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213)
- 2023(13304)
- 2022(11626)
- 2021(10676)
- 2020(8904)
- 2019(20323)
- 2018(20224)
- 2017(38761)
- 2016(20807)
- 2015(23472)
- 2014(23584)
- 2013(23392)
- 2012(21321)
- 2011(19545)
- 2010(19642)
- 2009(18070)
- 2008(17243)
- 2007(14972)
- 2006(13466)
- 2005(11907)
- 学科
- 济(104564)
- 经济(104474)
- 管理(60639)
- 业(51879)
- 企(43055)
- 企业(43055)
- 方法(40513)
- 数学(35091)
- 数学方法(34700)
- 地方(25716)
- 中国(25302)
- 学(22042)
- 农(21839)
- 业经(20525)
- 财(18444)
- 环境(17827)
- 地方经济(15300)
- 和(15087)
- 理论(15062)
- 农业(14993)
- 制(14510)
- 贸(13742)
- 贸易(13733)
- 易(13168)
- 划(13103)
- 融(12328)
- 金融(12327)
- 发(12317)
- 技术(12304)
- 银(12117)
- 机构
- 大学(304068)
- 学院(302141)
- 济(125903)
- 经济(123079)
- 管理(120280)
- 研究(104907)
- 理学(104219)
- 理学院(103012)
- 管理学(101209)
- 管理学院(100670)
- 中国(75937)
- 京(65601)
- 科学(65581)
- 财(53457)
- 所(52320)
- 研究所(47872)
- 中心(46253)
- 农(45098)
- 业大(44461)
- 财经(43424)
- 江(43007)
- 北京(41717)
- 范(40377)
- 师范(40029)
- 经(39367)
- 院(38462)
- 经济学(37976)
- 州(35447)
- 农业(35088)
- 经济学院(33819)
- 基金
- 项目(209334)
- 科学(164409)
- 研究(152135)
- 基金(151518)
- 家(131775)
- 国家(130725)
- 科学基金(112564)
- 社会(96427)
- 社会科(91381)
- 社会科学(91355)
- 省(81491)
- 基金项目(81129)
- 自然(73192)
- 自然科(71384)
- 自然科学(71371)
- 自然科学基金(70029)
- 教育(68569)
- 划(68454)
- 资助(62125)
- 编号(61114)
- 成果(48815)
- 重点(46573)
- 发(45510)
- 部(45148)
- 创(42655)
- 课题(42436)
- 创新(39850)
- 国家社会(39450)
- 科研(39280)
- 教育部(38689)
- 期刊
- 济(143335)
- 经济(143335)
- 研究(91550)
- 中国(54355)
- 学报(46507)
- 管理(44997)
- 科学(43656)
- 农(40172)
- 财(38354)
- 大学(35073)
- 学学(33130)
- 教育(29825)
- 农业(28378)
- 技术(27539)
- 经济研究(23048)
- 融(22650)
- 金融(22650)
- 业经(21544)
- 财经(21121)
- 问题(19633)
- 经(18093)
- 技术经济(16134)
- 图书(15706)
- 理论(14801)
- 科技(14694)
- 资源(14670)
- 现代(14425)
- 业(14025)
- 实践(13390)
- 践(13390)
共检索到4424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尚海龙 蒋焕洲
本文在突出表征城市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因素相互作用的基础上,构建了生态经济系统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与改进的熵值法,对西南区省会城市(2010-2014年)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协调演进状态进行评判、分析与比较。结果表明:其生态经济系统共同经历了"勉强协调、初级协调、中级协调、良好协调"四个发展阶段。2012年以来,总体水平属于良好协调发展类环境滞后型,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生态经济系统主要矛盾表现为社会经济快速增长的需求同日益贫乏的生态环境基础之间的矛盾;建设生态宜居城市,须借鉴四川成都市生态经济系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尚海龙 蒋焕洲
本文在突出表征城市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因素相互作用的基础上,构建了生态经济系统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与改进的熵值法,对西南区省会城市(2010-2014年)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协调演进状态进行评判、分析与比较。结果表明:其生态经济系统共同经历了"勉强协调、初级协调、中级协调、良好协调"四个发展阶段。2012年以来,总体水平属于良好协调发展类环境滞后型,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生态经济系统主要矛盾表现为社会经济快速增长的需求同日益贫乏的生态环境基础之间的矛盾;建设生态宜居城市,须借鉴四川成都市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范式。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高静 于建平 武彤 刘玮
[目的]探索我国农业生态系统与农业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规律,为中国农业生态与农业经济健康有序协同发展的政策制定提供智力支持。[方法]通过构建农业生态系统与农业经济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基于2004—2017年全国统计数据,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出农业生态系统和农业经济系统的发展得分,再分析农业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结果]2004—2017年中国农业生态与经济发展综合水平整体均呈现上升趋势,农业生态系统得分始终高于农业经济发展得分;两系统的耦合度处于较高水平,耦合协调度逐年上升,协调程度从中度协调过渡到极度协调。[结论]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发展"产品品质高、经济效益高、生态环境友好"的高质量农业,优化财政支农机构、重点支持具有生态正向外部性的项目。加强环境规制力度,以绿色发展路径实现农业生态与经济的协同。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红军 胡月英 赵伟峰
农业经济—生态系统协调发展是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路径。根据2000-2016年安徽农业经济与资源环境数据,通过DFSR模型与熵值法构建安徽农业经济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计算其发展指数;运用耦合模型对安徽农业经济—生态系统的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进行测度。研究表明:安徽农业经济—生态系统由"经济滞后型"转变为"生态滞后型",农业经济—生态系统历经了拮抗期、磨合期的耦合阶段,耦合协调水平从轻度失调进化至中级协调状态。为推进安徽农业经济—生态系统协调发展,需要建立生态农业产业化体系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示范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技术以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以提升安徽农业生态环境承载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单海燕 杨君良
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存在交互耦合关系,其相互作用构成了生态经济系统。文章以长三角核心区16个城市为研究范围,构建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改进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2005—2014年长三角区域生态综合发展指数及经济综合发展指数,探究长三角区域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度的演化规律,最后依据经济/生态综合发展指数,将其划分为四种类型,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结果表明:2005—2014年,长三角区域平均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均呈现出一定提升趋势,但部分城市耦合协调度下降幅度较明显,如台州、绍兴等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传华 张凤太 王钟书 邓炜
评估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有助于揭示区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动态演化规律,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以三峡库区生态敏感区江津区为例,在剖析土地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机理的基础上,构建土地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土地综合评价和耦合协调度测度模型研究村域尺度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特征。结果表明:(1)江津区土地生态系统发展逐渐变坏,总体表现出低等级村域空间挤压高等级村域空间的趋势,且土地生态系统发展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2)江津区土地经济系统发展呈现向好趋势,但土地经济系统发展具有较大的空间差异,并呈现出显著的城乡分界;(3)江津区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朝着子系统相互促进的方向演进,但全区整体的土地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协调水平还有待提升;(4)江津区村域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高耦合协调的村域零星分布,中、低耦合协调的村域广泛分布,失调村域主要分布在城区范围之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曾爱华 刘冰滨 李子琴
文章通过界定数字经济等核心概念,构建了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权法并应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了2013—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耦合协调度,进一步基于Dagum基尼系数法以及核密度估计法对耦合协调度进行时空演变分析,最后探究协调发展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耦合协调发展表现尚不稳定,近年来数字经济的迅速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的情况并不理想;(2)从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来看,总体及区域间的差异逐年下降,东北地区内部耦合协调发展不平衡性问题亟须解决;(3)从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的驱动因素来看,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信息服务业从业人数、专利申请授权数等是当前我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赖一飞 叶丽婷 谢潘佳 马昕睿
基于2012-2019年中国内地30个省市面板数据,引入耦合理论,分析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两者间的耦合协调度。研究结果显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与数字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其中,R&D活动和数字产业化程度对两者影响显著;两者间的耦合协调度在大部分地区表现为从低耦合阶段逐步进入磨合阶段或者高耦合阶段,区域耦合协调度差异较大,整体上东南地区优于西北地区。针对耦合现状,提出当前仍需不断优化要素配置、调整政策侧重点、加强区域协作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数字经济 耦合协调发展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胡云平 邹正丰 严余松
在深入分析各系统相互之间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构建了四川省物流、经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因子分析法计算得到了四川省物流、经济、生态环境系统各自的综合发展水平,并将耦合协调度理论应用于三个系统进行分析,得出了四川省物流、经济、生态环境系统整体处于勉强协调的状态和生态环境已经制约着物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的结论,这对于四川省政府把握当地物流、经济、生态环境发展情况及对今后制定物流、经济、环境方面的相关发展战略起到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作用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
物流 经济 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度 四川省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徐泽 张建军 李振瑜
资源型城市转型势在必行,文章旨在分析资源型城市发展系统"经济-社会-生态"的耦合关系,为城市协调发展提供参考借鉴。以武安市为研究区,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现状,以灰色GM(1,1)模型预测未来趋势。结果表明:(1)2007年武安市耦合协调度为中度失调,2008—2010年好转至轻度失调,2011—2014年除2013外均处于濒临协调,经济发展、环境恶化、社会响应敏感反映出城市发展系统三大组分的协调共进。(2)灰色模型预测当地2015—2019年仍将处于濒临失调,耦合协调水平提升迟缓,表明资源型城市发展系统各组分间虽然耦合更紧密,但协调水平提升空间仍较大。(3)资源型城市要强化"经济-社会-生态"相协调的发展观念,实现可持续增长。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 灰色预测 耦合协调 武安市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徐泽 张建军 李振瑜
资源型城市转型势在必行,文章旨在分析资源型城市发展系统"经济-社会-生态"的耦合关系,为城市协调发展提供参考借鉴。以武安市为研究区,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现状,以灰色GM(1,1)模型预测未来趋势。结果表明:(1)2007年武安市耦合协调度为中度失调,2008—2010年好转至轻度失调,2011—2014年除2013外均处于濒临协调,经济发展、环境恶化、社会响应敏感反映出城市发展系统三大组分的协调共进。(2)灰色模型预测当地2015—2019年仍将处于濒临失调,耦合协调水平提升迟缓,表明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 灰色预测 耦合协调 武安市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冯超林 黄雨婕 骆毓燕
通过构建能源、环境、经济与科技四元(EEET)系统的耦合协调模型,采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测算了2007—2016年广西的三个资源型城市(百色、河池、贺州)EEET系统间的耦合协调水平。研究结果表明:(1)广西三个地级资源型城市的能源—环境—经济—科技四元(EEET)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逐步实现了从失调到协调的跨越,各个系统协同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2)经济发展呈疲软状态、能源的不合理利用及环境破坏等因素导致四元(EEET)系统耦合协调度降低,随着环境、科技指数的快速提升促进了四元系统的协调发展;(3)三市的耦合协调类型逐渐从最初科技滞后型发展为经济滞后型,四元(EEET)系统逐渐发展为协调水平。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韩建军 杨雅冰
基于2006—2020年长江经济带省际面板数据,构建粮食安全与生态可持续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测算长江经济带两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运用耦合协调度与障碍度模型分析粮食与生态的耦合协调特征及其障碍因子。结果表明:(1)2006—2020年长江经济带粮食安全综合指数持续上升,生态可持续综合指数波动上升。(2)两系统耦合协调度呈良性增长趋势,表现为“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特征且空间聚集性不断增强。(3)当年造林面积、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地方财政环境保护支出和财政支农等是制约长江经济带粮食生态协调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韩建军 杨雅冰
基于2006—2020年长江经济带省际面板数据,构建粮食安全与生态可持续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测算长江经济带两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运用耦合协调度与障碍度模型分析粮食与生态的耦合协调特征及其障碍因子。结果表明:(1)2006—2020年长江经济带粮食安全综合指数持续上升,生态可持续综合指数波动上升。(2)两系统耦合协调度呈良性增长趋势,表现为“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特征且空间聚集性不断增强。(3)当年造林面积、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地方财政环境保护支出和财政支农等是制约长江经济带粮食生态协调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董弋萱
文章基于2012—2019年中国283个地级市面板数据,构建城市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评价体系,并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二者的耦合协调水平。在此基础上,运用Dagum模型与空间自相关模型从八大经济区、不同城市规模两大视角,揭示城市创新与经济高质量耦合协调的地区差异及空间关联效应。结果表明:中国城市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水平总体较低,但呈现逐年上升态势;差异性分析发现,耦合协调水平区域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南部沿海经济区分别与东北综合经济区、大西南综合经济区及大西北综合经济区之间。城市规模上的差异则表现为城市规模相差越大,耦合协调水平差异越大;耦合协调度总体上具有高度空间相关性,并随时间推移不断加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