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583)
- 2023(12473)
- 2022(11112)
- 2021(10413)
- 2020(8599)
- 2019(20249)
- 2018(20274)
- 2017(39208)
- 2016(21489)
- 2015(24244)
- 2014(24344)
- 2013(24119)
- 2012(22028)
- 2011(19929)
- 2010(19975)
- 2009(17948)
- 2008(17144)
- 2007(14914)
- 2006(13062)
- 2005(11315)
- 学科
- 济(87428)
- 经济(87337)
- 管理(61563)
- 业(55797)
- 企(46654)
- 企业(46654)
- 方法(43009)
- 数学(37834)
- 数学方法(37139)
- 农(22184)
- 学(21466)
- 中国(20843)
- 财(19009)
- 业经(18407)
- 地方(18401)
- 环境(17218)
- 理论(15416)
- 和(15097)
- 农业(14970)
- 贸(14693)
- 贸易(14685)
- 易(14222)
- 制(13527)
- 划(13085)
- 技术(12761)
- 务(11992)
- 财务(11918)
- 财务管理(11892)
- 银(11308)
- 银行(11254)
- 机构
- 大学(304830)
- 学院(302944)
- 管理(121404)
- 济(115277)
- 经济(112704)
- 理学(106078)
- 理学院(104853)
- 研究(102682)
- 管理学(102550)
- 管理学院(102048)
- 中国(74286)
- 科学(68178)
- 京(65968)
- 农(52837)
- 所(52657)
- 财(49663)
- 业大(49499)
- 研究所(48572)
- 中心(46074)
- 江(42976)
- 农业(41830)
- 北京(41645)
- 财经(40471)
- 范(40068)
- 师范(39567)
- 院(37874)
- 经(36764)
- 州(35510)
- 技术(33727)
- 经济学(33350)
- 基金
- 项目(215656)
- 科学(168213)
- 基金(155698)
- 研究(152755)
- 家(137815)
- 国家(136748)
- 科学基金(116467)
- 社会(93044)
- 社会科(88067)
- 社会科学(88039)
- 省(84917)
- 基金项目(82684)
- 自然(79441)
- 自然科(77566)
- 自然科学(77545)
- 自然科学基金(76136)
- 划(72376)
- 教育(70509)
- 资助(65720)
- 编号(62230)
- 成果(49413)
- 重点(48671)
- 部(46477)
- 发(45883)
- 创(44500)
- 课题(43002)
- 科研(41971)
- 创新(41518)
- 计划(40990)
- 大学(39524)
- 期刊
- 济(121761)
- 经济(121761)
- 研究(85237)
- 中国(55143)
- 学报(52993)
- 科学(48184)
- 农(47136)
- 管理(44360)
- 大学(39213)
- 学学(36945)
- 财(35602)
- 教育(34396)
- 农业(33135)
- 技术(27468)
- 融(21824)
- 金融(21824)
- 业经(20095)
- 经济研究(19507)
- 财经(18579)
- 业(17448)
- 图书(16818)
- 经(15771)
- 科技(15676)
- 问题(15371)
- 技术经济(14916)
- 理论(14413)
- 版(14276)
- 资源(14216)
- 业大(14153)
- 统计(13988)
共检索到4301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马明国 汤旭光 韩旭军 时伟宇 宋立生 黄静
岩溶地区碳循环具有地表与地下双层结构的相互渗透、有机与无机碳循环的相耦合以及生物与非生物过程的相关联等特征,相对于其他陆地生态系统更为特殊和复杂。中国西南地区是全球最大范围的喀斯特连续出露地区,前期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的碳循环路径与过程是基本清晰的,但岩石-土壤-植被-大气-水不同界面间的碳通量及迁移转化机制仍然不明确,亟待开展小流域尺度碳循环各个分量的精细观测,以及区域尺度的碳循环遥感估算和模型模拟工作。论文对西南岩溶地区碳循环观测与模拟研究的进展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展望下一步需要重点开展的工作,该研究可以为评估全球气候变化对该地区影响及制定适应对策提供参考。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陈雅文 韩广轩 蔡延江
滨海湿地碳循环是控制全球碳储量的关键过程之一,受近岸水体富营养化引起的氮输入影响显著。然而氮输入影响滨海湿地碳循环的过程复杂,利用碳循环模型是研究这些过程的有效手段,在全球气候变化下,评估滨海湿地碳储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介绍了滨海湿地碳组分在大气-植被-水体-土壤不同界面间的迁移和转化,总结了氮输入影响碳循环各阶段的规律,发现碳储蓄和碳通量对氮输入的响应受多个因素的共同作用。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目前发展比较成熟且同时具有碳、氮、水相关模块的碳循环主流模型,以及模型为适应湿地而做出的改进及其在湿地的应用情况,为利用模型模拟氮输入影响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相关过程提供参考。探讨了将模型应用于湿地,应注意潮汐过程对氮输入影响等相关发展方向,同时就如何减少模型模拟的不准确性等问题展开讨论,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图1表1参126
关键词:
滨海湿地 氮输入 碳循环 模型分析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罗万银,董治宝
土壤风蚀是土壤颗粒在风力作用下的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风蚀使土壤中的大量营养物质损失,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促使地表养分的再分配,促进碳(C)循环。土壤颗粒团聚体稳定状况、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人类活动都会影响土壤风蚀度的大小,从而进一步影响土壤中养分的分布及C在土壤圈、大气圈和生物圈中的循环。针对过去对土壤风蚀引起的土壤养分及碳循环研究的不足,提出今后的研究工作应当注重:(1)土壤风蚀环境效应;(2)土壤的潜在风蚀微观机理;(3)风蚀物在土壤-植物-大气系统间的互馈机制研究。
关键词:
土壤风蚀 养分及C循环 问题与展望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赵荣钦 黄贤金 徐慧 高珊
城市化带来的土地利用变化和化石燃料燃烧是引起全球气候变化和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之一。了解不同区域城市系统碳循环的过程、途径、方向和机制,有助于更好地进行未来大气温室气体的情景预测,并提出相应的碳管理措施。论文在国内外城市系统碳循环研究的基础上,对城市系统的特征、空间范围和碳过程特征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从城市能源使用碳排放、城市植被和土壤碳研究、城市扩展对碳排放的影响、城市代谢与碳过程、城市系统碳循环模拟等方面对目前城市系统碳循环的主要研究内容进行了综述;结合城市与区域碳管理(URCM)研究计划,对城市碳管理的理论框架、科学问题和主要措施及目标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了该领域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和建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吉振明
青藏高原毗邻全球大气污染物排放增长最快速的地区,受西风和南亚季风的影响,中亚、南亚等高原周边排放的污染物通过大气环流传输,进入高原并对其气候环境产生重要影响。观测事实表明:近几十年青藏高原东部和南部雪冰中黑碳含量呈显著上升趋势,这可能导致冰川加速融化和积雪持续时间缩短,最终影响青藏高原的水循环过程。前人对青藏高原黑碳的外源输送,特别是南亚大气污染物的贡献及其对高原气候、冰冻圈变化的影响,还没有较清晰和统一的认识。青藏高原污染物定点监测网络的发展及高分辨率区域气候—大气化学模式的应用,为定量评估高原污染物外源输送及气候效应提供了契机。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南亚黑碳气溶胶跨境传输及其对青藏高原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的资助下,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了进展:(1)系统性论证了高分辨率区域气候—大气化学模式在高原的适用性,模拟了青藏高原及周边区域黑碳时空分布、传输和沉降过程;(2)揭示了污染物扩散的机制,评估了大气黑碳的气候及雪冰效应,并对比了自然源粉尘和人为源黑碳对青藏高原气候的影响;(3)定量估算了不同区域排放对高原黑碳外源输送的贡献率,其中来自南亚的黑碳对青藏高原外源输送的贡献率最高,在非季风期为61.3%,季风期为19.4%。本文揭示了外源输送黑碳对青藏高原气候的影响,为提高一带一路核心区冰冻圈与水资源的管理及预测能力,制定应对环境变化策略及国家气候外交谈判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黑碳 传输 气候效应 青藏高原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黎明 李伟
湿地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中仅次于森林生态系统的最大碳库,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由于湿地独特的水文条件,使得湿地碳循环具有与其他生态系统不同的特点。植被、气候条件及水文状况共同决定湿地生态系统的碳收支。系统地研究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有助于加深对全球碳循环变化的理解。本文从湿地碳循环特点、影响因素及研究方法3个层面对湿地碳循环的工作作了归纳与总结,同时提出了湿地碳循环研究工作今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湿地 碳循环 环境因子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耿元波,董云社,孟维奇
近年发表的关于陆地碳循环的国内外论著反映出如下观点 :1陆地主要的碳库 -陆地生物圈、土壤圈和岩石圈的碳贮量分别为 560 Pg C、 1 40 0~ 1 50 0 Pg C(有机碳 )、 2 .0× 1 0 7Pg C(有机碳 ) ,其中岩石圈中化石燃料的贮量约为 50 0 0~ 1 0 0 0 0 Pg C;2大气 CO2“未知汇”的量大概在 0 .7~ 3.1 Pg C之间 ,“未知汇”可能存在于中纬度地区 ;3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造成的 CO2 排放量估计值差异较大 ,可能在 0 .6~ 3.6Pg C之间 ;4陆地碳循环模型已从静态模型发展到动态模型 ,而且更加注重大气 CO2 浓度增加和 LUCC对碳循环的影响以及 C、 N、 P和 S等循环的耦合作用。
关键词:
陆地碳循环 源 汇 碳循环模型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柳景峰 丁明虎 效存德
大气水汽氢氧稳定同位素是认识大气环流和水循环的重要信息指标,本文从影响水汽稳定同位素含量的物理过程入手,即源区蒸发、传输及凝结等方面,系统介绍了影响水汽氢氧稳定同位素的平衡分馏和动力分馏的理论基础;回顾了传统观测方法、近期发展的激光光谱仪及卫星遥感红外光谱仪等大气水汽同位素观测新手段,重点分析了光谱仪及遥感观测方法的优势及应用,表明实时观测和遥感监测成为目前水汽同位素研究的主要手段;总结了目前大气水汽同位素观测研究在同位素基础理论、地表过程等方面的主要进展,汇总分析了大气水汽同位素环流模型的发展和应用,表明同位素环流模型在全球及区域气候过程、古气候恢复以及环境信息重建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将会成为今后气候系统研究的新方法;最后提出水汽同位素研究的新焦点即高时空分辨率的实时观测、氢氧同位素的新指标如过量17O以及同位素气候模型的发展完善及应用。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齐玉春,董云社,耿元波,杨小红,耿会立
文中首先分析了草地生态系统在碳循环研究中的地位和重要性,进而对我国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现状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包括植物、凋落物、土壤三大碳库以及主要含碳温室气体通量等,对其主要研究结论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同时提出了今后我国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点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
关键词:
草地 碳循环 碳库 温室气体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金文豪 邵帅 陈俊辉 秦华
菌根是陆地生态系统植物与土壤间物质相互转移的桥梁,通过影响凋落物分解、土壤团聚作用、根系分泌物等作用于土壤碳循环过程。不同类型菌根存在生理功能差异,其中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ECM)和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是目前已知分布最广泛的菌根类型。已有研究表明:不同类型菌根通过宿主光合产物的分配影响土壤有机碳输入;通过代谢产物及缠绕作用的差异影响土壤有机碳稳定;通过调控凋落物分解特征及菌根真菌和微生物相互作用影响土壤有机碳矿化过程。为了深入了解ECM和AM影响土壤碳循环过程及其关键调控因素,本研究主要从4个方面综述了不同类型菌根对土壤碳循环的影响并深入探讨其中的影响机制:不同菌根宿主向菌根提供碳源和凋落物数量等光合产物分配过程差异;不同菌根的碳汇功能及对土壤团聚体形成的影响;不同优势菌根生态系统中凋落物分解、激发效应、土壤呼吸等土壤有机碳矿化过程差异;不同优势菌根生态系统中土壤有机碳积累能力及相应的微生物群落差异。最后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旨在为"碳中和"背景下如何依托菌根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功能提供理论依据。图2参94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占奥丽 黄敏 尹龙 廖先青 吴佳璇 何小龙
土壤碳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碳循环过程在气候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微生物是土壤碳循环的关键驱动力。土壤微生物能与植物共生间接促进植物光合作用与土壤碳的输入,可直接参与土壤碳的固定与转化。微生物残体及其分泌物在矿物质结合态有机质和土壤团聚体的形成中发挥关键作用,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长期稳定。微生物介导的激发效应对土壤有机质分解具有调控作用,可影响土壤CO2和CH4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通过微生物作用提升土壤的固碳潜力或碳汇功能,可助力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目标。本文综述了微生物在土壤有机碳输入、有机质形成与稳定、有机质分解矿化等过程中的作用与机制,以及土壤性质、气候条件、植物因素与人类活动对微生物介导的土壤碳循环的影响,尤其是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与理论更新。未来可加强微生物介导的土壤有机碳稳定化与碳储过程的作用机制研究,关注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功能与碳循环之间的复杂关系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蒙海花 王腊春
岩溶地区含水介质结构的多重性和岩溶地貌形态的高度复杂性,使岩溶系统的水文效应和水资源的评价与预测一直都成为水文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在岩溶含水介质特点和岩溶水文形成过程的基础上,本文着重评述了黑箱模型、概念性模型、物理性模型和分布式水文模型在岩溶水文模拟中的应用。其中黑箱模型包括基于核函数的算法、回归模型、人工神经网络和小波分析;概念性模型包括蓄泄模型和流量过程线衰减函数;物理性模型主要包括达西定律、Darcy-Weisbach方程、有限元法和等效连续多孔介质;分布式水文模型主要是SWMM模型,并分别对各类模型的概念、方法、应用效果以及存在的优缺点等进行了分析。最后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并就岩溶流域水文模拟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这对于解决岩溶区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岩溶流域 水文模型 展望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扬 刘慧
人口迁移空间格局是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的重要基础。模型构建是人口迁移空间格局定量模拟的关键。本文根据人口迁移研究基础理论的不同,将人口迁移空间格局模拟研究的经典模型分为空间物理学、空间社会学和空间经济学3大类,系统分析了各大类中相应经典模型的理论基础和模型结构,对不同模型的特点和缺陷进行了深入剖析;总结了当前国内外人口迁移空间格局模拟研究的主要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我国人口迁移空间格局模拟研究的主要方向和重点任务。
关键词:
人口迁移 空间格局 模拟模型 展望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建军 王得祥 雷瑞德 及川武久 王翼龙
依据土壤碳循环的分室模型,对火地塘林区锐齿栎林土壤碳各分室的碳储量和通量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火地塘林区锐齿栎林土壤有机碳储量为174.055t/hm2,其中矿质土壤层有机碳储量为167.810t/hm2,凋落物层(A0层和死细根)中的碳储量为6.245t/hm2(A0层占80.5%,死细根占19.5%)。森林植物每年凋落输入到凋落物层中的碳量(包括地上部分的枯枝落叶和地下部分的细根)为3.297t/hm2,其中地上部分占52.5%,地下部分占47.5%,凋落物层分解每年以腐殖酸的形式输入到矿质土壤中的碳量为0.935t/hm2;锐齿栎林地年(生长季节)呼吸释放碳量(含植被根系呼吸量)为...
关键词:
碳循环 锐齿栎林 动态模拟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程迁 莫兴国 王永芬 林忠辉
根据内蒙古典型羊草草原碳通量和生物量观测数据,验证VIP(Vegetation Interface Proces-ses)模型,并模拟分析1958—2007年该生态系统碳循环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VIP模型能够较准确地模拟地上生物量(R2=0.70)和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R2=0.57)的变化趋势。羊草草原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PP)、净初级生产力(NPP)和生态系统呼吸(Re)在1958—1973年间下降,1973—1993年间增长,1993年后又出现下降的趋势。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GPP、NPP和Re随CO2和降水的增多而增大,随温度升高和降水的减少而降低,...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碳循环 VIP模型 羊草草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