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484)
- 2023(9436)
- 2022(8605)
- 2021(8109)
- 2020(6781)
- 2019(15962)
- 2018(16053)
- 2017(31034)
- 2016(17028)
- 2015(19048)
- 2014(19113)
- 2013(19043)
- 2012(17356)
- 2011(15668)
- 2010(15436)
- 2009(13884)
- 2008(13318)
- 2007(11404)
- 2006(9834)
- 2005(8456)
- 学科
- 济(66944)
- 经济(66873)
- 管理(46443)
- 业(44249)
- 企(36841)
- 企业(36841)
- 方法(32284)
- 数学(27949)
- 数学方法(27612)
- 农(17416)
- 学(16642)
- 中国(16084)
- 地方(15910)
- 财(15206)
- 业经(14413)
- 农业(11980)
- 理论(11575)
- 和(11243)
- 贸(11039)
- 贸易(11034)
- 环境(10717)
- 易(10651)
- 技术(10263)
- 制(10170)
- 务(9880)
- 财务(9821)
- 财务管理(9807)
- 教育(9434)
- 企业财务(9308)
- 划(9105)
- 机构
- 大学(239648)
- 学院(236826)
- 管理(96446)
- 济(88817)
- 经济(86757)
- 理学(84586)
- 理学院(83606)
- 管理学(82052)
- 管理学院(81649)
- 研究(79692)
- 中国(56444)
- 科学(52562)
- 京(51711)
- 所(40634)
- 农(39632)
- 财(38481)
- 业大(38145)
- 研究所(37543)
- 中心(35334)
- 北京(32762)
- 江(32506)
- 范(32498)
- 师范(32222)
- 财经(31779)
- 农业(31167)
- 经(28907)
- 院(28871)
- 州(27278)
- 师范大学(26292)
- 经济学(25430)
- 基金
- 项目(170450)
- 科学(132809)
- 研究(122884)
- 基金(122770)
- 家(107937)
- 国家(107075)
- 科学基金(91143)
- 社会(74544)
- 社会科(70482)
- 社会科学(70462)
- 基金项目(66579)
- 省(66394)
- 自然(61515)
- 自然科(60028)
- 自然科学(60014)
- 自然科学基金(58886)
- 划(56814)
- 教育(55893)
- 编号(50490)
- 资助(50364)
- 成果(40580)
- 重点(38185)
- 部(36950)
- 发(36285)
- 创(35207)
- 课题(34336)
- 科研(32915)
- 创新(32787)
- 计划(31649)
- 大学(31538)
共检索到3314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吕明辉 王红亚 蔡运龙
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的土壤侵蚀问题倍受关注。本文针对喀斯特地区的土壤侵蚀研究现状,从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的格局研究、机理研究和生态恢复研究三个方面,综合论述了近几十年来有关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研究成果和进展。对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的区划、分类和分级研究进行归纳,将机理研究从自然因素和自然过程、人文因素和人文过程两个角度进行总结,阐述了喀斯特地区受损土地的生态恢复与重建研究,指出目前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
关键词:
西南地区 喀斯特 土壤侵蚀 石漠化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罗美 周运超
喀斯特石漠化是指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出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虽然土壤侵蚀只是石漠化过程的一个环节(王世杰,2002),但要清晰了解喀斯特石漠化的发生发展需要有土壤侵蚀过程资料的支撑。石漠化过程分为地
关键词:
树根 解剖特征 土壤侵蚀 喀斯特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毕华兴 朱金兆 吴斌
国外土壤侵蚀与流域产沙模型研究综述毕华兴,朱金兆,吴斌(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100083)(北京林业大学科研处100083)(北京林业大学国际合作处100083)土壤侵蚀是自然景观发展的一种正常现象[1],但是,仅仅在地球上的某些地区,土壤侵蚀才...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勤科 李锐
区域土壤侵蚀与环境研究,是在比较大的中间尺度和较长的时间尺度上,对土壤侵蚀发生发展过程、土壤侵蚀因子、土壤侵蚀定量评价方法,以及土壤侵蚀治理对环境的影响进行研究的科学与技术体系。该领域的研究,即能直接为国家水土保持宏观决策提供支持,又能揭示土壤侵蚀的宏观规律,并于全球变化研究相联系。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主要概括四个方面,包括:①区域土壤侵蚀因子研究,是为认识土壤侵蚀环境特征和进行土壤侵蚀定量评价的基础,②区域土壤侵蚀评价研究,包括调查制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等,是该研究服务于水土保持实践的基本途径;③水土保持的环境效应研究,是从另外一个视角对土壤侵蚀环境与水土流失及其治理关系的认识。是确切评估水...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张素红 李森 吴波 严平 魏兴琥
据2005年10月的野外调查及对TM卫星影像解译分析结果,研究了粤北不同程度的石漠化地区、不同利用类型土地的137Cs区域分布以及土壤侵蚀速率特征。结果表明:粤北石漠化地区土壤137Cs活度的平均值为(6.54±0.57)Bq·kg-1,土壤中137Cs水平随石漠化程度增加有先降低然后升高的趋势,表明在重度石漠化阶段,过高的基岩裸露率导致其周围土壤对137Cs的集中吸附,137Cs在某些沉积小环境内逐渐富集。研究区137Cs背景值为(1 433.60±131.40)Bq·m-2,低于北半球的平均值,137Cs剖面分布基本符合指数分布,最高值出现在2 4 cm深度范围内。在轻度、中度石漠化地区,...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军 谢旭姣 韦小茶 李青 王济 张帅
[目的]研究典型喀斯特地区不同龄级马尾松林下土壤抗蚀性,筛选表征喀斯特地区马尾松林土壤的最适抗蚀指标,为喀斯特地区水土保持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在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选择不同龄级(幼龄林(SY)、中龄林(SZ)、成熟林(SC))的马尾松林,测定了不同龄级马尾松林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团聚体组含量、机械组成和土壤抗蚀性指标,最后选取有机质含量、抗蚀指数、团聚体破坏率、团聚状况、团聚度、分散率、分散系数、湿筛平均重量直径、湿筛平均几何直径、体积质量、干筛团聚体含量、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毛管持水量13个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探究各龄级马尾松林土壤的最优抗蚀指标和综合抗蚀指数。[结果](1)不同龄级马尾松林土壤理化性质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土壤平均有机质含量由大到小排序为成熟林(94.49 g/kg)>中龄林(63.78 g/kg)>幼龄林(55.29 g/kg)。(2)马尾松林土壤湿筛平均重量直径、团聚状况和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下降,表现为成熟林>中龄林>幼龄林。(3)主成分分析发现,有机质、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抗蚀指数、团聚度、团聚状况和湿筛平均重量直径为最适抗蚀指标。(4)不同龄级马尾松林综合抗蚀指数表现为成熟林(8.04)>中龄林(-0.29)>幼龄林(-7.75)。[结论]筛选出了表征喀斯特地区马尾松林土壤抗蚀性的最适指标。随着喀斯特地区马尾松林龄的增加,土壤有机质、湿筛平均重量直径和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均增大,团聚状况得到改善,土壤抗蚀性增强。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管凝 程金花 侯芳 曾合州 沈子雅 赵梦圆 秦建淼
【目的】明确西南喀斯特地区这一特殊生境下典型森林的土壤优先流特征,为当地的森林植被恢复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种典型森林植被类型(侧柏纯林和侧柏、马尾松、直杆蓝桉混交林),通过野外染色示踪实验,设置2种模拟降雨量,用亮蓝染料溶液进行染色,挖掘土壤的染色竖直剖面和水平剖面,借助图像处理技术,提取染色面积比、平均最大入渗深度、基质流深度、优先流比和长度指数5个优先流特征参数,同时获取不同深度处土壤的优先路径分布、数量和比例。【结果】1)当模拟降雨量相同时,混交林的土壤染色面积比和平均最大入渗深度均高于纯林。2)当模拟降雨量由25 mm增大至60 mm时,混交林的染色面积比由12.36%变为16.44%,平均最大入渗深度由22.21 cm变为30.64 cm,染色面积比和最大入渗深度增幅相近;纯林的染色面积比由7.42%变为15.89%,最大入渗深度由12.50 cm变为17.59 cm,染色面积比增幅明显高于平均最大入渗深度;3)混交林下土壤染色形态呈指状或枝状,有独立斑块存在,纯林呈漏斗状,无独立斑块;4)当模拟降雨量为25 mm时,混交林下基质流深度、优先流比和长度指数平均分别为1.65 cm、76.70%和352.61%,高于侧柏纯林的1.31 cm、74.33%和184.20%;当模拟降雨量增大至60 mm时,混交林下基质流深度、优先流比和长度指数为2.21 cm、77.18%和497.02%,而侧柏纯林则为4.29 cm、53.83%和331.27%;5)喀斯特地区混交林和纯林的优先路径主要分布在15 cm土层以上,且半径大多小于5 mm。混交林下的土壤优先路径随土层深度的变异性更强,且大影响半径(>5 mm)优先路径的比例(19.0%)要高于纯林(9.0%)。【结论】喀斯特地区这2种典型森林下均存在一定的优先流现象,由于其特殊土石结构的影响,林地土壤优先路径数量较多;混交林下优先流的发育程度和空间变异性比纯林高,这与其大影响半径优先路径比例高、优先路径分布变异性强有直接关系。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炼川 陈效民 李孝良 杨新强 王晓洋 黄代民
通过每两月一次的定位监测,对贵州喀斯特不同石漠化阶段的土壤水分含量、蓄持效应和养分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表层土壤含水量随着石漠化的发展而下降;土壤含水量随降雨具有明显的动态变化,但非石漠化土壤蓄持水分最高,达到最高值为589.1 g.kg-1;不同程度石漠化土壤不同深度含水量与土壤的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有效养分供给与土壤水分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土壤水分的短缺可能成为喀斯特土壤中养分供应的制约因素。
关键词:
喀斯特地区 石漠化 水分变异 水肥关系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庞世龙 欧芷阳 申文辉 侯远瑞 黄小荣 郑威
以广西平果县喀斯特山地银合欢Leucaena LeucocephaLa林、柚木TecTona grandis林、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林、顶果木acrocarpus fraxinifoLius林及弃耕地植被自然恢复(对照)等5种植被恢复模式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土壤理化性质变异特征;综合敏感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确定了研究区土壤质量评价指标的最小数据集,对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土壤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质量评价指标最小数据集由土壤自然含水率、田间持水量、非毛管孔隙度、有机质、全磷、全钾、碱解氮和速效磷等8个指标组成。速效磷是研究区土壤质量评价的高度...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雷孝章
通过调查、定位与半定位观测,研究了长江上游不同地貌类型区的土壤侵蚀空间分布格局,以及各影响因子与土壤侵蚀间的关系。揭示了泥沙运行机制和水土流失规律、提出了小流域泥沙运输的输移比:流域面积小于5km2用0.6—0.7作为泥沙输移比,流域面积小于30km2用0.3作为泥沙输移比、推算流域水土流失量,并建立了坡面和小流域土壤流失预报模型.
关键词:
土壤侵蚀,输移比,预报模型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平仓 杨勤科 夏艳华
基于中国大陆水蚀地区土壤侵蚀的主要影响因子—土壤抗侵蚀性指标进行的 35个一级控制性测点试验对比研究和野外人工降雨原位试验 ,重点讨论了长江中上游地区土壤侵蚀形成的机制和过程。结果表明长江中上游地区土壤侵蚀主要表现为在降雨和土壤蓄满壤中流参与下的重力侵蚀过程。在形式上表现为坡地上土壤体表层小范围的滑动和微型阵性泥石流过程 ,导致沟道河流泥沙输移比小并产生局部严重淤积 ,土壤侵蚀的危害首先表现为土层进一步变薄、退化和荒芜 ,其次表现为泥沙淤积和洪害。长江中上游地区土壤保持的基本方针应该是“保土减水” ,与黄土高原“全部降水就地入渗拦蓄”的方针有所不同。
关键词:
土壤侵蚀 长江流域 机制及过程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史培军 刘宝元 张科利 金争平
在综合评述了国内外土壤侵蚀研究的最新进展基础上,综述了我们在内蒙古准格尔旗皇甫川流域和陕西安塞大南沟流域的研究成果,并进一步提出了探讨人类活动(主要是土地利用方式和水平)对土壤侵蚀的影响机理及过程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
土壤侵蚀 过程与模型 人类活动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朱洪芬 杨营 毕如田
土壤侵蚀作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本研究在GIS支持下,应用TM遥感影像提取土地利用和土壤侵蚀的相关信息,快速获得了山西省忻州市繁峙县地面坡度、植被盖度、特殊侵蚀类型等土壤侵蚀因子空间信息,采用叠加分析法研究了繁峙县不同土地利用状况的土壤侵蚀规律。基于国家水利部制定的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快速完成了繁峙县土壤侵蚀强度的判定与分析。结果表明:繁峙县坡度大部分集中在5~15°之间,5°~15°坡度带土壤侵蚀面积最大,侵蚀面积约为2 255.37km2,约占整个繁峙县总面积的77.44%,但是这类土壤侵蚀程度较低,水土流失较少。25°以上侵蚀面积占总侵蚀面积的13.12%。中...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蔡强国,刘纪根
土壤侵蚀模型作为了解土壤侵蚀过程与强度,掌握土地资源发展动态,指导人们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管理和维持人类长期生存环境的重要技术工具,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本文总结了中国土壤侵蚀模型的主要成果,对经验统计模型、物理成因模型、国外模型在我国的应用方面作了详细的介绍。在总结和评价中国土壤侵蚀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土壤侵蚀模型应该注重的发展方向:(1)注重土壤侵蚀模型的理论研究,将从以侵蚀因子为基础的侵蚀预报向侵蚀过程的量化研究和理论完善,研究各侵蚀因子及其交互作用对侵蚀过程的影响,泥沙在复杂坡面以及不同流域尺度间的分散、输移和沉积作用;(2)加强对重力侵蚀、洞穴侵蚀机制的研究,加强对大中流域侵蚀模型的研究;(3)充分利用先进的RS、GIS技术,为侵蚀模型的研究提供大量的数据源,以利于对土壤侵蚀模型的检验。
关键词:
土壤侵蚀模型 主要成果 发展方向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朱连奇 冯文峰 朱文博
随着地球信息科学的进步与发展,"3S"技术成为土壤侵蚀研究的有效工具。本文介绍了"3S"技术在土壤侵蚀研究中应用的途径和使用的限制条件,在对大量研究文献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国外学者利用"3S"技术主要集中在全球和区域土壤侵蚀调查、土壤侵蚀的生态效应等2个方面。而国内学者主要开展了区域土壤侵蚀调查、土壤侵蚀动态研究和土壤侵蚀模式的构建等3个方面的工作。指出目前和GIS技术结合应用最为广泛的土壤侵蚀模式是USLE和RUSLE,这两个模式都是基于统计的经验模式,缺乏充足的实测资料,精度不高;利用"3S"技术对于区域土壤侵蚀因子的研究缺乏与综合评价方法或模型间的协调。展望未来"3S"技术在土壤侵蚀研究中应用的可能趋势。
关键词:
3S技术 土壤侵蚀 动态监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