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101)
- 2023(7489)
- 2022(6350)
- 2021(5913)
- 2020(4970)
- 2019(11443)
- 2018(11057)
- 2017(20655)
- 2016(11723)
- 2015(12917)
- 2014(12901)
- 2013(12743)
- 2012(12330)
- 2011(11446)
- 2010(11511)
- 2009(10606)
- 2008(10810)
- 2007(9777)
- 2006(8654)
- 2005(8093)
- 学科
- 济(45778)
- 经济(45682)
- 管理(29530)
- 业(28747)
- 企(22428)
- 企业(22428)
- 方法(19299)
- 数学(16472)
- 数学方法(16186)
- 学(15646)
- 农(13143)
- 财(11951)
- 中国(11922)
- 制(11086)
- 地方(10655)
- 业经(9260)
- 农业(8968)
- 融(8356)
- 金融(8354)
- 银(7953)
- 银行(7904)
- 行(7627)
- 体(7606)
- 贸(7470)
- 贸易(7467)
- 易(7203)
- 理论(7124)
- 环境(6847)
- 和(6794)
- 务(6709)
- 机构
- 大学(179885)
- 学院(175246)
- 研究(71673)
- 济(65943)
- 经济(64500)
- 管理(58078)
- 中国(51374)
- 理学(50083)
- 科学(49662)
- 理学院(49207)
- 管理学(47956)
- 管理学院(47638)
- 农(42391)
- 京(40079)
- 所(40021)
- 研究所(37016)
- 农业(33954)
- 业大(32390)
- 财(31943)
- 中心(31112)
- 江(27371)
- 院(25651)
- 范(25314)
- 财经(25138)
- 北京(25071)
- 师范(24895)
- 省(23459)
- 经(22881)
- 科学院(22706)
- 州(21787)
- 基金
- 项目(123270)
- 科学(95377)
- 基金(90922)
- 家(85249)
- 国家(84652)
- 研究(80009)
- 科学基金(68720)
- 社会(49838)
- 自然(48303)
- 基金项目(48009)
- 自然科(47155)
- 自然科学(47127)
- 社会科(46981)
- 社会科学(46964)
- 省(46333)
- 自然科学基金(46331)
- 划(42075)
- 资助(37452)
- 教育(36392)
- 重点(29818)
- 编号(29016)
- 部(27169)
- 计划(26618)
- 发(26493)
- 成果(24822)
- 创(24724)
- 科研(24560)
- 科技(23432)
- 创新(23385)
- 课题(21947)
共检索到2630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新明 盘钰春 徐勇 郭振东 郑志威 戴强玉
【目的】探究西南地区植被覆盖度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与气候和地形的相关性,为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和生态林业工程效益评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MODIS NDVI数据、气象数据、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和植被类型数据,通过像元二分模型、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 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和偏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2000—2020年西南地区植被覆盖度的时空演变特征及植被覆盖度与降水和气温的偏相关关系和滞后效应,探究植被覆盖度与地形因子的相关性。【结果】2000—2020年西南地区各类型植被的覆盖度和整体植被覆盖度均呈波动上升趋势,上升斜率在空间上呈东南高西北低分布特征。阔叶林植被覆盖度上升速率明显高于其他植被类型,而栽培植被的覆盖度明显高于其他植被类型。植被覆盖度与降水和气温均呈正相关,且与气温的偏相关系数略大于降水,说明气温是影响西南地区植被生长的主导气象因子。植被生长主要响应于前0~2个月的降水和气温,针叶林、阔叶林、灌丛和草丛生长主要受气温主导,而栽培植被和草甸主要受降水影响。从坡度上看,植被覆盖度的改善状况随着坡度增大呈先上升后下降变化趋势,改善效果和退化效果均在2°~6°达极值。从坡向上看,植被覆盖度在平面上的变化趋势以退化为主,在其他坡向上均以改善为主。从曲率上看,植被覆盖度在曲率较小地区呈改善态势,在曲率较大地区呈退化趋势。从高程上看,植被覆盖度随着高程的上升呈先改善后退化再改善变化趋势,在高程3000~4000 m时植被恶化最严重。高程对植被覆盖度变化的影响高于其他地形因子。【结论】2000—2020年西南地区植被覆盖度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在地形因子和植被类型上存在差异;植被覆盖度与降水和气温具有较密切的相关性,但相关性和滞后期均存在明显地域差异。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勃 王东 王桂钢 马琼 张国斌 季定民
基于1999~2012年NDVI数据,结合气温和降水资料,运用GIS和RS技术,分析了西南地区近14a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特征及与气温、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1)该区植被生长良好,各植被类型NDVI均呈显著增加趋势。空间整体表现为改善状态,改善面积远大于退化面积,严重退化区仅占1.18%。退化区分布于横断山地北部、四川盆地东部以及云贵高原中部。(2)植被覆盖变化将以良性发展为主,但强持续性的退化区和弱持续性的改善区应值得关注;强持续性的退化区主要分布在横断山地中北部、云贵高原中西部、若尔盖高原中部、四川盆地与若尔盖高原相交区域;草原强持续性的退化面积最大,针阔混交林强持续性的改善面积最大。(3...
关键词:
植被覆盖 时空变化 相关性 西南地区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白文龙 张福平 倪海燕 刘焱序 刘宪锋
基于1999-2010年SPOT NDVI数据,采用NDVI均值法、趋势分析法以及相关分析法对关中地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及其与气温和降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关中地区大部分区域植被覆盖良好,其中秦岭北坡NDVI值最高,城市中心区NDVI值最低,1999-2010年间年均NDVI值在整体上呈上升趋势,增速为5%/10a;植被覆盖轻度改善的区域面积占关中地区总面积的70.39%,基本不变区域占24.77%,表明关中地区植被覆盖呈稳中有升的趋势;关中地区植被覆盖变化对气温、降水量的响应良好,大部分区域呈现正相关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宪锋 任志远
【目的】分析中国西北地区植被覆盖变化情况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为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提供参考。【方法】利用GIMMS/NDVI数据,采用NDVI均值法、差值分析法以及相关分析法,对西北地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及其与气温和降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植被覆盖增加的区域主要有:新疆的天山、塔里木河流域、青海的东南部、甘肃的中东部、宁夏部分地区以及陕西省等地区,植被覆盖减少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新疆塔里木盆地、昆仑山、甘肃西北部以及宁夏和甘肃交界处等地。植被NDVI与年际温度呈显著的正相关性,并且与年内气温、降水量和积温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890、0.900和0.442。【结论】1982—2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袭月 张志强 周洁 王丽群 陈立欣
【目的】探究城市地表温度时空变化特征,阐明不同植被覆盖度条件下植被降温差异,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合理规划城市绿地提供参考。【方法】以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北京五环内区域为研究对象,基于1999—2017年5期Landsat遥感影像反演得到的地表温度和植被覆盖度图像,采用标准差分类法将研究区划分为极低温区、低温区、次低温区、中温区、次高温区、高温区和极高温区,探究研究期地表温度时空变化特征,运用线性回归进一步对300、600、900和1 200 m栅格尺度下的植被覆盖度和地表温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999—2017年,北京五环内热环境的时间变化总体分为2个阶段:1999—2011年高温区和极高温区面积逐渐增加; 2011—2017年,热环境状况有所改善,高温区和极高温区面积占比分别下降0.96%和0.71%,极低温区和低温区面积占比分别升高0.45%和1.19%。热环境空间格局随北京城市建设发生显著变化,1999年地表温度较高的区域集中在二环内,1999年后逐渐向外转移,至2011年,高温区和极高温区集聚在三环至五环间的东南部区域(2011年高温区和极高温区在三环至五环间分布比例最高,分别为70.73%和78.92%),2017年五环内区域整体热环境有一定程度改善。研究期内北京五环区域植被覆盖度总体呈先降后升的趋势,2005年植被覆盖度最低(31.84%),且植被覆盖度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四环至五环,四环内区域植被覆盖度相对较低。地表温度与植被覆盖度总体呈线性负相关(P<0.001),且在中植被覆盖度条件下(40%~60%)相关关系更稳定。同一栅格尺度下,植被覆盖度越高,降温效应越强,地表温度越低。【结论】1999—2011年,高温区和极高温区面积逐渐增加,且高温区域由二环内向外转移;2011—2017年,热环境状况有所改善。研究期内植被覆盖度总体呈先降后升的趋势,且植被覆盖度在四环至五环间区域较高。植被覆盖度增加可降低地表温度,且在植被覆盖度达到40%~60%时才表现出稳定的降温效果,适当提高植被覆盖度,可提升城市绿地降温功能,缓解城市热环境。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田地 张厚喜 刘政 胡亚林
基于6期30 m分辨率的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模型反演长汀县2000—2016年间植被覆盖度时空特征;同时,基于DEM数据提取高程、坡度、坡向等地形因子,分析地形因子对长汀县植被覆盖度时空特征的影响.研究发现,2000—2016年间,长汀县植被覆盖度呈增加趋势,植被覆盖度均值由68.59%增至78.86%,年均增加0.64%.不同等级覆盖度植被变化趋势存在差异,其中极高植被覆盖面积不断增加,2016年极高等级植被面积占长汀县总面积达74.38%.整体而言,长汀县植被覆盖度以改善为主,占该地区总面积的73.76%,但仍有约26.23%区域植被覆盖度呈退化趋势.高程、坡度对长汀县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布和变化趋势具有显著影响.随高程和坡度的增加,植被覆盖度均呈增加趋势,但坡向对植被覆盖度影响较小.不同高程和坡度的植被覆盖度增加程度存在差异,其中低海拔和平缓坡地区植被增加趋势明显,而各坡向植被覆盖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综上所述,2000—2016年间长汀县植被覆盖度不断增加,地形因子对长汀县植被覆盖度的时空特征具有显著影响.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邓晨晖 白红英 高山 刘荣娟 马新萍 黄晓月 孟清
论文基于MODIS-NDVI数据、DEM及气象数据,辅以趋势分析、多元回归残差法、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反演了秦岭地区2000—2015年植被覆盖度及分析了其"格局—过程—趋势"的变化特征,探究了其对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双重响应机制。结果表明:1)秦岭地区近16 a来植被覆盖度呈显著上升趋势,增速为2.77%/10 a,呈"中间高、周边低,西部高、东部低,南坡高、北坡低"的空间格局,植被覆盖度随海拔的升高在2 200 m左右达到最大,7003 200 m达0.7以上,1 3002 700 m达0.9以上,3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邓晨晖 白红英 高山 刘荣娟 马新萍 黄晓月 孟清
论文基于MODIS-NDVI数据、DEM及气象数据,辅以趋势分析、多元回归残差法、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反演了秦岭地区2000—2015年植被覆盖度及分析了其"格局—过程—趋势"的变化特征,探究了其对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双重响应机制。结果表明:1)秦岭地区近16 a来植被覆盖度呈显著上升趋势,增速为2.77%/10 a,呈"中间高、周边低,西部高、东部低,南坡高、北坡低"的空间格局,植被覆盖度随海拔的升高在2 200 m左右达到最大,7003 200 m达0.7以上,1 3002 700 m达0.9以上,3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严俊 塔西甫拉提·特依拜 丁建丽 张飞 买买提·沙吾提
基于TM/ETM遥感数据和FCD模型植被覆盖度反演方法反演中亚地区马雷绿洲1988、2001和2010年植被覆盖度,分析了马雷绿洲1988—2010年植被覆盖度的空间格局和时空变化规律,并结合该区域同时期年均温度和年降水量数据,分别从不同空间和时间尺度上分析了植被覆盖度和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马雷绿洲面积呈扩大趋势,植被覆盖度由绿洲内部向外围递减,变化速率为0.12/10km,越趋近于绿洲边缘这种变化就越大;2)1988—2010年植被覆盖度总体呈上升趋势,1988—2001年增加尤为明显,平均为0.20/10年,2001—2010年趋于平缓,绿洲内部植被覆盖面积变化强烈、复杂及没有规...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孙艳玲 郭鹏 延晓冬 赵天宝
植被覆盖状况是评估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利用GIMMS数据集的8 km分辨率的NDVI数据和气候数据,对内蒙古地区1982—2000年植被覆盖变化进行了分析,并评估了降水与该地区植被的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人类活动对内蒙古地区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研究中采用了相关分析和残差分析,结果表明,在过去19年中内蒙古地区植被NDVI总体上呈轻微上升趋势,且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差异。同时内蒙古地区植被NDVI与降水有很好的相关性,植被受降水的影响较大。此外,人类活动对内蒙古一些地区的植被变化也起到了建设或破坏的作用。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易浪 任志远 张翀 刘雯
利用黄土高原的SPOT VGT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和气象数据,采用Sen+Mann-Kendall分析法、相关分析和残差分析法,对黄土高原1999-2010年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在过去的12年中黄土高原生长季植被NDVI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其增加速率为0.1497/a,但各区域之间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黄土高原东部地区植被NDVI生长情况要明显好于西部地区;同时黄土高原植被覆盖与降水有很好的相关性,降水变化是影响植被覆盖变化的主要因素。此外,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变化的建设和破坏作用同时并存,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促进了黄土高原植被...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欧朝蓉 朱清科 孙永玉
【目的】探究2008—2016年元谋干热河谷植被覆盖的时空异质性,分析植被覆盖度变化的原因,为区域植被生态保护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方法】以2008,2010,2012,2014和2016年5期Landsat遥感影像为数据源,以ENVI为技术平台,采用像元二分法获取研究区5个时期的研究区植被覆盖度数据,确定植被覆盖度等级和分类标准,利用地理空间分析法研究不同年份植被覆盖度特征,分析各高程带植被覆盖度的构成状况;在Arc GIS支持下提取各年份不同等级植被覆盖度的面积,通过GIS叠置分析获取2008和2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亚玲 潘志华 范锦龙 郑大玮
阴山北麓地区是我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带及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监测其植被覆盖变化是研究该地区以及农牧交错带对全球变化响应问题的基础与切入点。本文基于1998年~2003年该地区SPOT-4/VEGETATION的S10数据集,通过分析年均NDVI、年最大NDVI、NDVI变化值、NDVI变化率等指标,得出:①全区年最大NDVI与全区年均NDVI具有可替代性;②1999年~2001年的全区年最大NDVI连续减少,而后两年连续增加,2003年情况与1998年基本持平;③林地、草地和耕地的年最大NDVI和年内变化幅度都是耕地>林地>草地,而6年间年最大NDVI变化幅度是林地>耕地>草地。2003年林地和耕...
关键词:
阴山北麓 NDVI 植被覆盖 动态变化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邵霜霜 师庆东
【目的】对新疆植被覆盖变化的空间自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植被覆盖的时间变化特征、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等,为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新疆1998—2012年NDVI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法获取植被覆盖指数(FVC)数据,在此基础上运用Sen+Mann-Kendall趋势分析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研究新疆植被覆盖的变化趋势特征和空间分布的聚集性特点。【结果】1)15年间新疆植被覆盖度略有下降趋势,山地和平原均呈下降趋势,山地较平原变化大。2)Sen+Mann-Kendall趋势分析可反映新疆FVC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特点,全疆植被改善区域占25%,退化区域占28%,47%的区域变化不大,其...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杨瑞瑞 易桂花 张廷斌 李景吉 别小娟 夏杰 申一林
基于2000-2015年生长季(5-9月)MODIS-NDVI数据、植被类型图、土壤图和气象数据,结合像元二分模型估算若尔盖地区植被覆盖度,利用趋势分析、相关性分析和滞后性分析方法,分析若尔盖地区近16年植被覆盖度空间格局及其变化规律,并研究植被覆盖度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1)2000-2015年若尔盖地区植被覆盖度均值在77%~82%,以每10年1.4%的速率波动增加。7种植被类型中,植被覆盖度最高的是阔叶林(87%),最低的为高山植被(44%),草原植被覆盖度以每10年-0.2%的速率减少。2)若尔盖地区植被覆盖度整体上呈现东高西低、由中心向外逐渐减少的分布特征,年际变化率介于-0.053~0.027,植被覆盖状况以高、极高覆盖等级为主(84.32%),两者面积有相互转化的趋势。3)滞后分析表明,生长季植被覆盖度与同期气温的相关性较好,对降水具有明显的滞后性,滞后时间约为1个月。4)在0.05显著性水平下,植被覆盖度变化受气候因子影响的区域占7.58%,气温驱动型面积占比2.85%,降水驱动型面积占比2.17%,气温、降水联合驱动以弱驱动为主,面积占1.67%;大部分地区受非气温和降水因素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