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747)
- 2023(3927)
- 2022(3448)
- 2021(3067)
- 2020(2645)
- 2019(5723)
- 2018(5818)
- 2017(10234)
- 2016(6197)
- 2015(7021)
- 2014(7314)
- 2013(6884)
- 2012(6425)
- 2011(5874)
- 2010(5846)
- 2009(5270)
- 2008(5264)
- 2007(4837)
- 2006(4178)
- 2005(3826)
- 学科
- 济(19909)
- 经济(19870)
- 管理(14324)
- 业(11785)
- 企(9187)
- 企业(9187)
- 学(8675)
- 方法(7834)
- 数学(6627)
- 数学方法(6512)
- 中国(6372)
- 制(5988)
- 农(5769)
- 体(5496)
- 财(5393)
- 理论(4566)
- 融(4485)
- 金融(4478)
- 地方(4469)
- 银(4324)
- 银行(4284)
- 行(4155)
- 教育(4135)
- 业经(4008)
- 水产(3990)
- 农业(3591)
- 贸(3306)
- 贸易(3305)
- 和(3298)
- 体制(3195)
- 机构
- 大学(87191)
- 学院(85772)
- 研究(36154)
- 济(30180)
- 经济(29388)
- 管理(27049)
- 中国(25968)
- 科学(24992)
- 理学(22639)
- 理学院(22326)
- 农(21946)
- 管理学(21745)
- 管理学院(21589)
- 所(20488)
- 京(19356)
- 研究所(19026)
- 农业(17731)
- 业大(16274)
- 中心(15762)
- 财(14846)
- 江(14662)
- 院(13866)
- 技术(12617)
- 省(12451)
- 北京(12256)
- 范(11843)
- 室(11817)
- 师范(11504)
- 研究院(11503)
- 财经(11330)
- 基金
- 项目(59910)
- 科学(44298)
- 研究(40990)
- 基金(40630)
- 家(38527)
- 国家(38218)
- 科学基金(29653)
- 省(24134)
- 社会(23358)
- 社会科(21904)
- 社会科学(21902)
- 划(21444)
- 基金项目(20267)
- 自然(19987)
- 自然科(19477)
- 自然科学(19468)
- 自然科学基金(19089)
- 教育(18913)
- 资助(17812)
- 编号(16208)
- 重点(14564)
- 成果(14321)
- 发(13527)
- 计划(13362)
- 部(12852)
- 课题(12752)
- 科技(12600)
- 创(12201)
- 科研(12021)
- 体(11646)
共检索到1346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杨铭霞 陈新军 刘必林 田思泉
根据2007年(高产年份)、2009年(低产年份)我国鱿钓船生产采集的柔鱼样本数据,对西北太平洋渔汛期间7-10月柔鱼渔获物组成及其生长率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认为,2007年柔鱼胴长范围为200~440 mm,优势胴长为240~310 mm,占总数的75.41%;体重范围为280~2 540 g,优势体重为400~790 g,占总数的63.11%。2009年柔鱼胴长范围为160~430 mm,优势胴长为220~280 mm,占总数的66.87%;体重范围为43~9 310 g,优势体重为300~510 g,占总数的53.75%。研究发现,2007年和2009年7-10月渔获群体均存在2个群体,...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董秀强 李灵智 黄洪亮 唐峰华
根据2016年8-11月西北太平洋公海灯光敷网和灯光围网的生产数据,对2种作业方式的渔获物及其组成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2种作业方式的渔获物种类丰富度指数较低,分别为0.30和0.22;2种作业方式均具有较好的种类选择性,其目标种类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优势度指数分别为0.53和0.84;灯光敷网渔获中日本鲭幼鱼尾数比例远高于灯光围网,而平均单网次渔获总尾数则远低于灯光围网;差异显著性分析表明灯光围网单位网次渔获总量和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均显著高于灯光敷网(P<0.05)。基于上述2种网具资源利用特征,为降低渔获幼鱼比例及数量,建议:在网囊增加逃逸窗口;采用方目网囊代替菱目网囊;增加装配网囊的力纲。有关2种网具的集鱼灯总功率与网具主尺度相匹配的研究需进一步探讨。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李思亮 陈新军 刘必林 陆化杰
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是西北太平洋重要的经济头足类,其生长率估算是渔业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根据2007年7~10月西北太平洋海域连续采集的柔鱼样本,利用分位数法对其生长率进行估算。结果表明,分位数τ分别为0.05、0.1、0.25、0.5、0.75、0.9、0.95时,雌性在时间上的分位数回归系数为0.010 3、0.012 6、0.029 7、0.056 6、0.108 7、0.111 7、0.121;雄性为0.018 0、0.022 3、0.033 4、0.063 0、0.080、0.079 0、0.086 5。分析发现,胴长分布随着时间的推移,下分...
关键词:
柔鱼 生长 分位数回归 西北太平洋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余为 陈新军 易倩 李曰嵩
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是短生命周期种类,资源丰度及分布极易受到海洋环境变化的影响。根据2008~2009年7~11月份我国鱿钓船生产数据,结合表温(SST)、叶绿素浓度(Chl-a)、海表面高度(SSH)和盐度(SSS),比较2008与2009年资源丰度年间差异,并利用信息增益技术研究不同环境因子对西北太平洋柔鱼传统作业渔场资源丰度及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2009年7~11月柔鱼渔获量出现大幅下滑,日产量不足2008年的一半。信息增益结果显示,水温因子是影响其资源丰度变动及分布的最关键因子,叶绿素次之,海表面高度和盐度影响最小。SST与CPUE叠加分析认为,2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陈新军 马金 刘必林 陆化杰 曹杰
根据2007年7—10月在西北太平洋柔鱼传统作业渔场采集的样本,利用耳石微结构对其渔获群体结构、年龄与生长进行了研究。分析认为,雌性个体胴长为200~395 mm,日龄为123~258 d;雄性个体胴长为200~353 mm,日龄为127~274 d。7、8月渔获样本的优势日龄为151~180 d,9月为181~210 d,10月为211~240 d。孵化日期为2006年12月下旬至2007年6月上旬,其中1—4月为高峰期。雌性个体的胴长绝对生长率平均为(1.175±0.127)mm/d,雄性为(0.952±0.213)mm/d。其胴长、体质量与日龄的关系可分别用线性和指数方程来拟合,雌、雄个...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陈新军 马金 刘必林 陆化杰 李思亮 曹杰
根据2007年7-10月我国鱿钓船在西北太平洋海域连续采集的柔鱼样本,以耳石最大宽度(MW)与其总长(TSL)之比作为耳石形态变化的指标,利用方差分析和最小显著差法分析了性成熟和个体大小对耳石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耳石的生长持续出现在柔鱼的整个生命周期,性成熟度为Ⅰ期与Ⅱ~Ⅴ期之间的个体,其耳石MW/TSL皆存在显著差异(P0.05),说明性成熟度Ⅰ期后的个体,其耳石形态不随性成熟度的增加而变化;胴长为200~280mm的4个胴长组,耳石MW/TSL大多与其它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个体大于280mm的各...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范江涛 陈新军 曹杰 田思泉 钱卫国 刘必林
柔鱼是北太平洋海域的重要经济头足类,黑潮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柔鱼渔场形成及其空间分布。利用1998-2007年黑潮分布类型,结合同期8-10月我国鱿钓渔船生产数据,分析北太平洋柔鱼渔场变化与黑潮分布的关系。在25°~40°N、125°~150°E海域内,以空间分布率经纬度5°×5°为一个空间单元,共分A(140°~145°E、35°~40°N)、B(145°~150°E、35°~40°N)、C(135°~140°E、30°~35°N)、D(140°~145°E、30°~35°N)和E(145°~150°E、30°~35°N)5个区,将黑潮分布类型分为大弯曲型、小弯曲型和平直型3种。利用渔场重心的纬...
关键词:
柔鱼 黑潮 北太平洋 渔场变化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王韫沛 余为 陈新军
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是北太平洋海域重要经济头足类,也是我国远洋渔业重要的捕捞对象。根据2004—2015年8—10月份西北太平洋150°E~165°E 、39°N~45°N海域的柔鱼捕捞数据,分析了柔鱼渔场重心的年际和季节变化及其与海洋环境的关系,评估了异常气候事件对柔鱼渔场表温(SST)及渔场重心时空分布的影响。研究发现,8—10月份柔鱼渔场适宜SST范围是13~22℃,且随着月份的增加而减小;渔场重心的年际和季节性变化显著,且季节性变化与柔鱼的洄游路线一致;各月份渔场重心的聚类结果均分为3类,分别对应正常气候条件、拉尼娜事件和厄尔尼诺事件;异常气候事件通过调控柔鱼渔场的适宜温度范围,驱动渔场重心沿东北-西南方向移动: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渔场SST降低,渔场重心向西南方向偏移;正常气候和拉尼娜条件下,渔场SST升高,渔场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崔雪森 樊伟 沈新强
柔鱼(Ommoatrephes bartrami)作为大洋暖水性种类,分布在北太平洋的广大海域,资源丰富。我国从1993年开始开发利用这一资源,作业渔场范围不断向东伸展,1999年达到西经175°W左右水域。1998-2000年我国每年有350-500艘鱿鱼钓船投入生产,总渔获量在10×10~4 t以上,取得了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与此同时,陈新军等根据生产及调查资料对该海域的柔鱼资源及渔场环境进行了初步分析,鱿鱼钓工作组还根据日本渔业情报信息中心发布的西北太平
关键词:
西北太平洋 柔鱼 渔情预报 系统开发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沈新强 樊伟 崔雪森
根据卫星遥感获取的海表水温和多年来我国在西北太平洋的柔鱼生产统计资料 ,探讨西北太平洋柔鱼渔场与水温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15 0°E以西的柔鱼渔场 ,中心位置位于 4 1°N、14 6°E附近 ,渔场表层水温范围在 10~ 19℃之间 ,中心渔场表层水温为 13~ 18℃ ;15 0~ 16 0°E之间的柔鱼渔场 ,中心位置位于 4 2°0 0′N、15 5°0 0′E附近 ,渔场表层水温范围为 14~ 2 1℃ ,中心渔场表层水温约为 15~ 2 0℃。温度场特征分析显示 ,柔鱼中心渔场分布与冷水锋面、冷暖水切变锋面和暖水舌锋的变动密切相关。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易倩 余为 陈新军
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是西北太平洋重要的经济头足类,其栖息地受到气候变化的显著影响。根据中国鱿钓渔船在38°~45°N、140°~160°E作业渔场内的生产数据以及卫星遥感数据,利用信息增益技术选取关键环境因子,以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作为适应性指数,使用算术平均法(AM)和联乘法(GM)分别建立综合栖息地指数模型,对比异常环境条件下(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柔鱼栖息地适宜性变动情况。结果表明,1998年La Ni■a事件发生时,西北太平洋传统作业渔场温度升高,海表温度(SST)相对正常年份2008年平均上升2. 72℃;而2009年El Ni■o事件发生时,SST相对正常年份降低0. 45℃。栖息地综合指数模型结果表明,1998年作业比重主要分布于在栖息地指数(HSI)大于0. 8的范围内,作业比重达到80%;2008年作业比重主要分布在HSI值0. 6~0. 8和0. 8~1. 0之间,所占比重在30%~50%左右; 2009年作业比重主要分布在HSI值0. 4~0. 6、0. 6~0. 8和0. 8~1. 0之间,作业比重平均约为32%。此外HSI值低于0. 2的区间面积随着La Ni■a事件、正常年份和El Ni■o事件递增,而HSI值大于0. 4的区间面积随着La Ni■a事件、正常年份和El Ni■o事件递减。研究认为,1998年La Ni■a事件发生时西北太平洋海域柔鱼适宜栖息地面积增加,而2009年El Ni■o事件发生时柔鱼栖息地适宜性变差,导致柔鱼产量变低。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魏广恩 陈新军 李纲
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是西北太平洋海域重要的经济头足类,海洋环境决定其资源的空间分布,通过研究其洄游路径的时空变化趋势与海洋环境之间的关系,来推测柔鱼资源的空间分布是当前渔业资源学研究重点,对于实际生产也有重大意义。利用系统聚类分析和神经网络,根据2004年—2015年我国西北太平洋鱿钓生产统计数据和环境数据,包括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海表面盐度(Sea Surface Salinity,SSS)和叶绿素浓度(chlorophyll concentration,Chl-a)数据,结合尼诺转化指数(Trans-Ni1o index TNI),分析柔鱼洄游路径的时空变化和海洋环境之间的关系,预测柔鱼在海洋环境的影响下,洄游路径可能发生的变化。结果表明:柔鱼洄游重心的产量占比与洄游重心的离散度在10月和11月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洄游重心的纬度变化和TNI之间有着显著的正相关,而经度上并未呈现这一关系;研究利用神经网络模型建立了基于海表面温度、盐度和叶绿素浓度的柔鱼洄游路径时空变化的预测模型,预测结果显示,时间跨度在8—11月内,柔鱼洄游重心纬度上呈现南-北-南,经度上呈现出西-东-西的变化趋势,8月和9月预测洄游重心海域的产量占比为64%和68%,10月和11月,柔鱼种群进行产卵洄游。预测产量占比明显提高,预测海域产量占比为83%和89%。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陈峰 陈新军 刘必林 钱卫国 田思泉
根据2003-2007年8-10月西北太平洋海域不同水层的温度和我国鱿钓船的生产资料,对柔鱼作业渔场分布及其与不同水层(5m、50m、100m、200m)的温度、水温垂直结构(100-200m水温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8-10月柔鱼中心渔场主要分布在151°~156°E、41°~44°N海域,各月柔鱼中心渔场形成的水温垂直结构有所差异。8月中心渔场各水层(5m、50m、100m、200m)的水温及100~200m水温垂直梯度的适宜范围分别为17~21℃、9~12℃、3~9℃、2~7℃和0~0.03℃/m,9月分别为15~18℃、8~11℃、3~6℃、2~5℃和0~0.02℃/m,10月分别为...
关键词:
柔鱼 水温垂直结构 北太平洋 渔场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陆尧 陈新军 汪金涛 余景
柔鱼(Ommastrepes bartramii)是短生命周期种类,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重要的生态地位,研究柔鱼资源对我国的远洋渔业发展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根据2005~2016年8~10月西北太平洋柔鱼渔业数据以及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数据,依据前人建立的柔鱼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 HSI)计算适宜柔鱼栖息地面积大小,并与柔鱼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of fishing effort, CPUE)和渔获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发现,2015年平均适宜栖息地(HSI>0.6)面积范围最大,达到1087369km2;2008年平均适宜栖息地面积范围最小,仅为618407.5 km~2。所选区域内适宜栖息地分布能有效反映柔鱼的资源分布情况,但其适宜栖息地面积大小与渔获量和CPUE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其原因可能有:鱿钓渔船作业集中,导致单船渔获量不能表征实际CPUE;大尺度的气候变化,特别是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会影响柔鱼资源量;黑潮与亲潮的变化也会影响柔鱼资源量。
关键词:
西北太平洋 柔鱼 栖息地指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