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882)
- 2023(13925)
- 2022(11878)
- 2021(11150)
- 2020(9128)
- 2019(21187)
- 2018(21155)
- 2017(41410)
- 2016(22383)
- 2015(24812)
- 2014(24819)
- 2013(24936)
- 2012(22891)
- 2011(20632)
- 2010(20613)
- 2009(18924)
- 2008(18246)
- 2007(16255)
- 2006(14418)
- 2005(12386)
- 学科
- 济(98491)
- 经济(98389)
- 业(69799)
- 管理(58560)
- 农(52416)
- 企(46475)
- 企业(46475)
- 方法(40482)
- 农业(35393)
- 数学(35269)
- 数学方法(34936)
- 业经(27093)
- 中国(23911)
- 地方(23401)
- 财(20867)
- 学(19758)
- 制(17387)
- 贸(15931)
- 贸易(15924)
- 易(15400)
- 技术(15147)
- 发(14571)
- 环境(14523)
- 产业(13913)
- 理论(13359)
- 和(13309)
- 体(12882)
- 策(12859)
- 农业经济(12697)
- 银(12697)
- 机构
- 学院(320088)
- 大学(317062)
- 济(131255)
- 管理(129744)
- 经济(128608)
- 理学(113693)
- 理学院(112448)
- 管理学(110635)
- 管理学院(110086)
- 研究(108254)
- 中国(79824)
- 农(69880)
- 科学(67605)
- 京(67034)
- 财(54686)
- 业大(54577)
- 所(53972)
- 农业(53429)
- 中心(49551)
- 研究所(49430)
- 江(46069)
- 财经(44335)
- 范(42567)
- 师范(42223)
- 北京(41717)
- 经(40385)
- 院(38608)
- 经济学(37935)
- 州(37520)
- 经济管理(36488)
- 基金
- 项目(224448)
- 科学(177036)
- 研究(166295)
- 基金(162790)
- 家(141514)
- 国家(140255)
- 科学基金(120534)
- 社会(105754)
- 社会科(99833)
- 社会科学(99807)
- 省(88572)
- 基金项目(87708)
- 自然(77139)
- 自然科(75263)
- 自然科学(75247)
- 自然科学基金(73944)
- 教育(73539)
- 划(73136)
- 编号(68925)
- 资助(65298)
- 成果(54679)
- 发(50072)
- 重点(49744)
- 部(49461)
- 创(46616)
- 课题(45986)
- 创新(43379)
- 国家社会(43170)
- 科研(42201)
- 教育部(41867)
- 期刊
- 济(148048)
- 经济(148048)
- 研究(90907)
- 农(72095)
- 中国(59436)
- 学报(51777)
- 农业(49273)
- 科学(49264)
- 管理(42844)
- 大学(39954)
- 学学(38077)
- 财(38051)
- 教育(31259)
- 业经(30609)
- 融(27145)
- 金融(27145)
- 技术(26172)
- 业(22646)
- 经济研究(21117)
- 问题(20765)
- 财经(20583)
- 经(17592)
- 版(17233)
- 科技(16423)
- 技术经济(16033)
- 农业经济(15488)
- 资源(15243)
- 现代(15050)
- 业大(15019)
- 农村(15017)
共检索到4588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钟君
经济增长是减贫的有效途径,但收入分配不公又会抑制经济增长减贫效果,实现益贫式增长的关键是要有突出的益贫产业。文章通过贵、桂、川、渝四个省(区市)2000—2013年农村贫困率与三次产业结构变化的关系,发现贵州第三产业结构比重变化与贫困的变化成负相关关系;广西第一产业结构比重贫困率成负相关;四川、重庆第三产业、第一产业与贫困率变化都成负相关关系,但第一产业的相关系数绝对值要大。
关键词:
西南地区 产业结构 减贫效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钟君
经济增长是减贫的有效途径,但收入分配不公又会抑制经济增长减贫效果,实现益贫式增长的关键是要有突出的益贫产业。文章通过贵、桂、川、渝四个省(区市)2000—2013年农村贫困率与三次产业结构变化的关系,发现贵州第三产业结构比重变化与贫困的变化成负相关关系;广西第一产业结构比重贫困率成负相关;四川、重庆第三产业、第一产业与贫困率变化都成负相关关系,但第一产业的相关系数绝对值要大。
关键词:
西南地区 产业结构 减贫效应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祥妹,李荣,谭传凤
系统地分析了湖北省恩施自治州的自然环境结构及资源特点,剖析了环境结构及资源特点与产业结构之间的不对称,指出恩施州应走以"绿色农业"为基础、以轻型加工业为主的发展道路。初步构建了该区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结构;最后以恩施州为例,对我国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山区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
特色经济 产业结构 鄂西南地区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王汉杰 温涛 韩佳丽
金融扶贫是助推脱贫攻坚目标实现的重要利器,然而,贫困地区金融扶贫功能的有效发挥有赖于合理的产业发展基础。鉴于此,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我国贫困地区的县域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贫困地区农村金融减贫的产业结构门槛效应。研究结论表明:(1)随着第一产业比重的不断上升,贫困地区农村金融的减贫效应不断减弱;(2)贫困地区第二产业的发展不利于农村金融减贫效应的发挥;(3)贫困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农村金融减贫之间尚未形成有效协同,但随着第三产业发展,农村金融减贫效应逐渐显现;(4)相比贫困地区而言,非贫困地区农村金融减贫的产业发展协同效应明显优于贫困地区。因此,在未来我国金融扶贫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应注重与贫困地区产业发展之间的协同作用,从而真正形成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关键词:
精准扶贫 金融减贫 产业结构 门槛效应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东坤 尹忠明
基于西部民族8省区2000—2015年数据,使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城镇减贫效应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发现:西部民族地区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提升将显著降低城镇贫困发生强度,且在收入差距较大的地区,其减贫效应越大;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推进有助于降低城镇贫困发生率和贫困深度,但本地收入分配状况的恶化将阻碍其效应发挥。从行业层面看,住宿和餐饮业的适度发展在推动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同时将显著降低城镇贫困发生率;采矿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的城镇减贫效应在产业结构越不合理的地区较大;房地产业的城镇减贫效应则与本地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呈正比。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谭昶 吴海涛 黄大湖
在对我国省域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水平进行测度的基础上,构建空间计量经济模型,设置邻接权重、地理权重和经济权重三种空间关联模式,从空间维度实证检验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农村贫困影响的直接效应与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我国省域农村贫困率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和空间异质性,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高-高"与"低-低"集聚的特征;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不仅能促进本地区农村减贫,还可以通过空间溢出效应促进邻近地区农村减贫;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也有助于本地区和相邻地区的农村减贫。提出应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产业融合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农村减贫。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刘秀兰 王珏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状况与国民收入直接相关。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产业结构不够优化,而西部地区产业结构更加落后,工业化程度低,农村劳动力转移严重受阻,致使西部地区既是全国农村居民收入最低的地区,也是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最大的地区。解决西部地区农民收入低、增收受阻的根本出路在于继续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产业结构转换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但又要注意避免对第一产业的盲目调整,加剧社会矛盾。
关键词:
产业结构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产业结构调整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段庆林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谢玲 李孝坤 任秋爽 王超超 欧力文
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2012年最新确定的国家扶贫重点县名单中涉及西南地区(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的267个贫困县为研究对象,利用Arc GIS空间分析软件和SPSS统计分析软件,将西南地区贫困县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进行叠加分析,揭示西南地区贫困乡村的空间分异特征。通过高程、坡度、人均GDP、少数民族占比、距省府距离等因素的分级和聚类分析,划分西南地区贫困乡村地域类型,针对各类贫困乡村的关键致贫因子,提出减贫脱贫措施。结果表明:1)西南地区贫困乡村的分异表现为:地势较低,坡度相对较缓的地区,贫困的发生率及贫困乡村的密度相对较低;而地势较高、坡度变化较大的地区,贫困县的分布较为集中;少数民族比重较高、距省府较远的区域,贫困的发生率及贫困乡村分布越广泛;2)通过综合聚类分析,西南地区贫困乡村共划分成九类;3)针对九类贫困乡村的关键致贫因子提出相应减贫对策:深化三产融合发展,进一步加强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并延长产业链;促进生态、经济、社会文化互动共进与协调发展;加强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缩短贫困乡村与经济中心时间距离和经济距离,改善其通达状况。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谢玲 李孝坤 任秋爽 王超超 欧力文
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2012年最新确定的国家扶贫重点县名单中涉及西南地区(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的267个贫困县为研究对象,利用Arc GIS空间分析软件和SPSS统计分析软件,将西南地区贫困县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进行叠加分析,揭示西南地区贫困乡村的空间分异特征。通过高程、坡度、人均GDP、少数民族占比、距省府距离等因素的分级和聚类分析,划分西南地区贫困乡村地域类型,针对各类贫困乡村的关键致贫因子,提出减贫脱贫措施。结果表明:1)西南地区贫困乡村的分异表现为:地势较低,坡度相对较缓的地区,贫困的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郑祥江 杨锦秀
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了农民增收并推动农村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但转移规模应控制在合理的水平。当劳动力转移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刘易斯拐点"出现后,虽然西南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了农业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但数量不断减少后,农业产出总量不仅不会继续增加反而开始减少。文章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提出农村转移劳动力数量存在最佳规模,并以我国劳动力转移数量较大的西南地区数据进行了分析和验证。
关键词:
西南地区 劳动力 转移 农业生产 影响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牛廷立 庄天慧 张国培
农民工是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终年在外的农民工回到农村时,不仅带回了打工的收入,更带回了先进的文化和文明的生活方式,引导流出地的村民更加关注信息社会动态、科技文化知识学习和子女教育培养,促进了当地农民生育观念、赡养观念、婚丧习俗的转变。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胡春林
本文以珠三角为代表的先发展地区的产业结构服务化转型为例,论述了拥有经济发展带来的禀赋结构优势,市场化发展带来的交易效率优势,以及人力资本与技术创新的领先优势,是先发展地区推进产业结构服务化转型的客观基础。应强化知识性要素的比较优势,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低端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构建"双轮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服务业对外开放步伐,稳步推进服务业国际化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丽 黄超
文章结合产业结构转型系数,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和PDL(Polynomial Distribution lag)模型检验了环渤海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对经济增长率和增长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存在产业结构转型与经济增长率的长期因果关系,存在产业转型与TFP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单向因果关系。经济增长滞后于产业转型,即期产业转型系数与经济增长率负相关,但与滞后三期以内的产业转型系数正相关。因此,环渤海地区产业转型具有短期经济增长效应,不具备长期经济增长效应,环渤海地区产业提高了该区域的经济增长质量,同时也表明环渤海地区产业转型滞后,转型质量不佳。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崔晓黎
我国西南地区在历史上是植被覆盖率很高的区域,其资源优势在林,而不在农。特别是大面积的陡坡种粮,导致当地的生态恶化,人民生活长期贫苦。要摆脱这一困境,必须从经济战略上考虑农业结构的转型问题。
关键词:
农业结构 西南地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