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958)
2023(2914)
2022(2545)
2021(2276)
2020(1960)
2019(4173)
2018(3995)
2017(7387)
2016(4189)
2015(4705)
2014(4526)
2013(4669)
2012(4645)
2011(4318)
2010(4761)
2009(4941)
2008(3835)
2007(3105)
2006(2826)
2005(2582)
作者
(15893)
(13432)
(13418)
(12800)
(8653)
(6867)
(5790)
(5191)
(5184)
(4915)
(4878)
(4618)
(4586)
(4543)
(4521)
(4215)
(4023)
(3907)
(3892)
(3773)
(3507)
(3470)
(3389)
(3124)
(3123)
(3054)
(2868)
(2859)
(2857)
(2849)
学科
(14501)
经济(14488)
(8336)
(8282)
管理(7941)
税收(7832)
(7794)
(6542)
(5406)
企业(5406)
地方(5278)
(5248)
方法(4606)
数学(3989)
数学方法(3929)
农业(3821)
(3636)
(3224)
贸易(3220)
中国(3133)
(3101)
土地(3059)
(2898)
金融(2896)
环境(2787)
(2739)
业经(2574)
地方经济(2572)
资源(2538)
生态(2347)
机构
学院(62751)
大学(62741)
研究(29083)
科学(22109)
(20323)
中国(20239)
(20103)
经济(19530)
管理(18719)
(17385)
农业(16757)
研究所(16227)
理学(15677)
理学院(15389)
业大(15035)
管理学(14870)
管理学院(14785)
(14773)
中心(12327)
(12103)
农业大学(10899)
(10835)
(10647)
科学院(10616)
(10527)
(10438)
实验(9783)
实验室(9363)
(9245)
资源(9138)
基金
项目(47140)
科学(35230)
基金(33685)
(33670)
国家(33491)
研究(27691)
科学基金(25880)
自然(19655)
自然科(19089)
自然科学(19080)
自然科学基金(18681)
(18171)
基金项目(18081)
(17099)
社会(15734)
社会科(14877)
社会科学(14873)
资助(13524)
计划(12098)
重点(11950)
科技(11631)
教育(11411)
(10589)
编号(10526)
科研(9589)
(9489)
(9115)
专项(8997)
创新(8750)
(8444)
期刊
(22417)
经济(22417)
学报(19151)
(18297)
研究(17554)
科学(14860)
农业(13252)
中国(13166)
大学(12321)
学学(12029)
(7723)
资源(6525)
(6512)
业大(6305)
(6223)
(5756)
管理(5740)
税务(5441)
农业大学(5179)
林业(4418)
(4241)
自然(4090)
(4003)
金融(4003)
中国农业(3980)
国际(3554)
科技(3460)
教育(3459)
财经(3272)
经济研究(3264)
共检索到963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孙园园  陈琳  孙永健  彭国照  蒋明金  郭长春  孙知白  
【目的】本文探索了机直播模式下丰产优质杂交籼稻养分利用及产量特征。【方法】以15个杂交籼稻品种为材料,研究施氮下机直播对杂交籼稻结实期氮磷钾吸收、转运、利用及产量的影响,并探讨各养分转运量和贡献率与产量及氮肥利用率间的关系。【结果】依据稻谷产量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机直播下,施氮处理与高产、中产、低产3类型品种对结实期各营养器官氮磷钾的累积、转运及最终产量均存在显著的影响,且各产量类型下叶片及茎鞘氮磷钾养分间转运存在显著的协同效应,对促进各养分向籽粒的转运和提高产量有显著影响;但磷素的转运和贡献率与氮、钾素间的协同性显著降低,对提高氮肥利用率作用不显著。机直播不同产量类型杂交籼稻,施氮处理在产量及结实期养分吸收、转运各指标整体上均显著高于不施氮处理,且F优498、德香4103和川江优527在高产类型品种中,也具有较高的氮肥利用率,为本试验筛选出最适机直播的高产氮高效品种。与中产、低产类型品种相比,机直播高产品种均能不同程度的提高结实期养分累积,促进叶、茎鞘中养分转运,尤其能显著提高叶片氮、钾转运量,以及茎鞘钾转运量,进而显著提高钾转运贡献率,提升籽粒中氮、钾所占稻株各养分累积总量比例的主要特征,发挥出氮钾协同转运与利用的耦合效应;同时,在保证一定数量有效穗的前提下,具备较高的每穗粒数和结实率,是机直播杂交籼稻高产品种另一重要特征。相关分析表明,结实期叶、茎鞘氮、钾转运量以及钾转运贡献率与氮肥利用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保证结实期钾素转运量及贡献率对协同提高机直播杂交籼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作用显著。【结论】与机直播中产、低产类型杂交籼稻品种相比,高产类型品种能显著提高叶片氮、钾转运量,以及茎鞘钾转运量,进而显著提高结实期钾转运贡献率,对协同提高机直播杂交籼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作用显著,是机直播杂交籼稻高产品种主要生理特征;同时,在保证足量有效穗(>200×104/hm2)前提下,具备较高每穗粒数(>173.0粒)和结实率(>89.5%),是机直播杂交籼稻高产品种另一重要特征。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郭朝晖  张杨珠  黄见良  李合松  周清  黄运湘  
为充分利用磷肥资源 ,确保良好的农田土壤环境质量 ,采用水培试验 ,研究了不同磷素水平下杂交水稻根系生理特性与养分吸收的动态效应 .结果表明 ,施磷极大地促进了杂交水稻根系的生长发育和植株干重的增加 ,保持适当的施磷水平能增强杂交水稻根系活力并保持较长时间 .磷的适宜质量浓度 5 0 .4 ,10 0 .8m g/ L 处理 ,杂交水稻各生育期根冠比为 :分蘖盛期为 0 .2 3~ 0 .2 4 ,孕穗期为 0 .17~ 0 .19,齐穗期约为 0 .15 ,灌浆期为 0 .10~ 0 .11.杂交水稻对 N的吸收主要在分蘖盛期和灌浆期 ,对 P的吸收主要在孕穗期 ,对 K的吸收主要在孕穗期和...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代贵金  华泽田  陈温福  徐正进  王彦荣  
由于根系研究的难度较大,根系育种相对滞后。采用盆栽的方式,对北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根系特征进行比较,为水稻高产根系育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与常规品种相比,杂交稻具有明显的根系优势,主要表现在发根力强,根系粗长,根体积、根系吸收面积、根重和根冠比都较大;常规品种则根多、根细而分枝多,根系衰退晚且慢。(2)旱稻品种发根力强、根较长,根系比表面积大,根冠比较大。(3)与粳稻相比,籼稻根较少,根体积较大,根粗长,根系吸收面积和比表面积都较小,根冠比小,后期衰退早且快。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陶有凤  蒲石林  周伟  邓飞  钟晓媛  秦琴  任万军  
【目的】探明机插条件下减穴稳苗配置对杂交籼稻群体冠层质量的影响,为西南弱光稻区杂交籼稻机插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支撑。【方法】2016—2017年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田间试验,因素1,2年均为不同田间配置,设常规配置(30 cm×12 cm)和减穴稳苗(30 cm×23 cm);因素2,2016年为不同株型水稻品种(F优498,中后期株叶型松散;宜香优2115,中后期株叶型上紧下披),2017年为不同基本苗(42×10~4/hm~2和63×10~4/hm~2);研究了不同田间配置对机插杂交籼稻群体冠层结构、光合特性和微环境(冠层温度、湿度和透光率)的影响。【结果】(1)减穴稳苗齐穗期能维持与常规配置相当的单茎绿叶面积、粒叶比和上三叶比叶重,其中2017年倒二叶与倒三叶比叶重显著增大;齐穗期剑叶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分别较常规配置显著提高23.84%、23.53%和13.79%。(2)较常规配置,减穴稳苗显著增大各时期冠层幅度,提高冠层透光率,降低收敛指数,群体通透性更好;减穴稳苗处理提高了2016年F优498孕穗期和齐穗期的一次分蘖角度,而宜香优2115的一次分蘖角度2年均表现为减穴稳苗小于常规配置。(3)相关分析表明,孕穗期冠层日均温、昼夜温差和昼夜湿差与齐穗期剑叶和倒二叶比叶重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齐穗期收敛指数呈显著负相关;此外,孕穗期冠层日均温和昼夜湿差还与齐穗期冠层幅度呈显著正相关;齐穗期冠层日均温和昼夜温差与分蘖盛期、拔节期及齐穗后20 d的一次分蘖角度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日均相对湿度则相反。减穴稳苗有效地改善了植株冠层结构,从而显著提高孕穗期和齐穗期的冠层温度和昼夜温差,提高孕穗期、齐穗期和齐穗后20 d的昼夜湿差,并显著降低日均相对湿度。【结论】减穴稳苗田间配置优化了机插杂交稻的群体冠层结构和光分布,增大了群体内部昼夜温差和湿差,降低了相对湿度,提高了群体质量和光合速率,为高产稳产奠定了基础,是西南弱光稻区进一步推进机插秧发展的重要技术途径。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博  杨帆  秦琴  钟晓媛  李秋萍  曾玉玲  卢慧  陈勇  王丽  陶有凤  李娟  冯炳亮  任万军  邓飞  
【目的】明确播期对再生稻次适宜区杂交籼稻食味品质的影响,为再生稻次适宜区种植结构调整和优质栽培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以川优6203、宜香优2115和F优498等3个杂交籼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在四川再生稻次适宜区的隆昌和犍为设置播期试验,通过对稻米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测定,以及米饭气味、外观、适口性、滋味、冷饭质地和综合评分等指标的分析,研究播期对再生稻次适宜区杂交籼稻食味品质的影响。【结果】(1)杂交籼稻食味品质受生态点、播期、品种及其互作共同调控。(2)在再生稻次适宜区,播期对不同品种食味品质的影响在不同生态点有差异,2年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和滋味,以及2018年适口性和综合评分均表现为隆昌生态点显著低于犍为生态点。与常规播期相比,适当推迟播期能使水稻灌浆结实期避开高温胁迫,提高直链淀粉含量、改善适口性和滋味,进而提高综合评分,使食味品质更为接近再生稻。(3)相关分析表明,直链淀粉含量、适口性和滋味与抽穗后20 d至成熟阶段的日均最高、最低和平均温度,以及日照时数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综合评分则与日均最低温度呈显著负相关。(4)GGE双标图分析表明,隆昌生态点采用第3播期,犍为生态点采用第2、第3播期具有较好的综合评分且稳定性好。【结论】在确保水稻产量基础上,隆昌生态点在第3播期(5月初)进行播种,犍为生态点在第2播期(3月20日至25日)进行播种,可以使水稻灌浆结实期避开高温胁迫,改善杂交籼稻的食味品质,优质食味品种宜香优2115、川优6203与适当推迟播期结合效果更好。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薛亚光  王康君  颜晓元  尹斌  刘立军  杨建昌  
【目的】旨在探讨水稻高产与养分高效利用协调的栽培技术。【方法】以杂交粳稻常优3号为材料,设置未施氮处理(0N)、当地高产栽培(对照)、增产增效栽培、再高产栽培、再高效栽培和保产增效栽培等6种栽培模式,比较分析不同栽培模式下水稻产量的形成特点和养分吸收利用特征。【结果】增产增效栽培、再高产栽培、再高效栽培和保产增效栽培两年的平均产量分别为9.5、11.5、10.7和9.0 t.hm-2,较对照分别提高了14.5%、38.6%、28.9%和8.4%。与对照相比,上述各处理的氮肥吸收利用率分别提高了39.5%、93.9%、86.1%和31.0%(相对值),氮肥农学利用率分别提高了66.5%、84.4...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于洋  陈建云  张江丽  普世皇  金寿林  张亮  张春龙  文建成  
为明确不同稻作区对杂交籼稻表型的影响, 2014—2015年连续2年对种植于3个不同稻区(双季籼稻区、单季籼稻区和籼粳交错区)的40个籼稻杂交组合的农艺和抗病性状分析。结果表明,双季稻区和交错区对40个籼稻杂交组合农艺性状(生育期、株高、穗长、有效穗、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变化影响很大,而单季稻区的杂交组合性状表现居于双季稻区和交错区之间。双季稻区的穗颈瘟、纹枯病和白叶枯病严重,交错区是穗颈瘟和纹枯病严重。基于农艺性状和发病情况数据,采用特有性简约性分析法分析,40个杂交组合的综合表型在不同稻作区多数呈现连续分布,在交错区87.5%(35/40)的籼稻杂交组合综合表型发生聚集,单季稻区为75.0%(30/40),双季稻区为57.5%(23/40)。在交错区和双季稻区都适宜种植的籼稻杂交组合占比仅为2.5%(1/40),在双季稻和单季稻区都适宜的杂交组合占比为40.0%(16/4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孙永健  孙园园  徐徽  杨志远  秦俭  彭玉  马均  
【目的】研究水氮管理模式与磷钾肥配施对水稻养分吸收的影响,为水稻水肥高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杂交稻冈优725为材料,通过"淹水灌溉+氮肥优化运筹(W1N1)"、"控制性交替灌溉+氮肥优化运筹(W2N1)"、"旱种+氮肥优化运筹(W3N2)"3种水氮管理模式及不同的磷钾肥配施处理,分析对水稻氮、磷、钾吸收特点的影响,并探讨各养分间及其与产量、生理特性指标间的关系。【结果】水氮管理模式和磷钾肥配施对水稻氮、磷、钾素的吸收、生理特性及产量均存在显著的影响;W2N1管理模式与磷、钾肥施用量均为90 kg.hm-2的配施(P90K90处理)组合能促进抽穗及成熟期各养分的累积,提高剑叶光合速率(Pn)...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田晋文  冯跃华  范乐乐  潘剑  潘兴书  宋碧  
以杂交油菜贵杂5号为材料,研究了稻油复种免耕条件下杂交油菜养分吸收、分配及转移特性。结果表明:在现蕾期,油菜免耕移栽N、P、K吸收量比油菜翻耕移栽分别高31.2%、2.4%、60.1%,而在初花期和终花期油菜免耕移栽略低于油菜翻耕移栽,但均未达到5%的显著差异水平。在苗期免耕移栽油菜的N、P、K积累量比翻耕移栽油菜分别高14.9%、27.5%、26.8%,在角果成熟期,免耕移栽油菜N、P积累量分别比翻耕移栽油菜高3.8%、53.1%。油菜茎枝中的N、P、K积累量、转移率为油菜免耕移栽比油菜翻耕移栽低,但未达5%的显著差异水平。油菜对N、P、K吸收利用率表现为油菜免耕移栽比油菜翻耕移栽低,亦未达...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唐文帮  邓化冰  肖应辉  张桂莲  范科  莫慧  陈立云  
【目的】揭示两系杂交水稻C两优系列组合的高产根系特征及根系与产量之间的关系。【方法】用两用核不育系C815S配制7个杂交组合,以汕优63为对照,对其根系形态和生理特性及其与产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C两优系列组合的根系干重、不定根条数、不定根总长、根系总体积、发根力、根系总吸收面积、根系活跃吸收面积和根系a-NA氧化量显著高于对照汕优63。相关分析表明,抽穗期根系干重、不定根条数、不定根总长、根系总吸收面积、根系a-NA氧化量及灌浆期和乳熟期的发根力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逐步回归表明,抽穗期的不定根数量和根系a-NA氧化量是影响水稻高产的主要因素,可作为水稻高产栽培和水稻品种遗传...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周广春  孟维韧  全东兴  陈温福  
为了明确水稻高产条件下的栽培模式,增加水稻产量,本研究采用规范化设计,以辽优9466为试材,研究了氮、穗肥施用、播量、插秧穴距和苗数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各试验因素对杂交稻产量的影响为施氮量>播量>插秧穴距>插秧苗数>穗肥施量。增施氮肥、适当降低栽插密度是实现高产的主要技术措施;在本试验条件下的最佳栽培措施的适宜取值为:施氮量172.4~177.6kg/hm2,穗肥施量14.1~15.9kg/hm2,播量2.2~2.4粒/钵,插秧穴距484.2~515.8cm2,苗数2.9~3.1株/穴,按此栽培方案,可获得9.97t/hm2以上的产量。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江学海  李刚华  陆波  罗德强  刘正辉  李敏  蒋明金  陈永莲  丁艳锋  
[目的]研究贵州山地不同杂交籼稻生态区水分亏缺的时空分布特征,为水稻生产区域水分管理策略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采用气象资料分析和田间试验结合的方法,在贵州5个杂交籼稻生态稻区,收集了1986—2015年30 a的气温、降水等气象资料,并在每一生态区的代表试点进行杂交籼稻生育期试验,按有效分蘖、无效分蘖、孕穗开花和灌浆成熟4个阶段分析需水量、有效降水量和水分时空变化规律。[结果]30 a贵州5个杂交籼稻生态稻区的安全播种期呈现提前的趋势,黔南、黔东、黔北、黔西南和黔中稻区安全播种期的倾向率分别为-6.5、-5.4、-4.9、-4.7和-4.1 d·10 a~(-1);5个生态区杂交籼稻的有效分蘖、无效分蘖、孕穗开花和灌浆成熟阶段时长相差6.0~17.2 d,黔西南稻区无效分蘖阶段较长、黔南稻区灌浆成熟阶段较短。本田期参考作物蒸散量(ET_0)由东向西增高,黔西南稻区(612.5 mm)高于其他稻区,30 a杂交籼稻生长前两阶段ET_0呈下降趋势,后两阶段ET_0呈升高的趋势;本田期有效降水量(P_e)由东向西增加,黔西南稻区无效分蘖阶段P_e高于其他稻区,孕穗开花、灌浆成熟阶段P_e随时间呈下降趋势;需水量(ET_c)分布在空间上的差异大于时间,5个生态稻区水分亏缺(WD)与有效降水量呈负相关,有效分蘖和无效分蘖阶段WD由东向西南升高、孕穗开花和灌浆成熟阶段WD由南向北升高;有效分蘖、孕穗开花阶段WD分别以黔西南和黔中高于其他稻区;各稻区生殖生长阶段的降水协同指数(C_d)低于营养生长阶段,黔北、黔东和黔中稻区孕穗开花阶段的C_d较低。[结论]黔西南稻区有效分蘖阶段水分亏缺较大;黔北、黔东和黔中稻区的孕穗开花阶段水分亏缺较大,降水协同指数降低,因水分亏缺而减产的风险加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朱丽芬  李能早  帕三石  谢云玲  赵丽娟  康玲会  夏琼梅  朱海平  陈明艳  尹娇  杨从党  李贵勇  龙瑞平  
【目的】探索机插籼稻适龄壮秧培育技术。【方法】以杂交籼稻岗优6366为试验材料,通过设置不同播种量和施肥量,研究不同秧龄期秧苗素质的差异,探索机插籼稻适龄壮秧培育技术。【结果】播种量、施肥量和秧龄3因素对机插杂交籼稻秧苗素质有显著影响,其影响大小为秧龄>播种量>施肥量;机插杂交籼稻适宜的秧龄为20~30 d,超过30 d后秧苗生长受阻,秧苗素质变差,不适宜机插;随着秧龄的增加,应减少播种量;每100 kg育秧土掺混200 g复合肥能够满足30 d以内的秧苗生长。【结论】秧龄对秧苗素质影响最大,其次是播种量;机插杂交籼稻适宜的秧龄为20~30 d; 20 d秧龄时播种量为90 g/盘,当秧龄为25~30 d时播种量为70 g/盘; 30 d以内秧龄的施肥量为每100 kg育秧土掺混200 g复合肥。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涛  褚贵新  魏亦农  梁永超  李志博  
【目的】研究杂交棉干物质积累与养分吸收及分配特点,为结合棉花生育特性制定高产施肥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杂交棉标杂A1、新陆早43号为试验材料,常规棉新陆早13号为对照,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大田试验,结合室内常规分析方法测定植株干物质和氮、磷、钾含量。【结果】标杂A1和新陆早43号在整个生育期内植株干物质积累量较对照品种新陆早13号高20.6%、15.5%,吸氮量高16.1%、10.5%,吸磷量高16.4%、11.4%,吸钾量高21.0%、18.5%;蕾、花、铃的干物质积累量较对照高20.7%、15.4%,吸氮量高16.9%、10.7%,吸磷量高18.1%、11.5%,吸钾量高20.7%、1...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花劲  周年兵  张军  张洪程  霍中洋  周培建  程飞虎  李国业  黄大山  陈忠平  陈国梁  戴其根  许轲  魏海燕  高辉  郭保卫  
【目的】研究双季稻区晚稻季条件下,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超高产结构与群体形成特征,以期为双季晚稻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超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籼粳杂交稻有代表性的品种甬优538、甬优2640、甬优1538、甬优1540为试验材料,通过栽培措施的调控,形成超高产(≥10.50 t.hm-2)和高产(9.75 t.hm-2≤产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