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227)
- 2023(10563)
- 2022(9436)
- 2021(8933)
- 2020(7440)
- 2019(17263)
- 2018(17240)
- 2017(33481)
- 2016(18407)
- 2015(20416)
- 2014(20418)
- 2013(20295)
- 2012(18522)
- 2011(16558)
- 2010(16275)
- 2009(14673)
- 2008(14069)
- 2007(11993)
- 2006(10241)
- 2005(8744)
- 学科
- 济(69143)
- 经济(69066)
- 管理(50688)
- 业(48904)
- 企(40835)
- 企业(40835)
- 方法(34470)
- 数学(29864)
- 数学方法(29528)
- 学(18717)
- 农(18048)
- 财(17232)
- 中国(16810)
- 业经(14975)
- 地方(13913)
- 农业(12173)
- 理论(12127)
- 贸(11843)
- 贸易(11839)
- 和(11576)
- 制(11556)
- 务(11547)
- 技术(11519)
- 易(11493)
- 财务(11487)
- 财务管理(11469)
- 环境(11050)
- 企业财务(10942)
- 银(9841)
- 银行(9794)
- 机构
- 大学(257072)
- 学院(254331)
- 管理(103530)
- 济(95440)
- 经济(93278)
- 理学(90886)
- 理学院(89852)
- 管理学(88251)
- 管理学院(87799)
- 研究(85294)
- 中国(60825)
- 科学(56628)
- 京(54221)
- 农(44024)
- 所(43238)
- 财(42376)
- 业大(41428)
- 研究所(40139)
- 中心(38324)
- 江(35366)
- 财经(35071)
- 农业(34925)
- 范(33910)
- 北京(33814)
- 师范(33535)
- 经(32015)
- 院(31454)
- 州(29100)
- 经济学(27751)
- 师范大学(27367)
- 基金
- 项目(184653)
- 科学(144340)
- 基金(134185)
- 研究(131840)
- 家(118436)
- 国家(117495)
- 科学基金(100178)
- 社会(81187)
- 社会科(76873)
- 社会科学(76853)
- 基金项目(72259)
- 省(71725)
- 自然(67690)
- 自然科(66088)
- 自然科学(66073)
- 自然科学基金(64874)
- 划(61400)
- 教育(59924)
- 资助(55322)
- 编号(53263)
- 成果(42448)
- 重点(41325)
- 部(40529)
- 发(38803)
- 创(38288)
- 课题(36159)
- 科研(36072)
- 创新(35709)
- 计划(34619)
- 教育部(34139)
共检索到3521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易倩 余为 陈新军
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是西北太平洋重要的经济头足类,其栖息地受到气候变化的显著影响。根据中国鱿钓渔船在38°~45°N、140°~160°E作业渔场内的生产数据以及卫星遥感数据,利用信息增益技术选取关键环境因子,以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作为适应性指数,使用算术平均法(AM)和联乘法(GM)分别建立综合栖息地指数模型,对比异常环境条件下(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柔鱼栖息地适宜性变动情况。结果表明,1998年La Ni■a事件发生时,西北太平洋传统作业渔场温度升高,海表温度(SST)相对正常年份2008年平均上升2. 72℃;而2009年El Ni■o事件发生时,SST相对正常年份降低0. 45℃。栖息地综合指数模型结果表明,1998年作业比重主要分布于在栖息地指数(HSI)大于0. 8的范围内,作业比重达到80%;2008年作业比重主要分布在HSI值0. 6~0. 8和0. 8~1. 0之间,所占比重在30%~50%左右; 2009年作业比重主要分布在HSI值0. 4~0. 6、0. 6~0. 8和0. 8~1. 0之间,作业比重平均约为32%。此外HSI值低于0. 2的区间面积随着La Ni■a事件、正常年份和El Ni■o事件递增,而HSI值大于0. 4的区间面积随着La Ni■a事件、正常年份和El Ni■o事件递减。研究认为,1998年La Ni■a事件发生时西北太平洋海域柔鱼适宜栖息地面积增加,而2009年El Ni■o事件发生时柔鱼栖息地适宜性变差,导致柔鱼产量变低。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陆尧 陈新军 汪金涛 余景
柔鱼(Ommastrepes bartramii)是短生命周期种类,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重要的生态地位,研究柔鱼资源对我国的远洋渔业发展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根据2005~2016年8~10月西北太平洋柔鱼渔业数据以及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数据,依据前人建立的柔鱼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 HSI)计算适宜柔鱼栖息地面积大小,并与柔鱼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of fishing effort, CPUE)和渔获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发现,2015年平均适宜栖息地(HSI>0.6)面积范围最大,达到1087369km2;2008年平均适宜栖息地面积范围最小,仅为618407.5 km~2。所选区域内适宜栖息地分布能有效反映柔鱼的资源分布情况,但其适宜栖息地面积大小与渔获量和CPUE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其原因可能有:鱿钓渔船作业集中,导致单船渔获量不能表征实际CPUE;大尺度的气候变化,特别是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会影响柔鱼资源量;黑潮与亲潮的变化也会影响柔鱼资源量。
关键词:
西北太平洋 柔鱼 栖息地指数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周茉 方星楠 余为 刘连为
基于2006—2015年9—11月西北太平洋(36°N~48°N和150°E~170°E)海域柔鱼(Ommastrephes bartarmii)生产捕捞数据并结合关键环境因子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和海表面高度距平(sea surface height anomaly, SSHA),构建各月单因子不同权重的综合栖息地指数模型(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 model, HSI),按照模型性能筛选出每月最优模型并加以验证。此外,利用最优模型预测柔鱼栖息地适宜性程度,并比较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下柔鱼栖息地时空分布的差异性,评估柔鱼生境质量与资源丰度、渔场分布的关系。结果显示,9—11月各月最优HSI模型的单因子适宜性指数(suitability index, SI)SI_(SST)和SI_(SSHA)权重比例分别为9月0.9∶0.1、10月0.7∶0.3、11月0.8∶0.2,显然每月SST贡献率都是最高的,表明水温对柔鱼栖息地时空分布的影响最为关键。对比分析厄尔尼诺年份(2009和2015年)与拉尼娜年份(2007和2010年)柔鱼的生境质量、资源丰度和渔场纬度重心可知,相较厄尔尼诺事件,拉尼娜事件的发生有利于柔鱼的生存,促使其适宜生境范围扩大,产量提升。柔鱼偏好的水温向北移动驱使渔场位置同样北移。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龚彩霞 陈新军 高峰
为模拟西北太平洋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潜在栖息地分布,分析柔鱼渔场时空变化和环境变化规律。利用2011—2015年中国鱿钓船在西北太平洋海域获得的柔鱼渔业生产数据,结合该海域海洋环境遥感数据,包括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叶绿素a (Chlorophyll-a, Chl a)浓度、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混合层深度(mixed layer depth, MLD)及海平面异常(sea level anomaly, SLA),采用最大熵模型对柔鱼潜在栖息地进行模拟,并利用ArcGIS软件对栖息地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7月柔鱼最适宜区主要分布在39°N~43°N, 150°E~163°E。8月柔鱼最适宜区向东移动,较适宜区向北扩张至46°N。9月柔鱼最适宜区和较适宜区面积向西缩小,主要集中在40°N~46°N, 150°E~160°E。10月最适宜区和较适宜区向南移动,主要分布在40°N~45°N,150°E~165°E。各月影响柔鱼潜在分布的重要环境因子有所差异,7—8月为SST,9月为MLD和SST,10月为NPP和SST。研究表明西北太平洋柔鱼分布受海洋环境因子的影响,时空变化明显,最大熵模型对西北太平洋柔鱼潜在栖息地分布的模拟精度非常高。
关键词:
柔鱼 最大熵模型 潜在分布 海洋环境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周茉 方星楠 余为 刘连为
本文基于2006—2015年9—11月西北太平洋(36~(o)N~48~(o)N和150~(o)E~170~(o)E)海域柔鱼(Ommastrephesbartarmii)生产捕捞数据并结合关键环境因子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和海表面高度距平(sea surface heightanomaly,SSHA),构建各月单因子不同权重的综合栖息地指数模型(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 model,HSI),按照模型性能筛选出每月最优模型并加以验证。此外,利用最优模型预测柔鱼栖息地适宜性程度,并比较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下柔鱼栖息地时空分布的差异性,评估柔鱼生境质量与资源丰度、渔场分布的关系。结果显示,9—11月各月最优HSI模型的单因子适宜性指数(suitability index,SI)SI_(SST)和SI_(SSHA)权重比例分别是:9月为[0.9:0.1],10月为[0.7:0.3],11月为[0.8:0.2],显然每月SST都是贡献率最高,表明水温对柔鱼栖息地时空分布的影响最为关键。对比分析厄尔尼诺年份(2009和2015年)与拉尼娜年份(2007和2011年)柔鱼的生境质量、资源丰度和渔场纬度重心可知,相较厄尔尼诺事件,拉尼娜事件的发生有利于柔鱼的生存,促使其适宜生境范围扩大,产量提升,柔鱼偏好的水温向北移动驱使渔场位置同样北移。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薛铭华 童剑锋 朱振宏 吕硕
西北太平洋的鲐鱼具有重要经济价值,为了更好地管理其资源,必须了解其适宜栖息地分布。本研究将2021年夏季西北太平洋公海渔业资源调查采集的声学走航数据转化为可用于栖息地建模的声学指数即海里面积散射系数,结合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海表面盐度(Sea surface salinity, SSS)、海表面高度(Sea surface height, SSH)和叶绿素a质量浓度(Chlorophyll a mass concentration, Chl.a)的卫星遥感数据分析鲐鱼适宜栖息地与主要海洋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了鲐鱼适宜栖息地对应的各环境要素范围。分别使用算术平均法和几何平均法建立鲐鱼的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并通过500次交叉验证比较了两种模型的性能,绘制鲐鱼适宜栖息地的空间分布图。研究表明,鲐鱼的适宜SST、SSS、SSH和Chl.a分别为22.51~25.09 ℃,34.09~34.65,0.48~1.14 m和0.13~0.23 mg/m~(3)。使用算术平均法建立的模型在回归斜率、R~(2)和AIC方面均优于几何平均法,更适合鲐鱼的适宜栖息地建模。夏季西北太平洋鲐鱼适宜性较高的栖息地主要集中在38° N以南海域,靠近黑潮一侧。本研究可为这一重要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开发提供依据,有助于进一步使用声学指数探究海洋条件对鱼类适宜栖息地分布的影响。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刘思源 张衡 杨超 方舟
利用2017—2021年盛渔期(5—11月)在西北太平洋远东拟沙丁鱼(Sardinops melanostictus)和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的渔业数据,结合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海表面盐度(Sea surface salinity, SSS)、海表面高度(Sea surface height, SSH)、叶绿素a质量浓度(Chlorophyll-a,Chl.a)、涡旋动能(Eddy kinetic energy, EKE)、不同水层温度(包括50、100、150和200 m),通过贡献率的大小分别筛选出各月对远东拟沙丁鱼和日本鲭排位前3的关键因子,根据二者对各月关键环境因子的响应曲线,获得各月关键因子与二者潜在栖息地的月间变化关系,最终模拟出二者在5—11月的潜在栖息地分布图。结果表示,远东拟沙丁鱼和日本鲭的潜在栖息地变动与实际作业位置具有一致性,随着月份的增加均呈现先向东北方向移动,再向西南方向折回的运动趋势,且二者各月潜在栖息地位置均大范围重叠。在6、8—10月影响二者适宜栖息地变动的关键因子均为SSH、SST、Chl.a,且适宜范围相差不大。5、7、11月影响二者适宜栖息地变动的关键因子有所不同,远东拟沙丁鱼5月的关键因子为SSH、EKE、SST,7月为SSH、SST、Chl.a, 11月为EKE、SST、Chl.a,而日本鲭5月为SSH、EKE、Chl.a, 7月为SST、Chl.a、SSS,11月为SSH、SST、Chl.a,各月环境因子的适宜范围不同。此外,随着月份增加日本鲭最适栖息地面积向北逐渐缩小,7和11月面积最小,而远东拟沙丁鱼最适栖息地面积有增大趋势,11月最适栖息地延伸到37°N以北的地区。研究表明,SSH、SST、Chl.a的变化对西北太平洋远东拟沙丁鱼和日本鲭潜在栖息地分布变化均有重要影响,而EKE、SSS是造成二者之间潜在栖息地分布变化差异的主要原因。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田思泉 陈新军 冯波 钱卫国
海洋环境决定着鱼类资源的空间分布,利用栖息地环境来推测鱼类资源的空间分布是当前渔业资源学的研究前沿。利用广义加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s,GAM)和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information system,GIS)方法,根据1995-2004年我国西北太平洋鱿钓生产统计数据和卫星遥感所获得的海洋环境数据(温度、盐度和海平面高度),分析各海洋环境因子与西北太平洋柔鱼资源丰度时空分布的关系,推测不同月份柔鱼资源丰度空间分布情况。结果表明:6月在175°E、40°N,175°W、41°N以及178°W、43°N附近海域资源丰度相对较高,而在165...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沈新强 樊伟 崔雪森
根据卫星遥感获取的海表水温和多年来我国在西北太平洋的柔鱼生产统计资料 ,探讨西北太平洋柔鱼渔场与水温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15 0°E以西的柔鱼渔场 ,中心位置位于 4 1°N、14 6°E附近 ,渔场表层水温范围在 10~ 19℃之间 ,中心渔场表层水温为 13~ 18℃ ;15 0~ 16 0°E之间的柔鱼渔场 ,中心位置位于 4 2°0 0′N、15 5°0 0′E附近 ,渔场表层水温范围为 14~ 2 1℃ ,中心渔场表层水温约为 15~ 2 0℃。温度场特征分析显示 ,柔鱼中心渔场分布与冷水锋面、冷暖水切变锋面和暖水舌锋的变动密切相关。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徐洁 官文江 陈新军
CPUE标准化方法通常都假设名义CPUE之间是相互独立且没有相关性,然而鱼类集群分布通常存在着空间相关性,为此本研究以西北太平洋柔鱼的CPUE标准化为例,采用1999—2012年6—11月中国鱿钓生产数据以及对应的海表面温度和叶绿素浓度的环境数据,将空间相关性加入广义线性模型(general linear model,GLM)中。在空间GLM模型中运用4个距离模型(指数模型、球面模型、线性模型和高斯模型),进行标准GLM模型和4种空间GLM模型的CPUE标准化结果比较。结果发现,4种空间GLM模型均比标准GLM模型的最小信息准则(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陈杭徽 吴晓雪 范江涛 余为 陈新军 钱卫国
为研究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对西北太平洋海域柔鱼(Ommastrephes bartarmii)资源量变动的影响,并分析柔鱼栖息地在极端气候条件下的变化规律,本文根据上海海洋大学鱿钓科学技术组提供的中国柔鱼生产捕捞数据,比较2008年正常气候年份与2015年超强厄尔尼诺年份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产量、捕捞努力量以及渔场纬度重心(LATG)的变化;利用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对西北太平洋柔鱼栖息地的海表温度(SST),光和有效辐射范围(PAR)和海表面高度距平(SSHA)3个关键环境因子进行分析。渔业数据时间为2008年和2015年9-11月,数据覆盖范围为36°~48°N、150°~170°E。结果发现,相对于2008年正常年份,2015年超强厄尔尼诺事件下的CPUE明显降低,且LATG向南偏移;此外,2015年的适宜的SST和PAR的范围均显著降低,导致适宜的栖息地面积相较于正常年份大幅减少;最适宜的SST和PAR等值线向南偏移,导致有利的栖息地纬度位置向南移动。研究认为,2015年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柔鱼渔场环境不适宜柔鱼生长,适宜栖息地面积减少且向南移动,导致该年份柔鱼资源丰度骤减,渔场向南偏移。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温健 陆鑫一 陈新军 余为
柔鱼是大洋洄游性头足类种类,具有重要的生态地位和经济价值,目前是日本、韩国和中国等国家在西北太平洋捕捞的主要对象。柔鱼属于短生命周期生物,其栖息地适宜性受气候和海洋环境变化的显著影响。本文根据中国远洋渔业数据中心提供的2006—2015年9—11月中国鱿钓捕捞数据和海表面温度(SST)以及光合有效辐射(PAR)两个关键环境因子,构建基于捕捞努力量和算术平均算法的柔鱼综合栖息地热点预测模型,并对比分析柔鱼栖息地适宜性在超强厄尔尼诺和强拉尼娜条件下的变动规律及其成因。结果表明:基于SST和PAR的栖息地模型能够有效地预测西北太平洋柔鱼栖息地热点海域;9—11月柔鱼各月适宜的SST和PAR范围具有显著月间变化且逐渐减小;柔鱼产量、捕捞努力量和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随栖息地指数值的增加呈现线性增加趋势。对比2007年强拉尼娜年份和2015年超强厄尔尼诺年份,研究发现,2007年柔鱼CPUE和栖息地适宜性显著高于2015年,其主要原因可能是2007年强拉尼娜现象导致柔鱼渔场内适宜的SST和PAR面积显著增加,而2015年超强厄尔尼诺现象导致两者适宜面积急剧下降,从而导致柔鱼栖息地适宜性变差,柔鱼CPUE降低。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王欣 刘必林 何骏杰 宋林玮
为深入了解柔鱼食性,探明其在食物网中的位置和生态功能价值,本研究根据2022年6—8月于西北太平洋公海采集的15尾柔鱼样本,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其食物组成。结果显示,15尾样品的高质量序列为646980条,通过聚类分析共得到624个运算分类单元(OTU),经筛选比对检测到的饵料类别共计65种,分属6门11纲22目37科51属。研究表明,柔鱼主要摄食头足类、鱼类以及多种浮游动物(包括磷虾类、介形类、水母类等)。优势饵料包括拟沙丁鱼、日本爪乌贼、北方拟黵乌贼、萤乌贼、尾棘背灯鱼等。柔鱼摄食范围广,饵料物种与海区的天然饵料有关;不同胴长组柔鱼表现出不同的摄食偏好。本研究通过柔鱼胃含物的全组成分析,对深度挖掘摄食与柔鱼生长、洄游、繁殖等生活史的关系有重要作用,同时为基于生态系统角度的柔鱼资源可持续开发和养护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范江涛 陈新军 曹杰 田思泉 钱卫国 刘必林
柔鱼是北太平洋海域的重要经济头足类,黑潮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柔鱼渔场形成及其空间分布。利用1998-2007年黑潮分布类型,结合同期8-10月我国鱿钓渔船生产数据,分析北太平洋柔鱼渔场变化与黑潮分布的关系。在25°~40°N、125°~150°E海域内,以空间分布率经纬度5°×5°为一个空间单元,共分A(140°~145°E、35°~40°N)、B(145°~150°E、35°~40°N)、C(135°~140°E、30°~35°N)、D(140°~145°E、30°~35°N)和E(145°~150°E、30°~35°N)5个区,将黑潮分布类型分为大弯曲型、小弯曲型和平直型3种。利用渔场重心的纬...
关键词:
柔鱼 黑潮 北太平洋 渔场变化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王韫沛 余为 陈新军
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是北太平洋海域重要经济头足类,也是我国远洋渔业重要的捕捞对象。根据2004—2015年8—10月份西北太平洋150°E~165°E 、39°N~45°N海域的柔鱼捕捞数据,分析了柔鱼渔场重心的年际和季节变化及其与海洋环境的关系,评估了异常气候事件对柔鱼渔场表温(SST)及渔场重心时空分布的影响。研究发现,8—10月份柔鱼渔场适宜SST范围是13~22℃,且随着月份的增加而减小;渔场重心的年际和季节性变化显著,且季节性变化与柔鱼的洄游路线一致;各月份渔场重心的聚类结果均分为3类,分别对应正常气候条件、拉尼娜事件和厄尔尼诺事件;异常气候事件通过调控柔鱼渔场的适宜温度范围,驱动渔场重心沿东北-西南方向移动: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渔场SST降低,渔场重心向西南方向偏移;正常气候和拉尼娜条件下,渔场SST升高,渔场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