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858)
2023(4050)
2022(2684)
2021(2280)
2020(1750)
2019(3642)
2018(3823)
2017(7158)
2016(4208)
2015(4739)
2014(4843)
2013(4363)
2012(3717)
2011(3220)
2010(3132)
2009(2964)
2008(2924)
2007(2668)
2006(2467)
2005(2448)
作者
(13326)
(11033)
(10986)
(10515)
(6939)
(5161)
(4924)
(4356)
(4287)
(3872)
(3805)
(3639)
(3599)
(3582)
(3547)
(3425)
(3370)
(3173)
(3152)
(3118)
(2867)
(2819)
(2795)
(2462)
(2454)
(2441)
(2430)
(2375)
(2301)
(2241)
学科
(16645)
经济(16629)
(9768)
管理(9296)
中国(7231)
(6850)
企业(6850)
(6804)
业经(5670)
地方(4755)
农业(4673)
(4405)
(4302)
发展(3924)
(3919)
方法(3723)
产业(3612)
(3293)
信息(3179)
总论(3033)
信息产业(3000)
(2948)
(2925)
数学(2920)
(2918)
数学方法(2884)
(2636)
银行(2619)
(2522)
金融(2522)
机构
学院(58001)
大学(57788)
研究(23380)
(21523)
经济(21051)
管理(18145)
中国(16945)
科学(15961)
理学(15196)
理学院(15014)
管理学(14578)
管理学院(14494)
(13709)
(13022)
(12833)
研究所(11875)
业大(11165)
农业(10612)
(9916)
中心(9706)
(9490)
(9224)
(8420)
北京(8180)
(8109)
师范(7990)
(7604)
财经(7495)
研究院(7459)
技术(7134)
基金
项目(40839)
科学(30999)
基金(28480)
研究(28089)
(26731)
国家(26535)
科学基金(21321)
社会(17530)
社会科(16527)
社会科学(16523)
(16222)
基金项目(14858)
(13832)
自然(13681)
自然科(13354)
自然科学(13351)
自然科学基金(13113)
教育(12147)
编号(11056)
资助(10774)
重点(9914)
(9711)
成果(9129)
课题(8381)
计划(8175)
(8144)
(8055)
科研(7991)
(7908)
国家社会(7670)
期刊
(26098)
经济(26098)
研究(17287)
学报(13961)
(13886)
中国(12762)
科学(11897)
大学(10765)
学学(10302)
农业(9185)
管理(7307)
(7118)
教育(6751)
(5430)
金融(5430)
业经(4919)
林业(4797)
(4613)
技术(4555)
业大(4500)
经济研究(4295)
(3943)
问题(3924)
财经(3763)
科技(3537)
农业大学(3338)
(3303)
现代(2977)
图书(2831)
资源(2582)
共检索到900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周士威  王君厚  罗斌  刘德安  
通过采用开沟排盐、种草木樨压青、铺塑料膜等措施,使樟子松在干旱半干旱灌区的引种获得成功。9年生平均高4.25m,胸径6.98cm,土壤含盐量由0.26%下降为0.11%;当土壤含盐量为0.17%时,樟子松生长明显削弱、不正常。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全昌明  邢小军  李振昌  何誌光  
该文调查了伊金霍洛旗地区的油松和樟子松生长状况、二者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植株的含水率和生物量以及其在生物体各构件中的分配 ,并测定分析了植物体的蒸腾速率 .结果表明 :该地区的樟子松的生长状况要明显好于油松 ;该地区种植这两种树种有出现地力衰退的趋势 ,提倡营造针阔叶混交林 ;从蒸腾速率来看 ,油松的抗旱性要比樟子松强 ,但二者都是弱蒸腾树种 ,且樟子松所具有的生态和经济效益较油松的高 ,在该区沙地应更提倡营造樟子松 .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翟明普  王玉兰  马履一  
对大兴安岭西林吉地区的樟子松野生苗进行了裸根不带土移植造林的试验.结果表明,只要掌握好起苗季节、起苗后尽快栽植,并保存一定的根量,即可保证移植造林成功.成活率达97%~100%,造林效果优于经冬藏的樟子松培育苗和兴安落叶松培育苗,且幼林生长势一直表现良好.用萘乙酸、吲哚乙酸、高效生根剂和ABT生根粉等8种药物进行根系处理,对造林成活率的影响不大,而对造林当年高生长率、地径生长率产生明显影响.这种影响在造林1~2年后逐步消失.建议该地区造林中充分利用这一天然资源,加快迹地更新速度.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镇宇  李凯  周青  王会强  阎佩林  李加纯  马茂林  张国林  
1985年从辽宁省章古台引种2年生樟子松苗到秦皇岛地区.经1996年调查,13年生樟子松高生长3.02m、胸径4.17cm,与当地同龄油松高生长2.63m、胸径3.45cm相比,长势要好,并优于北京山地及内蒙古红花尔基等地,证明秦皇岛地区引种是成功的.利用樟子松、油松针叶饲养赤松毛虫幼虫,2年生针叶饲养成活率相差42.8%,证明樟子松对赤松毛虫的抗虫能力大于油松.对针叶成分分析的结果显示,樟子松和油松在精油萜烯、脂肪酸、酚酸含量等方面均有较大差异.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祁金玉  尹大川  宋瑞清  
为研究外生菌根真菌褐环乳牛肝菌(Suillus luteus)对樟子松苗木耐盐性的影响,采用打孔灌根的接种方法对樟子松苗木接种褐环乳牛肝菌,用盆栽试验研究不同含盐量(0.1g·kg-1和0.2g·kg-1NaCl)胁迫10d后褐环乳牛肝菌对樟子松苗木的菌根侵染情况以及樟子松苗木针叶电导率、丙二醛、保护酶活性、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等生理指标的变化,以相同浓度盐胁迫下不接种褐环乳牛肝菌的樟子松苗木为对照。结果表明:试验选用的不同浓度NaCl胁迫,并未影响樟子松外生菌根的合成。接种褐环乳牛肝菌樟子松苗木不同盐浓度处理间苗高、地径、鲜重、干重差异不显著,与不接种樟子松苗木盐胁迫的苗高、鲜重、干重差异显著,地径无显著性差异。接种褐环乳牛肝菌樟子松苗木针叶的相对电导率低于不接种苗木,盐胁迫下接种处理与不接种处理间差异显著;盐胁迫下不接种苗木丙二醛含量高于接种苗木92%以上;盐处理中,接种褐环乳牛肝菌樟子松苗木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高于不接种处理,增幅分别为10.70%~407.69%,84.45%~158%,4.79%~8.57%;盐胁迫增加了苗木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增加13.20%~29.53%,可溶性蛋白增加9.64%~13.43%;接种处理降低了苗木脯氨酸含量,降低幅度为18.24%~25.30%。可见,外生菌根菌褐环乳牛肝菌与樟子松形成菌根后提高了樟子松苗木对NaCl的耐受性。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宝娟  郭耸松  李继泉  李玉灵  
【目的】砂寻求最合理的铁尾矿基质改良措施,为铁尾矿土壤改良与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铁尾矿砂与无机肥、有机肥和土壤的不同配比处理的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改良方法对尾矿基质理化性质及油松和樟子松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随无机肥施肥比例增加,铁尾矿土壤密度、田间持水量、毛管持水量、饱和持水量和总孔隙度与100%尾矿砂处理均无明显差异;随着有机肥施用量增加,田间持水量、毛管持水量、饱和持水量及总孔隙度均明显增大,土壤密度呈下降趋势,其中10%猪粪施肥配比与100%尾矿砂处理差异显著(P<0.05);随着掺土量增加,铁尾矿土壤密度逐渐降低,而田间持水量、毛管持水量、饱和持水量逐渐升高,掺土比例达...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董灵波  刘兆刚  
为实现人工林的近自然化改造,以帽儿山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以可视化模拟为手段,以林分空间结构优化为目标,以常用空间结构参数(角尺度、混交度、大小比)为切入点,按照森林演替的一般规律构建樟子松人工林的空间结构优化方案,并将其与林分三维可视化模拟模型进行耦合,建立樟子松人工林三维可视化经营模拟系统。模拟实例表明:林分的平均角尺度从0.461提高到0.487,林木分布格局由均匀分布变为随机分布;林分混交度由0.284上升到0.308,混交程度得到提高;林分大小比由0.515变为0.481,林木个体生长的优势程度得到提高;基于林分空间结构的择伐,使林分空间结构得到了显著优化。该系统可以在虚拟森林环境...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董灵波  刘兆刚  
为更加直观地展示樟子松人工林单木的整个生长过程,将系统分析方法和数学建模技术应用于樟子松人工林单木的形态模拟。通过对樟子松人工林单木形态数据的定量分析,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构建了樟子松人工林单木形态模拟模型,并以VC++6.0为开发平台,利用OpenGL构建了樟子松人工林单木生长模拟系统,整个系统由形态模型模块、树冠结构模块、生长模型模块、可视化模块、场景控制模块、数据库和人机交互界面组成。系统运行结果表明:该系统实现了樟子松人工林单木生长机制与形态特征可视化表达的有机融合,展示了树冠结构模型、生长模型与可视化有机融合的思路;该系统不仅能很好地模拟樟子松人工林单木的形态特征,还能较逼真地实现樟...
[期刊]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作者] 肖辉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刘星  彭俊懿  石江涛  夏重阳  何锐  
【目的】为了探究针叶树幼龄材中应压区、过渡区和对应区木材的性质差异。【方法】取樟子松应力木的幼龄阶段试材(3~9年轮),通过解剖技术和化学分析比较研究了应力木中的管胞特征和微纤丝角,间接量化了木质素相对含量,并总结了幼龄材阶段这些特征在不同年轮及早晚材之间的变化规律。【结果】随着年轮的增长,应压区管胞的双壁厚差异较大,而对应区与过渡区较为相似。应压区的管胞发生了明显的细胞壁增厚现象,早晚材双壁厚平均分别为6.16和7.54μm;过渡区分别为3.85和6.12μm;对应区为3.69和5.12μm。3个区域早材双壁厚数据均比晚材更离散。随年轮数增加,应压区和过渡区晚材微纤丝角快速减小,对应区晚材微纤丝角先减小后增大。应压区早材和晚材微纤丝角平均值分别为34.77°和28.88°,微纤丝角平均值均大于过渡区和对应区。光谱分析表明,应压区木质素含量高于其他区域。应压区早晚材木质素结构存在差异较大,早材低于晚材。对应区和过渡区均早材高于晚材。对应区木质素含量随年轮增大相对稳定。【结论】樟子松幼龄材应力木中,应压区与过渡区、对应区的构造特征及化学成分存在差异,与成熟材的规律相似。另外,在幼龄阶段,应力木在不同生长年份,早晚材也存在差异,说明应力木性质形成与环境因素相关。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张文泉  闫伟  
以樟子松成熟胚为外植体,研究不同生长调节剂组合对樟子松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的影响,并获得了完整的再生植株。结果表明:诱导愈伤组织的最佳培养基组合为MS+1.5 mg/L 2,4-D+0.5 mg/L 6-BA,愈伤组织分化的最佳培养基组合为MS+0.2 mg/L IAA+1.5 mg/L 6-BA,樟子松不定芽伸长生长的适宜基本培养基为1/2MS+0.1%活性炭,诱导生根的最佳培养基组合为1/4MS+0.5 mg/L NAA+0.2 mg/L IBA。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谦  孙保平  丁国栋  赵国平  邓继峰  高广磊  王新星  李旭  
【目的】研究不同密度樟子松人工林土壤及枯落物的水文效应。【方法】以陕西榆林不同密度(550,800,1 250,1 750,2 050,2 250,3 850株/hm2)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林下设置标准地采集土壤及枯落物,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不同密度林地土壤物理性质、土壤持水量及枯落物的持水特性。【结果】7种林分密度樟子松人工林中,密度为800株/hm2林地土壤的含水率最大(6.88%),土壤体积质量最小(1.51g/cm3),总孔隙度最大(42.99%),土壤有效持水能力最强(147.55t/hm2)。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林下枯落物总蓄积量不断增加,其值为16.23~27.99t/hm2,...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晓  潘磊磊  Semyung Kwon  刘艳书  杨晓晖  时忠杰  
【目的】呼伦贝尔沙地为天然樟子松分布区的南缘,气候变化呈暖干化特点,研究该区樟子松树木径向生长对气候的响应及其应对干旱的能力,有助于促进气候变化背景下沙地天然樟子松林的保护与恢复。【方法】在呼伦贝尔沙地的南辉和伊敏河两个地点建立了树轮宽度标准年表并对其变化进行比较,利用树轮宽度标准年表与气候因子进行相关分析,并计算樟子松应对极端干旱的抵抗力、恢复力和弹性力。【结果】南辉的樟子松标准年表与6月平均气温和6—7月平均最高气温呈显著负相关(P<0.05),伊敏河的樟子松年表与4月、6—7月和9月平均气温和平均最高气温呈显著负相关(P<0.05);两个地点的樟子松标准年表均与6—7月和9月的降水量正相关(P<0.1);南辉的樟子松年表与9月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但伊敏河的樟子松年表与前一年10—12月和当年2—3月和5月相对湿度显著正相关(P<0.05);两个地点的樟子松年表均与前一年10月至当年9月的帕尔默干旱胁迫指数(PDSI)呈显著正相关(P<0.05)。以上结果表明这一区域的樟子松径向生长受到水分的显著影响;与南辉的樟子松相比,伊敏河的樟子松对干旱的抵抗力较弱,但恢复力更强;随着干旱程度的增加,樟子松对极端干旱的抵抗力下降、恢复力增强。【结论】呼伦贝尔沙地天然樟子松径向生长受生长季气温和降水的共同影响;在1925—1935年间,两个地点的樟子松年表存在差异可能是由于伊敏河的樟子松处于幼龄,对干旱的抵抗能力较差;树龄可能会导致沙地天然樟子松应对干旱能力的差异,深入了解树龄对樟子松应对干旱能力的影响需进一步开展多点研究。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彭俊懿  林巧  石江涛  
[目的]拓展木材显微切片的染色方法。[方法]比较研究了番红(Safranine O)、固绿(Fast Green FCF)和阿利新蓝(Alcian Blue 8GX)三种染料对樟子松木材切片的染色效果。[结果]单一染料染色时,番红对木质化程度高的厚壁细胞上色效果较好,阿利新蓝对木质化程度低的薄壁细胞上染较好,固绿介于两者之间。两种染料复染时,番红-固绿无法实现不同细胞的区分,仅呈现番红的颜色;而番红-阿利新蓝可以区分厚壁和薄壁细胞,厚壁细胞(管胞和射线管胞)呈红色,薄壁细胞(射线薄壁细胞和泌脂细胞)呈蓝绿色。进一步通过冰乙酸为复染提供一个酸性环境,改进了番红阿利新蓝双染方法。当冰乙酸含量为13%~17%时,能达到理想的染色效果,能够更加清晰地区分厚壁和薄壁细胞。分别将番红、固绿和新蓝用于已解离的管胞染色,新蓝对管胞的染色效果最好,番红染色效果比新蓝略差,固绿染色效果远低于新蓝和番红。[结论]番红对木质化程度高的厚壁管胞染色效果最好;新蓝对木质化程度低的薄壁细胞染色效果最好。改进后的番红-新蓝双染能清楚地区分木材中的厚壁和薄壁细胞。木材细胞对不同种类染料的响应各异,同时也受染色介质影响。研究结果为木材切片细胞识别提供简单高效的新方法。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玉红  翟亚楠  许耀鹏  张立钢  王振宇  
将樟子松多酚分别与明胶和大豆分离蛋白进行复合,研究松多酚与蛋白质复合反应的优化条件,采用红外光谱和差式扫描量热法(DSC)对产物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樟子松多酚-明胶复合反应的优化条件为多酚-明胶质量比为2∶1,温度40℃,时间30 min,p H 7,此条件下复合率达70.35%;樟子松多酚-大豆分离蛋白复合反应的优化条件为大豆分离蛋白-多酚质量比4∶1,温度30℃,时间20 in,p H5,此条件下复合率达47.21%,松多酚-明胶的复合率明显高于多酚-大豆分离蛋白的复合率(p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