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212)
- 2023(11842)
- 2022(9626)
- 2021(8468)
- 2020(7334)
- 2019(16517)
- 2018(16361)
- 2017(31589)
- 2016(17421)
- 2015(19777)
- 2014(20056)
- 2013(19886)
- 2012(18313)
- 2011(16580)
- 2010(16617)
- 2009(15458)
- 2008(15536)
- 2007(14156)
- 2006(12490)
- 2005(11285)
- 学科
- 济(81017)
- 经济(80954)
- 业(44671)
- 管理(43426)
- 企(33980)
- 企业(33980)
- 方法(33738)
- 数学(28749)
- 数学方法(28455)
- 农(23842)
- 地方(21422)
- 中国(21146)
- 业经(19098)
- 农业(16367)
- 财(16209)
- 学(16149)
- 贸(13387)
- 贸易(13383)
- 制(13129)
- 产业(12983)
- 易(12891)
- 理论(11559)
- 地方经济(11390)
- 环境(11180)
- 和(11143)
- 发(10952)
- 技术(10817)
- 银(10566)
- 银行(10534)
- 融(10300)
- 机构
- 学院(257729)
- 大学(255161)
- 济(104689)
- 经济(102410)
- 管理(95425)
- 研究(90718)
- 理学(81845)
- 理学院(80793)
- 管理学(79217)
- 管理学院(78717)
- 中国(67083)
- 科学(58431)
- 京(54632)
- 农(47319)
- 所(47114)
- 财(46194)
- 研究所(43091)
- 中心(41972)
- 江(40311)
- 业大(39543)
- 农业(37197)
- 财经(36901)
- 范(36756)
- 师范(36375)
- 北京(34354)
- 经(33266)
- 院(32622)
- 经济学(32367)
- 州(32342)
- 经济学院(29460)
- 基金
- 项目(173244)
- 科学(135666)
- 研究(124470)
- 基金(124026)
- 家(109350)
- 国家(108483)
- 科学基金(91764)
- 社会(78894)
- 社会科(74827)
- 社会科学(74804)
- 省(69585)
- 基金项目(66513)
- 自然(58845)
- 划(58349)
- 自然科(57383)
- 自然科学(57366)
- 自然科学基金(56340)
- 教育(56073)
- 资助(50417)
- 编号(50339)
- 发(40810)
- 成果(40349)
- 重点(39968)
- 部(37099)
- 课题(35621)
- 创(35382)
- 科研(33305)
- 创新(33179)
- 国家社会(32737)
- 发展(32450)
共检索到3783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梁坤 杜靖川 吕宛青
旅游产业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实践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分析了旅游产业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作用机理,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西南地区各省市旅游产业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南地区整体旅游产业发展综合水平与城镇化发展水平基本持平;在2002—2011年,西南地区各省市旅游产业与城镇化发展综合指数及二者耦合协调程度均呈现上升趋势,并呈现出相依性、突跳性、滞后性和发散性的特征;地理空间匹配分析表明,西南地区旅游产业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异规律明显,总体表现为滇川比渝黔的耦合协调度状况好。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琰飞 朱海英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之间存在天然的耦合性。依据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机理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西南地区各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其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西南地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都在逐步提升,但整体仍处于偏低的水平,文化产业发展普遍滞后于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耦合协调度等级持续偏低。所以,西南地区要重视借助旅游产业发展平台,强化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进而实现两个产业的耦合协调发展。
关键词:
文化产业 旅游产业 耦合协调度 西南地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琰飞 朱海英
依据文化演艺与旅游流耦合协调的机理,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西南地区各地文化演艺和旅游流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其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西南地区文化演艺和旅游流发展水平都在逐步提升,但两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度等级依然偏低;同步性分析显示,文化演艺发展整体滞后于旅游流,成为耦合协调等级偏低的重要原因。所以,西南地区文化演艺发展要进一步挖掘旅游流形成的客源市场,进而实现两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邓椿
在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分别对2005—2015年山西省11个地级市旅游产业系统、城镇化系统以及生态环境系统综合指数进行测算。基于测算结果构建耦合协调度发展模型并选取3个时间截面利用GIS软件分析其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山西省各市3个系统指数以及综合评价指数均呈上升态势,但上升速率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耦合协调度最高的为太原市,最低的为忻州市。截面数据的分析表明,山西各地级市耦合协调度总体表现出失调衰退—中间过渡—协调提升的转化趋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翁钢民 唐亦博 潘越 毛娅琪
以京津冀城市群为研究区域,基于旅游—生态—城镇化耦合机理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核密度估计、泰尔指数及分解等方法,测算2007—2019年京津冀旅游—生态—城镇化综合发展指数及耦合协调度,并从时空两大角度分析其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京津冀旅游、生态、城镇化指数表现各异但均保持增长趋势,整体上城镇化指数相对较高并进入提质增效阶段,旅游指数相对较低并进入转型升级阶段,而生态指数则反映出阶段性与时滞性。(2)三系统处于高耦合、低协调向高耦合、高协调转变的状态,且协调度在时间上由轻度失调向良好协调稳步发展,在空间上"京津保石"形成高值集聚连线,存在一定溢出效应。(3)核密度曲线显示京津冀协调程度显著提高,空间分布趋于均衡但仍存在"独大城市",泰尔指数显示空间差异较小但存在扩大趋势,缩小南中北部区域间差异是提升京津冀协调水平的关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林心 何宜庆 徐夕湘
文章基于ArcGIS-GeoDa平台,利用2008—2013年长江中游城市群面板数据,从人口、空间和产业城镇化角度刻画新型城镇化发展,实证检验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口-空间-产业城镇化的空间自相关性及系统之间的时空耦合特征。研究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新型城镇化水平偏低,空间城镇化和产业城镇化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人口-空间-产业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不高,但是各市(县)两极分化较明显。
关键词:
长江中游城市群 空间城镇化 耦合协调度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林心 何宜庆 徐夕湘
文章基于ArcGIS-GeoDa平台,利用2008—2013年长江中游城市群面板数据,从人口、空间和产业城镇化角度刻画新型城镇化发展,实证检验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口-空间-产业城镇化的空间自相关性及系统之间的时空耦合特征。研究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新型城镇化水平偏低,空间城镇化和产业城镇化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人口-空间-产业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不高,但是各市(县)两极分化较明显。
关键词:
长江中游城市群 空间城镇化 耦合协调度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姜旭 卢新海
研究目的:揭示不同时间截面城镇化与人居环境的动态耦合协调关系,为提升长江中游城市群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政策依据。研究方法: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核密度估计。研究结果:(1)2005—2017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化和人居环境水平总体上呈稳步上升的态势,空间上以武汉、长沙和南昌为峰值区域的"多中心"分布特征为主,且地域差异逐渐缩小;(2)城镇化与人居环境的耦合协调度则呈持续上升的态势,并从濒临失调逐步跨入初级协调阶段,空间分布上形成以武汉、长沙、南昌和新余为峰值区域,以荆州、孝感、咸宁、吉安等地为低值区域的分布格局,但地区差距逐渐缩小,有向片状分布发展的趋势。研究结论:研究期内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化与人居环境指数逐年提升,并且城市化与人居环境的协调度在地区之间的差异逐渐缩小,存在明显的协同发展特征。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胡振鹏 黄晓杏 傅春 余达锦
根据旅游、城镇化、生态环境3个子系统交互耦合的作用机理,构建鄱阳湖地区旅游产业-城镇化-生态环境复合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引入协调发展度模型,定量测算了1999~2013年鄱阳湖地区的协调发展度,根据测算结果对鄱阳湖地区的协调发展状况进行整体评价及6个城市(南昌、景德镇、九江、鹰潭、抚州、上饶)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整体上鄱阳湖地区协调发展度呈上升趋势,但旅游和城镇化相对滞后导致其平均水平仍处于初级协调阶段,协调水平有待提升,6市之间的协调发展水平差异明显,且特征各异,城镇化和旅游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是制约鄱阳湖地区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未来鄱阳湖地区应在坚持修复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加快...
关键词:
旅游 城镇化 生态环境 鄱阳湖地区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赵磊 潘婷婷 方成 林爽
文章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了中国30个省份2004—2014年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度与协调度。从耦合度分析来看,中国省级"旅游业-新型城镇化"系统耦合度普遍处于高位,表明省级"旅游业-新型城镇化"系统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子系统之间达到良性共振耦合状态,并且呈现一致有序的结构互动关系。分别以2006年、2008年和2009年为分界点,中、西和东部地区省级"旅游业-新型城镇化"系统平均耦合度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从协调度分析来看,总体上,中国省级"旅游业-新型城镇化"系统协调度基本呈现一致增高趋势,并且省级"旅游业-新型城镇化"系统处于高度协调的耦合阶段,系统运行处于协调水平的上升区间。从地区层面看,东、中和西部地区省级"旅游业-新型城镇化"系统平均协调度变化趋势与全国整体基本一致,并且呈现东、中和西部阶梯递减特征。
关键词:
旅游业 新型城镇化 耦合度 协调度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玉洁 张安录 刘蒙罢
[目的]探究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城镇化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两者间的耦合协调发展时空特征,为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基于城镇化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内涵及耦合机理,采用多因素综合分析法及SBM-DEA模型,测度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71个地级市城镇综合指数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并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及空间自相关模型探究两者间耦合协调度及时空演化规律。[结果](1)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城镇综合指数整体呈显著上升趋势,由2007年的8.11增加至2019年的16.10,平均增速达6.50%;年均耕地利用生态效率为0.70,整体呈现小幅波动下降的趋势,年均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表现为江苏>江西>湖北>安徽>湖南;(2)城镇化水平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耦合协调度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由2007年的0.21提高至2019年的0.40,但两者暂未步入协调阶段;(3)城镇化水平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耦合协调度在地理空间上存在空间正相关性,且相关性程度逐渐增强,其中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的东部地区,而低-低集聚区则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的西部地区,且随着时间变迁,该集聚格局呈逐步扩大态势。[结论]应有序的推进城镇化发展,强化耕地绿色发展理念,并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积极构建邻近市域之间的合作机制,推动城镇化与耕地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耿娜娜 邵秀英
以黄河流域为研究对象,构建生态环境—旅游产业—城镇化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模型分析2009—2018年生态环境—旅游产业—城镇化系统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化。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旅游产业与城镇化3个子系统的综合评价值整体呈上升态势,但其增幅不同。城镇化系统增长态势明显,波动幅度较旅游产业和生态环境系统小,系统耦合度波状上升,且为高耦合;在协调度时序上呈上升趋势,经历了濒临失调—勉强协调—初级协调—中级协调—良好协调五个阶段,总体达初级协调。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旅游产业—城镇化系统呈现高耦合低协调的特征,且存在一定的空间差异,表现为中游>下游>上游的倒"V"型格局。从省域来看,除陕西达中级协调外,其余省(区)都为初级协调。宁夏、青海、甘肃、陕西和山西旅游产业系统综合评价值较低,内蒙古、河南、四川和山东生态环境系统综合评价值较低。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刘丽娟
本文在明确了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相互协调演进机理的基础上,借助于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定量分析方法,以河北秦皇岛为例,分析旅游产业与经济发展组成的复合系统的耦合状态,并提出相应措施为相关部门合理制定发展战略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
旅游产业 区域经济 耦合协调度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小平 杨雪杰 苏凝娜
在构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分析了2004—2018年西北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变特点。结果表明,西北地区城镇化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其中社会城镇化水平最高且增长幅度最大,而人口城镇化和空间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目前仍然处于较低水平;生态环境综合水平呈波动增长态势,虽然生态环境压力在逐年增大但生态环境状态和生态环境响应处于改善中,总体上生态环境在向好发展;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在不断优化升级,经历了基本不协调到基本协调再到良好协调3个主要阶段的变化,其耦合协调类型由城镇化滞后转变为生态环境滞后;各省(区)之间无论在城镇化、生态环境还是两者耦合协调方面差异都较大,应因地制宜制定差别化的区域发展战略。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高新才 杨芳
基于2005-2013年西北四省(区)的面板数据,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揭示了西北四省(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状态的演变特征,并通过回归模型分析了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随着城镇化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西北四省(区)均进入了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阶段,其城镇化与生态环境总体上呈现出互补互适的特征;由于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快于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西北地区由城镇化滞后型转变为生态环境滞后型;在对耦合协调度的贡献中,生态环境的作用大于城镇化,影响较显著的子系统依次是生态水平、人口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生态响应。
关键词:
城镇化 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度 西北地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