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075)
- 2023(2961)
- 2022(2449)
- 2021(2177)
- 2020(1655)
- 2019(3796)
- 2018(3555)
- 2017(5792)
- 2016(3644)
- 2015(3891)
- 2014(3930)
- 2013(3973)
- 2012(3945)
- 2011(3721)
- 2010(3708)
- 2009(3351)
- 2008(3281)
- 2007(3015)
- 2006(2729)
- 2005(2469)
- 学科
- 济(16082)
- 经济(16073)
- 农(10713)
- 农业(8031)
- 地方(7632)
- 业(7074)
- 业经(5895)
- 管理(4998)
- 中国(4918)
- 农业经济(4749)
- 学(4349)
- 发(4006)
- 方法(3789)
- 财(3545)
- 数学(3456)
- 地方经济(3454)
- 发展(3444)
- 展(3442)
- 数学方法(3387)
- 企(3219)
- 企业(3219)
- 收入(3015)
- 建设(2824)
- 经济建设(2416)
- 制(2402)
- 工作(2226)
- 及其(2177)
- 贸(2151)
- 贸易(2149)
- 环境(2031)
- 机构
- 学院(54379)
- 大学(52709)
- 研究(24971)
- 科学(18720)
- 济(17732)
- 农(17702)
- 经济(17200)
- 中国(16966)
- 管理(15391)
- 所(14975)
- 研究所(14052)
- 农业(13736)
- 理学(12914)
- 理学院(12645)
- 京(12416)
- 管理学(12230)
- 业大(12225)
- 管理学院(12138)
- 中心(10667)
- 省(10538)
- 院(9611)
- 江(9314)
- 范(8755)
- 师范(8588)
- 农业大学(8417)
- 科学院(8298)
- 室(7969)
- 北京(7887)
- 研究院(7774)
- 州(7725)
- 基金
- 项目(40440)
- 科学(28997)
- 研究(27021)
- 基金(26532)
- 家(26187)
- 国家(25906)
- 科学基金(19075)
- 省(16822)
- 社会(15388)
- 划(14760)
- 社会科(14261)
- 社会科学(14258)
- 基金项目(14081)
- 自然(12709)
- 自然科(12346)
- 自然科学(12340)
- 自然科学基金(12115)
- 教育(11411)
- 编号(10704)
- 资助(10607)
- 发(10522)
- 重点(10078)
- 科技(9638)
- 计划(9495)
- 农(9372)
- 成果(9196)
- 课题(8616)
- 科研(8095)
- 创(8035)
- 部(7945)
共检索到838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岩旺 罗德义 钟宇 向涌旗 谢雨洁 万仁平
【目的】通过对11种青杨派杨树幼树的生长性状和生长节律调查比较,利用早期选择方法缩短乡土杨树的育种时间,同时为选择生长性状优良、生产力水平高的乡土杨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11种青杨派杨树无性系幼树为材料,研究苗木苗高、地径和径容量的差异性及相关性,利用Logistic方程拟合树高、地径的生长曲线,并将11种杨树的生长性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1)树高和地径在11种青杨派杨树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树高上长果柄亚东杨和金沙杨较为突出,而地径和茎容量指数上滇杨较为突出。2)11种青杨派杨树的生长性状可分为3类,第1类为:滇杨、金沙杨、长果柄亚东杨、藏川杨、小叶杨、亚东杨6个种,表现为树高生长快,地径粗壮,生产力高;第2类为:长叶杨,其特征为树高和地径生长较缓慢,生产力低;第3类为:德钦杨、乡城杨、康定杨、西南杨4个种,表现为树高生长中等、地径生长快,树干粗壮,生产力中等;3)树高和地径生长表现为异速生长,树高生长提前地径生长半个月,总体符合“慢-快-慢”的生长节律。4)树高和茎容量指数均与速生期的起始、结束和速生点的时间以及速生期的长短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地径的生长量与速生期的起始和结束时间呈显著的正相关,而并未与速生期的长短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结论】11种青杨派杨树的生长性状及生长节律存在显著差异,其树高、地径和茎容量指数均可作为早期性状选择的依据;通过这些性状筛选出长果柄亚东杨、金沙杨和滇杨3个树种,这3个树种的树高和地径生长较快,生产力水平较高,可重点作为乡土杨树的开发利用或树种遗传改良对象。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万雪琴 张帆 钟宇 王长亮 丁云海 胡庭兴 翟明普 钱宗亮
中国西南地区乡土杨树基因资源丰富,被认为是青杨组的现代自然分布和演化中心之一。约有28个种,22个变种和10个天然杂交种在该区有自然分布,其中包括25个中国特有种,18个地区特有种。这些资源在科学研究、杨树遗传改良、区域生态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的重要作用,但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在前人研究及笔者调查基础上,对西南地区乡土杨树基因资源的价值、保护和利用进行探讨,旨在让更多人认识和关心这些基因资源。杨属系统分类是研究最多的领域,但在分类体系和种间演化关系上依然存在许多疑点;近年有研究对该区青杨和滇杨的遗传多样性进行评价,其他种类尚未涉及。在中高山河谷地带和高原面上,乡土杨树被广泛用于行道树、...
关键词:
杨树 基因资源 保护 利用 中国西南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杜常健 张敏 周星鲁 张磊 胡建军
[目的]对杨树生长表型性状进行全基因组选择研究并且实现早期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以母本丹红杨(美洲黑杨)和父本通辽1号杨(小叶杨)及其杂交F1代为材料,在田间进行施肥和不施肥处理,测定了生长表型性状(地径、株高、茎生物量)。利用3个全基因组选择模型gBLUP、sBLUP、cBLUP和364个基因型的表型观测值对502个基因型进行预测育种值。[结果]丹红杨的茎生物量在高氮和低氮条件下分别比通辽1号杨提高了20倍和33倍。gBLUP对生长表型性状预测结果准确性接近于1,sBLUP预测结果的准确性范围是0.5~0.9,cBLUP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小于0.2。研究结果表明gBLUP模型预测的结果最准确,cBLUP预测的结果最差。利用gBLUP模型计算的茎生物量育种值把杂交群体划分为双高效型、双低效型、低氮高效型、高氮高效型共4个类型。筛选出优良的基因型16-1-16、16-1-194、13-116、13-73、13-481、13-268、13-286、13-566、13-173、13-578、16-1-65、13-242、16-1-189、13-40、13-608、16-1-170、16-1-22、13-237、13-272、13-335。[结论]丹红杨和通辽1号杨的生长表型性状差异显著。全基因组选择研究结果帮助我们完成了杨树育种工作的早期选择,减少了表型测定成本,提高了育种效率。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陈伯望 沈熙环
近30年来,国内外不少学者对林木早期选择的可靠性、年限和遗传增益等作了探讨,多数试验材料对林木早期选择持肯定态度。国内近10年来对一些树种作过研究,也表明早期选择是可能的。子代测定试验林是早期选择研究的理想材料,但只适用于育种研究历史长或轮伐期短的树种。国内除杉木外,其它树种都以解析木、伐倒木或无性系为研究材料。目前我国最早营建的油松子代林木15年,且面积小,还不可能提供这项研究所需的足够数据。本文用树干解析材料,综合前人的方法,并从个体生长节律和群体竞争性分化的角度研究了油松生长的早晚期相关规律。
关键词:
油松 早期选择 遗传增益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冯建国 徐耀庭 陈益泰
A species test with 8 native broadleaved species was set up on the hill country, having rather poorer soil conditions,in Longquan City of Zhejiang Province in 1983. After eight years from planting,survival percents of all 8 species were above 95%,but significa...
关键词:
乡土阔叶树种 生长 适应性 丘陵地造林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善文 张志毅 于志水 何承忠 安新民 李百炼
Variation of growth traits of progenies of twenty-three cross combinations in Populus was analysed,and genetic variation among parents was studied by 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AFLP).The results showed that growth traits of progenies and molecular genetic distance(GD) among parents had c...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陈海波 郭丽 张真 孔祥波 张苏芳 刘福
【目的】研究杨树人工林种间混交对自身生长性状和对食叶害虫抗性的影响,探索杨树人工林优质、高抗、高效的栽培方式,为丰富和提升人工林经济和生态价值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6年在黑龙江选取3年生银中杨、小黑杨-14、小黑杨、迎春5号杨,以每种(品种)单独栽植及4种(品种)混合栽植进行造林,建立5个处理、4个重复区组共2 880株、占地18 150 m2的样地。2016―2019年连续4年抽样调查不同处理的树高、胸径和冠幅等生长指标。2017―2019年随机抽取不同栽植方式中各树种(品种) 40棵样树,剪取4个方向、长度40 cm的枝条,将受杨树食叶害虫危害的叶片归为4类,按1/4、1/2、3/4、1这4个参数计算受害率。【结果】2016―2019年各处理的树高和胸径生长率存在显著差异,树种(品种)间的差异大于栽植方式影响。其中银中杨在混交林中的胸径生长率比纯林显著增加(P<0.05),迎春5号杨在混交林中的胸径生长率比纯林显著减小(P小黑杨>小黑杨-14>迎春5号杨。混交林中叶片受害率介于4个纯林树种(品种)之间,连续3年银中杨纯林与混交林叶片受害率相对稳定;小黑杨-14与小黑杨在2017、2018年的混交林中差异显著(P<0.05)。【结论】杨树混交种间(品种)间差异显著大于栽植方式的影响,银中杨是4树种(品种)中的优势树种,迎春5号杨是相对弱势树种。混交林中杨树各树种(品种)间表现出加性效应,种间的生长竞争存在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现象。小黑杨-14与小黑杨在混交林中的抗虫表现有差异。混交林叶片受害率连续3年相对稳定,与优势树种银中杨纯林相似,其他3种(品种)杨树叶片受害率变化较大,迎春5号杨在混交林中叶片受害率最大。除银中杨外,混交林中各树种(品种)的叶片受害率低于纯林,表现出联合抗性的非加性效应。杨树人工林造林要加强树种或品种的多样化配置,最好是在优势树种(品种)间混种,这可以提升联合抗性,降低虫害的发生和危害率,提升林分质量和产量。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温国胜 李云章
通过对内蒙古几种乡士杨树生长量、抗旱性、抗寒性、抗盐性的对比试验,初步认为:展枝小青杨、黄花杨生长量较大;内蒙杨、白皮杨、黄花杨抗旱性较强;黄花杨、白皮杨、兴安杨抗寒性及抗盐性较强。用主分量分析法分析,得出内蒙古7种乡土杨树综合适应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展枝小青杨、黄花杨、二青杨、白皮杨、内蒙杨、青皮杨、兴安杨。展枝小青杨及黄花杨表现出较强的综合适应能力。
关键词:
内蒙古,乡土杨树,适应性,主分量分析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韦如萍 胡德活 郑会全 王润辉 晏姝 朱火生 朱光汉
采用5株优势木法进行杉木优树选择,并从生长和材质性状进行分析。97株候选优树生长和材质性状表现优良,其中94株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分别高于优势木5%、20%及50%以上,58株心材比大于50%,92株管胞长宽比大于50,木材基本密度变幅为0.251 1~0.393 1 g/cm3。心材比和木材基本密度均值随年龄增大而增加,而管胞长宽比均值在6个年龄间差异不明显。以优良锯材为培育目标时,有47株候选优树入选,与优势木相比,胸径生长量提高47.7%~83.9%,单株材积生长量提高144.3%~336.7%,木材基本密度较平均木提高0.91%~9.33%,心材比达到44.38%~56.65%。以优良...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罗坤 夏永涛 王斌 孔杰 张大海 苏兴雪 许式见 隋娟 栾生
采用人工授精技术和家系标准化培育技术构建了30个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i)父系全同胞家系(包含6个母系半同胞组),培育至150日龄和410日龄时,分别从每个家系中随机测量50尾个体的体长和体重。利用ASReml软件进行方差组分的估计,应用多性状动物模型进行俄罗斯鲟生长性状遗传参数的估计。结果表明,150日龄俄罗斯鲟体长和体重的遗传力分别为0.16±0.055、0.18±0.058,410日龄俄罗斯鲟体长和体重的遗传力分别为0.18±0.070、0.094±0.049,不同日龄生长性状的遗传力均为低遗传力,表明俄罗斯鲟更适合大规模家系的育种方法;150日龄和4...
关键词:
俄罗斯鲟 生长性状 遗传力 遗传相关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王婧 李培 陈晓阳 曾曙才 邓小梅 林家怡 彭昌操
比较广东省乳源县天井山林场、鹤山市宅梧镇、梅州市径南镇3个黄樟种源/家系试验林早期生长,为黄樟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3个试验点中黄樟的树高、地径在种源间和家系间都存在极显著的差异,种源、家系选择有效;地点、种源/家系、种源×地点、家系×地点互作的效应达到极显著水平,宅梧试验林生长最好,径南次之,天井山最差。在3个试验点上,树高、地径种源遗传力存在差异,但均表现出树高遗传力高于地径遗传力。不同试验点的树高、地径与经纬度的相关性均未达到显著性,地理变异趋势不明显。根据幼林长势及种源加性效应值和家系育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何霞 邓成 杨嘉麒 张登 张梦洁 廖柏勇 王芳 陈晓阳
【目的】研究苦楝种源间生长性状的差异,揭示其地理变异规律,分析其气候生态学基础,为苦楝种子调拨提供理论依据,为广东省营造苦楝速生用材林提供技术参考。【方法】对15个省(自治区)的62个种源的树高、胸径、枝下高、干型、冠幅等6个性状进行观测统计,采用SPSS 20.0、SAS 9.0、Surfer 13.0与EXCEL 2011等数据分析软件对观测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典型相关分析与趋势面分析。【结果】大部分苦楝种源在四会试验点的生长表现较好,且各性状在种源内及种源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其中冠幅的变幅最大,优劣单株相差23倍,在主要性状树高与胸径的表现上也分别相差8倍与12倍。苦楝的地理变异受纬度、经度和海拔的多重控制,以纬向变异为主,并具有一定的气候生态学基础,温度是制约苦楝生长的主导因子,光照、降水、气压等气候因子对苦楝各性状也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聚类分析将62个种源分为5类,类别之间差异明显,类别之中符合物候区划。【结论】苦楝在种源间的变异存在明显的地理变异模式,由东向西,由北向南,苦楝的生长量变大,形质表现变佳,随着海拔上升,保存率下降。气候生态学基础则表现为来自极端气温与气压温和、温度高、降水多的种源更具生长优势。纬度是引起温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所以纬向变异这一模式与温度随纬度增加而递减这一规律密切相关。本研究后续将对四会种源试验林进行长期跟踪观测,并辅以分子遗传学分析,更全面探索苦楝地理变异规律。
关键词:
苦楝 种源 地理变异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李金花 张绮纹 苏晓华 高建设 卢宝明
利用美洲黑杨 5 0号为母本和青杨 5个种源 (各 10个单株 )为父本杂交 ,获得杂种F1代无性系 ,对此多水平杂交育种体系叶片和生长遗传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父本青杨种源间及种源内单株间均达到极显著差异 ,F1代无性系的种源间、种源内家系间和家系内无性系间存在不同差异。杂种F1代无性系扦插苗父本种源不同的杂交组合间和组合内家系间成活率差异不显著 ,1、2、3年生苗的生长性状在不同层次变异水平上差异显著或极显著 ,表明父本青杨种源间和种源内变异对F1代生长有显著影响 ,F1代无性系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 ,具有选择潜力。杂种F1代叶片形态与苗期生长性状间未发现有较大相关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黄丽君 李文砚 蒋娟娟 卢美瑛 赵静 杨志强 韦优 周婧
【目的】比较桂西南地区苹婆株系的综合性状,为筛选优良苹婆株系和选育优良苹婆品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观测桂西南地区6个优良苹婆株系(分别为NY2、LH2、SK14、SJ30、BJ32和BJ33)的开花结果习性、农艺性状、抗逆性及经济性状,并应用DTOPSIS法对其农艺性状及果实产量和品质等性状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不同苹婆株系间在开花结果习性、农艺性状、抗逆性及果实性状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单株产量较高的是SK14(14.86 kg)和BJ33(14.50 kg)株系,二者间无显著差异(P>0.05,下同),但均极显著高于NY2、LH2、SJ30和BJ32株系(P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于晓丽 李发根 翁启杰 周长品 甘四明
本研究以1个尾叶桉×细叶桉F1谱系为材料,在亲本遗传图谱上对扦插穗条的根数、最长根长、生根率和根干质量4个扦插生根性状及13、18、46个月生的树高和胸径2个生长性状的数量性状位点(QTL)进行了定位,结果表明:在母本尾叶桉和父本细叶桉上分别检测到6个和7个扦插生根相关的QTL,似然函数比值的对数值(LOD)2.0 3.9,贡献率15.2%26.8%,与最近标记的遗传距离为0.0 15.0 cM;尾叶桉上未检测到显著影响13、18个月生的树高和胸径的QTL,但检测到2个和1个QTL分别为与46月生树高和胸径显著相关;细叶桉上检测到显著影响各林龄树高和胸径的QTL,包括13月生树高和胸径的QTL...
关键词:
桉树 QTL 扦插生根 生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