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577)
- 2023(2307)
- 2022(2029)
- 2021(1767)
- 2020(1603)
- 2019(3610)
- 2018(3449)
- 2017(6172)
- 2016(3724)
- 2015(4217)
- 2014(4026)
- 2013(4101)
- 2012(3915)
- 2011(3662)
- 2010(3614)
- 2009(3238)
- 2008(3211)
- 2007(2958)
- 2006(2726)
- 2005(2547)
- 学科
- 济(12633)
- 经济(12608)
- 学(6946)
- 管理(6902)
- 业(6353)
- 企(4941)
- 企业(4941)
- 方法(4924)
- 数学(4249)
- 数学方法(4159)
- 中国(3593)
- 水产(3593)
- 农(3089)
- 动物(2859)
- 财(2724)
- 贸(2423)
- 贸易(2422)
- 制(2407)
- 动物学(2379)
- 易(2361)
- 地方(2331)
- 关系(2293)
- 业经(2215)
- 融(2211)
- 金融(2211)
- 及其(2085)
- 农业(2084)
- 发(1976)
- 资源(1948)
- 和(1895)
- 机构
- 大学(56298)
- 学院(53128)
- 研究(28296)
- 科学(21101)
- 中国(19291)
- 农(18633)
- 济(18451)
- 经济(18009)
- 所(17305)
- 研究所(16183)
- 农业(15405)
- 管理(14209)
- 京(13058)
- 业大(12517)
- 理学(11926)
- 理学院(11706)
- 中心(11413)
- 管理学(11278)
- 管理学院(11213)
- 院(10947)
- 室(10945)
- 省(10375)
- 实验(10128)
- 实验室(9709)
- 江(9427)
- 重点(9322)
- 业(9232)
- 研究院(9219)
- 农业大学(9203)
- 部(8785)
共检索到871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张伊宁 刘必林 淡雅婷 李建华
为探究加利福尼亚标灯鱼的基础生物学信息,本文根据2022年6—7月在西北太平洋公海海域采集的175尾样本,通过耳石微结构的观察,对其年龄和生长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加利福尼亚标灯鱼的矢状耳石呈卵圆形,有一个深波状的背缘,浅沟,尾状圆形,纵截面微观结构显示出3个生长区:中心区(CZ)、中间区(MZ)和外部区(EZ),轮纹数分别为45~50、38~45和157~465;根据生长纹计数,计算日龄范围为242~550d,优势日龄组范围为301~400d占91.46%;根据捕获时间推算样本孵化时间约为 2021年3—8月,其中高峰孵化日期约为2021年5—6月;赤池信息量准则分析显示,最适生长方程为贝塔朗菲模型(von Bertalanffy): L_(t)=146.325×{1-exp[-0.01×(t-229.392)]};此外,研究还表明加利福尼亚标灯鱼的生长纹均有明显的月球周期性,即在满月期间具有更窄的生长纹宽度。本研究结果揭示了其生活史特征以及为日后资源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王倩 裴尧烨 向焱 贡艺 陈新军 李泽湘
灯笼鱼类是海洋中层鱼类中资源量最高的类群,其在连接海洋上层和中层食物网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以西北太平洋闪光背灯鱼和加利福尼亚标灯鱼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了肠道中微塑料的丰度与理化特征的潜在种间差异。结果表明,加利福尼亚标灯鱼和闪光背灯鱼肠道内微塑料的丰度分别为(6.54±8.33)个/g[即(0.83±0.90)个/尾)]和(11.33±14.06)个/g[即(1.17±1.27)个/尾],二者微塑料的丰度和粒径相似,形状均以纤维状为主(占比≥80.00%)。但微塑料的化学组成存在差异,加利福尼亚标灯鱼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36.00%)和聚丙烯酰胺(24.00%)为主,而闪光背灯鱼以赛璐玢(54.29%)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31.43%)为主。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相同海域灯笼鱼类间的微塑料污染现状,为进一步探究微塑料对海洋中层鱼类的生态效应提供基础数据。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乔尔·柯特金 李滔
浩瀚的太平洋,曾经把亚洲和北美远远隔开,而今在人们眼里它只不过是太平洋海峡了。新信息传递手段和新交通工具问世,大批移民,东亚各国转为世界经济发展中心,这一切把辽阔无边的太平洋缩小为两大陆之间的狭窄海峡。 上个世纪,轮船、电报的出现使大西洋变窄,建立起连接欧洲和北美的所谓大西洋经济体系。今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董秀强 李灵智 黄洪亮 唐峰华
根据2016年8-11月西北太平洋公海灯光敷网和灯光围网的生产数据,对2种作业方式的渔获物及其组成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2种作业方式的渔获物种类丰富度指数较低,分别为0.30和0.22;2种作业方式均具有较好的种类选择性,其目标种类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优势度指数分别为0.53和0.84;灯光敷网渔获中日本鲭幼鱼尾数比例远高于灯光围网,而平均单网次渔获总尾数则远低于灯光围网;差异显著性分析表明灯光围网单位网次渔获总量和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均显著高于灯光敷网(P<0.05)。基于上述2种网具资源利用特征,为降低渔获幼鱼比例及数量,建议:在网囊增加逃逸窗口;采用方目网囊代替菱目网囊;增加装配网囊的力纲。有关2种网具的集鱼灯总功率与网具主尺度相匹配的研究需进一步探讨。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杨超 赵国庆 韩海斌 张衡 商宸 苏冰 刘思源 蒋佩雯 相德龙 罗民波
为了解西北太平洋远东拟沙丁鱼(Sardinops sagax)的渔业生物学特征,基于2020年4—12月、2021年4—11月在西北太平洋公海采集的样品(共2664尾),对其群体结构、性腺成熟度、初次性成熟叉长、摄食等级和肥满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远东拟沙丁鱼叉长范围为85~240mm,优势叉长组为160~200mm,不同性别的个体叉长差异不显著(P>0.05);体质量范围为5.6~144.6g;优势体质量组为35~75g;不同性别个体的体质量差异不显著(P>0.05);年龄组成为0~(+)~6~(+);优势年龄组为1~(+)~3~(+)。叉长与体质量关系符合幂函数指数方程,生长参数b=3.1538,符合正向异速生长。性成熟度以Ⅱ期为主(占比90%以上),叉长组95~104mm与105~114mm的鱼体性腺成熟度差异极显著(P<0.01),叉长组205~224mm与225~245mm的性成熟差异显著(P<0.05);初次性成熟叉长(L_(50))为178.1mm。摄食强度以0~2级为主,不同叉长组的摄食强度差异显著(P<0.05)。鱼体肥满度系数范围为0.82~1.42,肥满度随着叉长增加先升高再降低,在叉长组135~164mm时肥满度系数最高,不同月份之间肥满度系数有所不同,10月其个体肥满度系数达到最高值1.25。研究丰富了西北太平洋远东拟沙丁鱼生物学特征资料,可为其种群鉴定、生活史研究、资源开发和合理利用等提供基础和重要依据。
关键词:
西北太平洋 远东拟沙丁鱼 生物学特征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唐峰华 杨胜龙 范秀梅 吴祖立 伍玉梅 崔雪森
利用2007—2016年Argo温度剖面浮标资料,计算西北太平洋柔鱼作业渔场垂直剖面海水温度和温跃层特征参数,并结合西北太平洋公海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同期渔获数据,分析其中心渔场与垂直水温结构的季节性变化关系。结果表明:柔鱼渔汛期为每年的5—11月,其中8、9月是盛渔期,渔场位置相对集中,为150°E~160°E、39°N~45°N, CPUE超过2 t/(d·v);8月前和9月之后渔场相对分散,CPUE相对较低。渔场海洋温跃层上下界对应的海水温度,0~50 m和0~100 m水层温差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不同水层的水温温差从7月份开始逐步拉大,ΔT_(0-50 m)的平均温差达到了5.17℃,ΔT_(0-100 m)的温差为7.68℃;温差幅度最大值中ΔT_(0-50 m)出现在9月,为9.89℃;ΔT_(0-100 m)出现在9月,为12.64℃;10月和11月ΔT_(0-50 m)、ΔT_(0-100 m)逐步减小。在160°E以西海域,西部传统渔场海域温跃层上界深度处在20~50 m,对应海水温度范围在4~17℃;下界深度位于150~230 m,得出对应的温跃层下界的海水温度范围为3~11℃。渔场垂直水温结构ΔT_(0-50 m)、ΔT_(0-100 m)的值越大,CPUE越高,表明在温跃层水温降低幅度越大,柔鱼资源集聚密度越高,渔获量越好。对渔场垂直水温结构变化特征的研究为西北太平洋柔鱼的渔情预报和渔业生产提供了参考依据。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刘瑜 郑全安 李晓峰
西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渔业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渔业之一,其渔场分布与海表温度及温度变化息息相关。本研究通过海表温度(SST)的遥感数据计算海表水平温度梯度(SSTG),根据2013—2015年中国(不含中国台湾省)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渔业生产数据,分析海表温度锋与秋刀鱼资源丰度和渔场时空分布的关系。结果显示,秋刀鱼作业渔场主要分布于37°~49°N,145°~165°E;SST为10~14°C时,单位捕捞渔获量(CPUE)与SST呈负相关,SST为14~17°C时呈正相关,最适宜SST为12.5~14.5°C。当SSTG为0.01~0.06°C/km时,CPUE与SSTG呈显著线性正相关,最适宜SSTG为0.01~0.05°C/km。作业海域温度锋与CPUE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1;CPUE作业点到锋面的距离(DIST)表现出明显的季节特征,在夏季6—8月,当DIST为0~100 km范围内时,CPUE与DIST呈线性正相关,在秋季9—11月,CPUE与DIST呈对数负相关,90%以上的作业点出现在DIST为0~50 km范围内。研究表明,海表温度影响着秋刀鱼洄游渔场分布,亲潮黑潮交汇区形成冷水楔,海表温度锋集聚,进而秋刀鱼鱼群集群,形成高产渔场。
关键词:
秋刀鱼 海表温度梯度 温度锋 西北太平洋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陈新军 马金 刘必林 陆化杰 曹杰
根据2007年7—10月在西北太平洋柔鱼传统作业渔场采集的样本,利用耳石微结构对其渔获群体结构、年龄与生长进行了研究。分析认为,雌性个体胴长为200~395 mm,日龄为123~258 d;雄性个体胴长为200~353 mm,日龄为127~274 d。7、8月渔获样本的优势日龄为151~180 d,9月为181~210 d,10月为211~240 d。孵化日期为2006年12月下旬至2007年6月上旬,其中1—4月为高峰期。雌性个体的胴长绝对生长率平均为(1.175±0.127)mm/d,雄性为(0.952±0.213)mm/d。其胴长、体质量与日龄的关系可分别用线性和指数方程来拟合,雌、雄个...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邹莉瑾 张敏 邹晓荣 吴昔磊 谢峰
智利竹筴鱼是一种重要的中上层经济鱼类,对其生活史关键过程的认识还相当有限。根据2006年5-8月在智利公海采集的智利竹筴鱼样本,利用其中963尾智利竹筴鱼耳石对其年龄进行了鉴定,估算了智利竹筴鱼叉长体重关系以及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参数,并分析了智利竹筴鱼耳石重量(OW)与年龄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样本最大年龄9龄,最小年龄2龄,样本年龄组成以4龄为主(71.5%)。智利竹筴鱼叉长体重方程参数a、b分别为0.000 03和2.801 9,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参数L∞为738.4 mm,k为0.107,t0为-1.08。耳石重量与年龄呈显著线性关系(r=0.74...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周茉 方星楠 余为 刘连为
基于2006—2015年9—11月西北太平洋(36°N~48°N和150°E~170°E)海域柔鱼(Ommastrephes bartarmii)生产捕捞数据并结合关键环境因子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和海表面高度距平(sea surface height anomaly, SSHA),构建各月单因子不同权重的综合栖息地指数模型(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 model, HSI),按照模型性能筛选出每月最优模型并加以验证。此外,利用最优模型预测柔鱼栖息地适宜性程度,并比较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下柔鱼栖息地时空分布的差异性,评估柔鱼生境质量与资源丰度、渔场分布的关系。结果显示,9—11月各月最优HSI模型的单因子适宜性指数(suitability index, SI)SI_(SST)和SI_(SSHA)权重比例分别为9月0.9∶0.1、10月0.7∶0.3、11月0.8∶0.2,显然每月SST贡献率都是最高的,表明水温对柔鱼栖息地时空分布的影响最为关键。对比分析厄尔尼诺年份(2009和2015年)与拉尼娜年份(2007和2010年)柔鱼的生境质量、资源丰度和渔场纬度重心可知,相较厄尔尼诺事件,拉尼娜事件的发生有利于柔鱼的生存,促使其适宜生境范围扩大,产量提升。柔鱼偏好的水温向北移动驱使渔场位置同样北移。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周茉 方星楠 余为 刘连为
本文基于2006—2015年9—11月西北太平洋(36~(o)N~48~(o)N和150~(o)E~170~(o)E)海域柔鱼(Ommastrephesbartarmii)生产捕捞数据并结合关键环境因子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和海表面高度距平(sea surface heightanomaly,SSHA),构建各月单因子不同权重的综合栖息地指数模型(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 model,HSI),按照模型性能筛选出每月最优模型并加以验证。此外,利用最优模型预测柔鱼栖息地适宜性程度,并比较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下柔鱼栖息地时空分布的差异性,评估柔鱼生境质量与资源丰度、渔场分布的关系。结果显示,9—11月各月最优HSI模型的单因子适宜性指数(suitability index,SI)SI_(SST)和SI_(SSHA)权重比例分别是:9月为[0.9:0.1],10月为[0.7:0.3],11月为[0.8:0.2],显然每月SST都是贡献率最高,表明水温对柔鱼栖息地时空分布的影响最为关键。对比分析厄尔尼诺年份(2009和2015年)与拉尼娜年份(2007和2011年)柔鱼的生境质量、资源丰度和渔场纬度重心可知,相较厄尔尼诺事件,拉尼娜事件的发生有利于柔鱼的生存,促使其适宜生境范围扩大,产量提升,柔鱼偏好的水温向北移动驱使渔场位置同样北移。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陈杭徽 吴晓雪 范江涛 余为 陈新军 钱卫国
为研究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对西北太平洋海域柔鱼(Ommastrephes bartarmii)资源量变动的影响,并分析柔鱼栖息地在极端气候条件下的变化规律,本文根据上海海洋大学鱿钓科学技术组提供的中国柔鱼生产捕捞数据,比较2008年正常气候年份与2015年超强厄尔尼诺年份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产量、捕捞努力量以及渔场纬度重心(LATG)的变化;利用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对西北太平洋柔鱼栖息地的海表温度(SST),光和有效辐射范围(PAR)和海表面高度距平(SSHA)3个关键环境因子进行分析。渔业数据时间为2008年和2015年9-11月,数据覆盖范围为36°~48°N、150°~170°E。结果发现,相对于2008年正常年份,2015年超强厄尔尼诺事件下的CPUE明显降低,且LATG向南偏移;此外,2015年的适宜的SST和PAR的范围均显著降低,导致适宜的栖息地面积相较于正常年份大幅减少;最适宜的SST和PAR等值线向南偏移,导致有利的栖息地纬度位置向南移动。研究认为,2015年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柔鱼渔场环境不适宜柔鱼生长,适宜栖息地面积减少且向南移动,导致该年份柔鱼资源丰度骤减,渔场向南偏移。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江建军 许柳雄 朱国平 朱伟俊
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是金枪鱼渔业的主要捕捞对象之一,其资源的养护和管理日益受到各方关注,鱼类年龄鉴定是渔业资源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2013~2014年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探捕所采集的227个脊椎骨样本,用不同的染色方法分成4组进行年龄的鉴定,选用线性模型、指数模型和幂指数模型对叉长和脊椎骨半径进行拟合,最后选出结果最好的鉴定组和拟合模型,通过年龄鉴定估算长鳍金枪鱼的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研究结果表明,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的叉长范围为52~104 cm,优势叉长组为81~90 cm,占总数的83.1%;年龄组成以5、6龄较多,占样本总数的80....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杨铭霞 陈新军 刘必林 田思泉
根据2007年(高产年份)、2009年(低产年份)我国鱿钓船生产采集的柔鱼样本数据,对西北太平洋渔汛期间7-10月柔鱼渔获物组成及其生长率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认为,2007年柔鱼胴长范围为200~440 mm,优势胴长为240~310 mm,占总数的75.41%;体重范围为280~2 540 g,优势体重为400~790 g,占总数的63.11%。2009年柔鱼胴长范围为160~430 mm,优势胴长为220~280 mm,占总数的66.87%;体重范围为43~9 310 g,优势体重为300~510 g,占总数的53.75%。研究发现,2007年和2009年7-10月渔获群体均存在2个群体,...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朱清澄 夏辉 花传祥 许巍
根据2005年7-9月于西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渔场所采集到的浮游动物的有关数据,对调查海域表层浮游动物的组成、数量和分布进行了研究。在30个站点所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中,分别测得甲壳纲、矢足纲、原生动物、腔肠动物的25种代表种,其中以桡足类、箭虫类、端足类、糠虾类和磷虾类的平均丰度最高。浮游动物生物量分布不均匀,近专属经济区和46°30′N以北各站点的生物量较高,站点平均值为每立方米(430.06±251.18)mg,超过每立方米500mg的站点共有11个。分别利用灰色关联和胃含物法对其与秋刀鱼渔场分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秋刀鱼的平均日产量为(7.72±5.25)t,日均网次产量为(0.78±0...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