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87)
- 2023(1373)
- 2022(1267)
- 2021(1135)
- 2020(1120)
- 2019(2488)
- 2018(2517)
- 2017(4635)
- 2016(2864)
- 2015(3162)
- 2014(3264)
- 2013(3294)
- 2012(3138)
- 2011(2907)
- 2010(2827)
- 2009(2496)
- 2008(2690)
- 2007(2422)
- 2006(2102)
- 2005(1990)
- 学科
- 济(8058)
- 经济(8044)
- 学(5997)
- 业(4622)
- 管理(4453)
- 方法(3618)
- 企(3381)
- 企业(3381)
- 贸(3252)
- 贸易(3251)
- 易(3186)
- 数学(2964)
- 数学方法(2865)
- 农(2205)
- 水产(2191)
- 物(2104)
- 和(1899)
- 中国(1815)
- 资源(1761)
- 财(1745)
- 植(1703)
- 电子(1690)
- 地方(1681)
- 植物(1669)
- 业经(1547)
- 农业(1541)
- 网上(1529)
- 网上贸易(1529)
- 理论(1490)
- 发(1485)
- 机构
- 大学(43200)
- 学院(41295)
- 研究(19109)
- 科学(15520)
- 农(14017)
- 中国(12902)
- 济(12526)
- 经济(12210)
- 所(11925)
- 管理(11698)
- 农业(11286)
- 研究所(11253)
- 业大(10521)
- 京(10090)
- 理学(9885)
- 理学院(9697)
- 管理学(9302)
- 管理学院(9229)
- 中心(7980)
- 室(7858)
- 实验(7492)
- 院(7218)
- 实验室(7178)
- 农业大学(7162)
- 省(7150)
- 江(6997)
- 重点(6929)
- 北京(6677)
- 技术(6291)
- 业(6265)
共检索到624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董秀强 李灵智 黄洪亮 唐峰华
根据2016年8-11月西北太平洋公海灯光敷网和灯光围网的生产数据,对2种作业方式的渔获物及其组成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2种作业方式的渔获物种类丰富度指数较低,分别为0.30和0.22;2种作业方式均具有较好的种类选择性,其目标种类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优势度指数分别为0.53和0.84;灯光敷网渔获中日本鲭幼鱼尾数比例远高于灯光围网,而平均单网次渔获总尾数则远低于灯光围网;差异显著性分析表明灯光围网单位网次渔获总量和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均显著高于灯光敷网(P<0.05)。基于上述2种网具资源利用特征,为降低渔获幼鱼比例及数量,建议:在网囊增加逃逸窗口;采用方目网囊代替菱目网囊;增加装配网囊的力纲。有关2种网具的集鱼灯总功率与网具主尺度相匹配的研究需进一步探讨。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杨铭霞 陈新军 刘必林 田思泉
根据2007年(高产年份)、2009年(低产年份)我国鱿钓船生产采集的柔鱼样本数据,对西北太平洋渔汛期间7-10月柔鱼渔获物组成及其生长率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认为,2007年柔鱼胴长范围为200~440 mm,优势胴长为240~310 mm,占总数的75.41%;体重范围为280~2 540 g,优势体重为400~790 g,占总数的63.11%。2009年柔鱼胴长范围为160~430 mm,优势胴长为220~280 mm,占总数的66.87%;体重范围为43~9 310 g,优势体重为300~510 g,占总数的53.75%。研究发现,2007年和2009年7-10月渔获群体均存在2个群体,...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丁琪 陈新军 李纲 方舟
可持续利用评价是确保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的基础。本文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供的1950-2010年西北太平洋渔获生产统计数据,结合Fishbase提供的相关鱼种的营养级(TL)以及Sea Around Us Project Database提供的海洋无脊椎动物的营养级,探讨61年期间西北太平洋渔获物平均营养级的变化情况,以此来判定其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研究认为,西北太平洋渔获物平均营养级大体可分为5个阶段:1950-1961年,其渔获物平均营养级基本保持不变,稳定在3.40~3.45间;1962-1973年,平均营养级呈振荡上升并达到历史最高值的3.58;1974-1987年,平均营养级由最高...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张伊宁 刘必林 淡雅婷 李建华
为探究加利福尼亚标灯鱼的基础生物学信息,本文根据2022年6—7月在西北太平洋公海海域采集的175尾样本,通过耳石微结构的观察,对其年龄和生长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加利福尼亚标灯鱼的矢状耳石呈卵圆形,有一个深波状的背缘,浅沟,尾状圆形,纵截面微观结构显示出3个生长区:中心区(CZ)、中间区(MZ)和外部区(EZ),轮纹数分别为45~50、38~45和157~465;根据生长纹计数,计算日龄范围为242~550d,优势日龄组范围为301~400d占91.46%;根据捕获时间推算样本孵化时间约为 2021年3—8月,其中高峰孵化日期约为2021年5—6月;赤池信息量准则分析显示,最适生长方程为贝塔朗菲模型(von Bertalanffy): L_(t)=146.325×{1-exp[-0.01×(t-229.392)]};此外,研究还表明加利福尼亚标灯鱼的生长纹均有明显的月球周期性,即在满月期间具有更窄的生长纹宽度。本研究结果揭示了其生活史特征以及为日后资源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杨超 赵国庆 韩海斌 张衡 商宸 苏冰 刘思源 蒋佩雯 相德龙 罗民波
为了解西北太平洋远东拟沙丁鱼(Sardinops sagax)的渔业生物学特征,基于2020年4—12月、2021年4—11月在西北太平洋公海采集的样品(共2664尾),对其群体结构、性腺成熟度、初次性成熟叉长、摄食等级和肥满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远东拟沙丁鱼叉长范围为85~240mm,优势叉长组为160~200mm,不同性别的个体叉长差异不显著(P>0.05);体质量范围为5.6~144.6g;优势体质量组为35~75g;不同性别个体的体质量差异不显著(P>0.05);年龄组成为0~(+)~6~(+);优势年龄组为1~(+)~3~(+)。叉长与体质量关系符合幂函数指数方程,生长参数b=3.1538,符合正向异速生长。性成熟度以Ⅱ期为主(占比90%以上),叉长组95~104mm与105~114mm的鱼体性腺成熟度差异极显著(P<0.01),叉长组205~224mm与225~245mm的性成熟差异显著(P<0.05);初次性成熟叉长(L_(50))为178.1mm。摄食强度以0~2级为主,不同叉长组的摄食强度差异显著(P<0.05)。鱼体肥满度系数范围为0.82~1.42,肥满度随着叉长增加先升高再降低,在叉长组135~164mm时肥满度系数最高,不同月份之间肥满度系数有所不同,10月其个体肥满度系数达到最高值1.25。研究丰富了西北太平洋远东拟沙丁鱼生物学特征资料,可为其种群鉴定、生活史研究、资源开发和合理利用等提供基础和重要依据。
关键词:
西北太平洋 远东拟沙丁鱼 生物学特征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刘庭羽 张嘉琦 刘必林
为了深入了解大洋性鱿鱼在西北太平洋食物网中的作用,根据2021和2022年上海海洋大学“淞航”号开展农业农村部公海渔业资源综合科学调查专项时采集的样品,利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对西北太平洋柔鱼(Ommastrephesbartramii)和日本爪乌贼(Onychoteuthisborealijaponicus)两种头足类肌肉稳定同位素以及营养生态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柔鱼各站点间的δ~(13)C、δ~(15)N值都存在显著性差异;日本爪乌贼2个站点间的δ~(13)C值存在显著性差异、δ~(15)N值差异性不显著。柔鱼和日本爪乌贼间的肌肉δ~(13)C、δ~(15)N值存在显著差异。个体发育过程中,柔鱼、日本爪乌贼的δ~(13)C、δ~(15)N值与胴长相关性不显著。柔鱼营养生态位宽度(SEAc=0.35‰~(2))大于日本爪乌贼生态位宽度(SEAc=0.20‰~(2)),两者之间的重叠率中等(0.314)。柔鱼和日本爪乌贼种内雌雄间生态位重叠率高,分别为0.988、0.76。分析认为,柔鱼和日本爪乌贼的δ~(13)C值受海表温及摄食作用的影响;柔鱼和日本爪乌贼的δ~(15)N值受摄食作用的影响;两种头足类雌性和雄性群体对食物和栖息地资源的利用高度相似。
关键词:
柔鱼 日本爪乌贼 稳定同位素 营养生态位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张烨 赵静 叶旭昌 刘志良 马金
为兼顾调查成本和调查效果并实现多目标远洋渔业资源调查,根据2021—2023年西北太平洋渔业资源调查数据,以澳洲鲐、日本鲭和远东拟沙丁鱼的相对资源量以及总相对资源量为调查目标,使用Kriging插值法模拟调查目标的空间分布,利用计算机模拟方法比较了简单随机抽样(Design 1)、系统抽样(Design2)、基于层面积分配方法的分层随机抽样(Design 3)和基于层资源量分配方法的分层随机抽样(Design 4)等4种采样设计对调查目标的评估效果,以相对误差(Relative estimation error,REE)和相对偏差(Relative bias,RB)衡量评估效果的精度,采用准确度变化率(Accuracy change rate,ACR)对调查站点数进行选择。结果显示,4种采样设计对调查目标的评估精度不同,表现为Design1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沈维 刘必林 刘庭羽
浮游动物是连接海洋食物网初级生产者和低营养级生物的重要纽带,是渔场形成的重要生物基础。本文根据上海海洋大学“淞航”号渔业资源调查船2021和2022年6—8月在西北太平洋公海进行渔业资源综合科学调查期间采集的浮游动物样本,对其种类组成、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年在调查海域共采集浮游动物174种,隶属于10个类群,浮游动物以桡足类和浮游幼体居多,分别鉴定出95种、22种,占种类总数的54.6%、12.6%,其次为水母类,鉴定出18种,介形类、被囊类、毛颚类、磷虾类和腹足类分别鉴定出11种、9种、6种、4种和3种,多毛类、端足类和枝角类各鉴定出2种。优势属(种)包括基齿哲水蚤属、隆水蚤属、拟哲水蚤属、丽哲水蚤属、羽长腹剑水蚤、隐长腹剑水蚤和长腹水蚤科幼体等7类。两年的物种种类和优势属(种)组成类似。2021年浮游动物平均丰度为732.89 ind./m~(3),低于2022 年的1418.88 ind./m~(3);2021年的Shanno-Wiener指数为1.57~3.16、均匀度指数为0.54~0.91、丰富度指数为0.84~3.36,三者分别均高于2022年的0.66~2.92、0.26~0.94、0.77~3.11。GAM分析显示,浮游动物的丰度与海表盐度和200m层水温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分析认为黑潮和亲潮对丰度的时空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本研究结果将为西北太平洋公海浮游动物的研究提供可参考的基础资料。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田浩 刘阳 田永军 刘世刚 闫鲁鑫 陈冠宇 李建超 李渊 林龙山
研究和开发利用大洋性生物资源是实现我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西北太平洋秋刀鱼是近年来我国重点开发的大洋性渔业资源之一,因此利用卫星来监测渔船时空分布动态成为了解秋刀鱼渔业资源变动的重要数据源。本研究采用峰值检测和阈值分割等方法对西北太平洋夜间灯光数据进行识别,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渔船位置信息和数量进行提取分析。通过西北太平洋秋刀鱼资源调查的渔捞日志和经过筛选的北太平洋渔业委员会(NPFC)渔船列表数据对识别结果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本研究所用的夜间灯光渔船识别方法可以精确识别西北太平洋密集作业及外围分散作业的秋刀鱼渔船。以此为基础可以有效地分析秋刀鱼渔场的时空变动。结合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提供的海表温度(SST)数据绘制等温线,进一步分析作业渔场的时空变化,发现夜间灯光渔船作业的温度范围随着秋刀鱼洄游而变化。2016年7—9月渔场的SST波动较大是因为这一时期秋刀鱼在黑潮—亲潮广泛的交汇区域洄游,分布更为广泛,9月之后作业渔场SST变动趋于稳定。该研究结果将来会对远洋渔场环境实时变化、鱼群分布预测、渔船动态及法律支撑等提供有效信息。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唐峰华 杨胜龙 范秀梅 吴祖立 伍玉梅 崔雪森
利用2007—2016年Argo温度剖面浮标资料,计算西北太平洋柔鱼作业渔场垂直剖面海水温度和温跃层特征参数,并结合西北太平洋公海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同期渔获数据,分析其中心渔场与垂直水温结构的季节性变化关系。结果表明:柔鱼渔汛期为每年的5—11月,其中8、9月是盛渔期,渔场位置相对集中,为150°E~160°E、39°N~45°N, CPUE超过2 t/(d·v);8月前和9月之后渔场相对分散,CPUE相对较低。渔场海洋温跃层上下界对应的海水温度,0~50 m和0~100 m水层温差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不同水层的水温温差从7月份开始逐步拉大,ΔT_(0-50 m)的平均温差达到了5.17℃,ΔT_(0-100 m)的温差为7.68℃;温差幅度最大值中ΔT_(0-50 m)出现在9月,为9.89℃;ΔT_(0-100 m)出现在9月,为12.64℃;10月和11月ΔT_(0-50 m)、ΔT_(0-100 m)逐步减小。在160°E以西海域,西部传统渔场海域温跃层上界深度处在20~50 m,对应海水温度范围在4~17℃;下界深度位于150~230 m,得出对应的温跃层下界的海水温度范围为3~11℃。渔场垂直水温结构ΔT_(0-50 m)、ΔT_(0-100 m)的值越大,CPUE越高,表明在温跃层水温降低幅度越大,柔鱼资源集聚密度越高,渔获量越好。对渔场垂直水温结构变化特征的研究为西北太平洋柔鱼的渔情预报和渔业生产提供了参考依据。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刘瑜 郑全安 李晓峰
西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渔业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渔业之一,其渔场分布与海表温度及温度变化息息相关。本研究通过海表温度(SST)的遥感数据计算海表水平温度梯度(SSTG),根据2013—2015年中国(不含中国台湾省)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渔业生产数据,分析海表温度锋与秋刀鱼资源丰度和渔场时空分布的关系。结果显示,秋刀鱼作业渔场主要分布于37°~49°N,145°~165°E;SST为10~14°C时,单位捕捞渔获量(CPUE)与SST呈负相关,SST为14~17°C时呈正相关,最适宜SST为12.5~14.5°C。当SSTG为0.01~0.06°C/km时,CPUE与SSTG呈显著线性正相关,最适宜SSTG为0.01~0.05°C/km。作业海域温度锋与CPUE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1;CPUE作业点到锋面的距离(DIST)表现出明显的季节特征,在夏季6—8月,当DIST为0~100 km范围内时,CPUE与DIST呈线性正相关,在秋季9—11月,CPUE与DIST呈对数负相关,90%以上的作业点出现在DIST为0~50 km范围内。研究表明,海表温度影响着秋刀鱼洄游渔场分布,亲潮黑潮交汇区形成冷水楔,海表温度锋集聚,进而秋刀鱼鱼群集群,形成高产渔场。
关键词:
秋刀鱼 海表温度梯度 温度锋 西北太平洋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李建华 陈新军 刘必林 陆化杰
根据2007年7-10月我国鱿钓船在西北太平洋传统鱿钓作业渔场(150°~165°E,39°~45°N)渔汛期间所采集的柔鱼样本,对夏秋季柔鱼渔业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研究得知,渔获物胴长范围为200~436 mm,平均胴长为282 mm,优势胴长为230~320 mm,占总数的81.60%。各月渔获物中雄性个体的平均胴长小于雌性个体。胴长与体重关系的生长指数接近3。渔获物中的性比符合1∶1(P>0.05),但成熟个体中雄性个体所占比例明显比雌性高(P<0.05)。渔获物的性腺成熟度以Ⅰ、Ⅱ期为主,雌性个体性腺成熟晚于雄性个体。缠卵腺长和缠卵腺重随着性腺的成熟而逐步增大。渔获物中胴长组成呈双...
关键词:
柔鱼 西北太平洋 渔业生物学 渔获群体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粟丽 陈作志 张魁 张俊 王新星
根据2015年南海北部深海区春季和秋季灯光罩网探捕数据,对南海北部深海区灯光罩网渔获物组成、优势种叉长(胴长)分布及其渔获率分布等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本次调查共渔获92种,隶属于15目44科,其中春季40种,秋季72种,两季共有种类20种;优势种(相对重要性指数IRI≥1000)春、秋两季均为鸢乌贼(Symplectoteuthis oualaniensis)和圆舵鲣(Auxis tapeinosoma);重要种(1000> IRI≥100)春季为日本乌鲂(Brama japonica)和鳞首方头鲳(Cubiceps squamicepoides),秋季仅日本乌鲂一种;常见种(100> IRI≥10)春季为扁舵鲣(Auxis thazard)、长体圆鲹(Decapterus macrosoma)和菱鳍乌贼(Thysanoteuthis rhombus),秋季为白点叉鼻鲀(Arothron meleagris)和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ora)。优势种鸢乌贼胴长分布和圆舵鲣叉长分布春、秋两季均存在较大差异,鸢乌贼胴长分布春季相对偏大,而圆舵鲣则秋季相对偏大;渔获率春秋两季差异较大,春季渔获率平均为460. 73kg·h~(-1),秋季平均为152. 45 kg·h~(-1),春季除C20站外,渔获率较高的站位主要集中于邻近菲律宾站位,秋季则主要集中在海南岛东侧邻近站位。鸢乌贼出现频率高,最高渔获率出现在春季的C8站,为391. 30 kg·h~(-1);圆舵鲣则出现频率相对较低,最高渔获率出现在春季的C20站,高达5 815. 39kg·h~(-1)。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王倩 裴尧烨 向焱 贡艺 陈新军 李泽湘
灯笼鱼类是海洋中层鱼类中资源量最高的类群,其在连接海洋上层和中层食物网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以西北太平洋闪光背灯鱼和加利福尼亚标灯鱼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了肠道中微塑料的丰度与理化特征的潜在种间差异。结果表明,加利福尼亚标灯鱼和闪光背灯鱼肠道内微塑料的丰度分别为(6.54±8.33)个/g[即(0.83±0.90)个/尾)]和(11.33±14.06)个/g[即(1.17±1.27)个/尾],二者微塑料的丰度和粒径相似,形状均以纤维状为主(占比≥80.00%)。但微塑料的化学组成存在差异,加利福尼亚标灯鱼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36.00%)和聚丙烯酰胺(24.00%)为主,而闪光背灯鱼以赛璐玢(54.29%)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31.43%)为主。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相同海域灯笼鱼类间的微塑料污染现状,为进一步探究微塑料对海洋中层鱼类的生态效应提供基础数据。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朱清澄 马伟刚 刘昊 夏辉 刘瑜
根据2005年7月-10月在北太平洋150°E-158°56′E、42°34′N-46°25′N进行秋刀鱼资源探捕所获得的浮游动物样本资料的分析、鉴定,在15个站点的海洋浮游动物样本中,测得甲壳纲的桡足类、端足类、糠虾类、磷虾类,毛颚类、腔肠动物以及被囊动物等的代表种。其中桡足类占绝对优势,隶属于1目4科5属8种。总浮游生物量分布范围为136~1848 mg/m3,均值为865.6 mg/m3。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