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876)
- 2023(2672)
- 2022(2333)
- 2021(2147)
- 2020(1892)
- 2019(4369)
- 2018(4305)
- 2017(7706)
- 2016(4514)
- 2015(4699)
- 2014(4571)
- 2013(4555)
- 2012(4296)
- 2011(4026)
- 2010(3952)
- 2009(3615)
- 2008(3600)
- 2007(3337)
- 2006(2938)
- 2005(2599)
- 学科
- 济(14937)
- 经济(14926)
- 学(8450)
- 业(6962)
- 管理(6212)
- 地方(6009)
- 方法(5313)
- 农(5120)
- 数学(4794)
- 数学方法(4671)
- 企(4243)
- 企业(4243)
- 壤(3806)
- 农业(3800)
- 土壤(3793)
- 森(3691)
- 森林(3691)
- 林(3642)
- 中国(3615)
- 地方经济(3335)
- 贸(3026)
- 贸易(3025)
- 税(2964)
- 易(2892)
- 生态(2831)
- 财(2755)
- 税收(2752)
- 收(2719)
- 环境(2708)
- 业经(2624)
- 机构
- 大学(62907)
- 学院(61844)
- 研究(29260)
- 科学(23506)
- 中国(20477)
- 农(19839)
- 济(19293)
- 经济(18796)
- 管理(17789)
- 所(17729)
- 研究所(16824)
- 业大(15793)
- 京(15605)
- 农业(15384)
- 理学(15126)
- 理学院(14796)
- 管理学(14162)
- 管理学院(14060)
- 中心(12538)
- 省(11729)
- 院(11667)
- 室(11269)
- 实验(10700)
- 北京(10312)
- 实验室(10211)
- 江(10137)
- 科学院(9976)
- 农业大学(9941)
- 重点(9717)
- 林业(9548)
- 基金
- 项目(48675)
- 科学(36195)
- 家(34837)
- 国家(34656)
- 基金(34333)
- 研究(28509)
- 科学基金(26346)
- 自然(20232)
- 自然科(19682)
- 自然科学(19676)
- 自然科学基金(19302)
- 省(18644)
- 基金项目(18550)
- 划(17492)
- 社会(15483)
- 社会科(14529)
- 社会科学(14525)
- 资助(14124)
- 重点(12578)
- 科技(12530)
- 计划(12462)
- 教育(12246)
- 发(11226)
- 科研(10401)
- 编号(10092)
- 专项(9828)
- 部(9407)
- 创(8999)
- 创新(8579)
- 农(8479)
共检索到924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管凝 程金花 侯芳 曾合州 沈子雅 赵梦圆 秦建淼
【目的】明确西南喀斯特地区这一特殊生境下典型森林的土壤优先流特征,为当地的森林植被恢复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种典型森林植被类型(侧柏纯林和侧柏、马尾松、直杆蓝桉混交林),通过野外染色示踪实验,设置2种模拟降雨量,用亮蓝染料溶液进行染色,挖掘土壤的染色竖直剖面和水平剖面,借助图像处理技术,提取染色面积比、平均最大入渗深度、基质流深度、优先流比和长度指数5个优先流特征参数,同时获取不同深度处土壤的优先路径分布、数量和比例。【结果】1)当模拟降雨量相同时,混交林的土壤染色面积比和平均最大入渗深度均高于纯林。2)当模拟降雨量由25 mm增大至60 mm时,混交林的染色面积比由12.36%变为16.44%,平均最大入渗深度由22.21 cm变为30.64 cm,染色面积比和最大入渗深度增幅相近;纯林的染色面积比由7.42%变为15.89%,最大入渗深度由12.50 cm变为17.59 cm,染色面积比增幅明显高于平均最大入渗深度;3)混交林下土壤染色形态呈指状或枝状,有独立斑块存在,纯林呈漏斗状,无独立斑块;4)当模拟降雨量为25 mm时,混交林下基质流深度、优先流比和长度指数平均分别为1.65 cm、76.70%和352.61%,高于侧柏纯林的1.31 cm、74.33%和184.20%;当模拟降雨量增大至60 mm时,混交林下基质流深度、优先流比和长度指数为2.21 cm、77.18%和497.02%,而侧柏纯林则为4.29 cm、53.83%和331.27%;5)喀斯特地区混交林和纯林的优先路径主要分布在15 cm土层以上,且半径大多小于5 mm。混交林下的土壤优先路径随土层深度的变异性更强,且大影响半径(>5 mm)优先路径的比例(19.0%)要高于纯林(9.0%)。【结论】喀斯特地区这2种典型森林下均存在一定的优先流现象,由于其特殊土石结构的影响,林地土壤优先路径数量较多;混交林下优先流的发育程度和空间变异性比纯林高,这与其大影响半径优先路径比例高、优先路径分布变异性强有直接关系。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何斌 虞应乾 李望军 邹顺 白晓龙 薛晓辉
【目的】为了解华山松对西南喀斯特环境的适应策略和养分循环机制,本研究探讨华山松根际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和根际效应对林龄的响应,为西南喀斯特地区人工林抚育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时空互代的方法,在贵州省毕节地区选取4个林龄(10、16、22和47 a)的华山松人工林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生态化学计量学方法 ,分析各林龄下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和根际效应,以及pH值和C、N、P化学计量特征。【结果】随林龄增加,根际土壤TC、TN、SOC含量先降低后升高,TP、TK、AN和AK逐渐升高,AP逐渐下降,TC_a和pH值先升高后降低。C∶N和C∶P比随林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N∶P比波动性变化。不同林龄华山松土壤养分的根际效应不同,幼龄林(10 a)和中龄林(16 a)对土壤养分的根际效应均为正效应,而近熟林(22 a)和成熟林(47 a)对土壤养分的根际效应显著降低,TN、AN、TP和TK在22 a时均表现为负效应;pH值无明显根际效应。根际土壤SOC与TN、TP和AN呈显著正相关,与TC_a呈显著负相关;pH值与SOC和TN呈显著负相关,与TC_a呈显著正相关;TK和TC_a含量与C∶N、C∶P、N∶P之间存在着显著负相关性。【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华山松根际土壤C、N、P、K和C_a含量均处于较高水平,具有较强的“自肥”作用;幼林龄阶段根际土壤的C∶N和C∶P显著高于其他阶段,华山松生长可能受到N和P限制;林龄对华山松根际土壤有效养分的富集效应大于全量养分。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跃进 李沁谊 王好才 时伟宇
【目的】探究西南喀斯特地区植被自然恢复演替过程中典型群落的土壤碳氮储量变化特征,为该地区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数据支撑。【方法】采用空间代时间方法,在重庆市中梁山喀斯特槽谷选取弃耕地(弃耕半年)、草地(5~10 a)、灌丛(15~25年)、灌乔林(30~40年)和乔木林(50~60年)作为一个植被自然恢复演替序列,设置固定样地,采集0~10、10~30、30~50、50~70 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全钾(TK)、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含量及碳氮比(C/N)和土壤pH值,估算各演替序列下土壤的碳氮储量,分析在自然恢复演替不同阶段的土壤碳氮含量与储量特征。【结果】植被自然恢复演替显著提高了土壤SOC和TN含量与储量(P <0.05),土壤TN储量与土壤SOC含量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TP含量显著正相关(P<0.001)。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吕明辉 王红亚 蔡运龙
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的土壤侵蚀问题倍受关注。本文针对喀斯特地区的土壤侵蚀研究现状,从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的格局研究、机理研究和生态恢复研究三个方面,综合论述了近几十年来有关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研究成果和进展。对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的区划、分类和分级研究进行归纳,将机理研究从自然因素和自然过程、人文因素和人文过程两个角度进行总结,阐述了喀斯特地区受损土地的生态恢复与重建研究,指出目前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
关键词:
西南地区 喀斯特 土壤侵蚀 石漠化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郑全胜 吴斌 白拉曲珍 叶飞 王雨 冯汉华
[目的]明确油茶种植年限对喀斯特地区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方法]以乐昌市富树山油茶种植基地分别种植了2、3和7年的油茶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和分子生态网络的分析方法对土壤细菌群落进行研究。[结果]油茶种植年限的增加会导致土壤中铵态氮和总氮的积累,虽然不会显著改变土壤中细菌群落的生物多样性,但会导致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改变。同时发现土壤水分是影响2、3年龄油茶林土壤细菌群落的关键环境因子,而种植7年油茶林的土壤细菌群落主要受pH的影响。此外,相比种植2~3年的油茶林,种植7年的油茶林土壤细菌类群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但同时出现了细菌网络模块化的缺失和关键物种的演变的现象。[结论]本研究揭示了粤北石漠化地区不同种植年限油茶纯林的土壤细菌群落动态变化特征,为维持油茶林土壤生态系统功能的实践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罗美 周运超
喀斯特石漠化是指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出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虽然土壤侵蚀只是石漠化过程的一个环节(王世杰,2002),但要清晰了解喀斯特石漠化的发生发展需要有土壤侵蚀过程资料的支撑。石漠化过程分为地
关键词:
树根 解剖特征 土壤侵蚀 喀斯特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邓承佳 袁访 卜通达 梁红 宋理洪
[目的]揭示土壤动物在喀斯特森林凋落物分解中的作用,深入认识喀斯特生态脆弱区植物-土壤系统养分的循环过程。[方法]采用凋落物袋法,以贵州中部地区喀斯特森林优势木本和草本植物凋落物(白茅、圆果化香树和翅荚香槐)为研究对象,进行持续1年的原位分解,通过排序分析、随机森林模型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探究不同体型土壤动物群落对森林凋落物分解的影响。[结果]不同处理间凋落物质量损失率差异显著,草本植物凋落物白茅质量损失率最高,木本植物凋落物翅荚香槐损失率最低。一定范围内,凋落物质量损失率与碳氮比成反比。土壤动物平均增加了24.89%的凋落物分解,中小型土壤动物作用(15.34%)大于大型土壤动物作用(9.55%);土壤动物对凋落物分解的贡献率在分解前期较后期大。从凋落物袋中共捕获土壤动物13 733头,分属21个类群,优势类群为蜱螨目和弹尾目;随机森林模型结果显示,前气门亚目、长角(虫兆)目、短角(虫兆)目、伪蝎目、中气门亚目、蚁甲科在凋落物分解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结论]除草本植物外,黔中喀斯特森林凋落物分解速率与碳氮比成反比。土壤动物在凋落物的分解中具有重要作用,且在分解前期贡献较大。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吴鹏 崔迎春 赵文君 舒德远 侯贻菊 丁访军 杨文斌
【目的】研究茂兰喀斯特森林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不同演替阶段土壤养分与化学计量的动态变化规律,探讨两者间的相互关系,定量评价各影响因子对其的解释程度,阐明群落演替与土壤性状演变间的内在耦合关系,旨在为该区域植被的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草本群落、灌木灌丛群落、乔林群落和顶极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群落等演替阶段为研究对象,每个演替阶段各设置3个固定样地,样地内根据不同小生境随机布设12个土壤剖面,分层取样,测定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和全钾(TK)含量,并计算其化学计量比。【结果】研究区土壤的SOC、TN、TP和TK含量均值分别为54.72、4.67、0.73和8.53 g/kg,且SOC、TP和TN含量相互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表现出相对一致的变化规律;C:N、C:P、C:K、N:P、N:K和P:K分别为11.95、79.16、6.50、6.64、0.550 1和0.085 2;从变异系数来看,除TK含量和C:N属弱变异性以外,其余土壤养分含量及化学计量比均属中等变异性。随植被的正向演替,不同演替阶段的SOC、TN和TP含量基本上均呈上升趋势,而TK含量则呈倒"V"字型变化,表现为:乔林阶段>顶极阶段>灌木灌丛阶段>草本阶段;各演替阶段不同土层深度的SOC、TN和TP含量均表现为0~10 cm要高于10~20 cm,而TK含量则无明显变化。土壤化学计量特征随演替的进展其变化趋势差异较大;在土壤剖面层次上,各演替阶段除C:N不同土层深度间无显著差异以外,其余也均表现为0~10 cm要高于10~20 cm。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层深度和群落演替是调控该区域土壤养分含量和化学计量特征的主要因素,对其解释程度分别为32.82%和32.19%。【结论】研究区土壤有机碳含量相对较高,氮、磷养分含量丰富,植物生长受氮(或磷)素限制的原因可能是土壤养分含量的有效性偏低所致;减少人为干扰、加之适当的保护,促进群落的正向演替,提高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性,有利于土壤养分的积累;研究初步揭示了众多影响因子对土壤养分含量和化学计量特征的解释程度,对喀斯特森林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孝良 陈效民 周炼川 周方方
通过对贵州省喀斯特地区不同石漠化阶段的土壤分析,研究了喀斯特地区土壤全氮和有机碳的变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随石漠化程度增加,土壤全氮、总有机碳、轻组有机碳和重组有机碳含量均呈降低的趋势,且轻组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有减少趋势。在土体分布上,研究区土壤全氮和总有机碳含量从大到小均依次表现为表土层、心土层、底土层,且随石漠化程度加深,表现出表土侵蚀现象。研究区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季节性变化特征明显,以高温高湿的夏秋季较低,冬季较高;在变异幅度上,以未石漠化和潜在石漠化土壤全氮和总有机碳的变异幅度较大,土壤总有机碳库的更新比例分别为19%和20%,而轻度和中度石漠化阶段土壤总有机碳库更新比例较低,仅...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宋希娟 王克林 刘淑娟 曾朝霞 寻瑞
分析喀斯特峰丛洼地次生林(CL)、灌草丛(GC)、牧草地(MC)、玉米地(YM)共4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及养分特征,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0~3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随土地利用强度的增加而降低,与YM土壤相比,CL土壤的有机质含量高38.5%~100%,全氮含量高63%~130%(P<0.05);4种土壤的全磷含量间差异和全钾含量间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速效磷含量受土地利用方式影响明显,CL土壤的速效磷含量最低,GC土壤的次之,YM土壤的最高;速效钾含量受植被覆盖和水土流失状况的影响较明显,CL土壤和GC土壤的速效钾含量均高...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珍明 张家春 贺红早 刘盈盈
为喀斯特地区无籽刺梨合理种植提供科学依据,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贵州喀斯特地区不同区域无籽刺梨产地土壤主要肥力特征和植株中碳、氮、磷含量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土壤均处于酸性,符合无籽刺梨土壤生长的适宜p H(5.5~6.5),无籽刺梨种植基地有机质含量最高为35.37 g/kg,全钾含量丰富(6.5~10.78 g/kg),全氮中等(0.56~1.78 g/kg),全磷含量相对匮乏(0.30~0.71 g/kg),有效态养分含量较低;西秀无籽刺梨基地土壤C/N比为14.04~27.08,与全球土壤(平均值为13.33∶1)及中国土壤(平均值10∶1~12∶1)的C/N相...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吕文强 周传艳 闫俊华 李世杰
为评价贵州省人工林生境养分供应状况及养分获取效率,以贵州省喀斯特地区4种典型人工林:华山松Pinus armandii林,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和柏木CuPressus funebris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以上4种人工林叶片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结果显示:华山松、杉木、马尾松和柏木等4种典型人工林叶片碳(C)质量分数较高,氮(n)和磷(P)质量分数较低;各林型之间叶片碳质量分数变异较小,氮、磷质量分数以及碳氮比(C∶n),氮磷比(n∶P),碳磷比(C∶P)变异较大。4种典型人工林各林型之间叶片生态计量学指标大部分差异不显著(...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炼川 陈效民 李孝良 杨新强 王晓洋 黄代民
通过每两月一次的定位监测,对贵州喀斯特不同石漠化阶段的土壤水分含量、蓄持效应和养分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表层土壤含水量随着石漠化的发展而下降;土壤含水量随降雨具有明显的动态变化,但非石漠化土壤蓄持水分最高,达到最高值为589.1 g.kg-1;不同程度石漠化土壤不同深度含水量与土壤的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有效养分供给与土壤水分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土壤水分的短缺可能成为喀斯特土壤中养分供应的制约因素。
关键词:
喀斯特地区 石漠化 水分变异 水肥关系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兰雪 戴全厚 喻理飞 杨智
本文以典型喀斯特退化森林不同植被恢复阶段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选取立地条件基本相似的草坡、灌草、灌木、乔灌、乔木和顶级六个植被恢复阶段,并以坡耕地为对照,通过调查取样和实验分析,探索了退化森林不同恢复阶段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显著,随着植被由低级向高级演替,养分也随之增加。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养分与土壤脲酶、蔗糖酶、蛋白酶显著相关。方差分析显示,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对土壤酶活性有显著影响;对于土壤脲酶活性而言,石缝与土面、石缝和石土面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而小生境对于土壤蛋白酶和蔗糖酶活性的差异不显著。
关键词:
喀斯特退化森林 不同恢复阶段 土壤酶活性
[期刊]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作者]
吴鹏
本文基于生态化学计量学理论,借助以空间替代时间的方法,以茂兰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中的草本群落阶段(HS)、灌木灌丛阶段(SS)、乔林阶段(AS)和顶极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阶段(CS)等为研究对象,对各演替阶段的植物叶片、凋落物和土壤的C、N、P、K含量和化学计量特征以及N、P养分重吸收率、群落多样性指数和比叶面积等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植物叶片C、N、P、K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的总体分布(1)茂兰喀斯特地区68种优势植物叶片C、N、P、K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309.57573.21 g·kg-1、5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