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207)
- 2023(14554)
- 2022(12335)
- 2021(11250)
- 2020(9564)
- 2019(21846)
- 2018(21326)
- 2017(40613)
- 2016(22667)
- 2015(25249)
- 2014(25250)
- 2013(24860)
- 2012(23085)
- 2011(21004)
- 2010(21165)
- 2009(19885)
- 2008(19533)
- 2007(17891)
- 2006(15696)
- 2005(13756)
- 学科
- 济(99720)
- 经济(99625)
- 业(64793)
- 管理(58378)
- 农(51578)
- 方法(44201)
- 企(42629)
- 企业(42629)
- 数学(39992)
- 数学方法(39473)
- 农业(34053)
- 业经(24738)
- 中国(24441)
- 财(22758)
- 地方(22583)
- 学(21653)
- 贸(18132)
- 贸易(18126)
- 易(17613)
- 环境(17278)
- 制(17048)
- 发(15865)
- 技术(13468)
- 划(13267)
- 银(13134)
- 银行(13071)
- 农业经济(12813)
- 策(12726)
- 发展(12628)
- 务(12595)
- 机构
- 学院(331871)
- 大学(327202)
- 济(133707)
- 经济(130993)
- 管理(123689)
- 研究(114672)
- 理学(108300)
- 理学院(107010)
- 管理学(104662)
- 管理学院(104075)
- 农(85552)
- 中国(85517)
- 科学(76854)
- 京(68075)
- 农业(66709)
- 业大(62908)
- 所(60994)
- 财(56773)
- 研究所(56058)
- 中心(53555)
- 江(50443)
- 财经(45740)
- 范(42748)
- 农业大学(42316)
- 师范(42193)
- 北京(41649)
- 经(41585)
- 经济学(40349)
- 院(40130)
- 省(39954)
- 基金
- 项目(230760)
- 科学(179661)
- 基金(167188)
- 研究(159022)
- 家(149927)
- 国家(148624)
- 科学基金(125110)
- 社会(101789)
- 社会科(96134)
- 社会科学(96100)
- 省(92867)
- 基金项目(89218)
- 自然(83455)
- 自然科(81469)
- 自然科学(81441)
- 自然科学基金(79956)
- 划(77685)
- 教育(71453)
- 资助(67874)
- 编号(63262)
- 重点(52502)
- 发(50942)
- 部(49862)
- 成果(49220)
- 创(47412)
- 计划(45478)
- 科研(45430)
- 农(44793)
- 创新(44442)
- 课题(43534)
- 期刊
- 济(147838)
- 经济(147838)
- 研究(86953)
- 农(86204)
- 学报(64659)
- 中国(62850)
- 农业(58152)
- 科学(56455)
- 大学(47582)
- 学学(45831)
- 财(42006)
- 管理(38048)
- 业经(30849)
- 融(28535)
- 金融(28535)
- 业(28457)
- 教育(26634)
- 技术(25603)
- 经济研究(22174)
- 财经(21532)
- 问题(21406)
- 版(20611)
- 业大(18930)
- 经(18419)
- 统计(17873)
- 资源(17495)
- 技术经济(16732)
- 科技(16510)
- 策(16480)
- 农业大学(16246)
共检索到4776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周启刚 焦欢 王兆林 陈倩 国洪磊
农村居民点作为中国城乡二元化的重要体现形式,是农村人地关系问题产生的主导因素和农村社会的基本单元。该文以重庆市石柱县临溪镇2010~2014年的新建居民点和复垦数据为主要数据源,采用偏离度和空间变异系数分析各环境因素对居民点新建与复垦分布的影响,并利用极值法对新建居民适宜区域和居民点复垦重点区域进行选择。结果表明:不同环境因素对新建居民点与居民点复垦的空间分布影响差异性明显,道路和场镇因素对2类居民点空间数量分布的影响最大。居民点复垦在道路与耕地2影响因素的偏离度最大值分别为0.69和–0.503,这2类因素是影响居民点复垦的主要因素。新建居民点在道路和坡度的偏离度值分别为–0.742和–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佳佳 赵小敏 郭熙 谢文 陈拾娇
为通过数量化分析掌握赣南低山丘陵区龙南县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规律,以龙南县2013年农村居民点和DEM矢量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法、VoronoI图CV值与核密度函数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探究了龙南县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龙南县整体CV值达到了147.81%,各乡、镇、垦殖场除了安基山垦殖场之外,其余14个乡级单位的CV值都大于64%,居民点空间集聚分布特征明显,呈现出大集聚,小分散特征;基于核密度分析发现龙南县居民点空间布局呈现"北密南疏"的格局,平均密度为1.66个/kM2;同时龙南县居民点空间布局受海拔、坡度、坡向、公路与河流水源因素影响较强,表现出明显的地...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霞 魏朝富 倪九派 殷帅
农村居民点分布格局是研究农村居民点自组织演化规律的重要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以研究区1∶2000土地利用现状图、地形图等资料为基础,以ArcGIS 9.3为技术平台,结合景观分析软件Fragstats3.3,选取表征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形状和分布的11个景观指数指标,应用空间分析法和景观指数分析法,分析了重庆市低山丘陵区农村居民点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自然条件是影响农村居民点分布格局的重要因素。随着海拔和坡度的不断增加,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和平均规模呈现出相对递减的趋势,且分布在阳坡上的多于阴坡。②农村居民点分布格局表现出不同的区域特征。丘陵区农村居...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晓清 毕如田 高艳
农村居民点布局的调整与优化是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对协调人地关系、增强区域经济、统筹城乡发展等具有重要的作用。以地处黄土高原半山丘陵区的襄垣县为研究对象,结合DEM、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等相关资料,从海拔、坡度、交通、水源等方面对居民点的空间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采用专家咨询法对选取的指标赋予相应的权重并逐级打分,将研究区的自然地理等级划分为优等区域、中等区域和差等区域,根据研究区人口、经济、地质灾害等情况,将研究区的居民点划分为异地搬迁型、保留发展型和优先发展型,确定了31个村作为研究区的中心村。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 半山丘陵区 空间布局 襄垣县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陈光银 张孝成 刁承泰 王锐 陈令
采用统计数据和实地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重庆市合川区土地利用现状图和现状数据以及合川区统计年鉴相关数据的综合分析和实地调查,发现农村居民点呈"大分散,小聚居"分布,布局随地貌、地域差异明显,且布局散乱;人均用地接近国家《村镇规划标准》上限,土地闲置严重,其中闲置农村居民点用地还具有分散、块小、有一定坡度、交通不便等特点。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 土地整理 现状分析 重庆市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吴俊 郭熙 傅聪颖 朱青
为探究南方丘陵区农村居民点空间离散分布规律,以江西省鹰潭市为研究对象,基于鹰潭市1996年、2009年和2018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和主成分分析法构建农村居民点离散度指数,采用空间自相关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定量探究鹰潭市近二十年农村居民点离散度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1996—2009年和2009—2018年农村居民点面积年平均增长量分别为183.35、204.14hm2/a,鹰潭市农村居民点规模仍处于增长阶段,但聚集程度降低,破碎化程度上升。2)1996、2009和2018年,各乡镇农村居民点离散度均值分别为0.41、0.42和0.45,农村居民点离散度级别为Ⅰ级的乡镇分别占乡镇总数的41.18%、35.29%和26.47%,级别为Ⅱ级的乡镇分别占乡镇总数的35.29%、44.12%和50.00%,级别为Ⅲ级的乡镇均占乡镇总数的23.53%。乡镇农村居民点离散度整体上升,区域农村居民点离散度具有明显的空间聚集性。3)1996—2018年,地形位指数和人口密度对农村居民点离散度的影响先增大后减小,到城镇和公路距离对农村居民点离散度的影响先减小后增大,影响因素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地形位指数、到公路距离和人口密度为农村居民点离散度主导因素,到城镇距离、到河流距离、地均GDP为农村居民点离散度重要因素,各主导因素在不同时期能增强其他影响因子对农村居民点离散度的解释力。本研究可为南方丘陵区农村居民点规划统筹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冬梅 王冬艳 李红 赵志威 张树文
以位于长白山西麓吉林中部低山丘陵区的蛟河市为对象,基于两期土地详查的矢量数据,采用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1997—2014年间蛟河市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分析自然、区位和人口因素影响农村居民点演变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1蛟河市的农村居民点总量有所下降。村级尺度的蛟河市农村居民点大范围减少的同时,出现局部小范围集聚增加现象,乡级尺度的农村居民点变化存在空间差异。2蛟河市农村居民点近17年来整体空间格局变化不大,均匀度的变化较微弱,但密集度有所增加。317年间农村居民点的低坡度指向性和靠近河流、公路分布的空间格局特征没有改变,但受城镇吸引而集聚的特征越来越明显。4自然因素是农村居民点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居民点演化的主控因素;区位因素对农村居民点的影响越来越大,距离交通线和城镇的远近对农村居民点规模和格局的变化有重要影响;人口因素亦是农村居民点时空演变的动力之一。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春芳 石培基 焦贝贝 吴娜 李骞国
以典型黄土丘陵区——兰州市七里河区为例,以65个行政村为研究单元,基于农村发展特征综合数据库,采用Delphi与AHP方法,从乡村发展度、乡村转型度、城乡协调度出发评价了乡村转型发展水平和乡村发展比较优势。结果表明:1七里河区乡村发展度、乡村转型度、城乡协调度均具有明显随坪台区—丘陵区—低山区—中山区变化的海拔梯度格局。坪台区区位优势明显,乡村转型发展水平最高;丘陵区农业发展基础好,乡村转型发展水平较好;南部低、中山区乡村经济发展缺乏有效的支点和动力,乡村转型度相对较低。2坪台区位于城市边缘且"城乡结合部问题"明显;丘陵区村庄分布零散且农户对居住环境改善需求强烈;低山区原土风貌特征明显且集聚整治空间有限;中山区生态环境脆弱且居民点废弃比例较高。3采取城乡融入型、前山集约型、低山提升型、中山迁移型4种整治模式可实现七里河区农村居民点多元化和差别化的科学整治。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明皓 戴志中 邱道持 刘建民 郝威
文章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与GIS空间分析技术,以彭水县保家镇为例,对西南山区农村居民点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山区农村居民点具有布局零散,集聚度低、规模等级不明显、聚落密度地域差异大的特点,这种分布受坡度、海拔、交通、经济、耕地分布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具有强烈的低坡度、低海拔的区位取向、交通区位取向、经济区位取向,以及耕地分布的空间趋同性特点。最后提出山区农村居民点规划应坚持"集中为主,分散为辅,散中有聚"优化布局原则,同时针对保家镇农村居民点的布局给出了具体的优化方案。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焦贝贝 石培基 刘春芳 陈莉 刘海猛
选取黄土高原低山丘陵区的兰州市七里河区农村居民点为研究对象,以ArcGIS9.3软件为技术平台,基于研究区DEM提取研究区高程、坡度、坡向、地形起伏度、地表粗糙度、坡度变率、坡向变率、地表切割深度和地形高程变异系数9个地形因子,在对9个地形因子进行分级分析后,应用分布指数以及信息熵计算分析了地形因子与农村居民点分布格局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农村居民点在各地形位上分布的优势地形位分别为:高程1500~1750m和1750~2000m的地区,坡度0~5°、5~10°和10~15°的地区,坡向W、S、SW的地区,地形起伏度0~50m和50~100m的地区,地表粗糙度1~1.1的地区,坡度变率0~5...
关键词:
七里河区 居民点分布 地形因子 黄土高原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崔步礼 常学礼 陈雅琳 宋彦华 杜宾成
采用3S技术并根据1:250000地形图生成DEM,确定出大沽夹河流域。同时用空间内插法计算了流域对应的大气降水量,通过选择烟台市大沽夹河流域内农业产值和作物单产量等因子,采用滑动平均和相关分析,揭示了降水对农业的影响。结果表明,降水对产值具有累积效应,主要表现在牧业产值和渔业产值上,分别在2a和10a滑动平均相关性极显著;呈线性回归关系,相互之间有较高的置信度。同时揭示了降水与流域内作物单产量相关性不大,主要是由于人为活动通过修建水利措施,拦蓄大气降水、增加农用水资源的补给源,影响降水在单产量中的作用地位。并由此讨论了烟台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荣天 张小林 李传武
以镇江市丘陵区的乡村聚落为研究对象,利用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和GIS空间分析方法,探讨镇江市丘陵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镇江市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呈现出十分显著的东西分异特征,整体上镇江市东部地区的乡村聚落规模小、空间分布密集、聚落形态较为规则;而中西部地区乡村聚落规模大,空间分布稀疏,且聚落形态较破碎;镇江市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受地形、经济、交通、水系、耕地分布等因素的影响较大,聚落分布具有低海拔区位取向;经济发达区的乡村聚落景观斑块面积小,但斑块密度大,而经济欠发达区的乡村聚落景观斑块面积大,但斑块密度小;乡村聚落距离道路500m及水系1 000m的区域内空间分布最为密集;同时乡...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杨和平 杨朝现 信桂新 李雨彤 曹润
[目的]以多功能评价为基础开展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能够有效满足农村居民点的精细化、差异化治理需求。[方法]以西南丘陵区典型代表性的重庆市荣昌区为例,利用分层抽样选择12个样点村域,结合内部用地形态和外部环境适宜性构建指标体系,评价不同类型农村居民点生产功能、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的优势度差异,划定农村居民点功能优化分区并制定相应优化策略。[结果]农村居民点内部结构及承载功能表现出显著地域分异规律,其农业生产功能随着与城镇距离缩短而显著衰弱;非农生产功能和生活功能优势度的分布特征均表现为由城镇中心向较远区域递减趋势;生态功能优势度表现为远郊型>中心型>近郊型。荣昌区农村居民点的分区优化策略可划分为I类产业重构式、Ⅱ类社区营造式、Ⅲ类生态涵养式和Ⅳ类移民搬迁式4种。[结论]综合内部用地特征和外部环境适宜性对农村居民点"三生"功能优势度进行评价,可为西南丘陵区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提供新的思路。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范乔希 刘锦扬 应寿英
从农户家庭特征、收入特征、承包地情况、流转流程特征、政府行为、社会保障因素以及社会关系因素七个方面对农户流转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对农户流转意愿模型、转出意愿模型与转入意愿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文中得出结论是:农户劳动力情况对农地转出意愿具有显著影响,家庭人均收入对农地流转影响显著,尤其是在转入方面,非农收入比重、承包地面积、土地类型对转出与转入影响均显著,承包地块数、社会保障情况对转出影响较显著。
关键词:
丘陵区 土地流转 农户意愿 影响因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郭晓东 张启媛 马利邦
乡村聚落是乡村地区各种形式的人口居住场所,是乡村人口空间分布的载体。以地跨陇东黄土丘陵区与西秦岭山地的天水市麦积区为实证研究对象,运用GIS与统计分析方法,计算分析了麦积区乡村聚落的景观指数、规模等级及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①麦积区乡村聚落斑块面积相差悬殊,中小型聚落占主体;②分布呈现"北密南疏"格局,聚落分布的河流与道路指向性十分明显;③海拔和坡度对聚落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影响,海拔1 000—1500m和坡度5°—15°的范围是聚落的密集分布区,聚落随高程和坡度呈显著的正态分布;④乡村聚落的形成、发展及空间分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是乡村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人文社会因素是乡村聚落发展及空间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
关键词:
乡村聚落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麦积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