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554)
2023(7282)
2022(6237)
2021(5996)
2020(4854)
2019(11231)
2018(11116)
2017(22477)
2016(12264)
2015(13429)
2014(13419)
2013(13472)
2012(12703)
2011(11625)
2010(11948)
2009(11260)
2008(10937)
2007(10283)
2006(9563)
2005(8486)
作者
(33717)
(28890)
(28350)
(27342)
(18055)
(13865)
(12686)
(11154)
(11010)
(10445)
(9965)
(9349)
(9329)
(9168)
(9117)
(8662)
(8475)
(8373)
(8266)
(7953)
(7399)
(7171)
(7127)
(6781)
(6658)
(6545)
(6533)
(6143)
(5925)
(5806)
学科
(57166)
经济(57122)
(45976)
(40931)
农业(30524)
管理(27668)
(19143)
企业(19143)
方法(18718)
数学(17236)
数学方法(17048)
地方(15940)
业经(15434)
中国(14767)
(12281)
(12181)
(11622)
(11520)
(11129)
贸易(11119)
税收(11056)
(10993)
(10869)
农业经济(10232)
及其(10161)
(9950)
政策(9401)
(9173)
农村(9159)
方针(8978)
机构
学院(175133)
大学(167626)
(81630)
经济(80159)
管理(67239)
研究(62472)
理学(57827)
理学院(57262)
管理学(56410)
管理学院(56093)
中国(49953)
(48599)
农业(36754)
(36567)
科学(35939)
(34310)
(31765)
业大(30753)
中心(29713)
研究所(28332)
(28326)
财经(27596)
(25074)
经济学(24143)
(22425)
师范(22301)
农业大学(22242)
经济学院(21930)
经济管理(21925)
(21916)
基金
项目(112112)
科学(88775)
研究(87068)
基金(80994)
(69721)
国家(69011)
科学基金(58630)
社会(56514)
社会科(53223)
社会科学(53214)
(44498)
基金项目(42291)
教育(37676)
编号(37438)
(36192)
自然(34974)
自然科(34129)
自然科学(34122)
自然科学基金(33524)
资助(32768)
成果(30527)
(28838)
(27099)
(25731)
重点(24878)
课题(24846)
国家社会(23441)
(23345)
(22870)
发展(22732)
期刊
(99531)
经济(99531)
研究(55259)
(54470)
中国(36930)
农业(36852)
(24781)
学报(24470)
科学(24425)
(22234)
金融(22234)
业经(21982)
管理(20812)
大学(19704)
学学(19010)
(17036)
教育(15838)
问题(14555)
技术(14305)
农村(14101)
(14101)
农业经济(14079)
经济研究(13762)
财经(12941)
世界(11677)
(11206)
经济问题(10622)
(9676)
技术经济(9331)
农村经济(9252)
共检索到2758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杨近平  
西南喀斯特地区特有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刚性阻力,加之现行政策对西南喀斯特地区农民增收的作用极小。因此,必须针对西南喀斯特区域特点,充分利用和灵活变通国家政策,制定符合本地发展要求并能最大限度促进农民增收的地方政策。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史月兰  
西南喀斯特地区是我国绝对贫困人口相对集中地区之一,这里也是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的生态环境脆弱地区。人口增加,土地超载,使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贫困、环境退化制约该地区农业发展,功能多样化的农业发展模式是西南喀斯特地区农业发展模式的选择。一、贫困和环境退化是制约西南喀斯特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殿发  欧阳自远  王世杰  
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人口 -资源 -环境的矛盾非常突出 ,贫困与生态恶化的双重压力严重制约区域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为西南喀斯特地区的持续发展和反贫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喀斯特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是更新观念 ,以生态环境重建为切入点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调整产业结构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把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 ,实现跨越式发展。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婧昕  许尔琪  
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在地貌形态上主要表现为以峰丛为主的正地形和以洼地为主的负地形。近年来,以正地形为主的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程度日益加剧,对这一地区生态修复的前提是进行合理的正负地形划分。本文以西南喀斯特7个典型地貌类型区为例,基于地表开度、地表曲率和地形起伏度三个地形因子,应用改进的局部方差法和阈值法确定最终的正负地形边界。结果显示,研究区正负地形分界处地表开度最佳阈值介于-2°-4°之间,正地形比例从42.80%75.57%不等。最后,选取了三个景观格局因子对正负地形的差异加以描述,并分析了耕地在正负地形中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婧昕  许尔琪  
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在地貌形态上主要表现为以峰丛为主的正地形和以洼地为主的负地形。近年来,以正地形为主的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程度日益加剧,对这一地区生态修复的前提是进行合理的正负地形划分。本文以西南喀斯特7个典型地貌类型区为例,基于地表开度、地表曲率和地形起伏度三个地形因子,应用改进的局部方差法和阈值法确定最终的正负地形边界。结果显示,研究区正负地形分界处地表开度最佳阈值介于-2°~-4°之间,正地形比例从42.80%~75.57%不等。最后,选取了三个景观格局因子对正负地形的差异加以描述,并分析了耕地在正负地形中的形态差异。今后不同地形因子组合对地表描述准确程度的定量化研究及形态学方法与边缘检测等计算机自动提取方法的融合将是重点探讨的方向。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俊佩  张建国  段爱国  王军辉  
综述中国西南喀斯特石漠化成因及其环境评价体系,回顾近年来与国家生态林业工程相结合的石漠化综合治理实践,提出以探索石漠化形成机制、研究石漠化植被恢复机理和应用遥感等高新技术为基础的喀斯特石漠化研究方向。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吕明辉  王红亚  蔡运龙  
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的土壤侵蚀问题倍受关注。本文针对喀斯特地区的土壤侵蚀研究现状,从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的格局研究、机理研究和生态恢复研究三个方面,综合论述了近几十年来有关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研究成果和进展。对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的区划、分类和分级研究进行归纳,将机理研究从自然因素和自然过程、人文因素和人文过程两个角度进行总结,阐述了喀斯特地区受损土地的生态恢复与重建研究,指出目前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吕开宇  谢正勤  竺云  
在分析农民收入水平和收入来源结构基础上 ,借鉴相关理论观点 ,构建了农民增收的政策分析框架。对农业结构调整、发展非农产业、城镇化和减轻农民负担等政策的作用机理和政策效率进行了考察 ,认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减轻农民负担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农民收入增长 ,但从长期看发展非农产业和城市化政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问题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邓灵稚  杨振华  苏维词  
从产量特征的视角,在运用C-PAC模型(典型主成分分析法)分析贵州省1949—2013年种植结构演变主要驱动力的基础上,探讨种植结构优化对策。结果表明:(1)贵州省60余年来农作物产量整体呈波动上升,其种植类型逐渐向市场主导型转变,但各类作物产量比重变化差异明显。其中,粮食作物中稻谷产量比重从1949年的58.40%下降至2013年的21.68%,蔬菜比重却提升至51.47%,水果产量占经济作物比重也增长至62.47%。(2)通过C-PCA耦合模型对贵州省作物种植结构演变的驱动力分析得到,其主要驱动因子为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李志辉  聂侃谚  
通过对湘西喀斯特地区27年生香樟人工林的调查分析,发现该地区香樟的胸径生长在第5年开始进入速生期,20 a后胸径生长开始下降,其连年生长量在11 a时达到最大值,其值为1.2 cm;树高生长在第5年时进入速生期,16 a后生长速度下降;香樟材积生长在10 a后进入速生期,材积的连年生长量在16 a时达到高峰,比胸径连年生长量最大值出现时间推迟5 a;林分生物量不受林分年龄的影响,均出现树干>树根>树枝>树叶>树皮这样一条规律,且树干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75%以上。这将为湘西喀斯特地区香樟造林与管理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陈文福  
自改革开放以来 ,西南喀斯特地区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 ,促进了该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然而 ,仍面临较多难点 ,诸如人口增长率居高不下 ,乡村富余劳动力众多且素质低下 ,转移服务体系不健全 ,二元体制转型缓慢 ,各省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跨省区转移竞争激烈等。针对存在的问题 ,本文提出了促进西南喀斯特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思路和对策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王振宇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经成为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的核心问题。促进农民增收,既是关系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问题,又是政府财税政策及其制度安排中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一、农民增收制约因素分析(一)城乡分治的二元经济结构。城乡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管凝  程金花  侯芳  曾合州  沈子雅  赵梦圆  秦建淼  
【目的】明确西南喀斯特地区这一特殊生境下典型森林的土壤优先流特征,为当地的森林植被恢复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种典型森林植被类型(侧柏纯林和侧柏、马尾松、直杆蓝桉混交林),通过野外染色示踪实验,设置2种模拟降雨量,用亮蓝染料溶液进行染色,挖掘土壤的染色竖直剖面和水平剖面,借助图像处理技术,提取染色面积比、平均最大入渗深度、基质流深度、优先流比和长度指数5个优先流特征参数,同时获取不同深度处土壤的优先路径分布、数量和比例。【结果】1)当模拟降雨量相同时,混交林的土壤染色面积比和平均最大入渗深度均高于纯林。2)当模拟降雨量由25 mm增大至60 mm时,混交林的染色面积比由12.36%变为16.44%,平均最大入渗深度由22.21 cm变为30.64 cm,染色面积比和最大入渗深度增幅相近;纯林的染色面积比由7.42%变为15.89%,最大入渗深度由12.50 cm变为17.59 cm,染色面积比增幅明显高于平均最大入渗深度;3)混交林下土壤染色形态呈指状或枝状,有独立斑块存在,纯林呈漏斗状,无独立斑块;4)当模拟降雨量为25 mm时,混交林下基质流深度、优先流比和长度指数平均分别为1.65 cm、76.70%和352.61%,高于侧柏纯林的1.31 cm、74.33%和184.20%;当模拟降雨量增大至60 mm时,混交林下基质流深度、优先流比和长度指数为2.21 cm、77.18%和497.02%,而侧柏纯林则为4.29 cm、53.83%和331.27%;5)喀斯特地区混交林和纯林的优先路径主要分布在15 cm土层以上,且半径大多小于5 mm。混交林下的土壤优先路径随土层深度的变异性更强,且大影响半径(>5 mm)优先路径的比例(19.0%)要高于纯林(9.0%)。【结论】喀斯特地区这2种典型森林下均存在一定的优先流现象,由于其特殊土石结构的影响,林地土壤优先路径数量较多;混交林下优先流的发育程度和空间变异性比纯林高,这与其大影响半径优先路径比例高、优先路径分布变异性强有直接关系。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杨从明  任晓冬  窦新丽  
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脆弱、矿产资源丰富,矿业开发是该区的支柱产业。但是矿业发展需要占用周边农村社区大量土地,使得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村社区与矿业公司、当地政府在土地利用问题上矛盾突出甚至激化。本文以贵州省锦丰矿业有限公司为例研究了企业在土地利用和管理上与社区的关系,对企业和社区的可持续和谐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及土地合理利用的策略。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郭婷婷   丁洪伟   张浩   曾昭霞   刘孝利  
明晰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及权衡/协同关系,对优化西南喀斯特生态脆弱区生态管理、攻克贫困、维护社会和谐有重要意义。以中国知网、谷歌学术和Science Direct为数据源,共检索整理89篇论文,研究结果说明:(1)从文献年代分布来看,2008—2018年间研究较少,在2019—2023年间激增。从研究区分布来看,贵州省最多,广西壮族自治区最少。(2)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类型的选择不均衡且评估方法依赖于模型。(3)分析权衡/协同的研究方法机理与应用,主要分为统计分析、制图叠加分析和情景模拟分析法三类。(4)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工程是影响权衡/协同关系的驱动因素,而自然地理为主导因子。最后,本文针对目前喀斯特区生态服务功能与权衡/协同研究不足进行了归纳总结,并提出未来研究展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