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566)
- 2023(12414)
- 2022(10932)
- 2021(10484)
- 2020(8737)
- 2019(20159)
- 2018(20127)
- 2017(38683)
- 2016(21349)
- 2015(23679)
- 2014(23739)
- 2013(23629)
- 2012(21742)
- 2011(19602)
- 2010(19471)
- 2009(17547)
- 2008(16925)
- 2007(14795)
- 2006(12715)
- 2005(11071)
- 学科
- 济(83098)
- 经济(83014)
- 管理(58787)
- 业(55347)
- 企(45228)
- 企业(45228)
- 方法(37701)
- 数学(32540)
- 数学方法(32099)
- 农(22774)
- 学(22220)
- 中国(20178)
- 财(19150)
- 地方(19126)
- 业经(17778)
- 环境(15845)
- 农业(15725)
- 制(14111)
- 和(13948)
- 理论(13855)
- 贸(13531)
- 贸易(13521)
- 技术(13503)
- 易(13052)
- 划(12330)
- 务(12286)
- 财务(12225)
- 财务管理(12203)
- 企业财务(11630)
- 融(11523)
- 机构
- 大学(300204)
- 学院(298216)
- 管理(116596)
- 济(111289)
- 经济(108686)
- 研究(105063)
- 理学(102047)
- 理学院(100739)
- 管理学(98666)
- 管理学院(98139)
- 中国(74406)
- 科学(70999)
- 京(64966)
- 农(56105)
- 所(54904)
- 研究所(50875)
- 业大(50726)
- 财(49167)
- 中心(46338)
- 农业(43927)
- 江(42572)
- 北京(40976)
- 范(40740)
- 师范(40321)
- 财经(40082)
- 院(38829)
- 经(36546)
- 州(35294)
- 师范大学(32738)
- 技术(32651)
- 基金
- 项目(215368)
- 科学(167524)
- 基金(155442)
- 研究(151570)
- 家(138933)
- 国家(137857)
- 科学基金(116163)
- 社会(92650)
- 社会科(87534)
- 社会科学(87509)
- 省(84448)
- 基金项目(83663)
- 自然(79125)
- 自然科(77196)
- 自然科学(77174)
- 自然科学基金(75766)
- 划(72133)
- 教育(68837)
- 资助(63993)
- 编号(60880)
- 成果(48915)
- 重点(48914)
- 部(46398)
- 发(45892)
- 创(44310)
- 课题(42169)
- 科研(41964)
- 创新(41374)
- 计划(41255)
- 大学(38868)
- 期刊
- 济(120070)
- 经济(120070)
- 研究(82906)
- 学报(56473)
- 中国(54854)
- 农(50754)
- 科学(50655)
- 大学(41230)
- 管理(40874)
- 学学(39070)
- 财(35226)
- 农业(35136)
- 教育(33118)
- 技术(24009)
- 融(22260)
- 金融(22260)
- 业经(19953)
- 财经(18645)
- 业(18200)
- 经济研究(18073)
- 科技(16582)
- 图书(15903)
- 经(15826)
- 资源(15747)
- 林业(15577)
- 问题(15408)
- 业大(15265)
- 版(15170)
- 理论(13863)
- 技术经济(13456)
共检索到4243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殷庆仓 宋同清 彭晚霞 曾馥平
以西南喀斯特地区4种造林树种茶条木(Delavaya toxocarpa)、樟叶槭(Acer albopurpurascens)、狗骨木(Cornus wilsoniana)、无患子(Sapindu smukorossi)为研究对象,分12个月每月于自然条件下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测定了植物叶片气孔气体交换的相关特征和环境因子的日变化,以分析树种的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4种植物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日变化趋势均呈"双峰"曲线,中午出现光合"午休"均为非气孔因素限制,12:00~15:00光合速率降低则主要受气孔因素限制;水分利用效率(WUE)总体...
关键词:
造林树种 光合作用 日变化 西南喀斯特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付威波 宋敏 彭晚霞 杨钙仁 杜虎 文丽 李莎莎
为了解喀斯特典型植物光合作用季节变化特征,应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对滇南安息香(Styrax benzoinoides Craib)、女贞(Ligustrum lucidum)和岩樟(Cinnamomum saxatile)3种喀斯特典型植物在自然生境中的光合季节动态及主要影响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女贞和岩樟的光合速率季节变化表现为4月、7月较高而1月、10月低,滇南安息香的光合速率季节变化则不明显;3种植物都出现了光合"午休"现象,但不同树种的变化曲线不同;不同季节影响3种植物的净光合速率(Pn)的因子不同:1月和10月,3种植物共同的主要影响因子为光强(PAR)和蒸腾速...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袁正科 夏合新 张绮纹
为了给水蚀地造林选择树种提供科学依据,根据北纬24°39'—30°08'东经108°47'-114°15'范围内的1386个标准地和12个树种的68株林木根系资料,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亚热带水蚀地上20个树种对土层厚度的生态适用极限值;极限为0—5cm的有Pinusmassaniana等11个树种,6—10cm的有Dalbergiahupeana等7个树种,21—30cm的有Cunninghamialanceolata等2个树种。极限值小的树种根系有较大的根幅和分布深度,并具匍匐于岩石表面浅土层和沿裂隙生长延伸的特性。土层、土层加母质层厚度和坡位对水蚀地生长的影响较大。各生态...
关键词:
水蚀地,造林树种,生态适应性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谭芳林 徐俊森 林武星 叶功富 林捷
对不同树种滨海沙地适生性进行测定 ,不仅可以筛选出适宜于在不同滨海沙地的树种 ,丰富滨海防护林的树种资源 ,同时 ,也是防护林生态系统管理的要求。本文通过对各树种在不同滨海沙地立地上的成活率 (或保存率 )、生长量和抗风性的比较 ,筛选出适宜在福建东南滨海后沿沙地上栽植的树种有巨尾桉、刚果1 2 #桉、厚荚相思、纹荚相思和马占相思等 5个树种 ;较适宜的树种有山地木麻黄、柠檬桉、大叶相思、湿地松等 1 0个树种 ;适宜于木麻黄基干林带更新改造的树种有木麻黄无性系 70 1 #、60 1 #、厚荚相思等 3个树种 ,较适宜的树种为刚果 1 2 #桉 ,但建议慎重使用 ;适宜于前沿有少量稀疏木麻黄...
关键词:
滨海沙地 树种 适生性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李昆 孙永玉 张春华 崔永忠
对金沙江干热河谷区8个造林树种的有关生理生态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相思类树种在旱季水分自然饱和亏缺较大,乡土树种坡柳和3种桉树则是雨季水分亏缺较大,具有WSD高而RWC低的植物同样具有很强的抗旱能力;比叶面积增大是植物提高抗旱能力的一个表现方面,但增加干物质积累、提高细胞质浓度也是途径之一;干热逆境可造成叶绿素含量降低,雨季叶绿素含量有较大提高,叶绿素a/b值也随之得到提高;参试树种的糖分含量旱季比雨季高,除马占相思外,其它树种淀粉与糖的比率则旱季比雨季低;在干热逆境胁迫下,7个树种(除尾叶桉)的游离脯氨酸含量有不同程度增加,旱季植株易出现萎蔫现象,有部分或较多叶片脱落的树种积累的游离脯氨...
关键词:
干热河谷 造林树种 生理生态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管凝 程金花 侯芳 曾合州 沈子雅 赵梦圆 秦建淼
【目的】明确西南喀斯特地区这一特殊生境下典型森林的土壤优先流特征,为当地的森林植被恢复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种典型森林植被类型(侧柏纯林和侧柏、马尾松、直杆蓝桉混交林),通过野外染色示踪实验,设置2种模拟降雨量,用亮蓝染料溶液进行染色,挖掘土壤的染色竖直剖面和水平剖面,借助图像处理技术,提取染色面积比、平均最大入渗深度、基质流深度、优先流比和长度指数5个优先流特征参数,同时获取不同深度处土壤的优先路径分布、数量和比例。【结果】1)当模拟降雨量相同时,混交林的土壤染色面积比和平均最大入渗深度均高于纯林。2)当模拟降雨量由25 mm增大至60 mm时,混交林的染色面积比由12.36%变为16.44%,平均最大入渗深度由22.21 cm变为30.64 cm,染色面积比和最大入渗深度增幅相近;纯林的染色面积比由7.42%变为15.89%,最大入渗深度由12.50 cm变为17.59 cm,染色面积比增幅明显高于平均最大入渗深度;3)混交林下土壤染色形态呈指状或枝状,有独立斑块存在,纯林呈漏斗状,无独立斑块;4)当模拟降雨量为25 mm时,混交林下基质流深度、优先流比和长度指数平均分别为1.65 cm、76.70%和352.61%,高于侧柏纯林的1.31 cm、74.33%和184.20%;当模拟降雨量增大至60 mm时,混交林下基质流深度、优先流比和长度指数为2.21 cm、77.18%和497.02%,而侧柏纯林则为4.29 cm、53.83%和331.27%;5)喀斯特地区混交林和纯林的优先路径主要分布在15 cm土层以上,且半径大多小于5 mm。混交林下的土壤优先路径随土层深度的变异性更强,且大影响半径(>5 mm)优先路径的比例(19.0%)要高于纯林(9.0%)。【结论】喀斯特地区这2种典型森林下均存在一定的优先流现象,由于其特殊土石结构的影响,林地土壤优先路径数量较多;混交林下优先流的发育程度和空间变异性比纯林高,这与其大影响半径优先路径比例高、优先路径分布变异性强有直接关系。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郭婷婷 丁洪伟 张浩 曾昭霞 刘孝利
明晰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及权衡/协同关系,对优化西南喀斯特生态脆弱区生态管理、攻克贫困、维护社会和谐有重要意义。以中国知网、谷歌学术和Science Direct为数据源,共检索整理89篇论文,研究结果说明:(1)从文献年代分布来看,2008—2018年间研究较少,在2019—2023年间激增。从研究区分布来看,贵州省最多,广西壮族自治区最少。(2)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类型的选择不均衡且评估方法依赖于模型。(3)分析权衡/协同的研究方法机理与应用,主要分为统计分析、制图叠加分析和情景模拟分析法三类。(4)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工程是影响权衡/协同关系的驱动因素,而自然地理为主导因子。最后,本文针对目前喀斯特区生态服务功能与权衡/协同研究不足进行了归纳总结,并提出未来研究展望。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王克林 苏以荣 曾馥平 陈洪松 肖润林
西南喀斯特区域是特殊地质背景制约的脆弱生态带。论文以西南喀斯特地区典型生态系统不同退化/恢复阶段物质循环与植被恢复响应为主线,研究生态系统中的水分和养分过程,包括坡面降雨-入渗-产流-土壤水分再分布过程、土壤水分养分空间分异特征、微生物种群结构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初步揭示了"地下过程为主、地表过程为辅"的水土物质迁移规律与峰丛坡地土壤水分养分状况高于洼地的趋势;通过不同演替阶段、石漠化程度植被生态系统监测,初步揭示植被生态适应性与植物多样性的时空格局,提出发展草食畜牧业、构建农牧复合生态系统的替代型喀斯特区域生态重建发展模式。
关键词:
广西 喀斯特:生态系统 生态过程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婧昕 许尔琪
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在地貌形态上主要表现为以峰丛为主的正地形和以洼地为主的负地形。近年来,以正地形为主的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程度日益加剧,对这一地区生态修复的前提是进行合理的正负地形划分。本文以西南喀斯特7个典型地貌类型区为例,基于地表开度、地表曲率和地形起伏度三个地形因子,应用改进的局部方差法和阈值法确定最终的正负地形边界。结果显示,研究区正负地形分界处地表开度最佳阈值介于-2°-4°之间,正地形比例从42.80%75.57%不等。最后,选取了三个景观格局因子对正负地形的差异加以描述,并分析了耕地在正负地形中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婧昕 许尔琪
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在地貌形态上主要表现为以峰丛为主的正地形和以洼地为主的负地形。近年来,以正地形为主的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程度日益加剧,对这一地区生态修复的前提是进行合理的正负地形划分。本文以西南喀斯特7个典型地貌类型区为例,基于地表开度、地表曲率和地形起伏度三个地形因子,应用改进的局部方差法和阈值法确定最终的正负地形边界。结果显示,研究区正负地形分界处地表开度最佳阈值介于-2°~-4°之间,正地形比例从42.80%~75.57%不等。最后,选取了三个景观格局因子对正负地形的差异加以描述,并分析了耕地在正负地形中的形态差异。今后不同地形因子组合对地表描述准确程度的定量化研究及形态学方法与边缘检测等计算机自动提取方法的融合将是重点探讨的方向。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吕明辉 王红亚 蔡运龙
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的土壤侵蚀问题倍受关注。本文针对喀斯特地区的土壤侵蚀研究现状,从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的格局研究、机理研究和生态恢复研究三个方面,综合论述了近几十年来有关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研究成果和进展。对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的区划、分类和分级研究进行归纳,将机理研究从自然因素和自然过程、人文因素和人文过程两个角度进行总结,阐述了喀斯特地区受损土地的生态恢复与重建研究,指出目前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
关键词:
西南地区 喀斯特 土壤侵蚀 石漠化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李国泰
以光合蒸腾测定系统测定了夏季生长期内 8种 2 3年生园林树种叶片气体交换特征参数的日变化。结果如下 :(1)净光合速率 (Pn)、气孔导度 (gs)、蒸腾速率 (E)、水分利用效率 (WUE)日变化明显 ,且存在明显的种间差异。 (2 )净光合速率日均值 (μmol·m- 2 ·s- 1)依次为鸡冠刺桐 (11.2 ) >水翁(9.7)、印度紫檀 (8.6 )、柳叶垂榕 (8.5 ) >假苹婆 (6 .3) >水瓜栗 (5 .8)、南洋樱花 (5 .6 ) >中国无忧树(3.4 ) ,前 4个树种固定CO2 的能力高于其它树种。 (3)蒸腾速率 (mmol·m- 2 ·s- 1)日均值分别...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六林 季兰
以平欧110号和平欧349号为试材,研究了榛子不同方位叶片的光合特性,并对影响光合作用的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榛子南、北面叶片光合速率(Pn)的日变化为双峰曲线,西面叶片为单峰曲线,高峰出现在上午的7:00—8:00,东面叶片的光合速率的变化较平稳,无明显的高峰,不同方位叶片光合速率午间变化主要受到非气孔的限制作用;不同方位叶片的平均光合速率和CO2同化量有一定的差异,以南面叶片为最高,其次为西、北面叶片,以东面叶片为最低;平欧110号和平欧349号的光饱和点大约分别为691~724μmol·m-2s-1和464~505μmol·m-2s-1,其光补偿点分别为10~26μmol·m-2s-...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鸣 张德顺
【目的】近几年,关于城市树木的气候适应性研究在国际上已成为前沿和热点,然而,我国开展园林树木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研究则较少。本文通过对上海1961—2015年55年间40种园林树种气候适应性的定量化评估,探讨了气候变化对树木健康生长产生的潜在影响,为适应未来气候的园林树种选择和科学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物种分布模型(Species distribution model)从世界范围内对目标树种的自然地理分布进行广泛而全面的信息收集,提取其地理分布所在区域的气候因子数据,构建树种气候因子数据库,确定树种最适气候幅度,最后采用欧式距离计算各树种最适气候因子与上海气候的差异,进行气候适应性评估。【结果】近55年来,上海年均温度由15.5℃上升至16.6℃,市区温差上升趋势最为突出,但未达到显著水平;年均降水量由1 086.0 mm上升至1 198.9 mm,湿季全市平均降水、郊区之间、市区与郊区之间变化均达到显著性水平;按年均生物温度和干湿指数可将目标树种分为4类:炎热干燥气候型、温暖湿润气候型、温凉干燥气候型和温凉湿润气候型;前30年,上海郊区气候条件最适宜温凉干燥的落叶树种生长,温凉湿润型树种次之,温暖湿润型树种再次,炎热干燥气候型树种居末;近30年,市区气候出现新变化,温暖湿润型树种适应性排名已占据绝对优势,温凉湿润型和温凉干燥型树种适应性依次下降。【结论】上海近55年来的气候变化以温度的普遍升高和湿季降水的显著增加为特征。上海气候变化对园林树种的适应性产生了潜在影响,改变了园林树种选择的优先序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