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962)
- 2023(8582)
- 2022(6929)
- 2021(6176)
- 2020(5313)
- 2019(12418)
- 2018(12399)
- 2017(24434)
- 2016(13642)
- 2015(15632)
- 2014(16158)
- 2013(16062)
- 2012(14975)
- 2011(13489)
- 2010(13691)
- 2009(12873)
- 2008(12817)
- 2007(11760)
- 2006(10304)
- 2005(9416)
- 学科
- 济(64182)
- 经济(64127)
- 业(34899)
- 管理(34286)
- 方法(26718)
- 企(25495)
- 企业(25495)
- 数学(23825)
- 数学方法(23633)
- 农(20413)
- 中国(17332)
- 地方(15882)
- 学(14492)
- 财(13997)
- 农业(13676)
- 业经(13370)
- 制(10762)
- 贸(10601)
- 贸易(10598)
- 易(10221)
- 土地(9645)
- 发(9097)
- 和(8736)
- 环境(8547)
- 银(8443)
- 银行(8414)
- 融(8273)
- 金融(8268)
- 地方经济(7976)
- 行(7973)
- 机构
- 大学(204202)
- 学院(203270)
- 济(83277)
- 经济(81454)
- 管理(74306)
- 研究(72271)
- 理学(63460)
- 理学院(62637)
- 管理学(61446)
- 管理学院(61076)
- 中国(54010)
- 科学(46356)
- 京(44247)
- 农(41905)
- 所(38302)
- 财(36892)
- 研究所(34945)
- 中心(33749)
- 业大(33567)
- 农业(33157)
- 江(32370)
- 财经(29547)
- 范(28272)
- 师范(27988)
- 北京(27622)
- 经(26679)
- 经济学(26301)
- 州(25553)
- 院(25470)
- 经济学院(23986)
- 基金
- 项目(134431)
- 科学(103997)
- 研究(96572)
- 基金(95861)
- 家(84856)
- 国家(84175)
- 科学基金(70021)
- 社会(60599)
- 社会科(57247)
- 社会科学(57225)
- 省(52661)
- 基金项目(51155)
- 划(44959)
- 自然(44690)
- 教育(44032)
- 自然科(43561)
- 自然科学(43546)
- 自然科学基金(42736)
- 编号(40293)
- 资助(38606)
- 成果(33245)
- 重点(30787)
- 发(30511)
- 部(29787)
- 课题(27760)
- 创(26875)
- 科研(25933)
- 创新(25296)
- 国家社会(25242)
- 计划(25107)
共检索到3025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马德君 王科涵 胡继亮
本文利用熵值综合评价法和耦合法,研究了2002—2011年西北民族地区的城镇化和土地集约利用协调发展水平。研究发现:总体上,西北民族地区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的协调发展水平不够高,处于勉强协调发展阶段,西北民族地区呈现出明显的城镇化超前,土地集约利用滞后的勉强协调发展特征;西北民族地区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协调发展度存在区域差距,但呈趋同趋势;就土地利用而言,发展大中型城市有助于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效率。政策建议:若要集约土地利用,则应大力发展大中型城市;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广泛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严昕 郑建明
新型城镇化和信息化是我国城镇协调发展的基础,也是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文章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通过建立新型城镇化和信息化的耦合度评价指标体系,对江苏13个地级市整体耦合的空间表现以及新型城镇化和信息化耦合度、耦合要素做深度分析。研究表明:江苏13个地级市的新型城镇化与信息化耦合度从空间上分为磨合型、相对协调型以及较低水平协调型;从时间上看存在阶段性和波动性特征;新型城镇化和信息化相互融合,各要素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信息化 耦合分析 耦合度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焦高乐 严明义
以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据为样本,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城镇化发展水平与碳生产率进行了测度,并运用耦合模型分析了二者的动态耦合演化轨迹。结果显示: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城镇化水平和碳生产率的耦合度呈收敛趋势;耦合度总体上仍处于较低水平;大多数省份仍处于轻度失调状态。
关键词:
中国 城镇化 碳生产率 耦合度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周婕
[目的]新型城镇和农业现代化作为四化同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两者间的耦合度有利于区域甚至全国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发展。[方法]以淄博市为例,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间的耦合度进行实证分析。[结果] 2008—2017年淄博市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程度逐年增加,但一直处于次优水平,其中2008—2017年农业现代化推动新型城镇化的程度逐年增加,处于次优水平,2008—2017年新型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的程度也逐年增加,同时2008—2015年处于次优水平2016—2017年处于最优水平;同时2017年淄博市各区县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度均处于次优水平,且新型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的程度相对于农业现代化推动新型城镇化的程度低,其中博山区、桓台县、高清县和沂源县的农业现代化推动新型城镇化的程度处于最优水平,其他区县处于次优水平,张店区的新型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的程度处于最优水平,其他区县处于次优水平。[结论]实现淄博市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均衡协调发展,必须加大农业现代化推动新型城镇化的程度,以核心区域辐射周边区县,进而促进两者的协调发展。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李世冉 邓宏兵 张康康
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密切,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本文通过剖析都市圈地区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机理,构建都市圈地区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武汉都市圈9市为研究对象,采用综合评价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相对发展模型分析了2007-2017年武汉都市圈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是的交互耦合关系,并对其影响动力因素进行识别。研究结果表明:(1)武汉都市圈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均呈逐年递增趋势,但是生态文明建设滞后于城镇化发展。区域差异程度逐渐减弱,空间上形成由"西高东低"到"东高西低"的发展格局,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2)武汉都市圈耦合协调水平总体处于初级协调阶段,为初级同步发展类型,但各市耦合协调发展阶段异质性明显,经济增长率高于耦合协调度的增长率。(3)内源动力对耦合协调度动力开发不足,外向动力对耦合协调度具有正向影响,而政府动力对耦合协调度呈不显著的负向作用。
关键词:
城镇化 生态文明 耦合协调 武汉都市圈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乐勤 陈素平 陈保平 张勇
以安徽省为例,采用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方法,对1996-2011年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借鉴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城镇化演进与土地利用耦合协调度进行了测度,并运用灰色GM(1,1)模型,对2015、2020年城镇化演进与土地利用耦合协调度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996-2011年,安徽省土地利用与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得分均呈上升态势;城镇化演进与土地利用耦合协调度由1996年的0.4958提升至2011年的0.6682,年均值为0.5442,处中度耦合协调状态;2015、2020年耦合协调度预测值分别达到0.6985、0.7821。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叶晓甦 向微 石世英
对于不同城镇化发展阶段的城市,其土地集约利用强度存在明显差异,土地的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发展是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从土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质量内涵的视角,构建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对贵州省2010—2014年的新型城镇化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定量测算,并定量评价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发展效果。结果显示,人口是促进新型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的内生动力,优化耦合协调发展度是提高二者耦合发展的关键,质量提升是二者耦合发展的必然趋势。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张红凤 曲衍波
本文基于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的耦合机理,分析了2005—2015年我国各省份的城镇化发展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同步状态以及变化协调关系。研究表明:(1)我国各省份综合城镇化水平均平稳上升,动态变化呈一定的收敛性,土地集约化水平有所下降,省际差异较大。(2)各省份整体表现为城镇化超前于土地集约化,同步状态具有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有50%省份的同步类型保持不变。(3)城镇化发展与土地集约利用变化的耦合关系表现为正向的挂钩协调,并具有一定的空间集聚性和地域时效差异性。(4)东部发达省份的土地集约利用出现退化现象,中西部地区部分省份的城镇化进程则相对缓慢。未来东部地区应加大存量土地开发力度并提高供地门槛,中西部地区需要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并加强资本和技术的替代与互补效应。
关键词:
土地集约利用 城镇化 时空演变 耦合关系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马德君 宗雯 杨青 胡继亮
城镇化和信息化作为"四化"中重要的战略政策组成部分,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和区域产业空间结构的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其的研究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本文运用熵值综合分析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通过建立西北民族地区2003—2013年城镇化和信息化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对18个城镇的城镇化和信息化耦合度和协调度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西北地区城镇化和信息化发展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但城镇化水平始终高于信息化的发展;其城镇化与信息化耦合度及协调度同样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总体的协调程度处于失调的状态。针对此现状,给出的政策建议是:对于不同城镇化、信息化发展程度的城镇,政府应给予不同的政策支持;发挥"典型"城镇的带头...
关键词:
城镇化 信息化 熵值法 耦合法 协调发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晓庆 姜博 初楠臣
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是土地管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实现土地集约利用与城镇化水平的高度协调,对促进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变异系数法的综合确权法以提高指标权重精度,基于耦合度、协调度、相对发展度模型测算、分析与比较京津冀、长三角及珠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水平,借助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沿海三大城市群协调发展水平的空间集聚特征与规律。研究表明:京津冀城市群协调发展水平最高,其次为珠三角与长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水平的优化程度表现为"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度的空间相关性强弱表现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城市群各城市协调发展水平整体逐步趋向于中高度协调,长三角、珠三角趋于中低度协调;研究前期新型城镇化发展滞后是影响京津冀与长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水平的主要原因,研究中后期京津冀新型城镇化超前发展,长三角则逐步趋于土地集约与新型城镇化同步发展,珠三角城市群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进步显著,但仍滞后于土地集约利用。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耀彬 李仁东 宋学锋
在阐述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涵义的基础上,利用协同学思想构建二者之间的耦合度模型,并对1985年以来的中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的时空分布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①从时间上看,中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的时序基本处于颉颃阶段,且二者的耦合协调度较低;②从空间上看,中国省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都明显存在着地域性差异,且耦合协调度表现出东部省区普遍高于中西部省区的规律,同时它还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空间对应关系;③由于经济发展、历史基础、自然条件和政策影响的差异作用,中国省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强度与耦合协调程度在空间分布上不具有对应性。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小平 杨雪杰 苏凝娜
在构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分析了2004—2018年西北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变特点。结果表明,西北地区城镇化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其中社会城镇化水平最高且增长幅度最大,而人口城镇化和空间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目前仍然处于较低水平;生态环境综合水平呈波动增长态势,虽然生态环境压力在逐年增大但生态环境状态和生态环境响应处于改善中,总体上生态环境在向好发展;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在不断优化升级,经历了基本不协调到基本协调再到良好协调3个主要阶段的变化,其耦合协调类型由城镇化滞后转变为生态环境滞后;各省(区)之间无论在城镇化、生态环境还是两者耦合协调方面差异都较大,应因地制宜制定差别化的区域发展战略。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郑华伟 刘友兆 王希睿
在测度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的基础上,运用动态计量经济模型探讨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均为一阶单整序列;(2)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短期内却存在失衡,短期波动向长期均衡趋近的调整幅度达到18.98%;(3)城镇化是土地集约利用的Granger原因,而反向关系得不到实证支持;(4)土地集约利用对来自城镇化的冲击响应强烈,城镇化的冲击对土地集约利用的解释水平达到了90%,而城镇化对来自土地集约利用的冲击响应较弱,土地集约利用的冲击对城镇化的解释水平仅为3%。因此,应采取长期而非短期的策略,有序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强土地利用监督管理,...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周燕华 施生旭
基于PESS-DPSIR模型构建民族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以福建省10个少数民族地区县(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变异系数法、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进行评价分析。结果显示:福建省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极高,有9个县市耦合度在0.9以上;但是10个县市耦合协调度之间差异较大,跨越了低度、中度与高度协调3个阶段。最后,根据耦合协调度测算结果划分出三种发展类型,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浩 冯淑怡 曲福田
论文基于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和城镇化的交互耦合机制,以陕西省为例,通过构建耦合协调模型,分别从时空两个维度对其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和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从时间序列上看,2005—2014年陕西省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和城镇化整体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由中度耦合协调发展为高度耦合协调(0.5490.800)。耦合度方面,以2009年为界,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和城镇化两两及整体耦合度呈先升后降的倒"U"型;协调指数方面,以2007和2009年为拐点分为3个变化阶段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