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929)
- 2023(11580)
- 2022(9955)
- 2021(8993)
- 2020(7786)
- 2019(18323)
- 2018(17791)
- 2017(33490)
- 2016(18693)
- 2015(21083)
- 2014(21317)
- 2013(20957)
- 2012(19568)
- 2011(17658)
- 2010(17715)
- 2009(16425)
- 2008(16239)
- 2007(14559)
- 2006(12393)
- 2005(10884)
- 学科
- 济(82058)
- 经济(82001)
- 管理(49786)
- 业(46000)
- 方法(39299)
- 企(36513)
- 企业(36513)
- 数学(35593)
- 数学方法(35046)
- 地方(22151)
- 农(21625)
- 中国(19185)
- 财(17819)
- 学(17182)
- 业经(15829)
- 农业(14771)
- 贸(14038)
- 贸易(14026)
- 易(13508)
- 制(12463)
- 环境(12416)
- 理论(12139)
- 和(12006)
- 地方经济(11308)
- 务(10807)
- 财务(10763)
- 财务管理(10730)
- 技术(10265)
- 企业财务(10034)
- 融(9959)
- 机构
- 大学(265382)
- 学院(265091)
- 济(103108)
- 管理(101203)
- 经济(100622)
- 研究(89863)
- 理学(87791)
- 理学院(86665)
- 管理学(84664)
- 管理学院(84165)
- 中国(66761)
- 科学(59397)
- 京(57121)
- 农(48591)
- 所(46202)
- 财(45373)
- 业大(43219)
- 中心(42527)
- 研究所(42307)
- 江(40770)
- 农业(38420)
- 范(37215)
- 师范(36845)
- 财经(36299)
- 北京(35639)
- 院(33109)
- 经(32667)
- 州(32560)
- 经济学(30756)
- 师范大学(29829)
- 基金
- 项目(184176)
- 科学(143913)
- 基金(131482)
- 研究(131011)
- 家(115935)
- 国家(115044)
- 科学基金(97843)
- 社会(80904)
- 社会科(76693)
- 社会科学(76664)
- 省(74457)
- 基金项目(70115)
- 自然(65050)
- 自然科(63449)
- 自然科学(63433)
- 划(62952)
- 自然科学基金(62226)
- 教育(61095)
- 资助(54250)
- 编号(53465)
- 成果(42860)
- 重点(42232)
- 发(40616)
- 部(39483)
- 课题(38173)
- 创(37648)
- 科研(35693)
- 创新(35292)
- 计划(35199)
- 大学(33445)
- 期刊
- 济(109710)
- 经济(109710)
- 研究(72468)
- 中国(52840)
- 学报(43812)
- 农(42406)
- 科学(39886)
- 财(35577)
- 管理(33384)
- 大学(32212)
- 学学(30192)
- 教育(29433)
- 农业(28845)
- 技术(25157)
- 融(19547)
- 金融(19547)
- 业经(17873)
- 经济研究(16891)
- 业(16819)
- 财经(16610)
- 统计(16336)
- 问题(15240)
- 资源(15176)
- 策(14938)
- 经(14182)
- 技术经济(14084)
- 决策(13599)
- 图书(13564)
- 版(13481)
- 科技(12664)
共检索到3849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思楠 赵筱青 普军伟 王茜 苗培培 谭琨
城镇、农业和生态功能组成整个国土空间功能系统,分析国土空间功能质量状况,揭示它们的耦合协调关系,是实现国土空间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为探究西南喀斯特地区国土空间功能的发展状况,分析其质量分布特征,以西南喀斯特典型区广南县为例,基于城镇、农业和生态功能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借助综合评价法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对国土空间的功能质量与空间特征进行了评估,并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了国土空间功能的耦合协调状况。研究发现:(1)城镇和农业功能质量以低值为主,生态功能质量以高值为主,综合功能的高低质量的数量结构较平均,不同功能质量的空间分布存在差异;(2)四种国土空间功能质量均具有正相关性,以"高—高"和"低—低"集聚为主,并呈地域分布差异;(3)喀斯特地区各类功能相互影响较大,低耦合区和高耦合区分布差异显著,在建设用地中耦合度最低;(4)喀斯特地区国土空间功能的耦合协调关系可分为轻度失调、濒临失调、勉强协调和轻度协调,它们的空间分布差异与综合功能质量相似,国土空间功能耦合协调区管控措施的提出可有效推动喀斯特地区国土空间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国土空间功能质量的提高。研究结果可为西南喀斯特地区国土空间的均衡发展和优化调控提供参考。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付威波 宋敏 彭晚霞 杨钙仁 杜虎 文丽 李莎莎
为了解喀斯特典型植物光合作用季节变化特征,应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对滇南安息香(Styrax benzoinoides Craib)、女贞(Ligustrum lucidum)和岩樟(Cinnamomum saxatile)3种喀斯特典型植物在自然生境中的光合季节动态及主要影响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女贞和岩樟的光合速率季节变化表现为4月、7月较高而1月、10月低,滇南安息香的光合速率季节变化则不明显;3种植物都出现了光合"午休"现象,但不同树种的变化曲线不同;不同季节影响3种植物的净光合速率(Pn)的因子不同:1月和10月,3种植物共同的主要影响因子为光强(PAR)和蒸腾速...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符莲 熊康宁 高洋
在耦合协调及障碍度模型上,对贵州省2008—2016年旅游产业—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及障碍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二者综合发展水平整体呈现增长态势,旅游产业系统综合指数增幅达0.83;系统之间耦合协调关系稳步提高,由严重协调转变到初级协调阶段,耦合协调类型由旅游发展滞后演变为生态环境发展滞后类型;协调障碍因子包含废水排放总量、烟粉(尘)排放总量、旅馆业年末客房床位数、铁路旅客周转量等。样本期间系统综合协调水平不断提高,但二者协调发展步调不一致,贵州省生态环境建设水平不能很好地支撑旅游产业的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方世巧 熊静 滕容梅 欧开航 杨昕
乡村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共融共促有助于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西南喀斯特地区8个省份为具体研究对象,基于2010—2019年的面板数据,构建乡村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测度,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两大系统耦合协调关系及相互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乡村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作用强,且耦合协调度呈现逐年优化趋势,总体呈四周高、中部低,且以“U”字型由四周向中部逐渐降低的空间差异特征;研究初期为乡村旅游滞后型,后期逐步实现同步,并向更好的协调类型发展;两大系统耦合协调是受文化作用力、经济驱动力、产业聚集力、政府推动力以及公共服务支撑力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生态文化的影响力最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方世巧 熊静 滕容梅 欧开航 杨昕
乡村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共融共促有助于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西南喀斯特地区8个省份为具体研究对象,基于2010—2019年的面板数据,构建乡村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测度,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两大系统耦合协调关系及相互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乡村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作用强,且耦合协调度呈现逐年优化趋势,总体呈四周高、中部低,且以“U”字型由四周向中部逐渐降低的空间差异特征;研究初期为乡村旅游滞后型,后期逐步实现同步,并向更好的协调类型发展;两大系统耦合协调是受文化作用力、经济驱动力、产业聚集力、政府推动力以及公共服务支撑力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生态文化的影响力最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魏媛 王晓颖 吴长勇 晏银美
为促进喀斯特山区绿色经济发展,文章运用耦合模型对贵州2005—2015年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演变状况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经济系统、生态环境系统及整个系统的发展指数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分别由2005年的0.07、0.37及0.22上升至2015年的0.81、0.69及0.75,经济发展系统上升幅度明显高于生态环境系统;(2)系统动态耦合度总体上表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0.31≤C≤1.0,整体处于由中等水平耦合向良好水平耦合演进状态;(3)系统动态耦合协调度总体上表现出不断跃升的趋势,0.27≤D≤0.9,整体处于从中度、轻度失调衰退型发展向良好协调发展型演变状态,但系统耦合协调度较低,生态环境整体比较脆弱。文章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促进二者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王克林 苏以荣 曾馥平 陈洪松 肖润林
西南喀斯特区域是特殊地质背景制约的脆弱生态带。论文以西南喀斯特地区典型生态系统不同退化/恢复阶段物质循环与植被恢复响应为主线,研究生态系统中的水分和养分过程,包括坡面降雨-入渗-产流-土壤水分再分布过程、土壤水分养分空间分异特征、微生物种群结构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初步揭示了"地下过程为主、地表过程为辅"的水土物质迁移规律与峰丛坡地土壤水分养分状况高于洼地的趋势;通过不同演替阶段、石漠化程度植被生态系统监测,初步揭示植被生态适应性与植物多样性的时空格局,提出发展草食畜牧业、构建农牧复合生态系统的替代型喀斯特区域生态重建发展模式。
关键词:
广西 喀斯特:生态系统 生态过程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鹏 赵微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实现生态系统服务可持续供给的重要保障,明确其空间分区是开展生态修复的前提条件。针对现有生态修复分区方法的层级单一、结果针对性欠佳等问题,以典型喀斯特地区贵州猫跳河流域为研究区,构建“自然立地条件—主导生态功能—生态胁迫问题”生态修复分区框架。选取海拔、坡度、地形起伏度、植被类型等自然立地条件指标分析流域内地域分异规律,进而划定生态修复一级分区;基于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护、粮食供给等主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结果识别区域主导生态功能,据此划定生态修复二级分区;结合石漠化敏感性、水土流失敏感性及生态退化度等关键生态胁迫问题指标构建生态修复分区指数识别生态修复重点区域,进而开展生态修复三级分区划分。最终,将猫跳河流域划分为3个生态修复一级分区、10个生态修复二级分区及30个生态修复三级分区,并提出了相应的生态修复策略。研究可为猫跳河流域生态修复实践提供参考,并为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修复分区提供理论借鉴。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蔡绍洪 魏媛
为诠释喀斯特贫困山区低碳经济与环境系统耦合协调状态变化趋势,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以低碳经济与环境系统的协调性为切入点,综合运用极差变换、变异系数、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模型等方法,对两个子系统的耦合度、耦合协调度进行测度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喀斯特贫困山区2005—2015年间低碳经济与环境系统耦合度表现出波动下降的变化趋势,但下降幅度很小,0.75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王珊
为了探究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文章选择了24维指标体系,构建了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江西省2007—2019年间高等教育和经济的协调发展状况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江西省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目前处于初级协调阶段。另外,我们选取了部分变量进行典型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与研究生毕业生数、高校科研机构数和技术市场成交额密切相关。最后,本文给出了促进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区域经济 耦合协调 典型相关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林 田健 徐晓楠 曾坚 辛儒鸿
寻找新的理论视角,有效识别和解析村镇聚落空间分异特征及规律,可为谋划差异化的村镇聚落空间重构及乡村发展振兴路径提供基础支撑。论文以鲁西南单县442个村镇聚落单元为研究对象,构架“形态分异—功能分化—耦合分析”的论证逻辑,建立基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的空间形态与功能量化评价方法,系统识别县域村镇聚落空间分异特征,并采用Spearman相关、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测度并解析村镇聚落空间形态与功能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单县村镇聚落呈现传统平原农区典型的“均散同质”空间格局特征。聚落单元表现为“散村广布、集村零簇”的布局特征;规模等级显现以乡镇驻地为中心的圈层式和沿主要交通线的点轴式两种空间结构模式;形状多数规则,不规则聚落呈道路和微地形指向。(2)生活功能等级以城镇驻地为中心圈层分布;生产功能优势聚落单元绕城或沿主要交通线呈点轴式分布;生态功能较优聚落单元亲水特征明显;综合功能强势聚落单元分布存在明显的中心地和道路空间指向性,与生态功能呈负相关。(3)“三维”形态与各功能间以协同关系为主,权衡关系主要表现在“三维”形态与生态功能之间;规模强度与各项功能均显著相关,而聚散程度、形状规则度和各项功能相关性较弱或不相关。形态—功能协同/权衡关系存在功能导向下的空间分异规律,传统平原农区村镇聚落空间重构和治理需以综合功能提升为核心目标,进而加强形态和功能的协同优化。
[期刊]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
[作者]
吴欣桓
农村学校,特别是学生人数较少,办学规模小,学科教师配备不足的山区学校,并未完全达到开足开齐国家规定课程的要求。专家团队和一线教师联合利用数字资源,开展"远程"备课、评课,并组织、实施教学计划的网络教学模式,是农村学校开足开齐国家规定课程的可行途径。广南县在网络覆盖和多媒体设备配备满足条件的部分乡镇进行了实践,教学效果良好,达到了开足开齐国家规定课程的要求。一、广南县农村小学开足开齐课程现状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志远 杨建 杨秀春
选取典型喀斯特城市铜仁市为研究区,基于经济数据和水资源数据,运用匹配度、水资源生态足迹、"P-E-R"区域匹配模型和LMDI指数分解模型,分析揭示水资源利用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发现:铜仁市人均用水量总体逐年在下降,而人均GDP逐年在提高,其匹配度2011年达最大后逐步下降。水资源生态足迹总体波动上升但程度不明显,而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和水资源生态盈余较高且受降水影响波动明显,历年万元GDP水资源生态足迹明显下降。农业用水、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和生态环境补水的用水比重由高到低,水资源生态压力指数较小且趋势与水资源生态盈余一致。水资源经济承载力富裕而水资源经济人口承载力不足,对水资源生态足迹变化贡献度技术效应最大且为负效应、经济效应次之且为正效应、人口效应和结构效应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赵雷 张海霞
西南林区对于我国生态建设和水电开发具有双重战略重要性,深入研究区域内水电移民安置区农户生计资本与生计稳定性耦合协调,对统筹推进西南林区农户生计发展、生态建设、水电开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以西南林区的四川西部地区为例,选取并构建生计指标体系以及生计稳定性指数,分析移民与非移民的生计资本、生计稳定性以及二者的耦合程度。结果表明:(1)水电移民安置区农户生计资本发展失衡,金融资本、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社会资本、自然资本指标分别是0.700、0.583、0.452、0.416、0.153,移民与非移民的生计资本差异较大。(2)水电移民安置区农户生计稳定性为0.464,处于中下水平,可供安置区农户选择的生计策略单一,收入二元性导致对农业收入以及非农收入的依赖性较强,而非移民生计稳定性较移民高出0.111,原住民具有更多的生计策略选择以及多元的收入来源。(3)水电移民安置区农户生计耦合协调度为0.659,处于中级协调状态,安置区农户生计资本与生计稳定性协调发展处于一般水平;移民生计耦合协调度为0.590,处于初级协调状态;非移民生计耦合协调度为0.685,处于中级协调状态。移民相较于非移民而言,生计资本增长与生计稳定性发展脱钩程度较深,容易遭受潜在的生计风险导致生计脆弱性。基于研究结论与讨论,文章提出加大西南林区水电移民安置区农户生计扶持、加快西南林区水电移民安置区经济发展、加强水电移民后续扶持力度等政策启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周晓芳 周永章 欧阳军
为调查了解喀斯特聚落风水的特点和空间差异,从喀斯特地貌和风水的关系出发,选取地貌上具有代表性的红枫研究区、鸭池研究区、花江研究区三个案例地区,基于野外地貌实地调研和风水民俗的调查,探讨不同喀斯特地貌区的风水要素、风水空间格局和风水空间营造的差异。研究表明,喀斯特聚落的风水空间要素由区域喀斯特地貌特点决定,风水空间格局充分体现了地貌空间差异。因此,风水空间差异与自然环境特别是喀斯特地貌空间差异一致,即差异大小的规律为高原峡谷区>高原山地区>高原盆地区;喀斯特高原峡谷地区的居住风水空间格局也最具传统风水文化的特点和地方特色。
关键词:
聚落 风水 空间差异 地貌 喀斯特 贵州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