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565)
2023(3895)
2022(3316)
2021(3063)
2020(2527)
2019(5726)
2018(5398)
2017(9866)
2016(5511)
2015(6171)
2014(5942)
2013(5916)
2012(5692)
2011(5274)
2010(5113)
2009(4670)
2008(4524)
2007(4057)
2006(3679)
2005(3364)
作者
(20443)
(17261)
(17181)
(16242)
(10970)
(8700)
(7533)
(6792)
(6737)
(6156)
(6046)
(5980)
(5957)
(5738)
(5647)
(5592)
(5221)
(5170)
(5142)
(5102)
(4647)
(4348)
(4170)
(4036)
(4007)
(3944)
(3754)
(3748)
(3712)
(3618)
学科
(21666)
经济(21643)
管理(11175)
(9794)
(8987)
方法(8411)
地方(7483)
数学(7476)
数学方法(7351)
(7057)
企业(7057)
(5700)
中国(5432)
环境(4172)
(4062)
贸易(4056)
农业(4041)
(3980)
(3873)
业经(3863)
地方经济(3816)
(3807)
土壤(3794)
(3381)
(3033)
金融(3031)
(2986)
生态(2910)
(2745)
(2732)
机构
大学(82129)
学院(80880)
研究(38023)
科学(29041)
(27842)
经济(27100)
中国(26220)
(24691)
管理(23574)
(21914)
研究所(20555)
农业(20023)
理学(19960)
(19763)
理学院(19524)
管理学(18816)
管理学院(18709)
业大(18580)
中心(15909)
(14636)
(14074)
(13798)
(13201)
科学院(13096)
实验(12735)
农业大学(12667)
北京(12484)
实验室(12206)
(11812)
重点(11653)
基金
项目(61556)
科学(46675)
基金(44784)
(44594)
国家(44361)
研究(35237)
科学基金(34904)
自然(26953)
自然科(26230)
自然科学(26213)
自然科学基金(25720)
基金项目(24105)
(23659)
(22272)
社会(20758)
社会科(19639)
社会科学(19631)
资助(18521)
计划(15642)
重点(15434)
教育(15167)
科技(15008)
(13904)
科研(12678)
(12260)
(12122)
编号(11611)
创新(11588)
专项(11555)
(10360)
期刊
(31183)
经济(31183)
学报(24578)
研究(22799)
(21878)
科学(20007)
中国(17857)
大学(16610)
学学(16110)
农业(14874)
(8919)
管理(8861)
(7907)
业大(7520)
林业(6809)
资源(6159)
教育(6113)
农业大学(5907)
(5866)
金融(5866)
(5533)
科技(5169)
经济研究(5080)
自然(5047)
中国农业(4820)
技术(4764)
财经(4566)
问题(4299)
业经(3980)
(3968)
共检索到1223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詹林庆  李伟  陈松柏  王帅  冯洋  周迎丽  张蔚鸿  
应用地统计学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对丘陵山区水田土壤有效铜和有效锌进行了空间变异特征和空间插值质量研究。研究区有效铜、锌均表现为中等空间变异性,其变异系数的大小为有效铜>有效锌。各向同性下,有效铜和有效的空间变异均存在着良好的半方差结构,其含量的空间自相关距离均大于采样间距,表明研究区土壤养分在区域范围内均存在着空间相关性,块金系数介于25%~50%,说明土壤有效铜和有效锌均具有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其空间变异主要是由结构性和随机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各向异性结构明显,有效铜在西北-东南方向上的空间变异最大,有效锌在东北-西南方向上空间变异最小。水田土壤有效铜含量丰富,大于1.8 mg.kg-1...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冼应男  陈婵  方晰  王留芳  陈金磊  辜翔  张仕吉  
为揭示中亚热带植被恢复对土壤磷(P)有效性的影响机制,在湘中丘陵区选取了地域毗邻、环境(土壤、气候)条件基本一致、处于不同植被恢复阶段的4种植物群落——檵木-南烛-杜鹃灌草丛(LVR)、檵木-杉木-白栎灌木林(LCQ)、马尾松-柯(又名石栎)-檵木针阔混交林(PLL)以及柯-红淡比-青冈常绿阔叶林(LAG)为研究对象,设置固定样地,按0~10、10~20,20~30,30~40 cm分层采集土壤样品,测定不同季节土壤全磷(TP)和有效磷(AP)含量,比较研究不同植被类型土壤TP、AP含量的差异及其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类型同一土层TP含量在各季节总体上随着植被恢复而增加,且LAG与LCQ、LVR(除夏季外)差异显著;季节变化也基本一致,除LAG 0~10 cm土层外,均表现为"夏高冬低(或秋低)型"。2)不同植被类型同一季节同一土层AP含量夏、冬季差异较大,而春、秋季较小,不同植被类型同一土层AP含量在各季节的变化不完全随着植被恢复而逐渐增加;但同一土层AP的季节平均含量基本上随着植被恢复而增加,同一植被类型不同土层AP含量的季节变化不尽相同。3)土壤TP、AP含量与群落总生物量、地上部分生物量、根系生物量、凋落物层现存量、土壤粘粒百分含量、有机碳含量、全N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土壤pH值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4)不同植被类型群落生物量、土壤粘粒百分含量、有机碳含量、全N含量、pH值的差异显著影响土壤TP、AP的含量。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胜蓝  方晰  项文化  孙伟军  张仕吉  
采用氯仿熏蒸浸提法,比较湘中丘陵区4种不同森林类型(杉木人工林、马尾松+石栎针阔混交林、南酸枣落叶阔叶林、石栎+青冈常绿阔叶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含量及其季节动态变化,分析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与土壤养分含量、含水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4种森林各层土壤总有机碳、全氮平均含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呈现出随着林分组成树种数量的增加而增大;南酸枣落叶阔叶林和青冈+石栎常绿阔叶林各土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含量均高于马尾松+石栎针阔混交林和杉木人工林,且以南酸枣落叶阔叶林最高,杉木人工林最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占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的2.3%~2.9%,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占全氮含量的4.5%~...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梁贵  项文化  赵仲辉  樊刚惟  杨丹  
钾(K)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元素之一,土壤中K含量主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由于森林经营活动和树种组成不同,森林土壤中K含量差异性较大,表现一定的空间异质性。本研究在1hm2石栎-青冈栎常绿阔叶林样地内的10 m×10 m小样地中心位置,分采集0~10、10~20和20~30cm层的土壤样品,测定土壤中K元素含量,用地统计学理论分析土壤K含量空间变异特征,研究土壤K含量与土壤其它养分元素(有机C、N、P)、地形因子(海拔、凸凹度和坡度)和凋落物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0~30 cm土壤K含量平均值为28.04 g/kg,为中等变异强度,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除20~30cm土层中K含量符合线性模型外,...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超  刘国彬  薛萐  肖列  
【目的】探索农耕地撂荒对土壤微量元素演变特征的影响,为该地区植被恢复中土壤质量评价和生态恢复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黄土丘陵区不同撂荒年限的坡耕地为研究对象,分析农耕地撂荒后不同坡向土壤4种有效态微量元素的变化趋势。【结果】黄土丘陵区坡耕地撂荒后,阴坡由于土壤温度较低,含水量较大,植被生长旺盛。有机碳、全氮、有效锰、有效铁、有效锌含量变化规律性较强,表现为在演替前期变化较小,而后期随撂荒年限的延长而显著增加,有效铜则随撂荒年限呈降低趋势。阳坡土壤有机碳、全氮及4种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则随年限呈波动变化。不同演替阶段土壤微量元素密度变化不同,阳坡土壤有效铁和有效锌密度在演替前10年明...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恒威  许明祥  王爱国  马昕昕  
【目的】研究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磷素有效性、植物叶片磷含量及土壤-植物磷素营养关系,以期揭示植被恢复对土壤磷素的影响,明确植物群落对土壤磷素环境的适应性。【方法】以农地为对照,采集了黄土丘陵区125块样地中不同植物(包括草本植物茵陈蒿、长芒草、铁杆蒿及人工林柠条、沙棘、刺槐)的叶片及其生长的土地表层(0~20cm)的土壤样品,测定了土壤全磷、有效磷、pH和叶片磷含量,分析了土壤与植物磷素营养特征以及土壤有效磷与叶片磷含量、土壤pH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研究区土壤有效磷含量极低(1.54mg/kg),全磷含量较高。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全磷含量差异不显著,但土壤有效磷含量差异显著,土壤有效磷...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志霞  许明祥  师晨迪  邱宇洁  
运用地统计学和GIS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黄土丘陵区县域不同地貌单元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的尺度效应,尺度划分为县域、县域上三种不同的地貌单元以及与地貌单元相对应的乡镇尺度,结果表明:①各个尺度下有机碳含量均偏低,完整地貌单元尺度与乡镇尺度有机碳均值与变异系数大小顺序不同;②高山区随着尺度的变化,自然因素对变异的影响程度没有显著变化,但低山丘陵区与丘陵沟壑区自然因素的影响程度减小,插值图表现出较小的研究面积有机碳含量信息更丰富;③县域尺度上海拔与土壤类型是导致变异的主控因素,在丘陵沟壑区,所研究的自然因素(海拔、土壤类型、土壤侵蚀程度、田面坡度、坡向)对其影响都不显著;在低山丘陵区,地貌单元上主控因...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周泽福  刘致远  张光灿  
在半干旱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采用Li Cor6200便携式光合仪和Li Cor1600便携式稳态气孔计,对9年生金矮生苹果树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和气孔限制值与土壤水分的定量关系进行了研究;以光合作用生理参数为指标对苹果园土壤水分有效性及生产力进行了分级与评价。结果表明:苹果园的土壤相对含水量在21 5%以下为"无效水";21 5%~46 5%为"低产低效水";46 5%~65 0%为"中产高效水";65 0%~75 0%为"高产中效水";75 0%~79 0%为"中产低效水";79 0%以上也属于"低产低效水"。依据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农林业生产以提高水分...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解宪丽  孙波  潘贤章  
土壤的有机碳蓄积量及其动态变化,不仅是维持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且在全球变化碳循环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基于GIS技术和DNDC模型,以江西省余江县为例,模拟研究了典型红壤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变化。结果表明:余江县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为3.52×109kg,平均土壤有机碳密度为4.24 kg m-2。不同利用方式中,灌溉水田的土壤有机碳密度最高,其次是望天田、园地、林地和菜地,旱地的较低,草地的最低。该县土壤有机碳库的年度变化量为8.63×107kg,变化率为+2.45%。土壤有机碳密度下降的地区多位于农田区内,特别是旱地,部分灌溉水田的碳密度略有增加,林地、...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淑英  于同泉  王建立  杨柳  杨凯  路苹  
【目的】探明土壤微量元素的空间分布,为合理科学配方施肥提供重要依据。【方法】在北京市平谷区布设置1076个采样点,测定其耕层(0~20cm)与亚耕层(20~40cm)土壤有效铜、有效锌、有效铁和有效锰含量。应用地统计学法进行分析。【结果】平谷区耕层土壤有效铜、有效锌、有效铁和有效锰含量分别为1.96、2.51、17.32和10.91mg·kg-1,含量均在中等及中等偏上水平,耕层含量高于亚耕层,表现出一定的表聚性;通过半方差函数分析,耕层中有效铁和有效锰的空间自相关范围较大,变程分别为21.6和45.3km,耕层有效铜和有效锌变程较小,分别为3.1和2.9km,亚耕层中4种有效微量元素的变程与...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庞夙  李廷轩  王永东  余海英  郭其灵  陈东明  
【目的】研究县域农田土壤重金属空间变异特征及影响因子,可为保护农田环境质量提供有效信息。【方法】本研究利用地统计学和GIS相结合的方法,对四川省双流县623个土样铜、锌、铬含量空间结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影响因子进行了探讨。【结果】(1)农田土壤铜、锌、铬含量属于中等变异强度,其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差异明显;(2)土壤铜、锌、铬含量的空间相关距离分别为28281、45613、45892m,且具有中等程度的空间自相关性,其空间变异受结构性和随机性因子的共同影响。【结论】普通Kriging插值表明,土壤铜、锌、铬含量的空间分布趋势较为接近,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县境内西北部。影响因子分析...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天顺  莫磊兴  杨玉霞  范业赓  牙禹  廖洁  何洁  朱俊杰  
利用微波消解-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果蔗地土壤中的铬、铜和锌含量,验证检测方法的检出限、准确度与精密度,并对果蔗地土壤中Cr、Cu和Zn的污染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果蔗地土壤中Cr的含量为22.8~100.8 mg·kg~(-1),平均值为54.5mg·kg~(-1);Cu的含量为22.6~41.2 mg·kg~(-1),平均值为29.8 mg·kg~(-1);Zn的含量为48.6~184.6 mg·kg~(-1),平均值为107.4 mg·kg~(-1)。Cr和Zn元素在土壤中变异系数较大,而Cu元素在土壤中变异系数较小。频数分布图显示,土壤中Cr不符合正态分布,Cr含量大多在27.0~8...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史志华  蔡崇法  王天巍  丁树文  张光远  
以鄂南红壤丘陵典型区的三个村为代表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对 1981和 1998年两个时期的土地利用变化和土壤质量进行对比研究 ,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总体上具有农业型特点 ,17a间水田减少了 2 1% ;其余的利用方式则有不同幅度的增加 ,居民地、水域、林地、园地和旱地增加了 4 2 .2 %、99.6 %、8%、5 6 .8%和 8%。土壤质量有从优劣两端向中等靠拢的趋势 ,17a后 、 、 和 等地面积分别减少 18.6 %、12 .2 %、2 9.6 %和 2 5 % ; 等地增幅达 5 1.9%。土地利用方式及管理措施是影响土壤质量演变...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淼  蔡春菊  范少辉  张大鹏  康剑  
[目的]研究川南丘陵区不同恢复年限竹林地土壤质量的变化,综合评价退耕还竹林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为川南地区的竹林生态修复提供支持。[方法]以四川省长宁县不同恢复年限(5,10年)的硬头黄竹林地为研究对象,以非退耕竹林地为对照,测定了林地不同土层(0~20,20~40,40~60 cm)土壤物理性质(土壤体积质量、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和化学性质(pH、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碱解氮含量、全磷含量、速效磷含量、全钾含量、有效钾含量、交换性Ca含量、交换性Mg含量);并运用主成分分析、加权综合指数法和模糊数学法,对不同恢复年限硬头黄竹林地的土壤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在同一土层下,随着恢复年限的延长,土壤体积质量和非毛管孔隙度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土壤田间持水量、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土壤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总体减小;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全钾、交换性Ca和Mg含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土壤速效磷含量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土壤有效钾含量则降低。同一恢复年限下,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体积质量逐渐增加,田间持水量和土壤化学性质(pH、全钾除外)逐渐降低。土壤质量综合指数随着恢复年限的延长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恢复5年硬头黄竹林土壤质量综合指数最高;在同一恢复年限下,土壤质量综合指数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结论]不同恢复年限对川南地区竹林地土壤质量影响明显。恢复还林初期(5年),土壤质量综合指数上升明显;恢复还林后10年,对土壤的改善作用不明显。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高丽倩  赵允格  秦宁强  张国秀  杨凯  
生物结皮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广泛发育。迄今,有关生物结皮发育过程中土壤物理属性的响应仍不明确。论文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量研究不同生物量生物结皮对土壤物理属性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生物结皮的发育能够细化土壤,当生物结皮由初期藻结皮演替至60%~80%苔藓结皮时(5等级),生物结皮层粗砂粒含量降低了86%;②随着生物结皮生物量的增加,生物结皮层土壤容重和硬度较初期分别降低了15%和68%,田间持水量和孔隙度分别增加了36%和14%;生物结皮层粘结力是下层土壤的6~7倍;③生物结皮的发育对土壤物理属性的影响与生物量有关,当苔藓生物量达2.91±0.12 g/dm2时,其土壤物理属性基本...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