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141)
2023(10558)
2022(9404)
2021(8885)
2020(7390)
2019(17043)
2018(17013)
2017(32936)
2016(17951)
2015(20250)
2014(20152)
2013(19771)
2012(17836)
2011(15894)
2010(15720)
2009(14061)
2008(13329)
2007(11326)
2006(9792)
2005(8353)
作者
(51382)
(42769)
(42476)
(40472)
(27260)
(20624)
(19200)
(16984)
(16252)
(14981)
(14947)
(14362)
(13552)
(13424)
(13262)
(12955)
(12801)
(12712)
(12193)
(12110)
(10672)
(10412)
(10225)
(9715)
(9586)
(9468)
(9388)
(9343)
(8484)
(8430)
学科
(67732)
经济(67656)
管理(48413)
(45103)
(37412)
企业(37412)
方法(32230)
数学(27977)
数学方法(27660)
(18201)
中国(18148)
(17519)
(15850)
地方(15543)
业经(14813)
农业(12188)
环境(11848)
(11681)
理论(11323)
(11248)
贸易(11242)
(10839)
技术(10733)
(10412)
(9892)
财务(9835)
财务管理(9820)
(9709)
教育(9354)
(9321)
机构
大学(249501)
学院(246910)
管理(100161)
(91762)
经济(89518)
理学(87641)
理学院(86597)
管理学(85020)
管理学院(84599)
研究(82889)
中国(59059)
科学(54986)
(53326)
(41406)
(40629)
(39992)
业大(39188)
研究所(38316)
中心(37305)
(34668)
(34634)
师范(34327)
财经(33499)
北京(33478)
农业(31344)
(31006)
(30549)
(28451)
师范大学(28211)
经济学(26402)
基金
项目(180182)
科学(141500)
基金(131061)
研究(129514)
(115066)
国家(114156)
科学基金(97892)
社会(80026)
社会科(75763)
社会科学(75744)
基金项目(71454)
(70058)
自然(65883)
自然科(64265)
自然科学(64248)
自然科学基金(63059)
(59664)
教育(58439)
编号(52996)
资助(52934)
成果(42115)
重点(40275)
(38917)
(38073)
(36900)
课题(35931)
科研(34875)
创新(34380)
大学(33054)
计划(32982)
期刊
(97575)
经济(97575)
研究(70696)
中国(42263)
学报(41523)
科学(38834)
(35812)
管理(34140)
大学(30667)
学学(28829)
(27853)
教育(26505)
农业(25296)
技术(19736)
业经(16363)
(16301)
金融(16301)
财经(14842)
经济研究(14810)
图书(14542)
问题(13093)
科技(13046)
资源(12948)
(12548)
理论(12483)
(12445)
实践(11736)
(11736)
现代(11413)
(11354)
共检索到3435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黄勇  石亚灵  万丹  邓良凯  
通过对西南历史城镇"区域尺度的生态格局、城镇尺度的山水格局、街区尺度的簇群模式"的形态特征与构成机理分析,综合阐述其空间形态的多尺度效应和逻辑,并从高强度与技术引发的自然灾害、人口增长及新需求导致历史物化空间不能满足现代功能及规模需求、历史文化资源与资本经济价值之间失衡等保护困境方面探析西南历史城镇发展矛盾,提出"资产包形式、大拆大建、穿衣戴帽、政府托底"等多种历史城镇保护利用模式思路,并重点从"资产包形式、居民结构优化、空间布局"等方面进行实践论证。
[期刊] 改革  [作者]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课题组  高国力  李爱民  刘保奎  窦红涛  
现阶段,我国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的中后期,新型城镇化空间形态呈现新的特征。城市群成为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都市圈和“两横三纵”城市发展轴带集聚人口的能力日益增强,城市发展呈现分化状态,成长型与收缩型城市并存,这些构成了我国新型城镇化空间形态演变的基础。进入新时代,交通、产业、开放、生态、城乡融合等成为影响城镇化空间形态的新变量,对城镇化空间形态将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西部陆海新通道加快建设,取代包昆通道,形成“新两横三纵”城市发展格局。城市群、都市圈是下一步新型城镇化空间发展的重点。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将为城镇化空间形态变化注入新动力。“十四五”及以后一段时期城镇化空间形态将更加多元、开放、均衡、高效。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杨宁  李和平  邱子懿  
针对古代西南军事城镇历史景观在当下保护与发展中所面临的"无人问津""商业开发"抑或"纸上谈兵"等问题,借鉴整体、动态的"层积"理念,基于对秦汉至明清复合历史地理背景下宏观军事城镇体系的演变梳理、军事城镇类型的层级划分,挖掘中微观军事城镇景观要素的构成、以及"不同文化和自然价值"在其上层层积淀的特征与规律,提出多尺度整体关联和多向度动态利用的保护发展建议,旨在提升古代军事城镇历史景观之于当代城市建设与文化传承的意义。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朱建达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背景下,我国镇(乡)域小城镇的空间处于快速的发展与重构中。对建国后镇(乡)域小城镇空间形态发展的背景、阶段模式、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剖析其形态的形成、演化的缘由和影响的因素,探究其发展的规律与态势。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何雨  王长松  
京杭运河沿线古镇的发展正面临文化同质化的困境,为了切合城镇整体发展脉络,以进行保护利用的实践,迫切需要理论依据。康泽恩城市形态理论能对此提供有力的借鉴。选择淮安河下古镇为研究对象,运用康泽恩城市形态分析方法探究其空间形态演变过程,总结其形态演变的影响因素。通过城镇形态演变透视城水关系,试图在城镇的历史形态分析与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间搭建桥梁。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和平  杨宁  
2011年《关于城市历史景观的建议书》提出超越"历史中心"的"城市历史景观"概念,对于当前西南山地历史城镇保护发展过程中整体性缺失的弊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解析城市历史景观的整体性内涵,梳理相得益彰的方法手段,提出"得脉"——整体关联时空对象,厘清层积发展规律,"乘气"——整体包容综合价值,平衡保护发展矛盾,"识意"——整体协同设计思维,营造集体记忆场所,探索时代背景下的整体性保护框架。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姚圣  车乐  
快速城市化发展背景下,中国历史城镇景观在城市扩张和更新运动过程中面临着急剧衰落的局面,而历史保护和规划在编制、论证和出台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研究和评估,并未有效地控制历史城镇景观的保护和发展。英国康泽恩学派的城镇景观管理方法建立在"层级区域"和"形态框架"等概念为主的形态理论基础上,可以解析平面单元和建筑类型的动态历史发展特征,掌握历史景观分层理解下的城镇形态特征,在历史城镇研究上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同时建立形态研究与历史城镇景观保护之间的联系,通过"景观区域"和"形态基因"等因素的研究,制定相应的城镇景观管理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肖竞  曹珂  
以西南地区古代城镇群的结构关系为研究对象,结合考古资料与历史文献的查考与推理,从区域角度,对先秦至明清时期西南巴、蜀、滇、黔四大文明区系城镇群空间分布及其发展动力机制的演变进行全景式梳理,重新审视、认知当前西南地区城镇群的空间关系,并力图拓展古代城建史研究的理论视角。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冯一凡  冯君明  李翅  
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提出,黄河流域系统性、协同性发展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议题。滩区城镇群具有特殊的地理环境,是承载生态与生活的重要空间,对流域高质量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基于LUCC和分形理论,运用空间分析与数理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黄河滩区周边城镇土地利用和空间形态结构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滩区城镇空间整体呈多中心组团式的簇群结构,向外不断蔓延扩张的同时内部集聚性不断加强形成圈层式发展格局,依托黄河与主要道路出现了局部的轴向发展趋势。簇群城镇发展经历了离散发展期、边缘扩散期、连绵拓展期以及均衡发展期四个阶段,城—河关系不断优化。对城镇空间演进的深入刻画有利于全面、准确的把脉滩区城镇空间特征与未来发展趋势,为后续国土空间发展规划以及相关管控策略的拟定提供参考与依据。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孙爱军  
为明晰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空间效应,在检验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价格指数的空间相关性后,应用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借助空间分析模型考察1990-2008年间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的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城镇居民消费的空间集聚特征明显,收入和消费价格指数对不同省域居民消费的影响存在空间相关性。因此,消费政策的制定要充分考虑消费引导的空间作用机制,及其对不同省域的差异化作用。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周俊帆  武前波  
采用最新各类上海人口统计数据,对上海人口城镇化及社会空间特征进行分析。首先,在宏观市辖区层面,2000—2010年中心城区人口数量增减不大、郊区人口快速上升,2010年后上海市全域人口变动较小。其次,从中观街道层面来看,中圈层的街道数量快速上升、人口空间梯度变缓。与郊区新城相比,中心城区仍是人口密度高值聚集区,市域人口仍呈现单中心圈层扩散。再次,通过近期上海社会空间结构特征演变对比,发现中心城区人口变动多为户籍人口,外来人口是郊区人口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提出上海人口空间变动的影响机制以及策略建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姜妍  徐永战  陆磊  
如何保护历史街区形态,延续城市记忆是目前中国城市规划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以南通寺街—西南营片区为例,首先针对街区中开放空间进行功能、结构等方面的研究,并进行问卷调研,发现街区中开放空间存在的问题,了解居民对传统街区的发展要求。然后,以街区形态再生为目的,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接下来,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再生策略,如社区参与策划、人性化设计、功能多样性、街区文化网络等,使街区形态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再生。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江昼  
从城镇建设、城镇空间形态的发展和定位同样必须符合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通过对上海五角场地区城市综合体的发展及昆山张浦镇未来城镇空间形态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苏南乡镇未来城镇空间形态的转变必须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走"集约化"与"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在科学与理性的角度,摒弃原有"摊大饼"式的发展格局,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曹广忠  陈昊宇  边雪  
近年来中部地区的城镇化在我国城镇化格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于2000年、2005年和2008年地级单元截面数据的分析显示,中部地区城镇化的整体水平偏低,但增长速度较快。利用区域不平衡指数与分解Lorenz曲线,结果显示空间上区域内部差异明显,时序演进则表现为趋同趋势,高速增长区域逐渐向区域内部转移。回归分析表明经济发展水平、第三产业比重对城镇化进程的推动作用较明显,区位条件和外商直接投资的作用近年来有所增强;不同年份间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效果也有所不同。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孔雪松  刘艳芳  常旭  
选择武汉城市圈内的嘉鱼县鱼岳镇为研究区,以2005年和2010年两期土地利用数据为数据源,利用GIS技术,分析鱼岳镇城镇用地空间动态变化与景观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鱼岳镇城镇用地呈快速上升趋势,城镇用地扩展来源以耕地为主,其次是其他农用地和林地;同时存在城镇用地转变为其他类型用地的自我调节现象,反映了城镇用地发展中自组织与被组织的过程。城镇用地扩展来源中的不同地类在空间分布与景观格局上存在较大差异,被占用的农用地尤其是耕地的斑块破碎度明显小于其他地类,新增城镇用地与减少城镇用地的动态变化,更多体现了一种有序扩张和无序缩减的发展过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