毛荣
法学教育应当坚决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也可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践路径。新时代法学教育需要服务于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大局,引导法科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在法治实践中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奠定法治人才基础。法治国家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价值层面存在高度契合,这为法学教育具有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提供了宏观可能。在法学教育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的具体操作层面,可以以课程思政为载体,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到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重点从把握好课程思政参与主体的二元性、在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中充分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在实践教学中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个方面着力。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伟华 张亦弛
作为历史学的分支,口述史的研究方法突破了学科的界限,以其独有的价值在不同学科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时代叩问而言,口述史以其事件性、主观性与公共性等特点,使得以集体记忆巩固各族人民相互依存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可能;而以口述史方式所提取的,基于个人生命经历的记忆具有进一步升华为更高层次的集体记忆乃至国家记忆的潜力,能够通过巩固中华民族历史根基、挖掘中华民族精神意涵、实现中华民族文化整合三个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此,以呈现形式与依托载体创新拓宽口述史资料传播的横向广度,并结合数字化技术与仪式操演等方式实现口述史资料的长远纵向传承,是以口述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
口述史 集体记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洪修 刘燕群
空间的浮现及课程空间的建构为学校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思维范式转换的可能性与可操作性。学校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建构文化符号与外部环境联动的实践空间、知识体系有机联结的认知空间、注重学生情感体验的体验空间。然而,学校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文化符号内外环境系统的空间割裂、知识体系的空间“碎片化”以及实践方式缺乏空间体验的问题。学校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空间转向应遵循学生的思想活动规律,着眼完整深刻的共同体“课程绘图”,增强学校课程的空间意义;聚焦多元文化的交叠共生,提高学校课程的空间认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校课程的空间体验。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唐兴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属于精神力量范畴。从本质属性、存在价值、根本目的等维度审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落点都聚焦于人的价值塑造,是通过价值塑造达成民族团结和“五个认同”旨归的教育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行动,必须在对象、内容、形式和空间等教育要素中,突显对“共同性”的价值观照。要牢牢把握“团结”与“认同”教育的逻辑主线,构建面向全员和促进全维发展的教育格局,坚持“意识”和“存在”互构的实践范式,统整制度性教育与非制度性教育两个场域,全面推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唐晓玉 巴桑旺堆
法治的思维与方式就是以法律为准绳,基于法理基础来评判是非曲直,从而调整和稳定社会关系和秩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以法治的方式进行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其提供了法治保障,在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过程中,需要深挖法治的保障作用,以法治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付艺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乎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关乎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青年学生是社会中最朝气蓬勃、富有活力的群体,高校是青年学生汇聚的主阵地,是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培养创新意识、坚定理想信念的主要场所。青年是国家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高校要引导学生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凝聚思想共识,在实践中不断夯实认知基础,逐步成为坚定为社会主义事业做贡献的时代青年。
关键词:
铸牢 高校 青年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罗康隆 吴合显
人类依靠文化在其历史进程中应对所处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建构起了各民族的生境。我国各民族生境多样性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态基础,其以文化为纽带在我国各民族的生境中开展其交往交流交融事项,由此使中华各民族的生境形成一个整体,成为中华民族的共有生境。在中华民族生境中达成中华各民族的生态、生计与生命耦合体,这便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境基础,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
关键词:
文化 中华民族生境 共同体意识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崔萨础拉 杜朝勒蒙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优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明确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来自境外的分裂势力、恐怖主义不断渗透,我国民族关系面临新的挑战。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程志杰 杨慧民
中华各民族团结奋进的光辉历程和伟大实践充分证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民族院校班集体内多民族学生齐聚共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在高校中的生动缩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民族院校班集体建设存在多维契合性,使班集体成为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载体和依托。民族院校班集体具有结构的互嵌性、文化的多彩性、价值的趋同性、共同体教育的贯穿性和育化的辐射性等特征,其建设内容包括组织、活动、文化、制度等。当下,应从建立“互嵌式”的班级结构和情景场域,构建共建共享的班级治理格局,科学处理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动态把握建设节奏等方面入手寻求班集体建设推进机制。
关键词:
民族院校 班集体建设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芳
构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机制是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治理念的具象化与操作化。本研究借助S-CAD主观性政策框架,提出构建“一体化”机制的参与者特性、权责特性、事项特性、时空特性政策要素及“主体—价值—政策”逻辑一致性要素关系。基于此,结合对5省(自治区、直辖市)43所大中小学调研,剖析“一体化”实践的主要做法及堵点。研究发现,“一体化”实践多以校长领导力为驱动,尚未形成规范的机制;构建“一体化”机制面临价值认识不一致、主体职责不匹配、课程体系衔接不足、育人情境适切性不够等制度障碍。为此提出构建“一体化”机制的建议,一是组建以受教育者成长为价值旨归、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指导的育人共同体,达成“主体—目标”共识;二是建立责权分配机制,实现“主体—政策”对等;三是以大思政观搭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体系,保证“目标—政策”协同系统;四是完善阶梯式实践育人机制,增强“政策—目标”成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