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271)
- 2023(13447)
- 2022(11242)
- 2021(10203)
- 2020(8365)
- 2019(18857)
- 2018(18243)
- 2017(35216)
- 2016(18997)
- 2015(20954)
- 2014(20991)
- 2013(20509)
- 2012(19210)
- 2011(17561)
- 2010(17750)
- 2009(16622)
- 2008(16170)
- 2007(14700)
- 2006(13441)
- 2005(12010)
- 学科
- 济(79276)
- 经济(79172)
- 管理(55893)
- 业(53067)
- 企(38699)
- 企业(38699)
- 农(34203)
- 方法(25494)
- 地方(24512)
- 中国(22886)
- 农业(22743)
- 数学(22503)
- 财(22199)
- 数学方法(22138)
- 制(20982)
- 业经(20585)
- 学(14063)
- 体(13554)
- 环境(13462)
- 银(13411)
- 银行(13396)
- 策(13317)
- 融(13058)
- 金融(13053)
- 行(12895)
- 贸(12635)
- 贸易(12626)
- 易(12139)
- 发(12120)
- 地方经济(11959)
- 机构
- 学院(267368)
- 大学(263407)
- 济(111174)
- 经济(108471)
- 管理(100865)
- 研究(92897)
- 理学(85700)
- 理学院(84627)
- 管理学(83158)
- 管理学院(82621)
- 中国(72489)
- 京(55928)
- 财(55405)
- 科学(54523)
- 农(45552)
- 所(45404)
- 中心(44039)
- 江(43987)
- 财经(41610)
- 研究所(40432)
- 范(37762)
- 师范(37516)
- 经(37490)
- 业大(37248)
- 北京(34971)
- 州(34505)
- 院(34218)
- 农业(34023)
- 经济学(33768)
- 省(31554)
- 基金
- 项目(177571)
- 科学(141631)
- 研究(134855)
- 基金(128606)
- 家(110350)
- 国家(109352)
- 科学基金(94868)
- 社会(87807)
- 社会科(83066)
- 社会科学(83049)
- 省(70510)
- 基金项目(68049)
- 教育(60743)
- 划(58755)
- 自然(58575)
- 自然科(57166)
- 自然科学(57153)
- 自然科学基金(56091)
- 编号(55570)
- 资助(50978)
- 成果(45946)
- 发(40301)
- 重点(39952)
- 课题(39420)
- 部(38979)
- 制(38266)
- 创(36815)
- 国家社会(36241)
- 创新(34478)
- 性(34172)
共检索到4216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洪惠坤 蔡智聪 廖和平 刘亭
居业协同作为乡村人居融合发展的高级形态,其协同程度是衡量乡村振兴质量的重要指标,探究县域乡村居业协同的地域分异规律及成因,是科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以重庆市37个县(区)为研究单元,运用综合评价法对2020年县域乡村居业协同度进行测度,并结合Pearson相关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研究方法,诊断县域乡村居业协同度分异的主导因子,揭示其空间分异机制。结果表明:重庆市近32.43%的县域乡村居业协同度处于低协同状态,总体呈现“中高周低”的分布态势;产业结构、省会城市临近度、海拔和医疗卫生条件是影响重庆市县域乡村居业协同度空间分异的主导因子;不同类型县域乡村居业协同形成机制存在明显差异,可划分为综合发展型、社会公共服务约束型、经济因素—社会公共服务约束型、资源环境—经济约束型和综合约束型5种类型。研究结果可为西南丘陵山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科学依据与决策支持。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林勇刚 张孝成 王锐 莫燕
以重庆市合川区为例,从县级层面提出并验证了丘陵山区农用地整治数量潜力和质量潜力的两种测算方法,得出了丘陵山区农用地整治数量潜力不完全取决于耕地地形坡度和田坎系数,农用地整治潜力分级考虑质量潜力更能科学地指导区域农用地整治、特别是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为合川区农用地整治安排、特别是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布局提供依据,也为西南丘陵山区的县域农用地整治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
农用地整治 潜力 西南丘陵山区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魏耀华 陈荣蓉 杨朝现 信桂新
选取丘陵区重庆市荣昌区作为研究区,以村(社区)为评价单元构建乡村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空间数据统计和聚类分析等方法,从村域尺度对137个评价单元的乡村性空间分异性进行评价,并基于评价结果和乡村产业划分荣昌区乡村发展类型。结果表明:①荣昌区村域乡村性空间分布呈现"南北强、中部弱"的差异性格局;②乡村性空间分布趋于空间集聚,已形成环中心城区、重点乡镇的乡村性冷点区域和分散分布于研究区域边缘的乡村性热点区域;③荣昌区乡村发展类型可划分为强乡村性-传统农业型、中等乡村性-现代农业型、中等乡村性-农工混合型、弱乡村性-非农主导型。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张孝成 王彦美 曹伟 刘燕
针对当前村镇区域空间规划技术不完善、土地粗放利用严重、居民点和产业布局不合理、城乡差距持续扩大等问题,本文以科学规划村镇空间,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推进城乡统筹和提高村镇生活质量为目的,在对国内外乡村规划、发展建设进行综述的基础上,从关键技术和技术集成示范两个层面对西南丘陵山区村镇区域空间规划技术进行集成研究。综合集成村镇区域空间规划信息调查、发展建设评价、规划布局、监测评估等技术体系,并在重庆市选取不同类型的典型示范区开展技术集成示范,构建"特色农业+乡村旅游"、"村改社区+高端养老"、"工业带动+回乡创业"、"特色产业+高山扶贫"四类村镇发展模式,促进村镇区域空间规划技术体系的完善和推广应用。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陈棋 李静 何志明 金贤锋 王昌博
[目的]分析重庆市县域乡村性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对深入理解重庆市城乡关系及其互动过程,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重庆市32个县(区)为研究对象,运用ESDA空间统计方法、多元线性回归和地理探测分析方法,探讨2000年以来重庆市县域乡村性的空间分异格局及其格局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1)2000年以来,重庆市县域乡村性逐渐减弱,主城都市区乡村性较弱、渝东北和渝东南乡村性较强的整体格局稳定,巫溪县、城口县、彭水县、酉阳县等渝东北和渝东南的县(区)的乡村性较强。(2)重庆市县域乡村性的空间集聚和空间极化效应明显,在多种作用力的交互影响下,呈现出重庆市域的多圈层结构和区域性的双圈层结构。(3)自然力和区位力形成了重庆市县域乡村性分异的基础地理格局,市场力和行政力对这种格局进行调整、优化,在四种力及其交互作用下,形成了重庆市县域乡村性的空间分异格局。[结论]结合重庆市实际情况探索了乡村性的空间分异格局及其影响因素,为乡村振兴潜力区域发展提供建议。
关键词:
乡村性 时空格局 地理探测 县域 重庆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陈棋 李静 何志明 金贤锋 王昌博
[目的]分析重庆市县域乡村性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对深入理解重庆市城乡关系及其互动过程,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重庆市32个县(区)为研究对象,运用ESDA空间统计方法、多元线性回归和地理探测分析方法,探讨2000年以来重庆市县域乡村性的空间分异格局及其格局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1)2000年以来,重庆市县域乡村性逐渐减弱,主城都市区乡村性较弱、渝东北和渝东南乡村性较强的整体格局稳定,巫溪县、城口县、彭水县、酉阳县等渝东北和渝东南的县(区)的乡村性较强。(2)重庆市县域乡村性的空间集聚和空间极化效应明显,在多种作用力的交互影响下,呈现出重庆市域的多圈层结构和区域性的双圈层结构。(3)自然力和区位力形成了重庆市县域乡村性分异的基础地理格局,市场力和行政力对这种格局进行调整、优化,在四种力及其交互作用下,形成了重庆市县域乡村性的空间分异格局。[结论]结合重庆市实际情况探索了乡村性的空间分异格局及其影响因素,为乡村振兴潜力区域发展提供建议。
关键词:
乡村性 时空格局 地理探测 县域 重庆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杨和平 杨朝现 信桂新 李雨彤 曹润
[目的]以多功能评价为基础开展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能够有效满足农村居民点的精细化、差异化治理需求。[方法]以西南丘陵区典型代表性的重庆市荣昌区为例,利用分层抽样选择12个样点村域,结合内部用地形态和外部环境适宜性构建指标体系,评价不同类型农村居民点生产功能、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的优势度差异,划定农村居民点功能优化分区并制定相应优化策略。[结果]农村居民点内部结构及承载功能表现出显著地域分异规律,其农业生产功能随着与城镇距离缩短而显著衰弱;非农生产功能和生活功能优势度的分布特征均表现为由城镇中心向较远区域递减趋势;生态功能优势度表现为远郊型>中心型>近郊型。荣昌区农村居民点的分区优化策略可划分为I类产业重构式、Ⅱ类社区营造式、Ⅲ类生态涵养式和Ⅳ类移民搬迁式4种。[结论]综合内部用地特征和外部环境适宜性对农村居民点"三生"功能优势度进行评价,可为西南丘陵区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提供新的思路。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竞宇 梁靖茹 张仕超 赵浣玎 熊熙
[目的]以重庆市为例, 基于2001-2018年农民专业合作社微观面板数据,探究丘陵山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时空分异与演变特征,以期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与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最近邻指数、Ripley’s L指数、核密度分析等方法,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时空分异和演变特征展开研究。[结果](1)从时间序列上看,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变化呈现三个增长阶段:2001—2006年低速增长,2007—2010年快速增长,2011—2018年缓慢增长。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类型由少变多并逐步趋向综合类发展;(2)在空间扩展上,农民专业合作社整体先从渝西、渝中地区向渝东北扩展,再扩展至三峡库区带,但不同产业类型各阶段空间分布特征相异且变化明显;(3)在空间格局上,农民专业合作社除渝东南地区分布较少外其余地区均分布较广,除牲畜、家禽、花木、果蔬产业呈随机分布外,其余产业及合作社整体呈显著聚集分布;(4)不同产业类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对空间尺度的依赖性不同。牲畜、家禽、花木、果蔬、食用菌、粮油六类合作社随着空间距离的增加集聚强度先增强后减弱;(5)空间集聚分布呈现差异化,各产业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均形成单个或多个集聚中心,主要聚集中心为奉节县、渝西地区。[结论]自2001年以来,随着重庆经济的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推进,重庆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持续发展,改变了原本主要以规模分散生产经营的家庭作业模式。因此,今后应依托其优越的区位条件、不断增强的消费需求,利用信息技术、科学管理办法,培育出更高效、更能凸显当地特色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同时也要扎实推进渝东南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养工程。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伟 张宏业
中心村建设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如何科学地选择中心村,优化中心村的空间布局,是中心村建设中一个重要的基础性问题。该文由微观分析入手,运用基于熵技术的层次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分别建立了两套丘陵低山区中心村空间布局评价指标体系。同时,结合铜梁县蒲吕镇的数据,基于这两种方法分别提出了两套空间布局方案。结果表明,基于熵技术和层次分析法的空间布局评价指标体系更符合丘陵低山区的实际情况,运用该指标体系能为丘陵低山区中心村的合理布局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
丘陵低山区 中心村 空间布局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马雪莹 邵景安 曹飞
高标准农田建设综合成效评估对高标准基本农田规划实施、政府决策等有重要意义。论文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投影寻踪模型,使用访谈数据、图件数据和统计数据,构建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评估样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综合成效。结果表明:1)与建设前相比,农地平整状况维度中耕地连片度增加13.56%。耕地破碎度呈显著离散性,梯田化率明显提升;农业生产条件维度中道路通达度提升25%,空间离散度略微增加,有集聚效应。道路硬化率建设后分布仍呈中部高、两端低的态势。灌溉保证率和沟渠密度显著增加,空间分布均与南部产业结构、地形密切相关;农田生态环境维度植被覆盖率在建设后空间分布仍呈显著离散性。有效土层厚度明显增加,空间分布格局与道路通达性相当;多主体满意度维度农民满意度和公司企业满足度在空间上均表现为南部鹤大台地区满意度最为明显,农民人均新增年收入建设后空间分布较为均匀。2)Ⅰ级成效区,综合成效评价最佳,4个子目标也引起了足够重视,占比为53.26%;Ⅱ级成效区的综合评价次之,4个子目标的投影值也与之匹配,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选址及建成后综合成效凸显的重点区,占比37.62%;Ⅲ级成效区的综合成效相对较差,4个子目标所得投影值也相对较低,占比为9.12%。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评价,应考虑区域独有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程序,有序开展差别化评价。
关键词:
高标准农田 绩效评价 投影寻踪模型 垫江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孝坤 李媛 成国积 翁才银
在明确乡村性内涵基础上,根据2001—2011年重庆统计年鉴数据,选取城镇化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从业人口比重、农业产值与非农业产值比、公路密度、万人卫生技术人员数等指标,采用加权和法建立乡村性综合指数模型,以此评价判断各县域的乡村性。结果表明:从2000—2010年,重庆三峡库区各县域的乡村性强度总体呈现逐渐减弱趋势;与此同时,县域乡村性水平在空间上呈"一圈"至"两翼"的梯度差异,即由西部"一圈"核心区—"一圈"外围区—库区中部县域—库区东部县域—库区东北县域渐次递增,而县域乡村性减弱强度沿"一圈"核心区向外扩延降低,即由重庆"一圈"核心区—核心区外围区—"一圈"外围区—库区中部县域—库区东部县域—库区东北县域逐渐减弱。最后,分析了重庆三峡库区县域乡村性时空演变的原因,并提出了县域发展方向建议。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陈光银 张孝成 刁承泰 王锐 陈令
采用统计数据和实地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重庆市合川区土地利用现状图和现状数据以及合川区统计年鉴相关数据的综合分析和实地调查,发现农村居民点呈"大分散,小聚居"分布,布局随地貌、地域差异明显,且布局散乱;人均用地接近国家《村镇规划标准》上限,土地闲置严重,其中闲置农村居民点用地还具有分散、块小、有一定坡度、交通不便等特点。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 土地整理 现状分析 重庆市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亭 洪惠坤 蔡智聪 杨胜强 罗沁怡
乡村劳动力本地务工可缓解乡村空心化问题,助推乡村振兴。论文以重庆市189个村为例,运用空间自相关、克里金插值法识别村域劳动力本地务工率区域差异,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甄别影响村域本地务工率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揭示了村域本地务工率区域差异的发生机理。结果表明:(1)重庆市村域本地务工率分布具有明显地域差异性,呈现出“西高东低、局部突出”的空间格局,“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在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较好的渝中片区、渝中周边片区,“低—低”集聚区主要集中在自然环境和经济基础偏差的渝东北、渝东南片区。(2)本地务工率空间分异格局是宜居、宜业、和美三大维度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均可支配收入、村两委受教育程度、乡镇路网密度、村集体收入、乡镇规模企业数量及村民对村委工作信任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村镇距离和坡度是负向影响因素,任意两个影响因子的交互作用均会增强本地务工率空间分异的解释力。(3)未来重庆市乡村吸纳更多劳动力在本地务工的重点在于推进乡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村镇产业发展和强化村干部队伍建设。研究有助于加深对新形势下中国乡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趋势的理解和认识,为科学制定乡村发展战略提供参考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