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10)
2023(2027)
2022(1857)
2021(1735)
2020(1427)
2019(3234)
2018(3080)
2017(5208)
2016(3236)
2015(3381)
2014(3470)
2013(3394)
2012(3009)
2011(2821)
2010(2848)
2009(2493)
2008(2403)
2007(2080)
2006(1981)
2005(1638)
作者
(10172)
(8473)
(8358)
(8222)
(5644)
(4270)
(3719)
(3261)
(3226)
(3109)
(3096)
(3062)
(2830)
(2713)
(2685)
(2653)
(2650)
(2650)
(2634)
(2569)
(2279)
(2141)
(2076)
(2041)
(1953)
(1946)
(1931)
(1920)
(1845)
(1824)
学科
(9626)
经济(9624)
(4427)
管理(4133)
方法(4023)
(3547)
理论(3461)
(3203)
地方(3117)
农业(2614)
业经(2590)
数学(2286)
数学方法(2230)
中国(2212)
水产(2168)
资源(2163)
教学(1953)
(1933)
企业(1933)
(1887)
经济理论(1830)
(1809)
动物(1765)
(1742)
旅游(1718)
环境(1687)
农业经济(1586)
(1476)
生态(1464)
动物学(1428)
机构
学院(43030)
大学(40822)
研究(17433)
科学(14005)
管理(13135)
中国(12643)
理学(10648)
理学院(10420)
(10187)
管理学(9980)
管理学院(9892)
经济(9801)
(9595)
(9558)
(9507)
(9487)
旅游(9384)
研究所(9059)
(9010)
(8785)
师范(8602)
中心(7792)
(7703)
农业(7469)
师范大学(7014)
(6968)
(6660)
(6658)
业大(6618)
技术(6573)
基金
项目(29934)
科学(22284)
基金(20136)
研究(19590)
(19394)
国家(19190)
科学基金(15203)
(12768)
自然(11246)
基金项目(11088)
(11062)
自然科(10881)
自然科学(10879)
自然科学基金(10704)
社会(10666)
社会科(10032)
社会科学(10031)
资助(9298)
教育(9003)
(7739)
编号(7452)
重点(7444)
计划(6914)
科研(6265)
科技(6050)
课题(6014)
(5598)
(5570)
成果(5452)
发展(5442)
期刊
(15110)
经济(15110)
学报(9589)
中国(9548)
研究(9408)
科学(8573)
(7815)
大学(6289)
(6200)
旅游(6200)
(6200)
学学(5823)
农业(5691)
教育(5567)
(5502)
学刊(5000)
旅游学(4996)
游学(4996)
管理(3963)
资源(3660)
技术(3561)
业经(3302)
(3184)
图书(2986)
(2585)
(2467)
林业(2446)
地理(2429)
(2242)
书馆(2196)
共检索到655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朱清澄  夏辉  花传祥  许巍  
根据2005年7-9月于西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渔场所采集到的浮游动物的有关数据,对调查海域表层浮游动物的组成、数量和分布进行了研究。在30个站点所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中,分别测得甲壳纲、矢足纲、原生动物、腔肠动物的25种代表种,其中以桡足类、箭虫类、端足类、糠虾类和磷虾类的平均丰度最高。浮游动物生物量分布不均匀,近专属经济区和46°30′N以北各站点的生物量较高,站点平均值为每立方米(430.06±251.18)mg,超过每立方米500mg的站点共有11个。分别利用灰色关联和胃含物法对其与秋刀鱼渔场分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秋刀鱼的平均日产量为(7.72±5.25)t,日均网次产量为(0.78±0...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朱清澄  马伟刚  刘昊  夏辉  刘瑜  
根据2005年7月-10月在北太平洋150°E-158°56′E、42°34′N-46°25′N进行秋刀鱼资源探捕所获得的浮游动物样本资料的分析、鉴定,在15个站点的海洋浮游动物样本中,测得甲壳纲的桡足类、端足类、糠虾类、磷虾类,毛颚类、腔肠动物以及被囊动物等的代表种。其中桡足类占绝对优势,隶属于1目4科5属8种。总浮游生物量分布范围为136~1848 mg/m3,均值为865.6 mg/m3。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沈维   刘必林   刘庭羽  
浮游动物是连接海洋食物网初级生产者和低营养级生物的重要纽带,是渔场形成的重要生物基础。本文根据上海海洋大学“淞航”号渔业资源调查船2021和2022年6—8月在西北太平洋公海进行渔业资源综合科学调查期间采集的浮游动物样本,对其种类组成、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年在调查海域共采集浮游动物174种,隶属于10个类群,浮游动物以桡足类和浮游幼体居多,分别鉴定出95种、22种,占种类总数的54.6%、12.6%,其次为水母类,鉴定出18种,介形类、被囊类、毛颚类、磷虾类和腹足类分别鉴定出11种、9种、6种、4种和3种,多毛类、端足类和枝角类各鉴定出2种。优势属(种)包括基齿哲水蚤属、隆水蚤属、拟哲水蚤属、丽哲水蚤属、羽长腹剑水蚤、隐长腹剑水蚤和长腹水蚤科幼体等7类。两年的物种种类和优势属(种)组成类似。2021年浮游动物平均丰度为732.89 ind./m~(3),低于2022 年的1418.88 ind./m~(3);2021年的Shanno-Wiener指数为1.57~3.16、均匀度指数为0.54~0.91、丰富度指数为0.84~3.36,三者分别均高于2022年的0.66~2.92、0.26~0.94、0.77~3.11。GAM分析显示,浮游动物的丰度与海表盐度和200m层水温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分析认为黑潮和亲潮对丰度的时空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本研究结果将为西北太平洋公海浮游动物的研究提供可参考的基础资料。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刘瑜  郑全安  李晓峰  
西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渔业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渔业之一,其渔场分布与海表温度及温度变化息息相关。本研究通过海表温度(SST)的遥感数据计算海表水平温度梯度(SSTG),根据2013—2015年中国(不含中国台湾省)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渔业生产数据,分析海表温度锋与秋刀鱼资源丰度和渔场时空分布的关系。结果显示,秋刀鱼作业渔场主要分布于37°~49°N,145°~165°E;SST为10~14°C时,单位捕捞渔获量(CPUE)与SST呈负相关,SST为14~17°C时呈正相关,最适宜SST为12.5~14.5°C。当SSTG为0.01~0.06°C/km时,CPUE与SSTG呈显著线性正相关,最适宜SSTG为0.01~0.05°C/km。作业海域温度锋与CPUE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1;CPUE作业点到锋面的距离(DIST)表现出明显的季节特征,在夏季6—8月,当DIST为0~100 km范围内时,CPUE与DIST呈线性正相关,在秋季9—11月,CPUE与DIST呈对数负相关,90%以上的作业点出现在DIST为0~50 km范围内。研究表明,海表温度影响着秋刀鱼洄游渔场分布,亲潮黑潮交汇区形成冷水楔,海表温度锋集聚,进而秋刀鱼鱼群集群,形成高产渔场。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徐兆礼  崔雪森  黄洪亮  
根据2001年6-7月在北太平洋152°E~171°W、39°~42°N水域生态环境和资源综合调查资料,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水域浮游动物总生物量均值为92.12mg·m-3(0.81~1035.68mg·m-3),其中中部(160°~180°E、39°~42°N)及西经水域(170°~178°W、40°~41°N)为113.51mg·m-3,西部水域(152°~157°E、41°~43°N)为22.89mg·m-3;桡足类丰度居首(42.11%),其次为海樽类(30.91%);伪细真哲水蚤(Eucalanuspseudattenuatus)、太平洋哲水蚤(Calanuspacifica)和软拟海...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殷远  朱清澄  宋利明  花传祥  吕凯凯  晏磊  张阳  
西北太平洋秋刀鱼分鱼系统主要包括鱼水分离器和鱼体选别机。对该分鱼系统进行研究并提出改进方法有利于降低劳动成本、提高分级效果和生产效率。针对原分鱼系统,根据实际生产经验,对鱼水分离器的主体、箱体及渗水板结构和鱼体选别机的分级、支脚结构提出改进措施。改进措施具体为:(1)在鱼水分离器的主体下方设计一个排水通道,并且与水平面呈15~20°倾角;(2)鱼水分离器箱体上部设计一个挡板盖,并在鱼水分离器的箱体内层及挡板盖内层处粘附一层防水且具有弹性的热塑性弹性体(TPE);(3)渗水板设计成可拆卸的双层结构;(4)鱼体选别机的选别钢管个数增加到15根,长度增加到250 cm,分级仓增加到5个;(5)将鱼体...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石永闯  朱清澄  黄硕琳  冯慧丽  
秋刀鱼(Cololabis saira)是西北太平洋海域重要的渔业种类之一,其资源评估工作已成为热点问题,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标准化可以为开展有效的资源评估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为此,本文利用2003–2017年中国大陆西北太平洋秋刀鱼渔业生产统计资料,结合卫星遥感获得的海洋环境数据如:海表面温度、海表温梯度、海表面高度等,基于广义线性模型(general linear model, GLM)和广义可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 GAM)对中国大陆西北太平洋秋刀鱼渔业进行CPUE 标准化。结果表明:根据BIC准则在GLM模型结果中,年、月、经度、纬度、海表面温度、海表面高度、海温梯度以及年与月对CPUE具有显著影响并组成了GLM模型的最佳模型,对CPUE偏差的解释率为52.47%;在GAM模型结果中,除上述8个影响变量外,交互项月与经度和月与纬度也对CPUE影响较大,GAM的最佳模型对CPUE偏差的解释率为61.9%。通过5-fold交叉验证分析发现,GAM模型标准化结果较优于GLM模型,更适合于西北太平洋秋刀鱼渔业CPUE标准化。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晏磊  朱清澄  张阳  商李磊  
根据2010年5-10月的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生产调查资料及其表温数据,按月及经纬度1°×1°时空分辨率,利用渔业地理信息系统软件Marine Explorer 4.0和数理统计方法对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作业渔场时空分布及其与表温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北太平洋公海各月作业渔场变化较大,作业区域主要集中在36°N~47°N、145°E~163°E海域;渔场重心随时间推移在纬度上有先向北后向南的变动趋势,在经度上有向西变动的趋势;作业渔场分布在表温为10~17℃的海域,最佳作业表温为10~13℃,且适宜表温随着时间推移有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动趋势。调查期间各个温度组作业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朱清澄  高玉珍  花传祥  杨明树  
根据2014年我国秋刀鱼捕捞船在西北太平洋采集的秋刀鱼(Cololabis saira)样本,提取1 062个耳石进行拍照处理,并根据耳石透明带特征对其进行划分,运用统计学方法研究耳石类型及与肉体长组的关系,分析各月份耳石类型变化。研究发现,83%小型鱼(Kn l≤240 mm)和71%中型鱼(240 mm314 mm)耳石类型Ⅱ、类型Ⅲ占优。肉体长在280 mm以下的类型Ⅰ耳石比例较大,耳石没有形成透明带,随着Kn l的增加,类型Ⅱ和类型Ⅲ在肉体长组的比例增加。耳石透明带最早在202...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张孝民  石永闯  李凡  朱明明  魏振华  
为了研究海洋环境因子对西北太平洋秋刀鱼渔场的影响机制,利用2013—2014年我国大陆秋刀鱼渔船的渔业统计资料和美国NOAA网站的海洋环境数据建立MAXENT模型,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验证MAXENT模型的精度,用刀切法(Jackknife)评价海洋环境因子的重要性,Arcgis软件制作秋刀鱼潜在渔场分布图。结果表明:MAXENT模型的预测精度较高,结果可靠。秋刀鱼盛渔期8—10月的主要渔场集中在北海道和千岛群岛东部附近海域,海表温(SST)是影响秋刀鱼渔场分布的最重要因子,对模型的平均贡献百分比为64.3%,叶绿素(Chl.a)的平均贡献百分比为20.6%,盐度(SSS)的平均贡献百分比为15.2%,8—9月叶绿素(Chl.a)比盐度(SSS)对秋刀鱼渔场分布的影响高,10月叶绿素(Chl.a)对秋刀鱼渔场分布的影响比盐度(SSS)低。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张孝民  朱清澄  花传祥  
根据2013年7-12月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生产调查数据和海洋环境数据,利用渔业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和数理统计方法,对秋刀鱼渔场的时空分布和海洋环境因子:海表面温度(SST)、叶绿素浓度(Chl.a)和海表面高度(SSH)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调查海域40°N~47°N,147.5°E~162°E内,9-11月份是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生产的盛渔期,渔获量为全年中最高。(2)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作业渔场重心的变化分为3个阶段,7-8月渔场重心由南向北移动;8-10月渔场重心西北向东南移动;10-12月渔场重心由西向东移动。(3)7-12月秋刀鱼渔场的SST、Chl.a、SSH的范围分别为10~...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沈新强  樊伟  崔雪森  
根据卫星遥感获取的海表水温和多年来我国在西北太平洋的柔鱼生产统计资料 ,探讨西北太平洋柔鱼渔场与水温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15 0°E以西的柔鱼渔场 ,中心位置位于 4 1°N、14 6°E附近 ,渔场表层水温范围在 10~ 19℃之间 ,中心渔场表层水温为 13~ 18℃ ;15 0~ 16 0°E之间的柔鱼渔场 ,中心位置位于 4 2°0 0′N、15 5°0 0′E附近 ,渔场表层水温范围为 14~ 2 1℃ ,中心渔场表层水温约为 15~ 2 0℃。温度场特征分析显示 ,柔鱼中心渔场分布与冷水锋面、冷暖水切变锋面和暖水舌锋的变动密切相关。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薛铭华   童剑锋   朱振宏   吕硕  
西北太平洋的鲐鱼具有重要经济价值,为了更好地管理其资源,必须了解其适宜栖息地分布。本研究将2021年夏季西北太平洋公海渔业资源调查采集的声学走航数据转化为可用于栖息地建模的声学指数即海里面积散射系数,结合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海表面盐度(Sea surface salinity, SSS)、海表面高度(Sea surface height, SSH)和叶绿素a质量浓度(Chlorophyll a mass concentration, Chl.a)的卫星遥感数据分析鲐鱼适宜栖息地与主要海洋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了鲐鱼适宜栖息地对应的各环境要素范围。分别使用算术平均法和几何平均法建立鲐鱼的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并通过500次交叉验证比较了两种模型的性能,绘制鲐鱼适宜栖息地的空间分布图。研究表明,鲐鱼的适宜SST、SSS、SSH和Chl.a分别为22.51~25.09 ℃,34.09~34.65,0.48~1.14 m和0.13~0.23 mg/m~(3)。使用算术平均法建立的模型在回归斜率、R~(2)和AIC方面均优于几何平均法,更适合鲐鱼的适宜栖息地建模。夏季西北太平洋鲐鱼适宜性较高的栖息地主要集中在38° N以南海域,靠近黑潮一侧。本研究可为这一重要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开发提供依据,有助于进一步使用声学指数探究海洋条件对鱼类适宜栖息地分布的影响。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阙江龙  徐兆礼  孙鲁峰  
根据2012年在北部湾西北部广西近海冬、春、夏和秋4个季节的调查资料,探讨了该海域浮游动物总丰度的平面分布、季节变化及鱼卵仔稚鱼的丰度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调查水域浮游动物的丰度在春夏、秋冬季变化较大,而在冬春与夏秋季变化较小,浮游动物在冬、春、夏、秋四季的平均丰度分别为337.35 ind/m3、280.01 ind/m3、4.32ind/m3和14.78 ind/m3,冬春季明显高于夏秋季,浮游动物数量高峰季比东海提前了一个季节。冬春两季,浮游动物的数量分布特征相近,在湾内和沿岸水域数量高于近海水域。相反,在夏秋季,丰度在近海水域明显高于沿岸及湾内水域。浮游动物在各季节不同的分布特征与该海...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石永闯  朱清澄  黄硕琳  花传祥  
秋刀鱼(Cololabis saira)是西北太平洋温带海域的主要捕捞对象之一,也是西北太平洋渔业重要的组成部分。本研究根据北太平洋渔业委员会(NPFC)统计的2003~2017年渔获量数据以及中国秋刀鱼组织提交的单位捕捞努力渔获量数据(Catch per unit effort, CPUE),基于贝叶斯Schaefer剩余产量模型,分基准方案和敏感性分析方案对西北太平洋秋刀鱼资源状况进行了评估,并对其管理策略做了风险分析。结果显示,基准方案和敏感性分析方案下模型参数预测值以及生物学参考点估计值比较相近。在基准方案下,估算的最大可持续产量(Maximumsustainableyield,MSY)为75.26×10~4t,最大可持续产量的资源量BMSY为240.14×10~4t,此时的捕捞死亡率为0.32。在敏感性分析方案下,估算的最大的可持续产量MSY为70.03×104t,最大可持续产量的资源量BMSY为232.53×104t,此时的捕捞死亡率为0.31。该海域秋刀鱼资源状况良好,未经受过度捕捞。风险评估分析表明,为使秋刀鱼资源可持续利用,需将捕获率设定在0.3左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