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5723)
2023(22507)
2022(18666)
2021(17337)
2020(14387)
2019(32657)
2018(32084)
2017(60599)
2016(32951)
2015(36551)
2014(36020)
2013(35749)
2012(32895)
2011(29740)
2010(29811)
2009(27596)
2008(27108)
2007(24136)
2006(21635)
2005(19339)
作者
(95741)
(80090)
(79620)
(75292)
(50681)
(38345)
(35983)
(31316)
(30653)
(28487)
(27428)
(26907)
(25539)
(25331)
(24848)
(24420)
(23671)
(23582)
(23066)
(23004)
(20001)
(19817)
(19468)
(18383)
(18083)
(17878)
(17726)
(17619)
(16058)
(15954)
学科
(142885)
经济(142721)
(108000)
管理(96723)
(87722)
企业(87722)
方法(57576)
(51683)
数学(47764)
数学方法(47214)
中国(42275)
业经(38690)
(37122)
农业(34461)
地方(33230)
(27806)
(27311)
贸易(27291)
(26735)
(26542)
(23937)
财务(23880)
财务管理(23841)
技术(23366)
企业财务(22610)
(22367)
(22340)
银行(22279)
(21698)
金融(21693)
机构
学院(468626)
大学(464043)
(196527)
经济(192798)
管理(178920)
研究(163648)
理学(153938)
理学院(152156)
管理学(149527)
管理学院(148658)
中国(126644)
科学(100887)
(98423)
(92056)
(88054)
(83447)
研究所(75956)
中心(74972)
业大(73396)
(71977)
农业(71396)
财经(69922)
(63724)
北京(61580)
(61459)
师范(60771)
经济学(59999)
(58493)
(56777)
经济学院(54166)
基金
项目(315708)
科学(249612)
基金(230095)
研究(227701)
(202688)
国家(200905)
科学基金(171850)
社会(147786)
社会科(139827)
社会科学(139792)
(124368)
基金项目(121492)
自然(110720)
自然科(108221)
自然科学(108188)
自然科学基金(106249)
(104431)
教育(103583)
资助(92769)
编号(90604)
成果(72963)
(71873)
重点(71818)
(69482)
(67037)
课题(63037)
创新(62349)
国家社会(61874)
科研(60374)
教育部(59099)
期刊
(224377)
经济(224377)
研究(136204)
中国(96259)
(88657)
学报(77163)
科学(72431)
管理(68631)
(67964)
农业(60071)
大学(58772)
学学(55840)
教育(47704)
(46830)
金融(46830)
业经(40691)
技术(40676)
经济研究(34845)
财经(34588)
(32489)
问题(30125)
(29965)
(24047)
技术经济(23688)
(23524)
世界(23316)
资源(22296)
科技(22265)
统计(21214)
商业(21145)
共检索到7093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隋博文  傅远佳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英文简称:CAFTA)的正式建成,为双边农业互联互通特别是西南民族地区与周边省域农业外向化发展提供了契机。本文以西南民族地区与周边省域为研究对象,在参考已有文献成果基础上,从农业外向化基础、农业外向化规模和农业外向化潜力三个层面选取12个指标构建面向东盟的农业外向化发展水平评价体系,采用20122016年度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对西南民族地区与周边省域的农业外向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及影响因素探讨,以期全面展示西南民族地区与周边省域农业外向化进程的空间差异及困局之因,为新时期中国—东盟农业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韧  黄渊基  刘莹  潘攀  
基于我国31个省域对象,从农业保险规模水平、渗透度水平及供给水平构建了综合评价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刻画了2008—2016年我国农业保险综合发展水平,并在GIS技术支持下对其发展格局进行了探索性空间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增长迅速,但区域差异明显,农业保险模式较为成熟的省份优势突出,空间聚集特征较为显著。省域农业保险综合发展水平空间自相关性呈上升趋势。通过比较,运用空间误差滞后模型分析得出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存在明显空间溢出效应,农户收入、补贴水平及产业结构等对其发展有正向促进作用,从"点、线、面"着手优化农业保险区域发展政策,促进要素合理流动,有助于促进区域农业保险均衡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孟琳  
西南地区地形复杂、民族众多,是我国重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其地理、文化具有显著的地域和民族特色,自然推进农业产业化也应该有与其他地区不同的独特创意。西南民族地区发展农业产业化,必须走特色农业产业化之路,扎根西南地区民族实际,尽力把浓郁的地域特色、民族风情与农业的生产经营有机结合起来。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郭秀琪  李如霞  刘妍  
[目的]基于乡村振兴和“十四五”规划对于农业现代化的有关要求,构建河北省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河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时空差异及障碍因素进行测度及评价。[方法]文章依据现有发展成果,综合运用熵权法和K-means均值聚类分析法,从综合生产能力、产业经营能力、优质高效能力3个维度选取15个代表性指标构建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找出影响河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并对2015-2020年河北省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测度分析。[结果]结果表明:2015-2020年河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得分由0.133增长到0.784,发展趋势十分迅速;就区域发展而言,通过K-means均值聚类分析出,区域之间发展不均衡,冀中地区发展水平高;从障碍因素来看,影响因素各不相同,影响河北省的主要因素农业生产水平和农业产业结构,其次是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农业产业化水平、农业生产效率、农业科技发展水平的影响。[结论]基于研究结果提出强化粮食生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技术装备、以第三方物流为依托,保障全产业链对接等建议,以更好的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向农业强省迈进。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娟  
近年来,省会城市周边农业旅游的兴起成为城市经济发展新的拓展领域,为省会城市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新动力。但在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受到观念、资金等因素的制约,虽然以较快速度发展,但总体质量和服务水平不高,并且管理混乱。为进一步发挥农业旅游对省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需要在理解农业旅游涵义的基础上,认清省会城市周边农业旅游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创新理念,探索农业旅游发展与管理新策略。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丛蔚  唐跃刚  
煤炭生产对周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土地塌陷造成土地水土流失和养分渗漏;二是采煤污染了周围的农用水资源使农作物减产甚至绝产。根据这两类损失,本文提出了相关的损失评估模型,并以晋煤集团所属矿区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借鉴。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曹玉娟  杨起全  赵延东  
本文通过总结和分析广西与东盟农业科技国际合作的三大模式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围绕国家新周边外交战略,提出相关政策建议:设立农业科技国际特派员计划,加强对边境草根科技援外的支持,构建多层次的多元项目支持体系,营造鼓励和支持企业科技合作的环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彭丽娜   姜志德   闫振宇   徐家鹏  
为探讨互联网发展水平对环境约束下农业生产的影响,文章基于2006—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互联网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利用超效率SBM模型衡量各省份农业生态效率,通过建立空间计量模型评估互联网发展水平与农业生态效率之间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发展水平对区域内农业生态效率的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农业生态效率在时间单维度、空间单维度和时空双维度上分别表现出马太效应、虹吸效应和示范效应。对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分解后发现,在短期内本省互联网发展水平有助于提升邻近区域农业生态效率,但长期来看将对邻近区域农业生态效率产生抑制作用;中西部地区能在互联网发展中获得更多的农业发展红利,且中部地区能够通过发挥东西联结的区位优势,将互联网溢出红利扩散至其他区域,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农业生产中的桥梁作用。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覃诚  汪宝  陈典  方向明  
[目的]评价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对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至关重要。[方法]根据农业农村现代化内涵,构建一个包含28个具体指标的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体系,参考发达国家经验和我国实际,确定各指标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值,对2015—2019年全国及各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进行分析。[结果]研究表明:1)全国层面2015—2019年农业农村现代化由发展阶段提高到了提升阶段,但目前存在农业现代化发展增速较慢和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较低的问题。2)从地区差异来看,2015—2019年各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都有了显著提升,华东沿海地区、中部地区与长江流域、西部地区与东北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依次降低。3)按近几年增速预测,全国层面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问题不大,但是部分地区会有一定困难。[结论]最后提出推进农村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完善金融机构对农业农村支持,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乡村建设机制,重点加强西部、东北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肖红波  
欠发达的西南民族地区,拥有相似的地理资源条件,又承担着保护长江上游生态的重要使命。但由于经济落后,农业发展止步不前,因此,合理有效地开发农业资源是拉动民族地区经济增长,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重要途径。文章综述了西南民族地区的农业经济的发展特征,介绍了西南民族地区发展农业的自然资源与农业政策等优势,阐述了适合西南民族地区的农业发展模式,如:自然资源型开发模式、龙头企业加工型开发模式、产业文化型开发模式、垂直立体农业模式、水平而立体农业模式等5种模式。最后从构建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加强农业资源综合管理力度;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大对西南民族地区农民培训力度;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发展特色...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周振  孔祥智  
促进"四化"协调发展,首先要明确"四化"发展的基本格局。本文通过构建"四化"指标体系,采用几何平均数法与HR评价模型测算出了1998-2013年中国各省市区"四化"综合发展水平与协调发展程度。测算结果显示:第一,我国"四化"发展较快,"四化"关系逐年趋于协调。第二,农业现代化滞后于其他"三化"与地区间"四化"失衡的问题较为突出,其中农业现代化的滞后性已经严重阻碍了"四化"综合水平的提高。基于此,本文从农业现代化的视角出发分析了影响"四化"协调发展的因子。研究结果表明,农业资本深化、农业科技、农业防灾减灾、乡村工业化与农业税改革是促进"四化"协调发展显著且稳健的因素。根据研究结论,我们认为应从加大农业资本投入、强化科技支农、增强农业减灾防灾能力与促进农村工业化为政策切入点,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推动"四化"协调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华坚   李菁  
[目的]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立足我国国情农情,因地制宜。吉林省作为规划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排头兵,有必要对吉林省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科学测度,并分析吉林省县域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及区域差异。[方法]基于对吉林省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逻辑机理分析,构建县域层面农业供给保障现代化、农业科技创新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化、农业绿色发展现代化等4个维度的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体系;结合省内水土资源分异特点,运用泰尔指数和障碍度模型探究其区域差异及演进趋势。[结果](1)2011-2020年吉林省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整体经历“稳定(2011—2014年)—下降(2015—2017年)—提高(2018—2020年)”演进过程。(2)吉林省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区域间差距显著,总体表现为由东向西梯度递增态势。(3)泰尔指数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2011-2015年区域内差异是吉林省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2016-2020年区域间差异的贡献度最大。(4)影响吉林省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障碍因子主要来自农业供给保障现代化和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化两个方面。[结论]吉林省各地应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全面布局弥合区域差异、统筹发展突破主要障碍。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曾福生  高鸣  
本文运用SBM-HR-Regoprobit模型,依据2000~2010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析了中国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简称"三化")的区域之间和区域内部协调发展问题,估计了现代农业因素对"三化"协调发展的影响。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有:第一,中国"三化"存在失衡现象,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之间及各地区内部发展不协调。第二,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没能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坚实的保障,是"三化"中的"短腿"和"三化"协调发展的瓶颈。第三,农业科技和政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持因素,有利于解决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推进"三化"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毕斗斗  方远平  Bryson John  谢蔓  唐瑶  
基于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研究我国31个省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空间分布特征,并采用空间常系数模型和首次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地区差。研究发现,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存在地区发展集聚性,总体发展水平呈现出东部沿海—中部—西部地区逐渐降低的中心—外围空间结构。信息技术、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经济开放度、地理位置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生正向相关。与理论假设相反的是,工业化、人力资本、市场化、产权变迁与生产性服务业有负相关关系。并且,各因素的影响程度随着空间位置的移动而变化。研究也发现地区之间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存在竞争和极化效应,低梯度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有被高梯度地区"极化"的趋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