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92)
- 2023(421)
- 2022(416)
- 2021(426)
- 2020(363)
- 2019(884)
- 2018(896)
- 2017(1860)
- 2016(924)
- 2015(886)
- 2014(765)
- 2013(721)
- 2012(648)
- 2011(612)
- 2010(559)
- 2009(497)
- 2008(459)
- 2007(384)
- 2006(338)
- 2005(274)
- 学科
- 济(4061)
- 经济(4057)
- 地方(1957)
- 业(1654)
- 农(1547)
- 业经(1312)
- 管理(1239)
- 农业(1207)
- 贸(1164)
- 贸易(1164)
- 方法(1138)
- 易(1120)
- 地方经济(1116)
- 数学(1102)
- 数学方法(1086)
- 中国(1040)
- 产业(988)
- 信息(865)
- 信息产业(837)
- 总论(837)
- 电子(822)
- 网上(809)
- 网上贸易(809)
- 企(684)
- 企业(684)
- 融(655)
- 金融(654)
- 环境(586)
- 银(579)
- 银行(578)
- 机构
- 学院(10674)
- 大学(10227)
- 济(4346)
- 经济(4276)
- 管理(3852)
- 研究(3670)
- 理学(3438)
- 理学院(3387)
- 管理学(3302)
- 管理学院(3286)
- 中国(2590)
- 科学(2423)
- 京(2149)
- 农(1829)
- 中心(1813)
- 所(1806)
- 范(1713)
- 师范(1702)
- 研究所(1687)
- 财(1617)
- 业大(1556)
- 经济学(1427)
- 农业(1426)
- 财经(1404)
- 师范大学(1359)
- 江(1331)
- 经济学院(1330)
- 州(1326)
- 北京(1315)
- 院(1261)
共检索到143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廖伯琴 杨玉梅
基于"互联网+科普"的通用基本范畴,紧密结合民族地区的文化传播特性编制问卷和访谈提纲,考察民族地区"互联网+科普"的渠道方式、民众参与度、科普需求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互联网+科普"在民族地区已取得一定成效,但民众参与明显不足;科普需求主要集中在学习与生活两大领域,健康与医疗是关注度最高的科普主题,且不同日常用语群体需求差异显著;民众网络素养不足、资源供需与实际需求脱节、语言障碍和宗教信仰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互联网+科普"在民族地区的传播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民族地区特定影响因素下的精确供需是"互联网+科普"工作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互联网背景下的技术参与和科普模式转型是实现精确供需及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线上线下有机融合实现资源共建共享是问题解决的应然思路。
关键词:
西南民族地区 “互联网+科普” 科普教育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董玉峰 谢丽霜
互联网金融深度契合普惠性,是促进农村金融普惠的新途径,也是建立多层次投融资体系的重要内容。少数民族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农村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其实践模式还不成熟,面临着一些基础性制约因素。农村互联网金融应适应民族地区农村实际,加大农村基础能力建设,完善信用生态环境,增强产品创新,健全制度保障。
关键词:
民族地区 农村 互联网金融 普惠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董玉峰 谢丽霜
互联网金融深度契合普惠性,是促进农村金融普惠的新途径,也是建立多层次投融资体系的重要内容。少数民族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农村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其实践模式还不成熟,面临着一些基础性制约因素。农村互联网金融应适应民族地区农村实际,加大农村基础能力建设,完善信用生态环境,增强产品创新,健全制度保障。
关键词:
民族地区 农村 互联网金融 普惠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董玉峰 谢丽霜
互联网金融深度契合普惠性,是促进农村金融普惠的新途径,也是建立多层次投融资体系的重要内容。少数民族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农村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其实践模式还不成熟,面临着一些基础性制约因素。农村互联网金融应适应民族地区农村实际,加大农村基础能力建设,完善信用生态环境,增强产品创新,健全制度保障。
关键词:
民族地区 农村 互联网金融 普惠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胡优玄
传统民族文化产品的生产、销售、消费、营销、管理和服务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与消费者的时空距离,"互联网+"的渗透与融合促使民族文化产业必须进行商业模式创新。"互联网+"商业模式跨界整合的融合性、突破时空的无边界和经营模式的多样性特征衍生了"互联网+文化产业"的全新业态、改造业态和融合业态三种民族文化产业新业态。本文指出,要借助基于大数据、云存储与云计算的新技术与新平台,把握消费者新需求,进行在线化生产模式创新、数据化管理模式创新、平台化营销模式创新、移动化消费模式创新,从而实现民族文化产业与互联网产业的深入融合与商业模式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
互联网 民族文化产业 商业模式创新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黄健毅
厘清民族地区中小学生科学态度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是提升民族地区科学教育质量的关键。通过对我国西南民族地区的调查发现:影响民族地区中小学生科学态度的因素主要有人文环境与学校教育;人文环境的影响作用主要指向"科学的态度",学校教育的影响作用主要指向"对科学的态度";学校教育的影响作用具有更强的主动性。而在具有独特人文环境的民族地区,学校科学教育应呼唤教育之"人"性与科学之"文化"性的回归,关注学生的文化背景。
关键词:
科学态度 影响因素 民族地区 中小学生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冷晨昕 陈前恒
通过构建一个简单的经济理论模型,分析互联网金融对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的福利影响,研究认为农村贫困地区发展互联网金融能够有效地降低传统金融服务中的交易成本,缓解金融排斥,增加农村居民的福利。基于中国22个省区19个国家级贫困县和山东、福建和广东的43个行政村645个农户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8.5%的被调查农村居民使用了第三方支付,鲜有农村居民使用过众筹和P2P进行融资;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非农就业程度和家庭人均收入对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是否使用第三方支付具有显著的影响。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 贫困地区 农村居民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廖伯琴 张超
基于问卷调查及访谈,对云南、贵州、四川及重庆等民族地区的中学科技校本课程开设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西南民族地区大多数中学都开设了科技校本课程,其中开设劳动技术课程比例最大,其次为科学知识、科学实验、科学史、科技与社会、科技制作、研究性学习等课程。研究还表明,具有民族特色的校本课程开设还不够丰富,这说明西南民族地区在挖掘本地科技课程资源方面还有较大的空间。
关键词:
西南地区 少数民族 校本课程 调查研究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丽娜 李俊杰
通过整体描述湖北武陵民族地区行政村贫困总体现状,运用线性回归模型对贫困村的贫困发生率及因病因灾返贫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少数民族人口率对贫困发生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对返贫率不具有影响;劳动力文盲、半文盲率对二者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劳动力输出率对贫困发生率具有负向影响,而对返贫率有正向影响;有文化活动室率及有卫生室率对贫困发生率具有显著负向影响,有文化活动室率对返贫率没有影响,而有卫生室率对返贫率有显著负向影响;通自来水率及通油路率对贫困发生率有显著负向影响;通油路率及通电率对返贫率没有影响。据此,提出推进湖北武陵民族地区扶贫开发事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加大教育投资力度,提升民族人口综合...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沈鸿 赵永乐
在文献研究和专家访谈的基础上,设计出若干影响因素变量指标,先对广西壮族聚集地区农村发放35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11份,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影响因素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影响因素维度结构提出假设;再采用"配额"加"随机"的抽样方法,对广西、云南、贵州、四川4省的壮族、彝族、苗族、藏族、瑶族、布依族、侗族、哈尼族和傣族等9个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发放独立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652份;对原假设进行验证性分析,结果表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影响因素由6个维度构成,分别是教育与医疗、经济、民族文化、自然地理、人口、法律法规,...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隋博文 傅远佳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英文简称:CAFTA)的正式建成,为双边农业互联互通特别是西南民族地区与周边省域农业外向化发展提供了契机。本文以西南民族地区与周边省域为研究对象,在参考已有文献成果基础上,从农业外向化基础、农业外向化规模和农业外向化潜力三个层面选取12个指标构建面向东盟的农业外向化发展水平评价体系,采用20122016年度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对西南民族地区与周边省域的农业外向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及影响因素探讨,以期全面展示西南民族地区与周边省域农业外向化进程的空间差异及困局之因,为新时期中国—东盟农业
关键词:
外向型农业 外向化 中国—东盟 互联互通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刘永丽 黄燕玲 罗盛锋
旅游影响是国内外旅游研究中的重要领域,游客与旅游影响的产生密切相关。本研究以桂黔三个典型少数民族旅游地作为案例点,从游客视角出发,运用SPSS17.0软件定量研究了其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强度和差异。结果表明:游客对旅游影响整体感知较强,对正面影响的感知要强于负面影响感知;三类影响中对经济的正面影响感知最强,对社会文化影响的负面感知最弱;人口统计特征不同的游客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存在差异。本研究据此提出建立以游客为主导,涉及旅游地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调控循环机制,以实现全过程管理;在调控的具体环节上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控制,最终达到弱化旅游负面影响、实现旅游地均衡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
游客 感知 旅游影响 调控 民族旅游地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王付欣
开发西南民族地区优秀传统德育资源,要遵循开发性、创新性、经济性、安全性等原则。树立开发意识,培养开发与运用传统德育资源的文化主体,实现传统德育资源与学校课程的转化,在开发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谢莹
面对日趋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国家、民族的千年发展大计出发,在党的十八大上作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战略决策。生态文明建设,顺应当前世界发展新潮流、新趋势,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紧密契合,是未来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一项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国上下共同参与,这其中,我国民族地区也必然要承担重要的建设使命和发展责任。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谢莹
面对日趋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国家、民族的千年发展大计出发,在党的十八大上作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战略决策。生态文明建设,顺应当前世界发展新潮流、新趋势,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紧密契合,是未来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一项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国上下共同参与,这其中,我国民族地区也必然要承担重要的建设使命和发展责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