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483)
- 2023(9375)
- 2022(8537)
- 2021(8108)
- 2020(6743)
- 2019(15866)
- 2018(15995)
- 2017(30767)
- 2016(16983)
- 2015(19185)
- 2014(19178)
- 2013(18994)
- 2012(17303)
- 2011(15506)
- 2010(15308)
- 2009(13890)
- 2008(13295)
- 2007(11402)
- 2006(9807)
- 2005(8370)
- 学科
- 济(66194)
- 经济(66125)
- 管理(46465)
- 业(44320)
- 企(36919)
- 企业(36919)
- 方法(33211)
- 数学(28836)
- 数学方法(28400)
- 农(17189)
- 学(16235)
- 地方(15363)
- 中国(15329)
- 财(15090)
- 业经(14014)
- 农业(11718)
- 理论(11200)
- 和(11055)
- 贸(10906)
- 贸易(10901)
- 易(10534)
- 环境(10501)
- 技术(10355)
- 制(9951)
- 务(9932)
- 财务(9871)
- 财务管理(9851)
- 企业财务(9327)
- 教育(9105)
- 划(9087)
- 机构
- 大学(240050)
- 学院(238010)
- 管理(96758)
- 济(87533)
- 经济(85441)
- 理学(85036)
- 理学院(84002)
- 管理学(82309)
- 管理学院(81915)
- 研究(79352)
- 中国(55850)
- 科学(53804)
- 京(51749)
- 农(43001)
- 所(41004)
- 业大(40399)
- 研究所(37976)
- 财(37763)
- 中心(35635)
- 农业(34227)
- 江(32755)
- 北京(32475)
- 范(31516)
- 财经(31363)
- 师范(31204)
- 院(28588)
- 经(28501)
- 州(27491)
- 技术(26212)
- 师范大学(25275)
- 基金
- 项目(172762)
- 科学(134438)
- 基金(124674)
- 研究(122497)
- 家(110243)
- 国家(109378)
- 科学基金(93034)
- 社会(74116)
- 社会科(70108)
- 社会科学(70084)
- 省(67926)
- 基金项目(67124)
- 自然(63588)
- 自然科(62099)
- 自然科学(62081)
- 自然科学基金(60931)
- 划(57886)
- 教育(55736)
- 资助(51841)
- 编号(50107)
- 成果(40110)
- 重点(38573)
- 部(37178)
- 发(36467)
- 创(35790)
- 课题(34200)
- 科研(33599)
- 创新(33371)
- 计划(33024)
- 大学(31588)
共检索到3299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小飞 邹成佳 崔丽娜 李晓 杨晓蓉 罗怀海
2010-2011年,从我国西南地区16个市(县)主要玉米产区采集玉米穗腐病标样190份,采用组织分离培养法分离得到393个菌株,将传统形态学分类方法与分子生物学方法相结合,共鉴定出15个种属,其中以拟轮枝镰孢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分离频率最高为40.20%,为优势菌株;其次为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分离频率为15.01%。选用优势菌株拟轮枝镰孢菌采用花丝注射法、籽粒注射法、花丝喷雾法3种方法进行了穗腐病接种方法筛选,结果表明,籽粒注射法有利于病原菌的侵染发病,发病程度适中,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接种方法。采用此方法对西南主要推广品种进...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小飞 李晓 崔丽娜 邹成佳 杨晓蓉
玉米灰斑病是由尾孢菌(Cercospora)侵染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病害。本研究采用尾孢菌特异引物对采自西南地区经过单孢纯化的17个玉米灰斑病菌菌株进行了分子鉴定,结果表明:采集自西南地区的玉米灰斑病样本分离得到的菌株都为Cercospora zeina;未检测到玉蜀黍尾孢菌Cercospora zeae-maydis。这就说明,引起西南地区的玉米灰斑病主要致病种为Cercospora zeina。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牛艺诺 林宝英 刘全凤 刘永震 吴金山 戎伟 梅双双
为明确海南地区南繁基地玉米茎腐病的病原,从玉米发病组织中分离病原菌,并进行了纯化培养、革兰氏染色、病原菌回接等试验,得到了2株对玉米有较强致病力的菌株,分别命名为JF02与JF04.随后通过PCR反应扩增了所分离的玉米茎腐病病原菌JF02与JF04的16SrRNA序列,并测序,序列分析表明,所分离的玉米茎腐病病原菌序列相同,属同一病原菌,且为狄克氏菌.该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为玉米细菌性茎腐病的防治和抗性品种选育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
玉米茎腐病 病原菌 狄克氏菌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尚卿 韩晓清 缪作清 吴志会 张立娇
为了确定引起河北省丰南区发现的一种植株青枯、维管束褐变的番茄病害的病原菌,进行了病原菌分离培养纯化、致病性测定、田间接种后再分离、菌落和形态学观察结合分子鉴定,确定该病害为尖孢镰刀菌番茄颈腐根腐病专化型引起的番茄颈腐根腐病。确定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番茄颈腐根腐病专化型。对茎基接种和浸根接种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茎基接种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浸根接种。为接种完成该病害的抗病育种和防治药剂筛选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孔令晓 罗畔池
对河北省玉米茎腐病优势种禾谷镰刀菌、串珠镰刀菌和腐霉菌进行了接种技术和玉米品种抗病性的研究。结果表明,三种病原菌单独接种或复合菌接种都能使玉米产生典型茎腐病株;复合菌株接种的致病率接近或高于单菌株致病率的平均值;播种前和6~8叶期接种较常规撒粉期接种发病率高;应用于玉米品系的抗病性鉴定,可以筛选出兼抗三种病原菌的玉米杂交种和自交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段灿星 王晓鸣 宋凤景 孙素丽 周丹妮 朱振东
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中国玉米总产量占全国所有谷物产量的38.12%。穗腐病是玉米生产中的重要病害,在降低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同时,产生的毒素也危害人畜安全。抗性品种的选育和利用是控制玉米穗腐病的经济、安全和有效措施。目前,国内外对玉米穗腐病的致病菌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鉴定出40余种病原真菌,其中拟轮枝镰孢、禾谷镰孢和黄曲霉引起的穗腐病发生普遍,危害最为严重。建立了4种玉米抗穗腐病鉴定的方法,即双牙签接种法、花丝喷雾法、花丝通道注射法和针刺果穗注射法,从数千份玉米种质资源中筛选出一批抗拟轮枝镰孢、禾谷镰孢或黄曲霉穗腐病的材料。明确了玉米抗穗腐病的物理与生化机制,主要表现为抗侵染和抗扩散...
关键词:
玉米 穗腐病 抗性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高学彪 程瑚瑞 方中达
查明了我国的一种新病害即玉米根腐线虫病。该病在所调查的冀、晋、豫、鲁、苏5省普遍发生。在17市(县)的玉米根样和根际土样中,病原线虫出现频率分别高达92%和82%。病株根系稀少,根部发生坏死病斑,地上部瘦弱矮小。病原鉴定为斯克里布纳短体线虫 Pratylenchus scribneri。P.scribneri 纯培养群体接种五米苗后,诱发与田间病株相似的症状,并繁殖同一种线虫。接种量为5000条/钵的处理苗,经12周后,根内 P.scribneri 群体密度高达1619条/gDW;与对照相比,病株株高、顶叶叶颈高度和干重分别下降11%、14%和22%。
关键词:
斯克里布纳短体线虫 玉米 致病性 分布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焱琨 王硕 徐菲菲 夏艳辉 王珂 李洪连 李宇
[目的]明确从山西长治玉米根际分离到的一种根腐线虫病的病原种类及其对玉米的致病性,为玉米根腐线虫病害的识别和有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贝曼漏斗法对采集的样品进行分离,采用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分离的根腐线虫进行种类鉴定,并采用室内盆栽接种的方法测定其对玉米的致病性。[结果]形态学分析发现,待鉴定的短体线虫与斯克里布纳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scribneri)的形态特征较为一致;rDNAITS、rDNA 28S D2~D3区和mtDNA-COI区序列分析发现,该短体线虫种群与NCBI数据库中斯克里布纳短体线虫的序列具有高度相似性;基于rDNA-ITS、rDNA 28S D2~D3区和mtDNA-COI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显示,该短体线虫种群与其他斯克里布纳短体线虫种群位于同一高度支持的分支,据此将山西长治玉米根际分离到的短体线虫鉴定为斯克里布纳短体线虫。与对照组玉米植株相比,接种供试斯克里布纳短体线虫60 d后,玉米表现出植株矮小,生长缓慢,地上部鲜质量和根鲜质量显著减轻,根部出现明显的褐色病斑甚至坏死腐烂的发病症状,斯克里布纳短体线虫在玉米根际的繁殖系数(Rf)达到19.44。[结论]山西长治玉米根腐线虫病的病原种类为斯克里布纳短体线虫,其对玉米具有较强的致病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崔丽娜 张小飞 邹成佳 李晓 杨晓蓉 罗怀海
为了进一步防治玉米灰斑病奠定基础,对西南地区玉蜀黍尾孢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病菌生长温度为10~35℃,最适生长温度为20~25℃;病原菌对酸碱度的适应范围较广,在pH 4~11都能生长,以pH 5~7为最适pH值;分生孢子萌发温度为5~35℃,最适温度为20~25℃;光照对菌丝和孢子萌发无显著影响;病原菌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最适氮源为酵母膏,致死温度为55℃(10 min)。
关键词:
玉米 玉蜀黍尾孢菌 生物学特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甫文疆 赵芸晨 曹建新
【目的】明确河西走廊制种玉米根腐病的主要致病菌,并筛选对其具有拮抗作用的内生菌,为玉米根腐病的生物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从患玉米根腐病的病株中分离纯化病原菌,按柯赫氏法则检测其致病性;从玉米健株内分离内生菌,通过平板对峙法筛选拮抗菌;分别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致病菌FW8和5株内生拮抗菌Z8,Z42,Z142,Z51和Z46进行鉴定;采用盆栽试验和大田试验验证5株内生拮抗菌对玉米根腐病的防治效果及其对玉米植株的促生作用。【结果】采用组织分离法从患玉米根腐病病株中共分离得到9株病原菌,其中FW8菌株对玉米具有较强致病力,鉴定为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从玉米健株内分离获得56株内生细菌,其中5株内生菌(Z8、Z42、Z142、Z51、Z46)高效拮抗,平均抑菌率均大于65.05%。经形态学、分子生物学鉴定及系统发育树构建,鉴定菌株Z8和Z42为多粘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菌株Z46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菌株Z142和Z51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velezensis)。盆栽和大田试验结果表明,5株内生拮抗菌对玉米根腐病均有较好防治效果,最佳防效高达66.05%;此外,5株内生拮抗菌对玉米植株均有显著促生效果(P<0.05)。【结论】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um)可导致制种玉米根腐病发生,多粘类芽孢杆菌P.polymyxa Z142、P.polymyxa Z51,贝莱斯芽孢杆菌B.velezensis Z142、B.velezensis Z51和解淀粉芽孢杆菌B.amyloliquefaciens Z46均对制种玉米根腐病具有明显防治作用,同时对玉米植株有良好的促生效果。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朱碧春 顾丽 李正 伍辉军 顾沁 吴黎明 高学文
[目的]本研究旨在从南极土壤中筛选防治玉米细菌性褐腐病的芽孢杆菌菌株,为该病害的防治提供菌株资源。[方法]从南极长城站地震台附近的企鹅聚居地土壤中分离芽孢杆菌。结合16S rDNA及gyr B基因序列对分离到的芽孢杆菌进行鉴定。借助平板抑菌试验筛选对玉米细菌性褐腐病病原菌具有拮抗效果的生防芽孢杆菌。通过田间防治试验,筛选具有较好生防效果的芽孢杆菌。利用MALDI-TOF-MS对芽孢杆菌产生的抗菌物质脂肽化合物进行鉴定。[结果]通过16S rDNA及gyr B基因序列对分离自南极的23株芽孢杆菌进行鉴定,其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夏志红 潘惠康 张兰新 刘春艳
在蛀穗玉米螟危害严重的年份,玉米果穗受玉米螟为害后比未受危害的玉米穗腐病显著严重,玉米螟蛀穗造成的穗腐病菌危害百分率远大于其它因素,但对穗腐病菌的抗病性仍然是影响穗腐病发生的最主要因素。
关键词:
玉米螟蛀穗率,玉米穗腐,玉米螟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邹成佳 崔丽娜 章振羽 张小飞 李荣进 陈耕 李晓
【目的】在我国西南玉米产区,轮枝镰孢菌穗腐病是一种常发性病害,对其最为经济有效的防治方法是选育抗性品种。【方法】本研究对114份引进的国外自交系,采用田间人工接种的方式,进行穗腐病抗性评价。【结果】表现为高抗的自交系仅1份,占0.9%,为CML490;抗性材料(R)23份,占20.2%;中抗材料(MR)49份,占43.0%;感病材料(S)28份,占24.6%;高感材料(HS)13份,占11.4%。【结论】供试材料中,中抗以上的种质资源占68.5%,说明国外引进的玉米自交系材料中存在丰富的抗源,可加大引进力
关键词:
玉米 玉米穗腐病 抗性评价 轮枝镰孢菌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崔凌霄 杨成德 田有辉 张收霞 张莉 薛莉 任宝仓
本研究对甘肃省玉米茎腐病症状进行了描述,并对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和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玉米茎腐病发生后导致受害植株黄化,病斑内部坏死或腐烂。病原菌大型分生孢子无色,呈镰刀形,3~5隔,大小为(4.54~11.74)μm×(1.96~4.27)μm;小型分生孢子卵圆形或椭圆形,单胞,大小为(1.25~5.50)μm×(1.25~3.75)μm;菌丝有隔,无色;病原菌ITS基因序列与藤仓镰孢霉菌(Fusarium fujikuroi)(KJ000440.1)的同源性达99%,结合形态学特征,将其鉴定为藤仓镰孢霉菌;该病原菌生长及其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菌丝最适生长pH为8;碳源中菌丝生长以D-半乳糖最好,L-山梨糖最差,孢子萌发以L-山梨糖最好,葡萄糖最差;氮源中菌丝生长以氯化铵最好,碳酸铵最差,孢子萌发以干酪素最好,牛肉膏最差;相对湿度低于90%孢子不萌发。该研究结果为玉米茎腐病的诊断和综合防治提供了依据。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桂翠林 马亮 王银莹 谢富贵 赵彩宏 王文淼 李鑫 王青 高夕全
【目的】玉米茎腐病是我国玉米主产区普遍发生的重要病害之一,自然条件下,玉米茎腐病多由多种病原菌共同侵染造成。筛选抗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和拟轮枝镰孢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复合侵染的优异玉米种质,鉴定与复合病原引起的茎腐病抗性相关数量性状核苷酸(quantitative trait nucleotide,QTN),挖掘抗性候选基因,为玉米抗复合病原抗性分子育种提供基因资源和理论借鉴。【方法】以一个玉米自然群体为试验材料,接种F. graminearum和F. verticillioides复合病原菌,鉴定茎腐病表型;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筛选显著抗性SNP位点,预测抗病候选基因。【结果】通过田间和室内2个环境下接种复合病原后的茎腐病表型鉴定试验,发现不同来源和亚群的自交系对复合病原侵染的表型差异显著。田间表型鉴定结果表明,收集于中国的自交系普遍抗性较高,而美国的自交系普遍感病性较高;热带及亚热带亚群的自交系抗性较高,混合型亚群的自交系感病性较高。室内表型鉴定结果表明,收集于美国的自交系材料抗性较高,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的自交系材料感病性高;硬秆亚群的玉米种质表现较高抗性,混合型亚群的种质表现较高感病性。于田间和室内2个环境下分别筛选出29份和16份对复合病原侵染具有较高抗性水平的种质,2个环境共同筛选到6份抗病种质。基于田间表型GWAS分析,鉴定到18个与复合病原茎腐病抗性显著相关的QTN,挖掘出93个抗病候选基因;有4个基因表现出单倍型变异,且接种后基因表达水平在抗病材料中呈上调趋势。【结论】利用遗传背景丰富的玉米自然群体,在2个环境中共同鉴定出6份玉米镰孢菌复合病原茎腐病抗性材料,可作为潜在的玉米抗茎腐病育种种质资源;挖掘出4个可能参与复合病原菌抗性的候选基因,为玉米镰孢菌复合病原茎腐病抗性育种提供基因资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