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085)
2023(10409)
2022(9465)
2021(9144)
2020(7475)
2019(17785)
2018(17546)
2017(32892)
2016(18084)
2015(20501)
2014(20447)
2013(20370)
2012(18710)
2011(16864)
2010(16619)
2009(15089)
2008(14577)
2007(12088)
2006(10427)
2005(9101)
作者
(52624)
(43805)
(43486)
(41424)
(27908)
(21152)
(19734)
(17403)
(16613)
(15490)
(15218)
(14617)
(13852)
(13779)
(13395)
(13327)
(13196)
(12975)
(12432)
(12337)
(10887)
(10701)
(10550)
(9860)
(9809)
(9701)
(9643)
(9599)
(8737)
(8617)
学科
(70661)
经济(70591)
管理(47981)
(45845)
(37576)
企业(37576)
方法(33069)
数学(28809)
数学方法(28483)
(19026)
中国(18395)
(17979)
地方(16781)
(16339)
业经(15023)
农业(12906)
(12503)
贸易(12497)
(12076)
(11887)
环境(11385)
理论(11313)
(10986)
技术(10639)
(10198)
财务(10141)
财务管理(10122)
教育(9631)
企业财务(9602)
(9542)
机构
大学(251506)
学院(248842)
管理(100493)
(94912)
经济(92779)
研究(87927)
理学(87745)
理学院(86664)
管理学(85086)
管理学院(84644)
中国(64126)
科学(57809)
(54737)
(44975)
(42019)
研究所(41588)
(41511)
中心(39792)
业大(39606)
(34850)
北京(34791)
师范(34530)
(34511)
财经(33706)
农业(33004)
(32518)
(30772)
(28845)
师范大学(28378)
经济学(26855)
基金
项目(180313)
科学(141113)
基金(130674)
研究(129552)
(115411)
国家(114503)
科学基金(97333)
社会(78991)
社会科(74638)
社会科学(74618)
基金项目(70842)
(69371)
自然(65786)
自然科(64187)
自然科学(64175)
自然科学基金(62991)
(59877)
教育(58552)
资助(53277)
编号(53248)
成果(42510)
重点(40943)
(39199)
(38520)
(37014)
课题(36189)
科研(35073)
创新(34517)
计划(33478)
大学(32988)
期刊
(100849)
经济(100849)
研究(73336)
中国(45282)
学报(43065)
科学(40205)
(37149)
管理(35005)
大学(31600)
学学(29595)
(29327)
教育(28103)
农业(26410)
技术(20608)
(18045)
金融(18045)
业经(16011)
经济研究(15853)
财经(15173)
图书(15109)
(13862)
资源(13830)
理论(13377)
科技(13139)
问题(12829)
(12774)
实践(12544)
(12544)
技术经济(11503)
(11430)
共检索到3589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班军梅  缪启龙  李雄  
通过对中国西南地区1951~2000年的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随时间变化特征的分析发现: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西南地区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日最高气温、年平均日最低气温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呈升温态势,在1998年达到50年来最高值;中国西南地区近50年来日最高气温呈降温态势,其年际变化大于平均气温和日最低气温;日最高气温的下降对平均气温影响大;日最低气温总体上呈升温态势,冬季1月升温比夏季7月显著;冬季气温在80年代为暖期;夏季气温在50年代为暖期。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丁晓华  陈廷芝  韩晶霞  
利用内蒙古地区46个气象台站逐月观测的气温资料,统计分析了年平均和季平均气温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内蒙古地区年平均气温从20世纪6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处于波动式下降阶段,在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存在明显的突变。在突变前,出现了异常冷和严重偏冷阶段;在突变后,出现了异常暖和严重偏暖阶段。这种异常气候特征与北半球极涡面积指数和欧亚环流指数有着良好的统计相关关系。当欧亚大陆经向环流占优势时,北半球极涡面积较大,位置偏东半球,则内蒙古地区气温较低;反之当欧亚大陆纬向环流占优势时,北半球极涡面积较小,位置偏西半球,则内蒙古地区气温较高。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董满宇  吴正方  
运用MHF小波分析、非参数统计检验Mann-kendall法及Yamamoto法对东北地区91个气象站点近50年的气候资料进行了温度变化的时空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近50年来年均气温存在着明显的增温趋势,变化幅度为0.36℃/10年,明显高于全国的平均增温幅度,冬季和春季对东北地区年均气温上升趋势贡献率最大,两者的变化幅度分别为0.6℃/10年和0.4℃/10年。年、季节的温度变化趋势在空间上存在差异,对于年均温而言,近50年来整个东北地区的升温幅度较大的地区位于小兴安岭,松嫩平原大部及大兴安岭山地北端;大兴安岭南端、燕山山地东侧,辽河平原、辽东山地及长白山地大部变化幅度较小,本溪周围为...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丁斌  顾显跃  缪启龙  
分析了1951~2000年长江流域(上、中、下游)的平均气温、平均日最低气温、平均日最高气温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特征。结果表明:长江流域近50年来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日最低气温、年平均日最高气温在20世纪50年代明显偏高,60~80年代波动下降,80年代中后期以后有所上升,90年代较80年代增温0.3℃~0.6℃之间;同时不同季节、不同区域气温呈现不同的态势,冬季平均气温、平均日最低气温在60年代以后呈上升趋势,而平均日最高气温呈下降趋势,夏季平均气温、平均日最低气温、平均日最高气温均以降温为主。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任利利  殷淑燕  
依据1960-2011年汉江上游29个气象站数据,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空间插值法及Matlab软件小波分析法对汉江上游近52a平均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1960-2011年间汉江上游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年均温的增温速率为0.104℃/10a;年均温距平在1997年之后以正值为主,尤其在2000-2007年间气温上升趋势更明显。(2)汉江上游年均温突变点出现在1997年。(3)汉江上游年均温具有明显的周期性,29a左右的周期振荡最强,为第一主周期。(4)汉江上游多年年均温的空间分布主要表现为南北低中间高,大致呈纬线方向分布。19...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晓峰  王宏志  刘洛  徐新良  
大豆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兼油料作物之一,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对大豆产品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全球气候变化给大豆生产带来了一定影响,其中有负面的,也有正面的。本文以2010年中国耕地空间分布遥感监测数据为基础,在1961-2010年的长时间序列气象数据、土壤数据等数据基础上,采用GAEZ模型,综合考虑光、温、水、CO2浓度、病虫害、农业气候限制、土壤、地形等因素,估算了中国大豆生产潜力,进而分析了近50年来气候变化导致的中国大豆生产潜力的时空格局特征。研究表明:1中国大豆生产潜力呈现由南向北、由西向东增加的趋势。东北平原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淮海平原区是大豆高产区。2近50年来,中国大豆适宜种植面积持续增加,而大豆平均生产潜力却持续下降,大豆生产潜力总量先降后增。3中国大豆生产潜力的变化区域差异明显。东北平原区大豆生产潜力总量居全国第一,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淮海平原区分别居第二、三位。本文揭示了近50年来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大豆生产潜力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对合理安排大豆种植布局,高效利用气候和土地资源,实现大豆稳产高产具有指导意义。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天宇  陈正洪  孙佳  程炳岩  任永建  张建平  
利用1924~2011年重庆和宜昌站气温资料,分析了三峡库区近百年来气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从线性趋势、年代变化、突变和周期分析表明近88a重庆和宜昌气温的变化特征是比较一致的,两段显著偏暖的时期分别是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4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用重庆和宜昌站的平均来代表三峡库区,库区气温阶段变化与重庆、宜昌站基本一致,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出现的显著增温现象迟于我国1986年前后开始的普遍增温。库区各季节气温变化存在差异,4个季节最近一次增暖主要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或中后期。近88a来三峡库区年平均气温发生两次突变,1947年左右突变为降温趋势;1996年左右突变为增...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戴仕宝  杨世伦  
对长江水资源的特征如总量、用水量、水污染等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为:①1954—2004年流域平均降水量呈现下降趋势;长江上中游降水量的减少是导致宜昌、汉口水文站的径流量呈现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而大通水文站径流量呈上升趋势与汉口—大通间降水量增加有关;大通站1950到2004年的最小、最大月均径流量均呈上升趋势;长江水资源总量的变化主要受控于气候的变化。②水污染逐渐加重,水质有恶化的趋势,工业污染的增加是主要原因。③年均用水量占入海径流量的5.7%左右,人类活动尚未对长江流域总的水量构成很大的影响。结论:①长江水资源总量尚未发生巨大的变化,但由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污染已对水资源的利用构成了影响;②...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程建刚  王学锋  范立张  杨晓鹏  杨鹏武  
利用云南115个气象观测站1961-2006年逐日平均气温求算稳定≥10℃积温,并对积温资料按年代建立与海拔、经度和纬度相关联的小网格推算模型,再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订正到0.01×0.01°网格点,得出云南5个不同年代细网格积温分布。在此基础上划分7个气候带地理分布图,并分别计算其面积。据此分析,近50年来云南气候带总体上呈现热带亚热带范围扩大、温带范围减少的变化趋势,其中以北热带增加最明显,增幅达到90.2%;而南温带减少最明显,减幅为12.5%。在年代际变化上,1960-1970年表现出热带亚热带范围减小,温带范围增加;从1970年后则呈现热带亚热带范围快速增加,温带范围减小的趋势,而1990年代以来是气候带变化最大的时期。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胡利平  姚延锋  裴古娥  安晶  袁雅萍  杭波  
根据1961-2006年天水7个站每月温度和降水资料,分析了近50a天水温度和降水的突变事实。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气候变暖前后气温、降水的概率分布,比较了变暖前后时段天水气温、降水空间分布的差异。结果表明:1)20世纪90年代初期天水气温、降水发生了明显突变,进入温度显著增暖和降水偏少时段;2)增暖后天水气温和降水的概率分布发生了明显变化,气温偏冷的概率显著减小,偏暖的概率显著增大;降水偏少的概率明显增多,偏多的概率明显减少;3)气候变暖后天水地区和各气候分区气温上升幅度均较显著;降水距平百分率渭北区下降幅度相对突出。进而,讨论了温度增加和降水减少对该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林德生  吴昌广  周志翔  肖文发  王鹏程  
利用三峡库区及周边32个气象站点1960~2006年的气温资料,运用线性趋势分析、累积距平分析和t检验等统计学方法研究了三峡库区近50a来的气温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近50a来三峡库区气温变化总体上呈显著上升趋势,增温率为0.13℃/10a;其中1960’s~1980’s末存在一个缓慢降温过程,1980’s末后快速增温。(2)三峡库区各季节平均气温变化过程与年气温变化过程相似,总体上也呈上升趋势,春、夏、秋、冬四季平均气温增温率分别为0.10、0.005、0.19和0.21℃/10a,其中冬季气温上升对库区年平均气温上升的贡献率最大。(3)年均气温跃变出现在1996年,春、夏、秋、冬四...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戈丽  欧阳华  周才平  徐兴良  张宪洲  武俊喜  
作物布局与种植结构是长期适应气候变化的结果。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农业气候资源相应发生变化,对区域农业生态系统必然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分析区域农业气候热量资源的变化特征,为充分利用热量资源以及指导区域农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西藏"一江两河"农区是西藏最重要的农作物集中分布区,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必然对该区作物和牧草的生长产生影响。本文基于"一江两河"地区主要站点的气象数据,采用平均气温、≥0℃和≥10℃初日、终日、持续日数和积温作为农业气候热量资源的指标,分析"一江两河"地区农业气候热量资源年际变化趋势及其热量资源变化在年内的分配。结果表明:①"一江两河"地区气温显著升高,增温以冬季最为明显;热...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占玲  徐宗学  
采用Pettitt方法对黑河流域10个气象站点1960年-2009年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资料进行突变分1析98。6研年究,突表变明后:①多气年温平方均面气。温除均野比牛突沟变站前气有温所序增列加在,上19游92站年点存突在变显后著增突温变幅外度,其要余大站于点中气下温游的站突点变的年增份温均幅发度生,突为变前仅有拐子湖站气温呈现上升趋势,而突变后所有站点气温均呈现显著上升趋势;②降水方面。近50年流域降水量上升或者下降变化幅度未达到显著的突变水平。根据Mann-Kendall单调变化趋势分析,托勒和野牛沟两个站点的降水序列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根据对年降水量累积距平曲线的分析,流域上游20世纪6...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小娟  陈娟  郑小波  韩永翔  赵天良  
利用四川省147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0年能见度、相对湿度、降水等观测资料,分析了四川省近50a来干能见度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四川盆地霾日数和干消光系数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四川盆地及盆缘区域干能见度较差(12~20km),而西部高海拔山区较好(40~50km),与青藏高原接壤的地区最好(>50km)。从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末,四川盆地的干能见度呈现明显减少趋势,而川西高原的干能见度却出现显著增加趋势;21世纪近10a来四川干能见度变化趋势趋于停止。近50a来,有54.4%台站出现干能见度减少趋势,且主要集中在盆地和攀枝花地区;另有45.6%台站干能见度有增加趋势,且多集中在高海拔...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娟  徐丹丹  罗宇翔  郑小波  周成霞  康为民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变化会对气候和生态环境产生较大影响。用云贵高原1961~2009年日射站辐射和气象观测资料,对多年来到达地面太阳总辐的年和季节变化趋势,及辐射变化对气候要素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61~1988年,总辐射呈明显下降趋势,之后发生逆转,1988~1994年总辐射呈显著上升趋势,1994年后其变化趋于缓和。总体呈现变暗-变亮-变缓的趋势。各季节总辐射变化的趋势为,秋季变化趋势极显著,春季变化的趋势显著,夏季变化的趋势较显著,冬季变化不明显。高原日照时数变化趋势与总辐射经历的变暗-变亮-变缓在时间上基本一致。总辐射变化对该地区的最高气温影响显著,但对蒸发量的影响不太明显。影...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