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423)
- 2023(9380)
- 2022(7929)
- 2021(7655)
- 2020(6384)
- 2019(15062)
- 2018(15082)
- 2017(29542)
- 2016(16139)
- 2015(18219)
- 2014(18290)
- 2013(17784)
- 2012(16419)
- 2011(14890)
- 2010(15197)
- 2009(13968)
- 2008(13388)
- 2007(11709)
- 2006(10596)
- 2005(9465)
- 学科
- 济(66265)
- 经济(66210)
- 管理(41895)
- 业(41891)
- 企(29941)
- 企业(29941)
- 方法(26054)
- 农(25079)
- 数学(23699)
- 数学方法(23121)
- 地方(20641)
- 农业(17069)
- 中国(16126)
- 学(14265)
- 财(14185)
- 业经(13257)
- 贸(11572)
- 贸易(11563)
- 制(11349)
- 易(11164)
- 策(10499)
- 土地(10013)
- 环境(9809)
- 理论(9773)
- 地方经济(9724)
- 和(8800)
- 技术(8612)
- 银(8491)
- 银行(8481)
- 融(8291)
- 机构
- 学院(219439)
- 大学(214409)
- 济(85811)
- 管理(85338)
- 经济(83794)
- 研究(75043)
- 理学(72949)
- 理学院(72023)
- 管理学(70380)
- 管理学院(69971)
- 中国(57988)
- 科学(47600)
- 京(46229)
- 农(39560)
- 江(39478)
- 财(39413)
- 所(37486)
- 中心(36080)
- 研究所(34047)
- 业大(33958)
- 范(30857)
- 师范(30594)
- 农业(30332)
- 财经(30032)
- 州(28438)
- 北京(28281)
- 院(27978)
- 经(26973)
- 省(26598)
- 经济学(24409)
- 基金
- 项目(148362)
- 科学(116792)
- 研究(109685)
- 基金(105666)
- 家(92058)
- 国家(91246)
- 科学基金(78372)
- 社会(67308)
- 社会科(63635)
- 社会科学(63616)
- 省(60569)
- 基金项目(55702)
- 自然(51846)
- 自然科(50524)
- 自然科学(50512)
- 教育(50245)
- 划(49688)
- 自然科学基金(49554)
- 编号(46448)
- 资助(43845)
- 成果(37617)
- 重点(33456)
- 发(32871)
- 课题(32861)
- 部(31805)
- 创(30072)
- 创新(28108)
- 科研(27720)
- 大学(27124)
- 教育部(26640)
- 期刊
- 济(101389)
- 经济(101389)
- 研究(62597)
- 中国(48150)
- 农(37336)
- 科学(31930)
- 学报(31347)
- 管理(30816)
- 财(29011)
- 教育(25727)
- 农业(25300)
- 大学(24148)
- 学学(22688)
- 融(21459)
- 金融(21459)
- 技术(20857)
- 业经(18678)
- 经济研究(14516)
- 资源(13631)
- 财经(13594)
- 问题(13428)
- 业(13260)
- 经(11637)
- 统计(10917)
- 图书(10813)
- 版(10743)
- 现代(10392)
- 策(10376)
- 科技(10337)
- 技术经济(10213)
共检索到3354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许联芳 杨春华 孔祥丽 罗俊
土地整理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重要措施,是实现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到集约型转变的重要保证;以桂西北环江县为例,通过实地调查和资料查阅,在分析土地资源个性特征的基础上,指出了现阶段西南喀斯特移民区土地资源整理的主要可行模式;并从体制、机制和法制上进一步提出了实现土地安全的主要对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简王华
县域的旅游开发处于区域旅游发展的最低层次,是省级旅游发展总体布局的基础环节,广西要建设旅游大省和加快旅游业发展,县域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是关键。以在广西旅游资源构成中具有代表性的环江县为例,文章从该县民族风情、岩溶风光、生物景观的资源特点出发,提出了颇有针对性的开发对策:特色性与主体吸引物的定位,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挖掘,旅游开发与区域经济整体发展的协调,积极参与区域旅游协作,注重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等。
关键词:
旅游资源 开发对策 县域 环江县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许联芳 李晓青 刘新平 贺曲夫
桂西北地区是我国西部重点脆弱生态区之一。目前,其耕地资源数量、质量不断下降,人口-耕地-粮食之间的予盾日益突出。以环江县为例,分析了50年来环江县粮食供需态势、耕地资源动态以及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提出了实现粮食安全的主要途径。研究表明,耕地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变化对粮食生产构成持久的约束作用。为了实现粮食安全,根本在于立足保护;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发展地方特色高效生态农业;建立退耕还林与粮食安全协调机制;建立全民耕地和粮食安全意识,开展耕地可持续利用等。
关键词:
粮食 耕地 安全 桂西北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严志强 廖赤眉 胡宝清 郑耀亮
按照层次分析法,从生态环境压力、资源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环境整治能力三方面来设定喀斯特山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桂西北喀斯特斜坡带进行生态安全评价,获得研究区域3个县在1991~1995年和1996~2000年两个时段的不安全指数及其时空变化特征,并提出区域反贫困的生态对策。
关键词:
生态安全 反贫困 喀斯特 桂西北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潘国扶
一、环江县"收支两条线"管理工作实践1.将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逐步缩小预算外资金规模。近几年,财政部门在广泛征求有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陆续将部分预算外管理的收费基金纳入预算管理。2.实行收入收缴管理改革,扩大收入收缴改革范围。其主要内容是:在账户管理方面,由财政部门设立财政专户和财政汇缴专户,取消部门和单位的收入过渡户;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许俐俐 胡宝清 严志强 廖赤眉 覃开贤
从土地利用转移类型、空间格局变化定量分析、动态变化预测模型等方面分析近20年都安土地利用变化,进而对其生态环境质量变化进行定量分析,得出结论:都安各乡(镇)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与恶化在很大程度取决于裸岩地扩展与收缩,土地利用时空变化与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区域差异有很大相关性。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袁铁象 欧芷阳 苏志尧 黄小荣 庞世龙 彭玉华
通过野外调查和数据统计,分析了桂西南喀斯特山地蚬木种群的数量动态过程;利用生存分析理论,编制了静态生命表,绘制了生存曲线并分析了生存函数变化。结果表明:(1)蚬木种群缺少大径级个体,幼苗幼树占较大比例,种群结构总体呈增长型,不同地段种群结构存在差异。(2)蚬木个体树高生长与胸径增长呈显著指数函数关系,胸径和树高分别为33 cm和13 m左右时是其生长过程中较为明显的转折点。(3)蚬木野生种群存活曲线的变化趋势经统计检验为DeeveyⅡ型,种群整体上处于一个动态稳定状态。(4)蚬木种群幼龄阶段的生存率逐渐下降,随后保持平稳;而累积死亡率逐渐上升,随后趋于平缓,说明蚬木幼龄植株受环境筛选作用,死亡...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陆志星 王智慧 韦铄星 李娟 林建勇 欧汉彪 王平 蒋燚
【目的】评估桂西北喀斯特地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恢复潜力,为该地区的生态恢复和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人工恢复了13 a的落叶阔叶林(DF)、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EDF)和常绿阔叶林(EF)为研究对象,自然封育林(NF)为对照,设置固定样地,对每个样地内的植物群落进行调查,计算乔木径级结构、高度级结构、重要值以及多样性等指标。【结果】1)3种人工林(DF、EDF和EF)的植被恢复速度快于对照(NF),已形成乔木层。2)3种人工林的乔木径级结构均呈倒“J”型,高度级结构呈正偏态分布,其中DF比EDF、EF均多了4个径级和1个树高级,有效地提高了林分平均密度、树高和胸径。3)4种模式灌木层优势种组成相似,均为黄荆和青藤仔,而次优种则有所不同,NF以毛桐、盐肤木等多种阳性耐旱先锋种为主,DF则以银合欢、八角枫等多种耐阴喜湿润物种为主。4种模式草本层几乎都为多年生耐阴草本,且以蔓生莠竹为优势种,其中DF稀有种最多,群落异质性高,多样性大。4)乔木层4种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DF、EDF显著大于EF;灌木层各指数差异不明显;草本层的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表现为NF较大,但其均匀度指数较小。【结论】人工林的演替进度快于自然封育林,但自然封育林灌、草层的多样性高于人工林,3种人工模式中以落叶阔叶林恢复效果最佳,因此可在今后的石漠化治理中选用落叶阔叶林模式,并在成林郁闭后减少人工抚育,让其自然恢复,可在保证林分生长量的同时,维持住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严志强 黄秋燕
运用1988年、1999年的TM影像与1996年广西大化县土地利用现状图提取三个时段城镇用地空间数据,利用GIS技术的空间分析功能研究了1988-1999年来大化县城镇用地的空间扩展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988-1999年间,大化县城镇用地扩展明显。大化县城镇建设用地的增加81%以上来自耕地、林地和草地,增加了生态环境的压力。大化县城镇建设用地空间扩展以交通主轴线状城镇扩展模式为主。大化县城镇建设用地扩展的主要驱动力是国民经济发展、行政因素、交通条件改善、人口增加与水电、矿产等资源的开发利用。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超 吴良林 杨妮 蓝春柳 邓树林
论文采用基于DEM的起伏地形下实照时数计算模型,以广西巴马县为例,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对研究区域实照时数的时空分布进行模拟和结果验证,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实照时数模拟值和气象站实测值之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决定系数高达0.996。并探讨喀斯特地区实照时数的时空分布特点,分析了不同时间尺度下实照时数的变化情况,讨论坡度、坡向、地形起伏度和地表粗糙度等地形因子对实照时数空间分布的影响。该方法可为喀斯特地区提供重要的气候基础数据,对喀斯特地区小气候和农业气象资源分布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喀斯特 实照时数 GIS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何铁光 肖润林 石雪晖
本文对桂西北环江县中科院科技扶贫基地肯福示范场柑橘示范园92片果园土壤营养状况的分析表明,该示范园有机质含量丰富,全氮、全磷偏低,水解氮、有效磷基本适宜,钾素缺乏,土壤偏酸性;果园之间主要土壤养分的变异系数都在16%以上,土壤pH值的变异系数为4.5%。不同产量级果园土壤养分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水解氮和速效钾含量上,是低产园提高产量的限制因素,水解氮和速效钾与柑桔产量分别有极显著和显著的相关性,初步提出了果园土壤水解氮、速效钾的丰缺指标。
关键词:
环境移民示范区 柑桔园 土壤养分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胡宝清,王世杰,李玲,覃开贤
喀斯特石漠化问题是存在于喀斯特区的一种重要的地质-生态灾害。石漠化灾害的预警分析包括设计警标、明确警情、寻找警源、分析警兆和预报警度等;而石漠化灾害风险评估是在喀斯特石漠化预警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灾害危险性评价,结合易损性分析,进行期望损失评估,目的就在于评估和监测石漠化的演变状态与引起的不良环境效应。要构建一个具有操作意义的石漠化灾害预警与风险评估模型库系统,首先要建立一套合理的喀斯特石漠化灾害预警与风险评估概念化模型,据此来辩识石漠化的发育度,诊断潜势度,预警危险度,核算易损度和评估危害度。本文在于揭示脆弱的喀斯特生态环境系统的演变过程及其引起的石漠化灾害系统的成因机理与致灾过程,在此基础上,进行喀斯特生态安全预警和石漠化灾害风险分析指标体系;利用GIS技术与空间统计分析和数学模型,建立石漠化灾害风险评估模型,为我国西南喀斯特山区土地石漠化预警和灾害防治评估与不同类型石漠化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借鉴的范例。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于一尊 王克林 陈洪松
根据广西喀斯特环境移民迁出区生态重建与经济发展的需求,以设计适应西南喀斯特峰丛洼地特点的土地生态结构与景观优化方案为目标,通过案例研究,在评价典型样区的生态适宜性与土壤肥力条件的基础上,结合IKNOS高分辨率卫星图像、历史航空影像,综合集成景观格局研究、农户参与设计与结构优化分析3种设计途径,提出了适应性景观生态设计的初步框架。案例分析表明,该方法具有适应性、参与性和灵活性的特点,符合适应性生态系统管理的需求,为实现小尺度景观安全格局设计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适应性 景观生态设计 喀斯特 IKNOS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熊康宁
本文通过紫云县环境移民样区的研究,指出了环境移民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喀斯特地区要立足开发式扶贫,建全“造血”功能,实行合理的土地利用,走生态农业的道路,确保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等对策
关键词:
喀斯特 环境移民 可持续发展 贵州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进 刘子琦 张国 李渊 李开萍 鲍恩俣
【目的】探明石漠化治理不同恢复模式土壤养分的分布特征,为进一步优化石漠化治理植被配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贵州花江石漠化治理示范区花椒、金银花、混交林、砂仁和撂荒地5种样地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在雨季前、中、后对不同样地土壤0~10、10~20和20~30 cm土层进行为期3年的采样监测,分析不同恢复模式下的土壤养分分布特征。【结果】随着植被的恢复,花椒、金银花、混交林和砂仁样地的土壤容重、田间持水量和毛管孔隙度均值较撂荒地分别降低0.61%、7.97%和1.12%;有机碳、全氮、全磷和全钾均值较撂荒地分别增加53.45%、45.72%、80.81%和1.44%,碱解氮、速效钾均值较撂荒地分别增加53.36%和25.80%。同一样地土壤有机碳及土壤养分含量均表现为雨季中(7月)>雨季后(11月)>雨季前(4月)的变化趋势。不同恢复模式土壤养分含量主要集聚于表层,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养分含量逐渐降低。【结论】不同恢复模式间养分含量存在差异,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植被恢复对生态环境均具有改善作用。
关键词:
石漠化 土壤养分 恢复模式 花江 贵州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